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政治上册概念总结!!
老师留的寒假作业,让把高一上册政治书上的概念抄一遍。。。相当的多阿,不想抄了,直接能打出来最好。那位哥哥有现成的贡献以下,万分感谢。。。。...
老师留的寒假作业,让把高一上册政治书上的概念抄一遍。。。相当的多阿,不想抄了,直接能打出来最好。那位哥哥有现成的贡献以下,万分感谢。。。。
展开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第一单元 商品和商品经济
1、 商品及其基本属性
(1)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凡是商品首先必须是劳动产品,如果不是劳动产品,就不能成为商品。至于某些非劳动产品也可以当做
商品来买卖,如有的人出卖自己的内脏器官等,这只是一种特殊情况,并不能因此否定商品一定是劳动
产品,其次,劳动产品必须用于交换才是商品,如果不用于交换,也不能成为商品。因为商品不是供生产
者自己消费用的,而是供别人、供社会消费的,并且是通过交换才到达别人手中的。
(2)商品的使用价值。
使用价值是商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商品必须具有使用价值,没有使用价值的物品是没有人要
的。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它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
(3)商品的价值。
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任何商品都是无差别人类劳动的凝结,价值是不同商品相互
比较、相互交换的基础,价值是商品的本质属性和特有属性,价值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是商
品的社会属性。
(4)商品的交换价值。
任何商品都有价值,但商品的价值是不能自我表现的,必须通过交换,由另一种商品表现出来。一种使
用价值与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关系和量的比例就是交换价值。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价
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
(5)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
使用价值是商品价值的物质承担者,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即使在它上面花费了大量劳动,也不能形成
价值,因而也就不能成为商品。价值是商品的本质属性,没有价值的东西不是商品。总之,有使用价值
的东西不一定有价值,有价值的东西必然有使用价值。
2、 商品的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
(1)商品的价值量是指商品价值的大小。
(2)商品的价值量不是由各个商品生产者所耗费的个别劳动时间决定,而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
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3)商品的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
生产某种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随着劳动生产率的变化而变化。劳动生产率越高,生产单位商品的社
会必要劳动时间就越短,该商品的价值量就越小。反之,劳动生产率越低,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就越大。
所以,商品的价值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3、 货币的产生和本质。
(1)货币是商品交换长期发展的产物。原始社会末期,出现了最初的商品交换。随着社会生产力和社会
分工的发展,物物交换不断扩大。交换越是经常,越是扩大,物物交换的缺点就越突出。随着商品交换
的进一步发展,逐渐出现了一般等价物。一般等价物就是从其他商品中分离出来 ,可以和其他一切商
品相交换并表现其他一切商品价值的商品。商品交换范围的不断扩大,客观上要求一般等价物能够固定
在一种商品上,最后,一般等价物集中由贵金属金、银来充当,这就是货币。
(2)货币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货币的本质就是一般等价物。
4、 货币的职能:
(1)货币的职能就是指货币在人们的经济生活中所起的作用。货币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
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五种职能,它们是在商品交换发展的不同阶段上逐步具备的。货币从产生的时候起
,便具有两种基本职能。
(2)货币的两种基本职能。
①价值尺度。货币作为价值尺度,就是以货币作为尺度来表现和衡量其他一切商品价值的大小。货币之
所以能成为价值尺度,是因为货币也是商品,也有价值。货币产生以后,一切商品的价值都由货币来表
现,商品价值的大小就表现为货币的多少。用货币来表现商品的价值就叫价格,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
,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作为价值尺度的货币不需要现实的货币,观念的货币就可以了。
②流通手段。最初的商品交换是直接的物物交换。货币出现以后,货币成了商品交换的媒介。以货币为
媒介的商品交换就叫商品流通。货币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职能,叫做流通手段。作为流通手段的货币必
须是现实的货币,不能是观念的货币。
5、 纸币的产生和发展。
(1)纸币是由国家发行的、强制使用的货币符号。纸币只按照它所代替的金属货币的价值执行流通手段
的职能。
(2)货币流通规律。
国家有权发行纸币,但不可以任意发行纸币,纸币的发行必须遵循货币流通规律。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
量,同商品的价格总额成正比例,而同货币流通速度成反比例。纸币的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所需要的数
量为限度。纸币的发行量超过流通中所需要的数量,从而引起纸币贬值,物价上涨,叫做通货膨胀。国
家有权规定纸币的面值,但不能规定纸币的实际购买为。
6、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及表现形式。
(1)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
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是: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
时间决定的,商品交换要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2)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
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是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从趋势上,商品交换必然要趋向于等价交换。但是,在
