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个回答
展开全部
佛说世间七苦
一、生苦:在母胎中,若母亲吃热的食物,胎儿犹如处于火山内。若其母吃冷的食品,胎儿却有冰冷之感觉,如置身于雪山之顶一般,若母亲吃饱,胎儿受迫犹如泰山压顶。奈何身在母胎中,只能身受其苦而不能出言伸诉。再有,住在子宫里,既无光明,又无空气,四邻上下,还紧紧的裹的是粪袋、尿囊、臭水、腥血,里面的环境甚是恶劣,好似地狱!所以这一段的享受,就叫作胎狱。好歹挨到十个月,“刑期”满了,一个倒栽葱的式子,头向下脚向上,随着许多的血水冲流出来,这算得了释放,见了天日。虽说是得释放,但从那窄狭的"狱"门向外出的时候,犹如两山相压,已经挤塞的死去活来;那一具嫩肉,初经凉风,又好像刀割箭射,那样的疼痛难忍。所以人一出生,就先哇的一声哭。哭的什么?细听字音,还不就是‘苦哇、苦哇’!人的诞生,是人生痛苦的开始,伴随著生命的未来,是老病死等痛苦。因为这是生命发展的必然规律,谁也不能免除。难怪老子说:‘吾之大患,为吾有身,及吾无身,何患之有?' 咙変�趉鹗
二、老苦:岁月无情,不知不觉中已是满头白发,年纪大了身体的机能减退,眼蒙耳聋,神智昏暗,又因牙齿残缺而味同嚼蜡,睡眠欠佳,又常生出许多病痛。凡是老年人都能体会到这种苦处。心理和身理上的衰老是每个人的必经之路,任何人也无法逃脱得掉,正所谓‘公道人间唯白发,贵人头上不曾饶'。世间尽是不平等的事,唯有在衰老面前,人人平等,不会因为你是有钱有势的人,就把你放过了。 檧 媝?迎&
三、病苦:有一句话说得好“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日红。”人自出生以后,就与疾病结下了不解之缘!从生至死,有谁没有生过病?纵然身体再健康的人,头痛发热,伤风感冒也是有过的。一个人生了病,需要别人的照顾,非但自己痛苦,更增加别人的麻烦。再有,常言说‘久病无孝子’,常年生病,虽孝子贤孙,也没有那么孝顺了。真正说,不管是父母病了,还是夫妻之间有人病了,能够体贴照顾得无微不至的,实在难得。还有一些古代诗人,写下了许多咏病的名句。如宋朝有名诗人杨万里,曾写下这样的诗句:‘谁拟今春乐事浓,依然枉却一东风,年年不带看花眼,不是愁中即病中'。这首诗的意思从字面看,为春逝而伤感。诗人因为忧愁伤感,体弱多病,多少年来都没有游春赏花的机会,满以为今年春天可以玩赏一番,饱览春景之乐,但结果辜负了美丽的春景;多年来不曾有过赏花的眼福,因为不是在愁中无心看花,便在病中无法看花。这首诗说出心里的愁苦,也道出了身体上的病苦。其实,在座的每一个人,在自己的人生中,曾经不止一次经历过这样的感受。当一个人心情不好,或身体不舒服的时候,面对良辰美景,也是无福消受了,所以说生病是苦。 ?B忼7?
四、死苦:有生必有死。人生几十年,就算能活到一百二十岁,最后还不是死路一条。可谁也不愿意死,但人从落地那天,就向一个古往今来绝对不变的目标迈进。这个目标的终点站,是死亡,是坟墓。谁也不愿意死,但是我们每一个人,迟早总要面对死亡这个现实,那是没有办法的事。不管你是总统、是皇帝、抑是乞丐,死亡面前人人平等。且不说死亡如何痛苦,只想一想,一个有声有色的人,终有一天要走进坟墓,化做泥土,足以令人无比悲哀了。更何况有很多人,壮志未酬,就已一命呜呼。像诸葛亮的‘出师未捷身先死',使千古之后的人们,还为他一掬同情之泪。再有,人生在世,争名夺利,可是一口气不来,一生成果:名誉、地位、财富、儿孙眷属,什么都没有!世间的所有都是身外之物,生不带来,死不带去。人的一生是赤条条来,赤条条走。纵有无量的财产也无法带走,虽然心中难割难舍,但这些财产也不可能跟随! >0)?鬣笔?
五、怨憎会苦:人生之事不如意者十之八九,所谓的不如意者,多半就是怨憎相会所引起。人的一生中,常常会碰到自己所憎恨和厌恶的人和事,本来不想看见的人,却偏偏要见到,正所谓:怨家路窄,低头不见,抬头见。比如说经商,我开了一家服装店,生意不错,街对面又开了一家,抢走了不少生意,本来同行多嫉妒,偏要挤到一处来。再如一个家庭中婆媳、姑嫂、妯娌,本来带有天敌的味道,由于因缘所限,偏住到一个院子里,一天到晚吵得鸡吠不宁。真是怨憎会苦。
六、爱别离苦:这是指人们与自己所爱的人或事物离别的痛苦。任何一个人,在自己的一生中,都经历过这种痛苦:‘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此事古难全'。生离死别,是人生最痛苦的。世间最亲爱的人:父母、儿女、夫妻、朋友,平常相聚在一起,如鱼得水,其乐融融。有时为了家庭生活,为了战乱,为了种种的意外,非分手不可,尤其是当一口气不来,死别,更是令人断肠、情何以堪。可是有生就逃避不了死。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没有不死的生命。人生在世,不管如何恩爱,终有分别的一天,没有谁能例外。爱别离苦可以说它是人生中最常见,最普遍的一种悲哀,想必大家都或多或少都有自己的体会和感受吧? 3捶簚??a
七、求不得苦:世间哪有满足无求之人?名利福寿,凡所欲事,求之不得,则生愁苦或愤怨。如富贵无子,贫穷多累,读书落第,营商蚀本,诸如此类,欲求偏失。或者你爱上某一个人,人家不爱你;你想买轿车,可是没有钱,想安电话,想买彩电......但是连吃饭都成问题,等等这些是求不得苦。人只要活在世上,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追求、欲望、爱好,但往往得不到满足。尽管追求有高低、大小的分别。如有的人追求丰衣足食;有的追求名利地位,绞尽脑汁想当官,想挤进官埸;有的人想方设法谋取一个赔钱的职业,使自己的日子过得好一些;还有的人像古代秦始皇、汉武帝。按理说这些皇帝,天下都得到了,还有什么值得追求和不满足的呢?可是偏偏没有满足,还想长生不老,派人到处求取仙丹妙药,他们怕死,怕失去江山。但怕老不等于不老,怕死还是要死,这些也都是求不得苦。 �稶;f?
