二十四史指的是哪二十四史
三国时期,出现“三史”,即《史记》(汉·司马迁)、《汉书》(汉·班固)和东汉刘珍等编撰的《东观汉记》。后来,南朝宋·范哗的《后汉书》出现,取代《东观汉记),成为三史之一。
到了唐朝,官修南北朝八史:《宋书》(南朝梁·沈约)、《南齐书》(南朝梁·萧子显)、《梁书》(唐·姚思廉)、《陈书》(唐·姚思廉)、《魏书》(北齐·魏收)、《北齐书》(唐·李百药)、《周书》(唐·令狐德棻等)、《隋书》(唐·魏徽等)。和《晋书》(唐·房玄龄等),再加上之前的“前四史”,就出现了“十三代史”的说法。
到了宋代,在“十三代史”的基础上,加人《南史》(唐·李延寿)、《北史》(唐·李延寿)、《新唐书》(宋·欧阳修、宋祁)、《新五代史》(宋·欧阳修),共十七部,形成了“十七史”的说法。
到了明代又增加四史:《宋史)(元·脱脱等)、《辽史》(元·脱脱等)、《金史》(元·脱脱等)、《(元史》(明·宋藏等),合称“二十一史”。
到了清朝乾隆初年,刊行了《明史》(清·张廷玉等),加上先前的“二十一史”,总名为“二十二史”,后来又加了《阳唐书)(后晋·刘陶等),成为“二十三史”。而在编撰《四库全书》的过程中,学者又从《永乐大典》中辑录出《旧五代史》(宋·薛居正等),经乾隆皇帝做定,也列入正史,合称“钦定二十四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