现实生活中,价格并不总与价值相一致,甚至可以说,经常是不一致的,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表明,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价值量始终作为一种趋势,作为一个规律在贯彻着。
7、价值规律的作用。
(1)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各生产部门的分配。它通过市场价格的调节,能使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各
个生产部门之间可以大体上保持适当的比例关系。
(2)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生产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
某个商品生产者如果率先改进生产技术,经营管理先进,劳动生产率较高,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就
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在交换中就获利较多,反之,则获利较少甚至亏本。
(3)促使商品生产者在竞争中优胜劣汰。
商品生产者的生产条件各不相同。生产条件好的生产者,在竞争中处于有利的地位,就会不断地因优取
胜,反之,则会在竞争中遭到失败,以至被淘汰。
第二单元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制度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1、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1)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经济特征,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在我国,社会主义公有制经
济包括国有经济、集体经济以及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2)我国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内容
①国有经济
国有经济,亦称全民所有制经济,是生产资料归全体人民所有(以国家所有的形式存在)的一种公有制
。它在国民经济中居于主导地位,是我国的主要经济基础,是国民经济的领导力量,在整个国民经济中
起主导作用。这种主导作用主要在控制力上。第一,对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国有
经济必须占支配地位。第二,国有经济要提高自己的整体质量和竞争力,引导和影响其他所有制经济的
发展,并在国内外竞争中不断壮大。
②集体经济:亦称集体所有制经济,是生产资料归部分劳动者共同所有的一种公有制。它是公有制经济
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我国农村的集体经济实行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
③混合所有制经济:是指由各种不同所有制经济,按照一定原则,实行联合生产或经营的所有制形式。
这种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都属于公有制经济。
(3)公有制的实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一切反映社会化生产规律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如股份制、股份合作制、承包、租赁等,都可以利用
。
2、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1)我国现阶段的非公有制经济
①个体经济是由劳动者个人或家庭占有生产资料,从事个体劳动和经营的所有制经济。
②私营经济是以生产资料私有和雇佣劳动为基础,以取得利润为目的的所有制形式。
③外资经济是我国发展对外经济关系,吸引外资建立起来的所有制形式。它包括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中
外合作经营企业中的境外资本部分,以及外商独资企业。
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要继
续鼓励和引导,使之健康发展,这是发展我国社会生产力的需要,也是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充分发挥我
国一切经济潜力的一种政策。此外,随着产权流动和重组,混合所有制经济将会越来越多,在经济生活
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2)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
第一、就全国而言,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公有资产占优势、既要有量的优势,又要注重质
的提高。
第二、国有经济控制国民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就全国而言,有的地方,有的产业可以有所差
别。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只要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国家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国
有经济的控制力和竞争力得到增强,在这个前提下,国有经济比重少一些,不会影响我国的社会主义性
质。在我国,只有确保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才能防止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放弃和动摇公有制
主体地位的作法,都会脱离社会主义方向。
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要努力寻找能够极大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公有制实现形式。一切
反映社会化生产规律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都可以大胆利用。在国有经济、集体经济之外,还应积极发
展各种股份制经济和农村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等。
(3)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必然性
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从根本上说,是由生产关系一定要
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规律决定的。具体说来,是由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和初级阶段的国情决定的。第
一,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础。第二,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
