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曹操大败,曹操说,郭嘉能看破对方的计谋,当时曹操的身边很多谋士 荀攸 贾诩 徐庶 荀彧 都看不出来吗
4个回答
展开全部
1、曹操没有说“郭嘉能看破对方的计谋”,曹操说的是“郭奉孝在,不使孤至此”。
《三国志》记载曹操的话是“郭奉孝在,不使孤至此。”
《三国演义》的版本是“我哭郭奉孝耳,若奉孝在,决不使吾有此大失也。”
——两句话意思一样,只是字句不同,就是:如果郭嘉还活着,不会让我走到这一步。
但是这句话的意思不是说“只有郭嘉能看穿对方的计谋,别人都不行”,不是这个意思;我们去读一下《三国志》我们就可以看到,曹操这个时候是仰天长叹,叹什么?叹自己命苦,过早失去了郭嘉。《三国志·郭嘉传》说:“太祖征荆州还,于巴丘遇疾疫,烧船,叹曰:‘郭奉孝在,不使孤至此!’”也就是说,如果郭嘉还活着,事情就不会这样了。
2、曹操有那么多谋士,他为什么还要这样说呢?
因为郭嘉是军事天才。他“深通有算略,达于事情”,总能随机应变,当机立断,而且神机妙算,出奇制胜。比方说,曹操三战吕布,士卒疲倦,准备撤军。郭嘉力主再战,而且断定再战必胜,结果吕布被擒。曹操征伐袁谭、袁尚,连战连克,诸将主张再战,郭嘉主张撤军,结果袁谭、袁尚兄弟祸起萧墙,曹操渔翁得利。曹操战袁绍,有人担心孙策趁机偷袭许都,郭嘉说来不了;曹操征乌丸,有人担心刘表趁机偷袭许都,郭嘉说不会来。结果呢?和郭嘉预料的完全一样。
郭嘉不但料事如神,而且敢于出险招,走钢丝。比如战官渡、征乌丸这两回,别人的担心不是没有道理的。按照常理,孙策和刘表肯定要趁火打劫,在曹操的背后插一刀子。偏偏郭嘉就敢断言不会,也偏偏曹操就敢听他的,冒此天大的风险。其实官渡之战这一回,是多少有些侥幸的,但征乌丸那一仗,则确实体现了郭嘉的军事天才。
曹操的表文说:“每有大议,临敌制变。臣策未决,嘉辄成之。”可见郭嘉在做出判断时,每每想到了曹操的前面,而且常常帮助曹操下了决心。
郭嘉对于曹操来说确实非常重要。郭嘉来到曹操身边后,曹操一路凯歌,伐吕布、战袁绍、征乌丸,一切都很顺利,成功地平定和统一了中国北方,这里面郭嘉的建议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郭嘉在曹操军中时,曹操可谓凯歌高唱、捷报频传,成功地统一了北方。郭嘉一去世,曹操的军事成就便显得乏善可陈。用周泽雄先生的话说,也就对付了马腾、韩遂几个“草寇型军阀”。对付孙权、刘备这两大“枭雄”,就有点力不从心,在赤壁还差一点就被烧得焦头烂额。
所以,郭嘉对于曹操确实非常重要,曹操叹息理所应当。
3、其他谋士都看不出对方的计谋吗?
非也。他们有人看出来了,但是曹操不听,所以失败了(“太祖不从,军遂无利”)。
这就让我们想起,曹操说“郭奉孝在,不使孤至此”,这句话跟另外一句很相似。什么话呢?诸葛亮的一句话。
《三国志•法正传》,夷陵、猇亭之战以后,诸葛亮说了这样一句话:“法孝直若在,则能制主上,令不东行。”就说法正如果还活着的话,就会阻止我们的皇上,不让他去发动这场战争。那么这话什么意思呢?就是第一,法正的话刘备是一定听的;第二,刘备也只听法正的,其他人的话他谁都不听,包括诸葛亮的话他也不听。所以当时刘备伐吴,诸葛亮没有说话。
这就表明,谋士的意见能否发挥作用,其实完全取决于但君主采纳与否(就像我现在,熬夜敲打键盘,但是答案取决于楼主你是否采纳,O(∩_∩)O~)。事实上,曹操赤壁失利,有多方面的原因,主要责任并不在谋士。何况曹操的谋士也并不无能。比如孙刘的联盟,就早已有人料定,这个人就是程昱。曹操在夺取荆州以后继续顺江东下,也有人反对,这个人就是贾诩。可惜“太祖不从,军遂无利”。可见,曹操的谋士是尽责的,也是称职的。
曹操极为倚重郭嘉,可是郭嘉早亡;刘备无比信任法正,可是法正去世。赤壁之战、夷陵之战都是三国“三大战役”之一,也是曹操、刘备的转折点,可是在如此关键的时候,他们都失去自己最信任的谋士,而与成功失之交臂。
历史,就这样跟英雄们开了个玩笑。
《三国志》记载曹操的话是“郭奉孝在,不使孤至此。”
《三国演义》的版本是“我哭郭奉孝耳,若奉孝在,决不使吾有此大失也。”
——两句话意思一样,只是字句不同,就是:如果郭嘉还活着,不会让我走到这一步。
但是这句话的意思不是说“只有郭嘉能看穿对方的计谋,别人都不行”,不是这个意思;我们去读一下《三国志》我们就可以看到,曹操这个时候是仰天长叹,叹什么?叹自己命苦,过早失去了郭嘉。《三国志·郭嘉传》说:“太祖征荆州还,于巴丘遇疾疫,烧船,叹曰:‘郭奉孝在,不使孤至此!’”也就是说,如果郭嘉还活着,事情就不会这样了。
2、曹操有那么多谋士,他为什么还要这样说呢?