八、五阴炽盛苦:简单的说,就是我们一天到晚胡思乱想,妄想(虚妄的思想。)、分别(思量识别一切事理。)、执着(坚持或固执的意思。)像不会熄灭猛火一样的烧得非常的旺盛,我们的烦恼习气(坏习惯。)非常重,身心不安。五阴炽盛苦也称五蕴盛苦、五取蕴苦。这种苦是人生一切苦的综合,前面所说的七种苦都由此而生。五阴包括心理、生理、以及自己的认知等。人活着大都受生理和心理的煎熬,五阴炽盛,使得人生充满著痛苦,例如心情的烦燥不安,苦闷孤独,空虚无聊,忧伤焦虑……。正所谓:没钱痛苦,有钱痛苦,有事没事也会痛苦。如《红楼梦》形容贾宝玉的性格有这样的一句话:‘无故寻愁觅恨'。其实,我们每一个人在生活中,或多或少都有过这种感受。这是五阴炽盛大苦。 ?e瑨U<j悒
八苦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生、老、病、死是肉体上,生理上的苦。二、爱别离、求不得、怨憎会三苦,是精神上、心理上的苦。五阴炽盛苦总结了身心诸苦。
一、生苦:在母胎中,若母亲吃热的食物,胎儿犹如处于火山内。若其母吃冷的食品,胎儿却有冰冷之感觉,如置身于雪山之顶一般,若母亲吃饱,胎儿受迫犹如泰山压顶。奈何身在母胎中,只能身受其苦而不能出言伸诉。再有,住在子宫里,既无光明,又无空气,四邻上下,还紧紧的裹的是粪袋、尿囊、臭水、腥血,里面的环境甚是恶劣,好似地狱!所以这一段的享受,就叫作胎狱。好歹挨到十个月,“刑期”满了,一个倒栽葱的式子,头向下脚向上,随着许多的血水冲流出来,这算得了释放,见了天日。虽说是得释放,但从那窄狭的"狱"门向外出的时候,犹如两山相压,已经挤塞的死去活来;那一具嫩肉,初经凉风,又好像刀割箭射,那样的疼痛难忍。所以人一出生,就先哇的一声哭。哭的什么?细听字音,还不就是‘苦哇、苦哇’!人的诞生,是人生痛苦的开始,伴随著生命的未来,是老病死等痛苦。因为这是生命发展的必然规律,谁也不能免除。难怪老子说:‘吾之大患,为吾有身,及吾无身,何患之有?' 咙変�趉鹗
二、老苦:岁月无情,不知不觉中已是满头白发,年纪大了身体的机能减退,眼蒙耳聋,神智昏暗,又因牙齿残缺而味同嚼蜡,睡眠欠佳,又常生出许多病痛。凡是老年人都能体会到这种苦处。心理和身理上的衰老是每个人的必经之路,任何人也无法逃脱得掉,正所谓‘公道人间唯白发,贵人头上不曾饶'。世间尽是不平等的事,唯有在衰老面前,人人平等,不会因为你是有钱有势的人,就把你放过了。 檧 媝?迎&
三、病苦:有一句话说得好“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日红。”人自出生以后,就与疾病结下了不解之缘!从生至死,有谁没有生过病?纵然身体再健康的人,头痛发热,伤风感冒也是有过的。一个人生了病,需要别人的照顾,非但自己痛苦,更增加别人的麻烦。再有,常言说‘久病无孝子’,常年生病,虽孝子贤孙,也没有那么孝顺了。真正说,不管是父母病了,还是夫妻之间有人病了,能够体贴照顾得无微不至的,实在难得。还有一些古代诗人,写下了许多咏病的名句。如宋朝有名诗人杨万里,曾写下这样的诗句:‘谁拟今春乐事浓,依然枉却一东风,年年不带看花眼,不是愁中即病中'。这首诗的意思从字面看,为春逝而伤感。诗人因为忧愁伤感,体弱多病,多少年来都没有游春赏花的机会,满以为今年春天可以玩赏一番,饱览春景之乐,但结果辜负了美丽的春景;多年来不曾有过赏花的眼福,因为不是在愁中无心看花,便在病中无法看花。这首诗说出心里的愁苦,也道出了身体上的病苦。其实,在座的每一个人,在自己的人生中,曾经不止一次经历过这样的感受。当一个人心情不好,或身体不舒服的时候,面对良辰美景,也是无福消受了,所以说生病是苦。 ?B忼7?
四、死苦:有生必有死。人生几十年,就算能活到一百二十岁,最后还不是死路一条。可谁也不愿意死,但人从落地那天,就向一个古往今来绝对不变的目标迈进。这个目标的终点站,是死亡,是坟墓。谁也不愿意死,但是我们每一个人,迟早总要面对死亡这个现实,那是没有办法的事。不管你是总统、是皇帝、抑是乞丐,死亡面前人人平等。且不说死亡如何痛苦,只想一想,一个有声有色的人,终有一天要走进坟墓,化做泥土,足以令人无比悲哀了。更何况有很多人,壮志未酬,就已一命呜呼。像诸葛亮的‘出师未捷身先死',使千古之后的人们,还为他一掬同情之泪。再有,人生在世,争名夺利,可是一口气不来,一生成果:名誉、地位、财富、儿孙眷属,什么都没有!世间的所有都是身外之物,生不带来,死不带去。人的一生是赤条条来,赤条条走。纵有无量的财产也无法带走,虽然心中难割难舍,但这些财产也不可能跟随! >0)?鬣笔?
五、怨憎会苦:人生之事不如意者十之八九,所谓的不如意者,多半就是怨憎相会所引起。人的一生中,常常会碰到自己所憎恨和厌恶的人和事,本来不想看见的人,却偏偏要见到,正所谓:怨家路窄,低头不见,抬头见。比如说经商,我开了一家服装店,生意不错,街对面又开了一家,抢走了不少生意,本来同行多嫉妒,偏要挤到一处来。再如一个家庭中婆媳、姑嫂、妯娌,本来带有天敌的味道,由于因缘所限,偏住到一个院子里,一天到晚吵得鸡吠不宁。真是怨憎会苦。
六、爱别离苦:这是指人们与自己所爱的人或事物离别的痛苦。任何一个人,在自己的一生中,都经历过这种痛苦:‘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此事古难全'。生离死别,是人生最痛苦的。世间最亲爱的人:父母、儿女、夫妻、朋友,平常相聚在一起,如鱼得水,其乐融融。有时为了家庭生活,为了战乱,为了种种的意外,非分手不可,尤其是当一口气不来,死别,更是令人断肠、情何以堪。可是有生就逃避不了死。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没有不死的生命。人生在世,不管如何恩爱,终有分别的一天,没有谁能例外。爱别离苦可以说它是人生中最常见,最普遍的一种悲哀,想必大家都或多或少都有自己的体会和感受吧? 3捶簚??a
七、求不得苦:世间哪有满足无求之人?名利福寿,凡所欲事,求之不得,则生愁苦或愤怨。如富贵无子,贫穷多累,读书落第,营商蚀本,诸如此类,欲求偏失。或者你爱上某一个人,人家不爱你;你想买轿车,可是没有钱,想安电话,想买彩电......但是连吃饭都成问题,等等这些是求不得苦。人只要活在世上,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追求、欲望、爱好,但往往得不到满足。尽管追求有高低、大小的分别。如有的人追求丰衣足食;有的追求名利地位,绞尽脑汁想当官,想挤进官埸;有的人想方设法谋取一个赔钱的职业,使自己的日子过得好一些;还有的人像古代秦始皇、汉武帝。按理说这些皇帝,天下都得到了,还有什么值得追求和不满足的呢?可是偏偏没有满足,还想长生不老,派人到处求取仙丹妙药,他们怕死,怕失去江山。但怕老不等于不老,怕死还是要死,这些也都是求不得苦。 �稶;f?