级阶段,生产力总体水平比较落后,发展又不平衡,具有多层次性。这就决定了我国不能建立整齐划一
的公有制,必然要求多种所有制形式与之相适应。第三,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
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实践证明,这项基本经济制度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促进我国的经济
建设和社会进步。
3、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1)按劳分配及其必然性
①按劳分配的基本内容是:在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范围内,劳动者向社会提供劳动,社会以劳动为尺度,
向劳动者分配个人消费品,实行多劳多得,少劳少得。
②个人消费品实行按劳分配是由客观经济条件决定的。第一,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
第二,社会主义制度下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基础。第三,社会主义制度下劳动的
性质和特点,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
(2)按劳分配以外的个人收入分配方式
主要包括按个体劳动者的劳动成果分配,按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分配等。
①按个体劳动者的劳动成果分配,是同个体经济相适应的分配方式。
②按生产要素分配,是凭借资本、技术、土地、劳动力等生产要素而取得个人收入的分配方式。
③在公有制经济中对劳动者生活起保障作用的福利性分配,从社会保障中取得的各种收入,也属于非按
劳分配。
(3)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客观必然性
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
素分配结合起来,具有客观必然性。
首先,这是与我国现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其次,是由我国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
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决定的。最后,这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
生产要素是指资本、劳动力、土地、技术、信息等。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要素拥有者投入各种生产
要素,应该取得相应的收入。允许属于个人的资金或资本、土地、技术、信息等要素参与收益分配,承
认其合法性,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分配方式上的一个重要特点。
4、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
(1)市场和市场经济
①市场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的市场是指商品交换的场所,即有形市场。广义的市场包括有形市场和
无形市场。所谓无形市场,是没有固定交易场所的市场,买卖双方靠广告、中间商等交易形式,寻找货
源或买主,实现交换。因此,广义的市场就是商品交换关系的总和。
②市场经济是社会化的商品经济,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
(2)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
市场经济具有平等性、竞争性、法制性和开放性等一般特征。
①平等性:是指在市场上经济活动参加者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
②竞争性:是指经济活动参加者之间存在着广泛的竞争。
③法制性:是指社会经济运行有健全的法制基础,生产者和经营者的经济活动依据市场经济的法规进行
。
④开放性:是指市场不是相互封闭的,全国是一个统一的大市场,并同世界市场联在一起。
5、国家的宏观调控
(1)国家宏观调控的含义
国家的宏观调控是指国家运用各种手段对国民经济进行的控制和调节。
(2)国家宏观调控的必要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对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但市
场也存在着固有的弱点和缺陷。由于市场调节存在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等弱点和缺陷,所以必须加
强国家宏观调控。市场经济健康、有序地发展, 方面需要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另一方面需要加强国
家宏观调控,把"无形的手"与"有形的手"结合起来。
(3)国家宏观调控的主要任务
国家宏观调控的主要任务是保持经济总量平衡,抑制通货膨胀,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实现经济稳定增长
。
(4)国家宏观调控的手段
①经济手段:是国家运用经济政策和计划,通过对经济利益的调整而影响和调节社会经济活动的措施。
②法律手段:是国家通过制定和运用经济法规来调节经济活动的手段。
③行政手段:是国家通过行政机构,采取行政命令、指示、指标、规定等行政措施来调节和管理经济的
手段。
6、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1)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就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2)发展市场经济,是振兴我国经济的必由之路
首先,充分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有利于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其次,实行市场经济是我国对外开放、
走向世界的需要。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
第一,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标志。第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实现共同富
裕为根本目标。第三,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能够实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
第三单元 企业和经营者
1.企业
企业是以盈利为目的而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向社会提供商品或服务的经济组织。企业是最重要的市场主体
。
2.公司是企业的一种重要形式
公司是依法成立的,由法定数额的股东所组成的,以盈利为目的企业法人。我国法定公司形式有股份有限
公司和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最基本的特征是它可以向社会公开募股集资。
股票是股份公司发给股东的入股凭证,是股东取得股息的一种有价证券。购买股票是一种投资行为。