八、五阴炽盛苦:简单的说,就是我们一天到晚胡思乱想,妄想(虚妄的思想。)、分别(思量识别一切事理。)、执着(坚持或固执的意思。)像不会熄灭猛火一样的烧得非常的旺盛,我们的烦恼习气(坏习惯。)非常重,身心不安。五阴炽盛苦也称五蕴盛苦、五取蕴苦。这种苦是人生一切苦的综合,前面所说的七种苦都由此而生。五阴包括心理、生理、以及自己的认知等。人活着大都受生理和心理的煎熬,五阴炽盛,使得人生充满著痛苦,例如心情的烦燥不安,苦闷孤独,空虚无聊,忧伤焦虑……。正所谓:没钱痛苦,有钱痛苦,有事没事也会痛苦。如《红楼梦》形容贾宝玉的性格有这样的一句话:‘无故寻愁觅恨'。其实,我们每一个人在生活中,或多或少都有过这种感受。这是五阴炽盛大苦。 ?e瑨U<j悒
八苦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生、老、病、死是肉体上,生理上的苦。二、爱别离、求不得、怨憎会三苦,是精神上、心理上的苦。五阴炽盛苦总结了身心诸苦。
展开全部
九十九、苦阴经(上)第三(第二小土城诵)
大意:本经叙述:由于异学说他们也同样的讲说知断欲、断色、断觉,故比丘则以此诃佛报告。佛乃为诸比丘分别欲、色、觉之味、患、出要等事。
结集者的我们,都像如是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游行在于舍卫国,住在于胜林给孤独园。
那时,诸位比丘,大众都在中食过后(吃午饭后),少有所为(有些事情),都集坐在于讲堂。于是(在这时候),有众多的异学(不同之教的教徒),乃于中午后,仿佯(徘徊)而往诣于诸比丘之集会处,到后,共相问讯,然后退坐在一边。他们对诸比丘们说:「诸位贤者!沙门瞿昙,乃施设(提示)知断欲,施设知断色,断觉(所说之教,乃教人应如何知道欲、色、觉〔受〕之会毁灭修行,故应断灭之事)。诸位贤者!我们的宗教,也
是施设知断欲,施设知断色,施设知断觉(受)。沙门瞿昙,以及我们之此三知、三断,有甚么胜劣?有甚么差别呢?」
于是,诸比丘们,听到那些众多的异学所说的话,并不以为是对,也不以为是不对,都默然的从坐站起而去,都作此念而说:像如是的所说之语,我们应该从世尊之处,才能得以知道。大众便诣佛所,到后,稽首作礼,然后退坐在一边。就将和众多的异学所可共论之事,都诃佛禀报。这时,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你们当时应该照如是的问问那些众多的异学而说:『诸位贤者!甚么叫做欲之味(味着而乐于贪欲)呢?甚么叫做欲之患(由于贪欲而引来的灾患)呢?甚么叫做欲之出要(由欲贪脱出,而解脱流转)呢?甚么叫做色之味呢?甚么叫做色之患呢?甚么叫做色之出要呢?甚么叫做觉(受)之味呢?甚么叫做觉之患呢?甚么叫做觉之出要呢?』诸位比丘们!如果你们作如是之问的话,他们听到这些话后,便会更为相互为难,而说其余之事(恐回答不来,而言他),会瞋诤转增(竞起瞋恚而诤),然后必定会从座起,而默然而返。为甚么呢?因为我并不见过在此世间里,有一天子,及魔、梵、沙门、梵志、和一切余众,能知此义,而发遣的人。唯有如来,和如来的弟子,或者能从此听闻而已。」佛陀就讲说其义而说:「
(1)甚么叫做欲之味呢?所谓由于五欲的功德(功能、潜力),而生起乐着,生起喜爱。这乃极为是欲之味,没有能过其上,所带来的灾患乃为甚多。
(2)甚么叫做欲之患呢?1.一位族姓子,都随着其技术(所学而成的术科),以自存活(作为生活之活计)。或者作田业(农业),或者行治生(行商,商业),或者以学书(为学者,为士),或者明白算术,或者知道工数(工业),或者巧刻印,或者作文章,或者造手笔,或者晓经书,或者作勇将,或者奉事王。
他们在冷寒时,则觉得为寒,炎热时则觉得为热,或者遇饥渴,或者会疲劳,或者被蚊虻所蜇,都作如是之业,求图钱财(在这种环境里作业求生存生活)。那些族姓子像如是的方便(努力),作如是的行业,作如是而追求时,倘若不得钱财的话,便会生忧苦,便会愁戚、懊恼,其心就会生愚痴,而作如是之说:『唐作唐苦!所求无果。』(徒劳而无益,所追求的泡汤而无结果)。那些族姓子作如是的方便,作如是之行,作如是之求时,假如得到钱财的话,他们便会爱惜,便会守护而密藏。为甚么呢?因为『我此财物,不可使王来侵夺,不可以被贼徒所劫,以及被火烧、腐坏、亡失,或者出财而无利可得,或者作诸事业,而不成
就。』他们因此,而作如是的守护密藏。倘若有人被王所夺,被贼徒所劫,或者被火烧、腐坏、亡失时,便会生忧苦,便会起愁戚、懊恼,其心就会生愚痴,而作如是之说:『如我在长夜所可爱念(凡我所有)的钱财,都已亡失了(都没有了)。』这就是所谓现法的苦阴,是起因于欲,攀缘于欲,以欲为本的。
2.又次,因为众生乃因于欲,缘于欲,以欲为本之故,有时当人之母,会和其子诤,为人子的,会和其母诤,父子、兄弟、姊姝、亲族,都展转而共相诤执。他们既然是如是的共相斗诤后,其母会说子之恶,其子会说母之恶,父子、兄弟、姊姝、亲族,都更相说对方之恶,更何况是他人呢?这叫做现法的苦阴,都是因于欲,缘于欲,都是以欲为本。
3.又次,众生都因于欲,缘于欲,以欲为本之故,王与王共斗诤,梵志和梵志共诤斗,居士与居士共诤,民与民共诤,国与国共诤。他们因为斗诤而共相憎恨之故,就会用种种的器仗,转相加害。或者用拳扠、石掷,或者用杖打、刀斫。他们在斗诤之时,或者会致死,或者会恐怖,都受极烈的痛苦。这叫做现法的苦阴。都因于欲,缘于欲,都是以欲为本。
4.又次,众生都因于欲,缘于欲,以欲为本之
故,而着铠、被袍(穿战甲铁衣),持矟、弓箭,或执刀楯,而冲入在军阵中。或乘象而斗,或骑马,或乘车,或当步军,或以男女去斗诤。他们当斗诤之时,或者死亡,或者怖畏,都受极重之苦。这叫做现法的苦阴,都是因于欲,缘于欲,都是以欲为本。
5.又次.,众生都因于欲,缘于欲,以欲为本之故,着铠、被袍,持矟、弓箭,或者执刀与楯,欲去夺他国,欲攻城破坞,而共相格战。都打鼓吹角,高声唤呼。或用槌打,或用鉾战,或用利轮,或用箭射,或者以乱石投掷,或者用大弩,或者用融铜(烧的铜)的珠子射洒。他们当在斗诤时,或者死亡,或者恐怖,都受极重之苦,这叫做现法的苦阴,都是因于欲,缘于欲,都是以欲为本的。
6.又次,众生因于砍,缘于欲,以欲为本之故,着铠被袍、持矟、弓箭,或执刀、楣,冲进入村、入邑、入国、入城,穿墙而发藏,而劫夺财物,断截敌王之路。或者至于他巷,去坏村、害邑、灭国、破城。在其中,或者被王人所捉,被作种种的拷治,如被截手、截足,或被截手足(手足同时都被断),或者截耳、截鼻,或截耳鼻,或者为脔(切成块的肉)而脔割(肉卷,不伸舒),或者被拔须、拔发,或拔须发,或放着在槛中,以衣裹之而用火烧,或者以沙壅。草缠,而作为火 ,或者
纳入于铁驴腹中。或者放着于铁�口里,或者置于铁虎口中而烧,或者安在于铜釜中。或者着于铁釜中去煮,或者截为段段,或者以利叉去刺,或者用铁钩而钩,或者将其倒卧在铁床,以沸油去浇其身,或者坐在铁臼,而用铁杆去捣他,或者用龙蛇(大蛇、毒蛇)去蜇,或者用鞭去鞭打,或者用杖去挝他,或者以棒而打,或者活活的贯在于高标上,或者枭其首。他们在这些刑治中,或者死亡,或者会怖畏。都受极重之苦,这叫做现法的苦阴,都是因于欲,缘于欲,以欲为本的。