股份制是社会化大生产发展的产物。资本主义可以利用,社会主义也可以利用,不能笼统地说股份制是公
有还是私有。
3.国有大中型企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
国有大中型企业在国民经济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是国民经济的支柱。搞好国有大中型企业,直接关系
到国民经济的发展、国有经济的前途以及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
4.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经济效益是衡量一切经济活动的最终综合指标。
企业的经济效益,就是企业的生产总值同生产成本之间的比例关系。
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就是要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以最小的资源消耗,生产出最多的适合市场需要的商品
和劳务。企业的经济效益是企业一切经济活动的根本出发,企业必须采用先进技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努力提高经营管理水平,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企业在市场上依法平等竞争,优胜劣汰。在竞争中,出现企业的兼并,联合和破产是必然的。
5.企业经营者的素质
在国有企业中,厂长(经理)作为经营者处于企业的中心地位。我国国有企业的领导体制是,充分发挥党组
织的政治核心作用,坚持和完善厂长(经理)负责制,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
国有企业的经营者要正确处理企业与国家、企业与职工的关系。
企业经营者既要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又要具有较高的业务素质。遵纪守法、诚实守信、服务群众、
奉献社会是任何企业经营者的职业道德。
良好的信誉和企业形象,对企业的生存竞争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企业经营者应当开展正当竞争,反对和
抵制不正当竞争,树立企业良好的信誉和形象,促进企业的发展。
第四单元 产业和劳动者
1、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农业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农业生产的发展、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剩余农产品的不断增加,是社
会其他一切部门存在和发展的共同基础。农业的基础地位和作用是由其自身的性质所决定的,不会随着社
会经济的发展、以及农业在国民经济中比重的下降而改变。把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更是由我国的具
体国情所决定和要求的。要巩固和加强农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首先是要把以家庭承包经营为
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作为我国现阶段农村的一项基本制度长期稳定下来,并不断充实完善。这
是中国农民的伟大创造,实践证明它适应了我国现阶段农村生产力的状况,极大地促进了农村生产力的发
展。要巩固和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必须增加对农业的投入,切实减轻农民负担;同时走依靠科技进步发展
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的道路,贯彻落实“科技兴农”的发展战略。在大力加强和巩固农业基础地位的同时,
还要大力发展乡镇企业。
2、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
大机器大工业的发展规模和现代化程度,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它最终决定着整个国民经
济的面貌。在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它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工业为国民经
济各部门提供先进的技术装备;工业为国民经济各部门提供先进的技术装备、能源和原材料,为满足人民
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提供各种消费品。工业是国家积累资金的主要来源,也是加强国防建设的重要条件
。
3、积极发展第三产业
第三产业是指除第一产业农业、第二产业工业之外,凭借一定的物质技术设备,为社会生产和人民生活提
供服务的各种行业的总称。第三产业的兴旺发达是现代经济的一个重要特征,第三产业的发展及其在国民
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的提高,是国民经济走向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是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必然结果。
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使之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有一个较大的提高,是现阶段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
任务之一,它对于促进我国经济的快速协调发展,缓解经济生活中的多种深层次矛盾,更好地适应和满足人
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都具有重要意义。
4、劳动者的权利和义务、劳动合同制度、社会保障制度
劳动者的主人翁地位是由劳动者享有的基本权利和劳动者履行的基本义务构成,是通过劳动者的权利与义
务体现出来的。劳动者的权利是指劳动者依照劳动法律行使的权力和享受的利益。劳动者的义务指劳动
者必须履行的责任。提高职业技能、遵守职业道德等是劳动者应履行的义务。
劳动合同是指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发生劳动关系并确立双方的权利和义务的协议。签订劳动合同,必须
遵守平等自愿的原则、协商一致的原则和不得违反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原则。实行劳动合同制度,是发
展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势在必行的选择。首先,实行劳动合同制度,可以促进劳动力资源的合理配置;
其次,实行劳动合同制度,可以增强劳动者的竞争意识,促进劳动者自身素质的提高;第三,实行劳动合同制
度,有利于调动劳动者的劳动积极性和创造性;第四,实行劳动合同制度,是维护劳动者权利和义务、体现
劳动者主人翁地位的法律保障。
社会保障制度是由国家依据一定的法律和法规,为保证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权利而提供救助和补贴的一种
制度。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和社会优抚等内容。我国新型社会保障
制度的建立,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实现社会安定的可靠保证
。我国建立社会保障制度要遵循既有利于生产,又要保障基本生活的原则;要体现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的原
则。
1、 商品及其基本属性
(1)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凡是商品首先必须是劳动产品,如果不是劳动产品,就不能成为商品。至于某些非劳动产品也可以当做
商品来买卖,如有的人出卖自己的内脏器官等,这只是一种特殊情况,并不能因此否定商品一定是劳动
产品,其次,劳动产品必须用于交换才是商品,如果不用于交换,也不能成为商品。因为商品不是供生产
者自己消费用的,而是供别人、供社会消费的,并且是通过交换才到达别人手中的。
(2)商品的使用价值。
使用价值是商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商品必须具有使用价值,没有使用价值的物品是没有人要
的。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它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
(3)商品的价值。
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任何商品都是无差别人类劳动的凝结,价值是不同商品相互
比较、相互交换的基础,价值是商品的本质属性和特有属性,价值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是商
品的社会属性。
(4)商品的交换价值。
任何商品都有价值,但商品的价值是不能自我表现的,必须通过交换,由另一种商品表现出来。一种使
用价值与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关系和量的比例就是交换价值。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价
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
(5)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
使用价值是商品价值的物质承担者,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即使在它上面花费了大量劳动,也不能形成
价值,因而也就不能成为商品。价值是商品的本质属性,没有价值的东西不是商品。总之,有使用价值
的东西不一定有价值,有价值的东西必然有使用价值。
2、 商品的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
(1)商品的价值量是指商品价值的大小。
(2)商品的价值量不是由各个商品生产者所耗费的个别劳动时间决定,而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
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3)商品的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
生产某种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随着劳动生产率的变化而变化。劳动生产率越高,生产单位商品的社
会必要劳动时间就越短,该商品的价值量就越小。反之,劳动生产率越低,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就越大。
所以,商品的价值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3、 货币的产生和本质。
(1)货币是商品交换长期发展的产物。原始社会末期,出现了最初的商品交换。随着社会生产力和社会
分工的发展,物物交换不断扩大。交换越是经常,越是扩大,物物交换的缺点就越突出。随着商品交换
的进一步发展,逐渐出现了一般等价物。一般等价物就是从其他商品中分离出来 ,可以和其他一切商
品相交换并表现其他一切商品价值的商品。商品交换范围的不断扩大,客观上要求一般等价物能够固定
在一种商品上,最后,一般等价物集中由贵金属金、银来充当,这就是货币。
(2)货币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货币的本质就是一般等价物。
4、 货币的职能:
(1)货币的职能就是指货币在人们的经济生活中所起的作用。货币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
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五种职能,它们是在商品交换发展的不同阶段上逐步具备的。货币从产生的时候起
,便具有两种基本职能。
(2)货币的两种基本职能。
①价值尺度。货币作为价值尺度,就是以货币作为尺度来表现和衡量其他一切商品价值的大小。货币之
所以能成为价值尺度,是因为货币也是商品,也有价值。货币产生以后,一切商品的价值都由货币来表
现,商品价值的大小就表现为货币的多少。用货币来表现商品的价值就叫价格,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
,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作为价值尺度的货币不需要现实的货币,观念的货币就可以了。
②流通手段。最初的商品交换是直接的物物交换。货币出现以后,货币成了商品交换的媒介。以货币为
媒介的商品交换就叫商品流通。货币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职能,叫做流通手段。作为流通手段的货币必
须是现实的货币,不能是观念的货币。
5、 纸币的产生和发展。
(1)纸币是由国家发行的、强制使用的货币符号。纸币只按照它所代替的金属货币的价值执行流通手段
的职能。
(2)货币流通规律。
国家有权发行纸币,但不可以任意发行纸币,纸币的发行必须遵循货币流通规律。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
量,同商品的价格总额成正比例,而同货币流通速度成反比例。纸币的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所需要的数
量为限度。纸币的发行量超过流通中所需要的数量,从而引起纸币贬值,物价上涨,叫做通货膨胀。国
家有权规定纸币的面值,但不能规定纸币的实际购买为。
6、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及表现形式。
(1)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
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是: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
时间决定的,商品交换要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2)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
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是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从趋势上,商品交换必然要趋向于等价交换。但是,在
现实生活中,价格并不总与价值相一致,甚至可以说,经常是不一致的,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表明,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价值量始终作为一种趋势,作为一个规律在贯彻着。