7.又次,众生乃因于欲,缘于欲,以欲为本之故,行身的恶行,行口、行意的恶行。他们在于后来之时,由于疾病,而着在于床上,或者是坐,或者是卧于地上,都以苦逼其身,都身受极重之苦,而不可以爱乐。他如果曾有身的恶行,口与意的恶行的话,则在他将临终时,其恶业会现在于前而为覆障,犹如太阳将没时,大山岗侧之影,会障而覆地那样。像如是的,他假若有身的恶行,口与意的恶行,会现在前而覆障,他就会作如是之念:我本来所作的恶行,在前面覆障于我。我本来并不作福业,而多作恶业。假如有人作恶而凶暴,唯作罪业,不作福、不作业,无所畏惧(作恶不怕天不怖地),无所依、无所皈,随其生处的话,我必定会生在那个地方。从是而有悔意,而悔者,却因来不
及,而不善而死,无福业而命终,这叫做现法的苦阴,都因于欲,缘于欲,以欲为本的。
8.又次,众生因于欲,缘于欲,以欲为本之故,行身的恶行,行口与意的恶行。他由于身、口、意的恶行之故,因于此,缘于此,而在其身坏命终之时,必定会生在于恶处,会生于地狱之中,这叫做后世的苦阴,都是因于欲,缘于欲,以欲为本的。这就是欲之患。
(3)甚么叫做欲之出要呢?如果断除欲,舍离于欲。灭除欲,欲已尽,而度过欲,就为之出要。就叫做欲的出要。如果有沙门、梵志,对于欲之味,欲之患,欲之出要,不知如真(不能如实而知)的话,他就终究不能自断其欲,何况又能断除他人之欲吗?如果有沙门、梵志,对于欲之味,欲之患,欲之出要,知如真(如实而知)的话,则他既自能除欲,也能断除他人之欲的。
(1)甚么叫做色之味呢?如刹帝利女、梵志、居士、工师等女人,年龄在于十四、五岁时,她在于那个时候,其美色,乃最为妙好之时。如果因于其美色,缘于其美色之故,而生乐生喜,这就是极为是色之味,没有再过其上的了。也由此而引起的后患,乃非常的多(色之患,都依此女色为原因)。
(2)甚么叫做色之患呢?1.如果看见那位姝女(美貌的少女),在于后来之时,极大的衰老(老
年时),头白而齿落,背楼而脚戾,都以拄杖而行,盛壮已不再,已日日衰微,寿命将于垂尽,而身体震动,诸根毁熟。这样,则你们的意见为何呢?如本来有其美色,而她的美色已消灭,而会生患吗?」回答说:「如是」。
2.「又次,如果看见那位姝女,患有疾病而着在于床,或者坐,或者是倒卧在地,都以苦逼其身,都会受极重之苦。你们的意见如何呢?如果她本来有美色,于此时,是否消灭而会生患吗?」回答说:「如是。」
3.「又次,如看见那位姝女死后,或者是一二日,乃至六七日,被乌鵄所啄,被犲狼所食,被用火所烧,被埋在于地,都均为烂而腐坏。你们的意见如何呢?如其本来有的美色等,在她死后,会都消灭而生患吗?」回答说:「如是。」
4.「又次,如看见那位姝女被弃在于息道(荒冢),骸骨变为青色而烂腐,余半之骨鏁在于地时,你们的意见如何呢?如她本来具有的美色,已经消灭而会生患吗?」回答说:「如是。」
5.「又次,如看见那位姝女被弃在于息道,已离开皮肉与血,唯有筋相连。这时,在你们的意见如何呢?如其本有的美色,都已消灭而会生患吗?」回答说:「如是。」
6.「又次,如看见那位姝女被弃在于息道,其骨
筋都已解散,都散在于诸方,那些足骨、骨、髀骨、髋骨、脊骨、肩骨、颈骨、髑髅骨,都各在于异处,在你们的意见如何呢?如其本来具有的美色,都已消灭而会生患吗?」回答说:「如是。」
7.「又次,如看见那位姝女被弃于息道,其骨白的如螺,青的如鸽之色,赤的则有如血涂,都腐坏而为碎末,在你们的意见如何呢?如其本来具有的美色,都已消灭而会生患吗?」回答说:「如是。」「这叫做色之患。」
(3)「甚么叫做色之出要呢?如果断除色,舍离于色,灭除于色,而色已尽,已度过对于色之牵缠,而出要,这叫做色之出要。如果有沙门、梵志,对于色之味,色之患,色之出要,不知如真(不能如实而知道)的话,他就终究不能自断其色,何况能断除他人之色呢?如果有沙门、梵志,对于色之味,色之患,色之出要,知如真(如实而知道)的话,他既自能除灭其色所发生之事,也就能够断除他人之色的了。
(1)甚么叫做觉(受)之味呢?当一位比丘的,能离开欲,离开恶不善之法(初禅),而至于得证第四禅而成就游止于其中。他在于那时,不会念自害,也不会念害他,如不念害的话,这叫做觉的乐味。为甚么呢?因为不念害的话,就能成就此乐之故。这叫做觉之味。
(2)甚么叫做觉(受)之患呢?觉就是无常之法,是苦之法,是生灭之法,这叫做觉之患。
(3)甚么叫做觉(受)之出要呢?如果断除觉,舍离于觉,灭除于觉,其觉已尽,而度觉而出要,就叫做觉之出要。如果沙门、梵志,对于觉之味,觉之患,觉之出要,不知如真(不能如实而知)的话,他就终究不能自断其觉(受),何况又能断除他人之觉呢?如有沙门、梵志,对于觉味、觉患、觉出要,知如耳(如实而知)的话,他既自能断除其觉,也就能断除他人之觉。」
佛陀所说的就是如是,那些诸比丘们,听佛所说,都欢喜奉行!
一○○、苦阴经(下)第四(第二小土城诵)
大意:本经叙述释摩诃男,因生染法与恚法,及痴之法。佛陀乃为说欲之味、欲之患。佛陀说如能如寅而知的话,就不为被染恚痴所覆,而能得无上息。
结集者的我们,都像如是的听过的:有一个时
候,佛陀游行在于释羁瘦(释迦族的国家),住在于加维罗卫的尼拘类园。
那时,释摩诃男(释迦族的摩诃男-大名。甘露饭王之子,阿那律之兄,为佛的堂弟),在于中午后,仿佯(徘徊)而往诣于佛所,到后,稽首佛足,然后退坐在一边。他白佛说:「世尊!我乃如是的知道世尊之法(知道世尊是以此法教人的):『使我的心中能得灭除三秽。所谓染心秽、恚心秽、痴心秽是。』世尊!我乃如是而知这些法。但是我的心中,又一再的生起染法、恚法、痴法。世尊!我曾作如是之念:我到底是有甚么法不灭除,才会使我的心中一再的生染法、恚法、痴法呢?」
世尊告诉他说:「摩诃男!你有一法不灭,才会不能断灭染恚痴的。所谓你乃住在于家庭里,由于不至信,而不能舍弃家,不能为无家庭牵累的专心去学道。摩诃男!如果你能灭除此一法的话,你就必定不会再住于家,必定能至信,而舍家,而为无家庭牵累的去专心学道。然而你乃由于此一法不能断灭之故,而住在于家,不至信而舍家,而为无家庭牵累的专心去学道。」
于是,释摩诃男,就从座站起,偏袒的着衣,叉手向佛,仰白世尊而说:「唯愿世尊为我说法!使我的心能得清净,能除疑惑而得道!」
世尊告诉他说:「摩诃男!有五欲的功德(功
能),能使人可爱、可念、欢喜,其欲都相应,而使人快乐。那五种呢?所谓眼知色、耳知声、鼻知香、舌知味、身知触是。由于此,而使王,以及王的眷属,得到安乐欢喜的。摩诃男!这乃是极为是欲的味,是没有再过于此的,其有所患也是非常的多。
摩诃男!甚么叫做欲之患呢?摩诃男!一位族姓子,都随着其有的技术,以自生存生活,或者作田业,或者行治生,或者以学书,或者明算术,或者知工数,或者打刻印,或者作文章,或者造手笔,或者晓经书,或者去作勇将,或者去奉事主。他们在寒时,就会为寒,热时就会为热,饥渴、疲劳,或被蚊虻所蜇等,在此种环境当中,作如是之业,以求图其钱财。摩诃男!这些族姓子,像如是的方便(勤勉)而作如是之行(工作),作如是之追求时,如果得不到钱财的话,便会生忧苦、愁戚、懊恼,其心则会生痴,而作如是之说:『唐作唐苦(徒作徒劳)耳,所求的都没有其果。』摩诃男!那些族姓子,像如是的方便而作如是之行(工作),作如是之追求时,假若能得钱财的话,他们就会爱惜,就会要守护而密藏起来。为甚么呢?因为:『我的这些财物,不可使王来夺取而去,不可被贼所劫,不可被火所烧,或致于腐坏,或亡失,或出财而无利可得,或作诸事业之用,而不成