7、价值规律的作用。
(1)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各生产部门的分配。它通过市场价格的调节,能使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各
个生产部门之间可以大体上保持适当的比例关系。
(2)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生产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
某个商品生产者如果率先改进生产技术,经营管理先进,劳动生产率较高,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就
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在交换中就获利较多,反之,则获利较少甚至亏本。
(3)促使商品生产者在竞争中优胜劣汰。
商品生产者的生产条件各不相同。生产条件好的生产者,在竞争中处于有利的地位,就会不断地因优取
胜,反之,则会在竞争中遭到失败,以至被淘汰。
第二单元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制度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1、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1)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经济特征,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在我国,社会主义公有制经
济包括国有经济、集体经济以及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2)我国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内容
①国有经济
国有经济,亦称全民所有制经济,是生产资料归全体人民所有(以国家所有的形式存在)的一种公有制
。它在国民经济中居于主导地位,是我国的主要经济基础,是国民经济的领导力量,在整个国民经济中
起主导作用。这种主导作用主要在控制力上。第一,对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国有
经济必须占支配地位。第二,国有经济要提高自己的整体质量和竞争力,引导和影响其他所有制经济的
发展,并在国内外竞争中不断壮大。
②集体经济:亦称集体所有制经济,是生产资料归部分劳动者共同所有的一种公有制。它是公有制经济
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我国农村的集体经济实行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
③混合所有制经济:是指由各种不同所有制经济,按照一定原则,实行联合生产或经营的所有制形式。
这种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都属于公有制经济。
(3)公有制的实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一切反映社会化生产规律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如股份制、股份合作制、承包、租赁等,都可以利用
。
2、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1)我国现阶段的非公有制经济
①个体经济是由劳动者个人或家庭占有生产资料,从事个体劳动和经营的所有制经济。
②私营经济是以生产资料私有和雇佣劳动为基础,以取得利润为目的的所有制形式。
③外资经济是我国发展对外经济关系,吸引外资建立起来的所有制形式。它包括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中
外合作经营企业中的境外资本部分,以及外商独资企业。
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要继
续鼓励和引导,使之健康发展,这是发展我国社会生产力的需要,也是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充分发挥我
国一切经济潜力的一种政策。此外,随着产权流动和重组,混合所有制经济将会越来越多,在经济生活
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2)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
第一、就全国而言,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公有资产占优势、既要有量的优势,又要注重质
的提高。
第二、国有经济控制国民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就全国而言,有的地方,有的产业可以有所差
别。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只要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国家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国
有经济的控制力和竞争力得到增强,在这个前提下,国有经济比重少一些,不会影响我国的社会主义性
质。在我国,只有确保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才能防止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放弃和动摇公有制
主体地位的作法,都会脱离社会主义方向。
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要努力寻找能够极大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公有制实现形式。一切
反映社会化生产规律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都可以大胆利用。在国有经济、集体经济之外,还应积极发
展各种股份制经济和农村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等。
(3)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必然性
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从根本上说,是由生产关系一定要
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规律决定的。具体说来,是由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和初级阶段的国情决定的。第
一,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础。第二,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
级阶段,生产力总体水平比较落后,发展又不平衡,具有多层次性。这就决定了我国不能建立整齐划一
的公有制,必然要求多种所有制形式与之相适应。第三,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
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实践证明,这项基本经济制度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促进我国的经济
建设和社会进步。
3、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1)按劳分配及其必然性
①按劳分配的基本内容是:在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范围内,劳动者向社会提供劳动,社会以劳动为尺度,
向劳动者分配个人消费品,实行多劳多得,少劳少得。
②个人消费品实行按劳分配是由客观经济条件决定的。第一,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
第二,社会主义制度下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基础。第三,社会主义制度下劳动的
性质和特点,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
(2)按劳分配以外的个人收入分配方式
主要包括按个体劳动者的劳动成果分配,按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分配等。
①按个体劳动者的劳动成果分配,是同个体经济相适应的分配方式。
②按生产要素分配,是凭借资本、技术、土地、劳动力等生产要素而取得个人收入的分配方式。
③在公有制经济中对劳动者生活起保障作用的福利性分配,从社会保障中取得的各种收入,也属于非按
劳分配。
(3)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客观必然性
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
素分配结合起来,具有客观必然性。
首先,这是与我国现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其次,是由我国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
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决定的。最后,这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
生产要素是指资本、劳动力、土地、技术、信息等。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要素拥有者投入各种生产
要素,应该取得相应的收入。允许属于个人的资金或资本、土地、技术、信息等要素参与收益分配,承
认其合法性,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分配方式上的一个重要特点。
4、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
(1)市场和市场经济
①市场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的市场是指商品交换的场所,即有形市场。广义的市场包括有形市场和
无形市场。所谓无形市场,是没有固定交易场所的市场,买卖双方靠广告、中间商等交易形式,寻找货
源或买主,实现交换。因此,广义的市场就是商品交换关系的总和。
②市场经济是社会化的商品经济,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
(2)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
市场经济具有平等性、竞争性、法制性和开放性等一般特征。
①平等性:是指在市场上经济活动参加者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
②竞争性:是指经济活动参加者之间存在着广泛的竞争。
③法制性:是指社会经济运行有健全的法制基础,生产者和经营者的经济活动依据市场经济的法规进行
。
④开放性:是指市场不是相互封闭的,全国是一个统一的大市场,并同世界市场联在一起。
5、国家的宏观调控
(1)国家宏观调控的含义
国家的宏观调控是指国家运用各种手段对国民经济进行的控制和调节。
(2)国家宏观调控的必要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对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但市
场也存在着固有的弱点和缺陷。由于市场调节存在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等弱点和缺陷,所以必须加
强国家宏观调控。市场经济健康、有序地发展, 方面需要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另一方面需要加强国
家宏观调控,把"无形的手"与"有形的手"结合起来。
(3)国家宏观调控的主要任务
国家宏观调控的主要任务是保持经济总量平衡,抑制通货膨胀,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实现经济稳定增长
。
(4)国家宏观调控的手段
①经济手段:是国家运用经济政策和计划,通过对经济利益的调整而影响和调节社会经济活动的措施。
②法律手段:是国家通过制定和运用经济法规来调节经济活动的手段。
③行政手段:是国家通过行政机构,采取行政命令、指示、指标、规定等行政措施来调节和管理经济的
手段。
6、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1)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就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2)发展市场经济,是振兴我国经济的必由之路
首先,充分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有利于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其次,实行市场经济是我国对外开放、
走向世界的需要。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
第一,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标志。第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实现共同富
裕为根本目标。第三,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能够实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
第三单元 企业和经营者
1.企业
企业是以盈利为目的而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向社会提供商品或服务的经济组织。企业是最重要的市场主体
。
2.公司是企业的一种重要形式
公司是依法成立的,由法定数额的股东所组成的,以盈利为目的企业法人。我国法定公司形式有股份有限
公司和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最基本的特征是它可以向社会公开募股集资。
股票是股份公司发给股东的入股凭证,是股东取得股息的一种有价证券。购买股票是一种投资行为。
股份制是社会化大生产发展的产物。资本主义可以利用,社会主义也可以利用,不能笼统地说股份制是公
有还是私有。
3.国有大中型企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