就。』他们作如是的守护密藏,而如果有一天被王夺、贼劫、火烧、腐坏、亡失的话,他们便会生忧苦、愁戚、懊恼,心则会生痴,而作如是之说:『如这些财物乃为我长夜所可爱念的,然而它却一旦亡失了。』摩诃男!像如是的现法之苦阴,都因于欲,缘于欲,以欲为本的。
摩诃男!又次,众生都因于欲,缘于欲,以欲为本之故,母会和子共诤,子会和母共诤,父子、兄弟、姊姝、亲族,都会更相说恶,何况对于他人呢?摩诃男!这叫做现法苦阴,都因于欲,缘于欲,以欲为本的。
摩诃男!又次,众生都因于欲,缘于欲,以欲为本之故,王会和王共诤,梵志会和梵志共诤,居士会和居士共诤,民会和民共诤,国会和国共诤。他们由于斗诤,而共相憎恨之故,会用种种的器仗,而转相加害。或者用拳用扠,或用掷,或用杖打、刀斫。他们在斗诤时,或者会死亡,或者会恐怖,都受极重之苦。摩诃男!这叫做现法的苦阴,都因于欲,缘于欲,以欲为本的。
摩诃男!又次,众生都因于欲,缘于欲,以欲为本之故,而着战铠,被战袍,持矟、弓箭,或执刀楯,冲入在于军阵中,或者用象斗,或者用马(骑马),或者用车(乘战车),或者使步军(步兵),或者征召男女去战场。他们在斗诤时,或者
会死亡,或者会恐怖,都受极重之苦。摩诃男!这叫做现法的苦阴,都因于欲,缘于欲,以欲为本的。
摩诃男!又次,众生都因于欲,缘于欲,以欲为本之故,而着铠、被袍,持矟、弓箭,或执刀楯,去夺他国,去攻城破坞,而共相格战,而打鼓吹角,高声唤呼。或用槌打,或用鉾战,或用利轮,或用箭射,或以乱石投下,或用大弩,或用融铜的珠子洒之。他们当斗诤之时,或者死亡,或者恐怖,都受极重之苦。摩诃男!这叫做现法的苦阴,都因于欲,缘于欲,以欲为本的。
摩诃男!又次,众生都因于欲,缘于欲,以欲为本之故,着铠被袍,持矟弓箭,或者执刀楯,冲入于村,进入于邑,入于国,入于城,而穿墙而发掘宝藏,而劫夺财物,断截王的退路。或者至于他巷,去坏村、害邑、灭国、破城。就中,或者有人被王人所捉,而被用种种的刑具拷治。如截手、截足、或手足都被截断,或被截耳、截鼻,或耳鼻同截.或者为脔而脔割,或者被拔须、拔发,或者须发同被拔,或者放着在槛中,而用衣裹缠,而用火烧,或者用沙壅、草缠而火 ,或者纳入铁驴的腹中,或者着在于铁猪的口中,或者置于铁虎口中而烧,或者安在于铜釜中,或者着于铁釜中而煮,或者段段而截,或用利叉而刺,或用铁钩而钩,或倒
卧铁床,用沸油浇之,或坐在铁臼,用铁杵杆捣之,或用龙蛇蜇他,或用鞭鞭他,或用杖挝,或用棒打,或活活的贯在高标上,或枭其首。他们在此里面,或者会死亡,或者会怖畏,都受极重之苦。摩诃男!这叫做现法的苦阴,都因于欲,缘于欲,以欲为本的。
摩诃男!又次,众生都因于欲,缘于欲,以欲为本之故,行身的恶行,行口、行意的恶行。他在于后来之时,因疾病而着在床上,或坐卧在地上,都由于苦之逼身,而受极重之苦,不可爱乐。他如有身的恶行,口、意的恶行的话,则他在于临终之时,会当在于前面为覆障。犹如太阳将没之时,在大山岗之侧,其影障之覆地那样(山影倒悬诃下)。像如是的,他如果有身的恶行,有口、意的恶行,会现在于前而覆障。他会作如是之念:我本来所作的恶行在前覆我,我本来并不作福业,都多作恶业之故。倘若有人作恶而凶暴,唯作罪业,而不作福,不行善,甚么都不怕,而无所依、无所皈,而随其生处的话,我必定会生在于那个地方。从此而有些后悔,然而后悔的来不及,而不善死,无福业而临终。摩诃男!这叫做现法的苦阴,都因于欲,缘于欲,以欲为本的。
摩诃男!又次,众生都因于欲,缘于欲,以欲为本之故,行身的恶行,行口、意的恶行。他由于身
口意的恶行之故,因于此,缘于此,而身坏命终之时,必定会至于恶处,会生于地狱之中。摩诃男!这叫做后世的苦阴,都因于欲,缘于欲,以欲为本的。摩诃男!因此之故,当知!欲乃一向无乐(不会带给人以快乐),乃有无量的苦患。多闻的圣弟子,不见如真(不如实而知见)的话,他就会被欲所覆,不能得到舍乐,以及无上之息。摩诃男!像如是的那位多闻的圣弟子,就由于欲,而会退转的。摩诃男!我知道欲,乃不会有快乐,为有无量的苦患。我知如真后(如实有知见后),摩诃男!我就不会被欲所覆,也不会被恶所缠,便能得到舍乐,以及无上之息。摩诃男!因此之故,我乃不由于欲而退转。
摩诃男!有一个时候,我曾游行于王舍城,住在于鞞哆逻山(黑岩)的仙人七叶屋。摩诃男!我在于晡时,从宴坐起后,往至于广山(黑石室)。就在那个地方看见过众多的尼揵(离系外道),行不坐之行,都常立而不坐,都受极重之苦。我乃往问而说:『诸位尼揵!你们为甚么缘故,而行这种不坐之行,都常立不坐,而受如是之苦呢?』他们乃如是的说:『瞿昙!我们有尊师尼揵,名叫亲子(六师外道之一),他乃教我们而作如是之说:诸位尼揵们!你们如果宿命有不善之业,则因此苦行之故,必当会得以灭尽。如果现在行身的妙行,而
护持,口与意都行妙行而护持的话,则因缘于此之故,就不会再作恶不善之业。」
摩诃男!我又再问他们说:『诸位尼揵们!你们都信尊师,而没有疑吗?』他们就又回答我而说:『如是,瞿昙!我们都信我们的尊师,并没有疑惑。』摩诃男!我又问说:『尼揵!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你们的尊师尼揵,本来屡次的作恶不善之业。他本来(宿世)曾为尼揵,死后,现在生在于人间,出家而作尼揵,而行不坐之行,常立而不坐,而受如是之苦,都像你们这些人,及诸弟子吗?』他们又回答我而说:『瞿昙!乐乃不因于乐而得,乃因于苦而得。如频鞞娑罗之乐,乃为沙门瞿昙你所不如的。』(王之享受而安住于乐,乃比出家人更安住于乐,故如以乐会得乐,则瞿昙乃不如那位王者)。
我就又问他们说:『你们为甚么这样的痴狂,所说的都不符于义呢?为甚么呢?因为你们乃不善,而无所晓了,而不知时宜。你们所作的此说:如频鞞娑罗之乐,乃沙门瞿昙所不如的。尼揵啊!你们本来应该要作如是之问:到底是谁之乐为胜?是频鞞娑罗王呢?或者是沙门瞿昙呢?尼揵啊!如果那时我乃作如是之说,而说我为胜,频鞞娑罗王乃不如我的话,尼揵啊!你们就可得作如是语:如频鞞娑罗王之乐,乃沙门瞿昙之所不如的。』那些诸位
尼揵就作如是之说:『瞿昙!那么,我们现在重新请问沙门瞿昙你,到底是谁之乐为胜?是频鞞娑罗王呢?是沙门瞿昙你呢?』我就又对他们说:『尼揵!我现在问你们,你们就随你们所解的来回答。诸尼揵们!你们的意见如何呢?频鞞娑罗王可得如意而静默无言,因此而经过七日七夜,得到欢喜快乐吗?』尼揵回答说:『弗也!瞿昙!』我又问:『六、五、四、三、二日,或一日一夜,得如意静默无言的欢喜快乐吗?』尼揵回答说:『弗也!瞿昙!』又问说:『尼揵!我是否可得如意的静默无言,因此而能一日一夜得欢喜快乐吗?』尼揵回答说:『如是!瞿昙!』我又说:『二、三、四、五、六日,或七日七夜,得如意的静默无言的欢喜快乐吗?』尼揵回答说:『如是!瞿昙!』我又问说:『诸尼揵们!你们的意见如何呢?到底是谁的乐为胜?是频鞞娑罗王呢?是我呢?』尼揵们回答说:『瞿昙!如我们纳受而了解沙门瞿昙你所说的,则知瞿昙之乐为胜,频鞞娑罗王乃不如你啊!』
摩诃男!因此,故知,欲乃没有快乐,乃有无量的苦患。如多闻的圣弟子,不见如真(不如实而见)的话,则他会被欲所覆,会被恶不善所缠,不得舍之乐,以及无上息。摩诃男!像如是的,那类的多闻的圣弟子,会被欲而退转。摩诃男!我乃知
道欲乃没有乐,有无量的苦患,我知如真(如实而知)后,就不会被欲所覆,也不会被恶不善之法所缠,便得舍之乐,以及无上息。摩诃男!因此之故,我乃不被欲,而退转。」
佛陀所说的为如是。释摩诃男,以及诸比丘们,听佛所说,都欢喜奉于!