国有大中型企业在国民经济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是国民经济的支柱。搞好国有大中型企业,直接关系
到国民经济的发展、国有经济的前途以及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
4.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经济效益是衡量一切经济活动的最终综合指标。
企业的经济效益,就是企业的生产总值同生产成本之间的比例关系。
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就是要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以最小的资源消耗,生产出最多的适合市场需要的商品
和劳务。企业的经济效益是企业一切经济活动的根本出发,企业必须采用先进技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努力提高经营管理水平,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企业在市场上依法平等竞争,优胜劣汰。在竞争中,出现企业的兼并,联合和破产是必然的。
5.企业经营者的素质
在国有企业中,厂长(经理)作为经营者处于企业的中心地位。我国国有企业的领导体制是,充分发挥党组
织的政治核心作用,坚持和完善厂长(经理)负责制,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
国有企业的经营者要正确处理企业与国家、企业与职工的关系。
企业经营者既要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又要具有较高的业务素质。遵纪守法、诚实守信、服务群众、
奉献社会是任何企业经营者的职业道德。
良好的信誉和企业形象,对企业的生存竞争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企业经营者应当开展正当竞争,反对和
抵制不正当竞争,树立企业良好的信誉和形象,促进企业的发展。
第四单元 产业和劳动者
1、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农业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农业生产的发展、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剩余农产品的不断增加,是社
会其他一切部门存在和发展的共同基础。农业的基础地位和作用是由其自身的性质所决定的,不会随着社
会经济的发展、以及农业在国民经济中比重的下降而改变。把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更是由我国的具
体国情所决定和要求的。要巩固和加强农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首先是要把以家庭承包经营为
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作为我国现阶段农村的一项基本制度长期稳定下来,并不断充实完善。这
是中国农民的伟大创造,实践证明它适应了我国现阶段农村生产力的状况,极大地促进了农村生产力的发
展。要巩固和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必须增加对农业的投入,切实减轻农民负担;同时走依靠科技进步发展
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的道路,贯彻落实“科技兴农”的发展战略。在大力加强和巩固农业基础地位的同时,
还要大力发展乡镇企业。
2、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
大机器大工业的发展规模和现代化程度,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它最终决定着整个国民经
济的面貌。在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它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工业为国民经
济各部门提供先进的技术装备;工业为国民经济各部门提供先进的技术装备、能源和原材料,为满足人民
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提供各种消费品。工业是国家积累资金的主要来源,也是加强国防建设的重要条件
。
3、积极发展第三产业
第三产业是指除第一产业农业、第二产业工业之外,凭借一定的物质技术设备,为社会生产和人民生活提
供服务的各种行业的总称。第三产业的兴旺发达是现代经济的一个重要特征,第三产业的发展及其在国民
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的提高,是国民经济走向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是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必然结果。
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使之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有一个较大的提高,是现阶段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
任务之一,它对于促进我国经济的快速协调发展,缓解经济生活中的多种深层次矛盾,更好地适应和满足人
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都具有重要意义。
4、劳动者的权利和义务、劳动合同制度、社会保障制度
劳动者的主人翁地位是由劳动者享有的基本权利和劳动者履行的基本义务构成,是通过劳动者的权利与义
务体现出来的。劳动者的权利是指劳动者依照劳动法律行使的权力和享受的利益。劳动者的义务指劳动
者必须履行的责任。提高职业技能、遵守职业道德等是劳动者应履行的义务。
劳动合同是指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发生劳动关系并确立双方的权利和义务的协议。签订劳动合同,必须
遵守平等自愿的原则、协商一致的原则和不得违反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原则。实行劳动合同制度,是发
展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势在必行的选择。首先,实行劳动合同制度,可以促进劳动力资源的合理配置;
其次,实行劳动合同制度,可以增强劳动者的竞争意识,促进劳动者自身素质的提高;第三,实行劳动合同制
度,有利于调动劳动者的劳动积极性和创造性;第四,实行劳动合同制度,是维护劳动者权利和义务、体现
劳动者主人翁地位的法律保障。
社会保障制度是由国家依据一定的法律和法规,为保证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权利而提供救助和补贴的一种
制度。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和社会优抚等内容。我国新型社会保障
制度的建立,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实现社会安定的可靠保证
。我国建立社会保障制度要遵循既有利于生产,又要保障基本生活的原则;要体现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的原
则。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