大意:本经叙述:由于异学说他们也同样的讲说知断欲、断色、断觉,故比丘则以此诃佛报告。佛乃为诸比丘分别欲、色、觉之味、患、出要等事。
结集者的我们,都像如是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游行在于舍卫国,住在于胜林给孤独园。
那时,诸位比丘,大众都在中食过后(吃午饭后),少有所为(有些事情),都集坐在于讲堂。于是(在这时候),有众多的异学(不同之教的教徒),乃于中午后,仿佯(徘徊)而往诣于诸比丘之集会处,到后,共相问讯,然后退坐在一边。他们对诸比丘们说:「诸位贤者!沙门瞿昙,乃施设(提示)知断欲,施设知断色,断觉(所说之教,乃教人应如何知道欲、色、觉〔受〕之会毁灭修行,故应断灭之事)。诸位贤者!我们的宗教,也
是施设知断欲,施设知断色,施设知断觉(受)。沙门瞿昙,以及我们之此三知、三断,有甚么胜劣?有甚么差别呢?」
于是,诸比丘们,听到那些众多的异学所说的话,并不以为是对,也不以为是不对,都默然的从坐站起而去,都作此念而说:像如是的所说之语,我们应该从世尊之处,才能得以知道。大众便诣佛所,到后,稽首作礼,然后退坐在一边。就将和众多的异学所可共论之事,都诃佛禀报。这时,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你们当时应该照如是的问问那些众多的异学而说:『诸位贤者!甚么叫做欲之味(味着而乐于贪欲)呢?甚么叫做欲之患(由于贪欲而引来的灾患)呢?甚么叫做欲之出要(由欲贪脱出,而解脱流转)呢?甚么叫做色之味呢?甚么叫做色之患呢?甚么叫做色之出要呢?甚么叫做觉(受)之味呢?甚么叫做觉之患呢?甚么叫做觉之出要呢?』诸位比丘们!如果你们作如是之问的话,他们听到这些话后,便会更为相互为难,而说其余之事(恐回答不来,而言他),会瞋诤转增(竞起瞋恚而诤),然后必定会从座起,而默然而返。为甚么呢?因为我并不见过在此世间里,有一天子,及魔、梵、沙门、梵志、和一切余众,能知此义,而发遣的人。唯有如来,和如来的弟子,或者能从此听闻而已。」佛陀就讲说其义而说:「
(1)甚么叫做欲之味呢?所谓由于五欲的功德(功能、潜力),而生起乐着,生起喜爱。这乃极为是欲之味,没有能过其上,所带来的灾患乃为甚多。
(2)甚么叫做欲之患呢?1.一位族姓子,都随着其技术(所学而成的术科),以自存活(作为生活之活计)。或者作田业(农业),或者行治生(行商,商业),或者以学书(为学者,为士),或者明白算术,或者知道工数(工业),或者巧刻印,或者作文章,或者造手笔,或者晓经书,或者作勇将,或者奉事王。
他们在冷寒时,则觉得为寒,炎热时则觉得为热,或者遇饥渴,或者会疲劳,或者被蚊虻所蜇,都作如是之业,求图钱财(在这种环境里作业求生存生活)。那些族姓子像如是的方便(努力),作如是的行业,作如是而追求时,倘若不得钱财的话,便会生忧苦,便会愁戚、懊恼,其心就会生愚痴,而作如是之说:『唐作唐苦!所求无果。』(徒劳而无益,所追求的泡汤而无结果)。那些族姓子作如是的方便,作如是之行,作如是之求时,假如得到钱财的话,他们便会爱惜,便会守护而密藏。为甚么呢?因为『我此财物,不可使王来侵夺,不可以被贼徒所劫,以及被火烧、腐坏、亡失,或者出财而无利可得,或者作诸事业,而不成
就。』他们因此,而作如是的守护密藏。倘若有人被王所夺,被贼徒所劫,或者被火烧、腐坏、亡失时,便会生忧苦,便会起愁戚、懊恼,其心就会生愚痴,而作如是之说:『如我在长夜所可爱念(凡我所有)的钱财,都已亡失了(都没有了)。』这就是所谓现法的苦阴,是起因于欲,攀缘于欲,以欲为本的。
2.又次,因为众生乃因于欲,缘于欲,以欲为本之故,有时当人之母,会和其子诤,为人子的,会和其母诤,父子、兄弟、姊姝、亲族,都展转而共相诤执。他们既然是如是的共相斗诤后,其母会说子之恶,其子会说母之恶,父子、兄弟、姊姝、亲族,都更相说对方之恶,更何况是他人呢?这叫做现法的苦阴,都是因于欲,缘于欲,都是以欲为本。
3.又次,众生都因于欲,缘于欲,以欲为本之故,王与王共斗诤,梵志和梵志共诤斗,居士与居士共诤,民与民共诤,国与国共诤。他们因为斗诤而共相憎恨之故,就会用种种的器仗,转相加害。或者用拳扠、石掷,或者用杖打、刀斫。他们在斗诤之时,或者会致死,或者会恐怖,都受极烈的痛苦。这叫做现法的苦阴。都因于欲,缘于欲,都是以欲为本。
4.又次,众生都因于欲,缘于欲,以欲为本之
故,而着铠、被袍(穿战甲铁衣),持矟、弓箭,或执刀楯,而冲入在军阵中。或乘象而斗,或骑马,或乘车,或当步军,或以男女去斗诤。他们当斗诤之时,或者死亡,或者怖畏,都受极重之苦。这叫做现法的苦阴,都是因于欲,缘于欲,都是以欲为本。
5.又次.,众生都因于欲,缘于欲,以欲为本之故,着铠、被袍,持矟、弓箭,或者执刀与楯,欲去夺他国,欲攻城破坞,而共相格战。都打鼓吹角,高声唤呼。或用槌打,或用鉾战,或用利轮,或用箭射,或者以乱石投掷,或者用大弩,或者用融铜(烧的铜)的珠子射洒。他们当在斗诤时,或者死亡,或者恐怖,都受极重之苦,这叫做现法的苦阴,都是因于欲,缘于欲,都是以欲为本的。
6.又次,众生因于砍,缘于欲,以欲为本之故,着铠被袍、持矟、弓箭,或执刀、楣,冲进入村、入邑、入国、入城,穿墙而发藏,而劫夺财物,断截敌王之路。或者至于他巷,去坏村、害邑、灭国、破城。在其中,或者被王人所捉,被作种种的拷治,如被截手、截足,或被截手足(手足同时都被断),或者截耳、截鼻,或截耳鼻,或者为脔(切成块的肉)而脔割(肉卷,不伸舒),或者被拔须、拔发,或拔须发,或放着在槛中,以衣裹之而用火烧,或者以沙壅。草缠,而作为火 ,或者
纳入于铁驴腹中。或者放着于铁�口里,或者置于铁虎口中而烧,或者安在于铜釜中。或者着于铁釜中去煮,或者截为段段,或者以利叉去刺,或者用铁钩而钩,或者将其倒卧在铁床,以沸油去浇其身,或者坐在铁臼,而用铁杆去捣他,或者用龙蛇(大蛇、毒蛇)去蜇,或者用鞭去鞭打,或者用杖去挝他,或者以棒而打,或者活活的贯在于高标上,或者枭其首。他们在这些刑治中,或者死亡,或者会怖畏。都受极重之苦,这叫做现法的苦阴,都是因于欲,缘于欲,以欲为本的。
7.又次,众生乃因于欲,缘于欲,以欲为本之故,行身的恶行,行口、行意的恶行。他们在于后来之时,由于疾病,而着在于床上,或者是坐,或者是卧于地上,都以苦逼其身,都身受极重之苦,而不可以爱乐。他如果曾有身的恶行,口与意的恶行的话,则在他将临终时,其恶业会现在于前而为覆障,犹如太阳将没时,大山岗侧之影,会障而覆地那样。像如是的,他假若有身的恶行,口与意的恶行,会现在前而覆障,他就会作如是之念:我本来所作的恶行,在前面覆障于我。我本来并不作福业,而多作恶业。假如有人作恶而凶暴,唯作罪业,不作福、不作业,无所畏惧(作恶不怕天不怖地),无所依、无所皈,随其生处的话,我必定会生在那个地方。从是而有悔意,而悔者,却因来不
及,而不善而死,无福业而命终,这叫做现法的苦阴,都因于欲,缘于欲,以欲为本的。
8.又次,众生因于欲,缘于欲,以欲为本之故,行身的恶行,行口与意的恶行。他由于身、口、意的恶行之故,因于此,缘于此,而在其身坏命终之时,必定会生在于恶处,会生于地狱之中,这叫做后世的苦阴,都是因于欲,缘于欲,以欲为本的。这就是欲之患。
(3)甚么叫做欲之出要呢?如果断除欲,舍离于欲。灭除欲,欲已尽,而度过欲,就为之出要。就叫做欲的出要。如果有沙门、梵志,对于欲之味,欲之患,欲之出要,不知如真(不能如实而知)的话,他就终究不能自断其欲,何况又能断除他人之欲吗?如果有沙门、梵志,对于欲之味,欲之患,欲之出要,知如真(如实而知)的话,则他既自能除欲,也能断除他人之欲的。
(1)甚么叫做色之味呢?如刹帝利女、梵志、居士、工师等女人,年龄在于十四、五岁时,她在于那个时候,其美色,乃最为妙好之时。如果因于其美色,缘于其美色之故,而生乐生喜,这就是极为是色之味,没有再过其上的了。也由此而引起的后患,乃非常的多(色之患,都依此女色为原因)。
(2)甚么叫做色之患呢?1.如果看见那位姝女(美貌的少女),在于后来之时,极大的衰老(老
年时),头白而齿落,背楼而脚戾,都以拄杖而行,盛壮已不再,已日日衰微,寿命将于垂尽,而身体震动,诸根毁熟。这样,则你们的意见为何呢?如本来有其美色,而她的美色已消灭,而会生患吗?」回答说:「如是」。
2.「又次,如果看见那位姝女,患有疾病而着在于床,或者坐,或者是倒卧在地,都以苦逼其身,都会受极重之苦。你们的意见如何呢?如果她本来有美色,于此时,是否消灭而会生患吗?」回答说:「如是。」
3.「又次,如看见那位姝女死后,或者是一二日,乃至六七日,被乌鵄所啄,被犲狼所食,被用火所烧,被埋在于地,都均为烂而腐坏。你们的意见如何呢?如其本来有的美色等,在她死后,会都消灭而生患吗?」回答说:「如是。」
4.「又次,如看见那位姝女被弃在于息道(荒冢),骸骨变为青色而烂腐,余半之骨鏁在于地时,你们的意见如何呢?如她本来具有的美色,已经消灭而会生患吗?」回答说:「如是。」
5.「又次,如看见那位姝女被弃在于息道,已离开皮肉与血,唯有筋相连。这时,在你们的意见如何呢?如其本有的美色,都已消灭而会生患吗?」回答说:「如是。」
6.「又次,如看见那位姝女被弃在于息道,其骨
筋都已解散,都散在于诸方,那些足骨、骨、髀骨、髋骨、脊骨、肩骨、颈骨、髑髅骨,都各在于异处,在你们的意见如何呢?如其本来具有的美色,都已消灭而会生患吗?」回答说:「如是。」
7.「又次,如看见那位姝女被弃于息道,其骨白的如螺,青的如鸽之色,赤的则有如血涂,都腐坏而为碎末,在你们的意见如何呢?如其本来具有的美色,都已消灭而会生患吗?」回答说:「如是。」「这叫做色之患。」
(3)「甚么叫做色之出要呢?如果断除色,舍离于色,灭除于色,而色已尽,已度过对于色之牵缠,而出要,这叫做色之出要。如果有沙门、梵志,对于色之味,色之患,色之出要,不知如真(不能如实而知道)的话,他就终究不能自断其色,何况能断除他人之色呢?如果有沙门、梵志,对于色之味,色之患,色之出要,知如真(如实而知道)的话,他既自能除灭其色所发生之事,也就能够断除他人之色的了。
(1)甚么叫做觉(受)之味呢?当一位比丘的,能离开欲,离开恶不善之法(初禅),而至于得证第四禅而成就游止于其中。他在于那时,不会念自害,也不会念害他,如不念害的话,这叫做觉的乐味。为甚么呢?因为不念害的话,就能成就此乐之故。这叫做觉之味。
(2)甚么叫做觉(受)之患呢?觉就是无常之法,是苦之法,是生灭之法,这叫做觉之患。
(3)甚么叫做觉(受)之出要呢?如果断除觉,舍离于觉,灭除于觉,其觉已尽,而度觉而出要,就叫做觉之出要。如果沙门、梵志,对于觉之味,觉之患,觉之出要,不知如真(不能如实而知)的话,他就终究不能自断其觉(受),何况又能断除他人之觉呢?如有沙门、梵志,对于觉味、觉患、觉出要,知如耳(如实而知)的话,他既自能断除其觉,也就能断除他人之觉。」
佛陀所说的就是如是,那些诸比丘们,听佛所说,都欢喜奉行!
一○○、苦阴经(下)第四(第二小土城诵)
大意:本经叙述释摩诃男,因生染法与恚法,及痴之法。佛陀乃为说欲之味、欲之患。佛陀说如能如寅而知的话,就不为被染恚痴所覆,而能得无上息。
结集者的我们,都像如是的听过的:有一个时
候,佛陀游行在于释羁瘦(释迦族的国家),住在于加维罗卫的尼拘类园。
那时,释摩诃男(释迦族的摩诃男-大名。甘露饭王之子,阿那律之兄,为佛的堂弟),在于中午后,仿佯(徘徊)而往诣于佛所,到后,稽首佛足,然后退坐在一边。他白佛说:「世尊!我乃如是的知道世尊之法(知道世尊是以此法教人的):『使我的心中能得灭除三秽。所谓染心秽、恚心秽、痴心秽是。』世尊!我乃如是而知这些法。但是我的心中,又一再的生起染法、恚法、痴法。世尊!我曾作如是之念:我到底是有甚么法不灭除,才会使我的心中一再的生染法、恚法、痴法呢?」
世尊告诉他说:「摩诃男!你有一法不灭,才会不能断灭染恚痴的。所谓你乃住在于家庭里,由于不至信,而不能舍弃家,不能为无家庭牵累的专心去学道。摩诃男!如果你能灭除此一法的话,你就必定不会再住于家,必定能至信,而舍家,而为无家庭牵累的去专心学道。然而你乃由于此一法不能断灭之故,而住在于家,不至信而舍家,而为无家庭牵累的专心去学道。」
于是,释摩诃男,就从座站起,偏袒的着衣,叉手向佛,仰白世尊而说:「唯愿世尊为我说法!使我的心能得清净,能除疑惑而得道!」
世尊告诉他说:「摩诃男!有五欲的功德(功
能),能使人可爱、可念、欢喜,其欲都相应,而使人快乐。那五种呢?所谓眼知色、耳知声、鼻知香、舌知味、身知触是。由于此,而使王,以及王的眷属,得到安乐欢喜的。摩诃男!这乃是极为是欲的味,是没有再过于此的,其有所患也是非常的多。
摩诃男!甚么叫做欲之患呢?摩诃男!一位族姓子,都随着其有的技术,以自生存生活,或者作田业,或者行治生,或者以学书,或者明算术,或者知工数,或者打刻印,或者作文章,或者造手笔,或者晓经书,或者去作勇将,或者去奉事主。他们在寒时,就会为寒,热时就会为热,饥渴、疲劳,或被蚊虻所蜇等,在此种环境当中,作如是之业,以求图其钱财。摩诃男!这些族姓子,像如是的方便(勤勉)而作如是之行(工作),作如是之追求时,如果得不到钱财的话,便会生忧苦、愁戚、懊恼,其心则会生痴,而作如是之说:『唐作唐苦(徒作徒劳)耳,所求的都没有其果。』摩诃男!那些族姓子,像如是的方便而作如是之行(工作),作如是之追求时,假若能得钱财的话,他们就会爱惜,就会要守护而密藏起来。为甚么呢?因为:『我的这些财物,不可使王来夺取而去,不可被贼所劫,不可被火所烧,或致于腐坏,或亡失,或出财而无利可得,或作诸事业之用,而不成
就。』他们作如是的守护密藏,而如果有一天被王夺、贼劫、火烧、腐坏、亡失的话,他们便会生忧苦、愁戚、懊恼,心则会生痴,而作如是之说:『如这些财物乃为我长夜所可爱念的,然而它却一旦亡失了。』摩诃男!像如是的现法之苦阴,都因于欲,缘于欲,以欲为本的。
摩诃男!又次,众生都因于欲,缘于欲,以欲为本之故,母会和子共诤,子会和母共诤,父子、兄弟、姊姝、亲族,都会更相说恶,何况对于他人呢?摩诃男!这叫做现法苦阴,都因于欲,缘于欲,以欲为本的。
摩诃男!又次,众生都因于欲,缘于欲,以欲为本之故,王会和王共诤,梵志会和梵志共诤,居士会和居士共诤,民会和民共诤,国会和国共诤。他们由于斗诤,而共相憎恨之故,会用种种的器仗,而转相加害。或者用拳用扠,或用掷,或用杖打、刀斫。他们在斗诤时,或者会死亡,或者会恐怖,都受极重之苦。摩诃男!这叫做现法的苦阴,都因于欲,缘于欲,以欲为本的。
摩诃男!又次,众生都因于欲,缘于欲,以欲为本之故,而着战铠,被战袍,持矟、弓箭,或执刀楯,冲入在于军阵中,或者用象斗,或者用马(骑马),或者用车(乘战车),或者使步军(步兵),或者征召男女去战场。他们在斗诤时,或者
会死亡,或者会恐怖,都受极重之苦。摩诃男!这叫做现法的苦阴,都因于欲,缘于欲,以欲为本的。
摩诃男!又次,众生都因于欲,缘于欲,以欲为本之故,而着铠、被袍,持矟、弓箭,或执刀楯,去夺他国,去攻城破坞,而共相格战,而打鼓吹角,高声唤呼。或用槌打,或用鉾战,或用利轮,或用箭射,或以乱石投下,或用大弩,或用融铜的珠子洒之。他们当斗诤之时,或者死亡,或者恐怖,都受极重之苦。摩诃男!这叫做现法的苦阴,都因于欲,缘于欲,以欲为本的。
摩诃男!又次,众生都因于欲,缘于欲,以欲为本之故,着铠被袍,持矟弓箭,或者执刀楯,冲入于村,进入于邑,入于国,入于城,而穿墙而发掘宝藏,而劫夺财物,断截王的退路。或者至于他巷,去坏村、害邑、灭国、破城。就中,或者有人被王人所捉,而被用种种的刑具拷治。如截手、截足、或手足都被截断,或被截耳、截鼻,或耳鼻同截.或者为脔而脔割,或者被拔须、拔发,或者须发同被拔,或者放着在槛中,而用衣裹缠,而用火烧,或者用沙壅、草缠而火 ,或者纳入铁驴的腹中,或者着在于铁猪的口中,或者置于铁虎口中而烧,或者安在于铜釜中,或者着于铁釜中而煮,或者段段而截,或用利叉而刺,或用铁钩而钩,或倒
卧铁床,用沸油浇之,或坐在铁臼,用铁杵杆捣之,或用龙蛇蜇他,或用鞭鞭他,或用杖挝,或用棒打,或活活的贯在高标上,或枭其首。他们在此里面,或者会死亡,或者会怖畏,都受极重之苦。摩诃男!这叫做现法的苦阴,都因于欲,缘于欲,以欲为本的。
摩诃男!又次,众生都因于欲,缘于欲,以欲为本之故,行身的恶行,行口、行意的恶行。他在于后来之时,因疾病而着在床上,或坐卧在地上,都由于苦之逼身,而受极重之苦,不可爱乐。他如有身的恶行,口、意的恶行的话,则他在于临终之时,会当在于前面为覆障。犹如太阳将没之时,在大山岗之侧,其影障之覆地那样(山影倒悬诃下)。像如是的,他如果有身的恶行,有口、意的恶行,会现在于前而覆障。他会作如是之念:我本来所作的恶行在前覆我,我本来并不作福业,都多作恶业之故。倘若有人作恶而凶暴,唯作罪业,而不作福,不行善,甚么都不怕,而无所依、无所皈,而随其生处的话,我必定会生在于那个地方。从此而有些后悔,然而后悔的来不及,而不善死,无福业而临终。摩诃男!这叫做现法的苦阴,都因于欲,缘于欲,以欲为本的。
摩诃男!又次,众生都因于欲,缘于欲,以欲为本之故,行身的恶行,行口、意的恶行。他由于身
口意的恶行之故,因于此,缘于此,而身坏命终之时,必定会至于恶处,会生于地狱之中。摩诃男!这叫做后世的苦阴,都因于欲,缘于欲,以欲为本的。摩诃男!因此之故,当知!欲乃一向无乐(不会带给人以快乐),乃有无量的苦患。多闻的圣弟子,不见如真(不如实而知见)的话,他就会被欲所覆,不能得到舍乐,以及无上之息。摩诃男!像如是的那位多闻的圣弟子,就由于欲,而会退转的。摩诃男!我知道欲,乃不会有快乐,为有无量的苦患。我知如真后(如实有知见后),摩诃男!我就不会被欲所覆,也不会被恶所缠,便能得到舍乐,以及无上之息。摩诃男!因此之故,我乃不由于欲而退转。
摩诃男!有一个时候,我曾游行于王舍城,住在于鞞哆逻山(黑岩)的仙人七叶屋。摩诃男!我在于晡时,从宴坐起后,往至于广山(黑石室)。就在那个地方看见过众多的尼揵(离系外道),行不坐之行,都常立而不坐,都受极重之苦。我乃往问而说:『诸位尼揵!你们为甚么缘故,而行这种不坐之行,都常立不坐,而受如是之苦呢?』他们乃如是的说:『瞿昙!我们有尊师尼揵,名叫亲子(六师外道之一),他乃教我们而作如是之说:诸位尼揵们!你们如果宿命有不善之业,则因此苦行之故,必当会得以灭尽。如果现在行身的妙行,而
护持,口与意都行妙行而护持的话,则因缘于此之故,就不会再作恶不善之业。」
摩诃男!我又再问他们说:『诸位尼揵们!你们都信尊师,而没有疑吗?』他们就又回答我而说:『如是,瞿昙!我们都信我们的尊师,并没有疑惑。』摩诃男!我又问说:『尼揵!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你们的尊师尼揵,本来屡次的作恶不善之业。他本来(宿世)曾为尼揵,死后,现在生在于人间,出家而作尼揵,而行不坐之行,常立而不坐,而受如是之苦,都像你们这些人,及诸弟子吗?』他们又回答我而说:『瞿昙!乐乃不因于乐而得,乃因于苦而得。如频鞞娑罗之乐,乃为沙门瞿昙你所不如的。』(王之享受而安住于乐,乃比出家人更安住于乐,故如以乐会得乐,则瞿昙乃不如那位王者)。
我就又问他们说:『你们为甚么这样的痴狂,所说的都不符于义呢?为甚么呢?因为你们乃不善,而无所晓了,而不知时宜。你们所作的此说:如频鞞娑罗之乐,乃沙门瞿昙所不如的。尼揵啊!你们本来应该要作如是之问:到底是谁之乐为胜?是频鞞娑罗王呢?或者是沙门瞿昙呢?尼揵啊!如果那时我乃作如是之说,而说我为胜,频鞞娑罗王乃不如我的话,尼揵啊!你们就可得作如是语:如频鞞娑罗王之乐,乃沙门瞿昙之所不如的。』那些诸位
尼揵就作如是之说:『瞿昙!那么,我们现在重新请问沙门瞿昙你,到底是谁之乐为胜?是频鞞娑罗王呢?是沙门瞿昙你呢?』我就又对他们说:『尼揵!我现在问你们,你们就随你们所解的来回答。诸尼揵们!你们的意见如何呢?频鞞娑罗王可得如意而静默无言,因此而经过七日七夜,得到欢喜快乐吗?』尼揵回答说:『弗也!瞿昙!』我又问:『六、五、四、三、二日,或一日一夜,得如意静默无言的欢喜快乐吗?』尼揵回答说:『弗也!瞿昙!』又问说:『尼揵!我是否可得如意的静默无言,因此而能一日一夜得欢喜快乐吗?』尼揵回答说:『如是!瞿昙!』我又说:『二、三、四、五、六日,或七日七夜,得如意的静默无言的欢喜快乐吗?』尼揵回答说:『如是!瞿昙!』我又问说:『诸尼揵们!你们的意见如何呢?到底是谁的乐为胜?是频鞞娑罗王呢?是我呢?』尼揵们回答说:『瞿昙!如我们纳受而了解沙门瞿昙你所说的,则知瞿昙之乐为胜,频鞞娑罗王乃不如你啊!』
摩诃男!因此,故知,欲乃没有快乐,乃有无量的苦患。如多闻的圣弟子,不见如真(不如实而见)的话,则他会被欲所覆,会被恶不善所缠,不得舍之乐,以及无上息。摩诃男!像如是的,那类的多闻的圣弟子,会被欲而退转。摩诃男!我乃知
道欲乃没有乐,有无量的苦患,我知如真(如实而知)后,就不会被欲所覆,也不会被恶不善之法所缠,便得舍之乐,以及无上息。摩诃男!因此之故,我乃不被欲,而退转。」
佛陀所说的为如是。释摩诃男,以及诸比丘们,听佛所说,都欢喜奉于!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看苦的一面就苦,看乐的一面就乐。
苦和乐都是变化的,如果执着其中一面,那就是真苦。若无执着,苦何曾苦?
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苦和乐都是变化的,如果执着其中一面,那就是真苦。若无执着,苦何曾苦?
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人世间一切皆苦。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贪嗔痴慢疑,生老病死残,爱恨情仇离。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