因为郭嘉是军事天才。他“深通有算略,达于事情”,总能随机应变,当机立断,而且神机妙算,出奇制胜。比方说,曹操三战吕布,士卒疲倦,准备撤军。郭嘉力主再战,而且断定再战必胜,结果吕布被擒。曹操征伐袁谭、袁尚,连战连克,诸将主张再战,郭嘉主张撤军,结果袁谭、袁尚兄弟祸起萧墙,曹操渔翁得利。曹操战袁绍,有人担心孙策趁机偷袭许都,郭嘉说来不了;曹操征乌丸,有人担心刘表趁机偷袭许都,郭嘉说不会来。结果呢?和郭嘉预料的完全一样。
郭嘉不但料事如神,而且敢于出险招,走钢丝。比如战官渡、征乌丸这两回,别人的担心不是没有道理的。按照常理,孙策和刘表肯定要趁火打劫,在曹操的背后插一刀子。偏偏郭嘉就敢断言不会,也偏偏曹操就敢听他的,冒此天大的风险。其实官渡之战这一回,是多少有些侥幸的,但征乌丸那一仗,则确实体现了郭嘉的军事天才。
曹操的表文说:“每有大议,临敌制变。臣策未决,嘉辄成之。”可见郭嘉在做出判断时,每每想到了曹操的前面,而且常常帮助曹操下了决心。
郭嘉对于曹操来说确实非常重要。郭嘉来到曹操身边后,曹操一路凯歌,伐吕布、战袁绍、征乌丸,一切都很顺利,成功地平定和统一了中国北方,这里面郭嘉的建议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郭嘉在曹操军中时,曹操可谓凯歌高唱、捷报频传,成功地统一了北方。郭嘉一去世,曹操的军事成就便显得乏善可陈。用周泽雄先生的话说,也就对付了马腾、韩遂几个“草寇型军阀”。对付孙权、刘备这两大“枭雄”,就有点力不从心,在赤壁还差一点就被烧得焦头烂额。
所以,郭嘉对于曹操确实非常重要,曹操叹息理所应当。
3、其他谋士都看不出对方的计谋吗?
非也。他们有人看出来了,但是曹操不听,所以失败了(“太祖不从,军遂无利”)。
这就让我们想起,曹操说“郭奉孝在,不使孤至此”,这句话跟另外一句很相似。什么话呢?诸葛亮的一句话。
《三国志•法正传》,夷陵、猇亭之战以后,诸葛亮说了这样一句话:“法孝直若在,则能制主上,令不东行。”就说法正如果还活着的话,就会阻止我们的皇上,不让他去发动这场战争。那么这话什么意思呢?就是第一,法正的话刘备是一定听的;第二,刘备也只听法正的,其他人的话他谁都不听,包括诸葛亮的话他也不听。所以当时刘备伐吴,诸葛亮没有说话。
这就表明,谋士的意见能否发挥作用,其实完全取决于但君主采纳与否(就像我现在,熬夜敲打键盘,但是答案取决于楼主你是否采纳,O(∩_∩)O~)。事实上,曹操赤壁失利,有多方面的原因,主要责任并不在谋士。何况曹操的谋士也并不无能。比如孙刘的联盟,就早已有人料定,这个人就是程昱。曹操在夺取荆州以后继续顺江东下,也有人反对,这个人就是贾诩。可惜“太祖不从,军遂无利”。可见,曹操的谋士是尽责的,也是称职的。
曹操极为倚重郭嘉,可是郭嘉早亡;刘备无比信任法正,可是法正去世。赤壁之战、夷陵之战都是三国“三大战役”之一,也是曹操、刘备的转折点,可是在如此关键的时候,他们都失去自己最信任的谋士,而与成功失之交臂。
历史,就这样跟英雄们开了个玩笑。
展开全部
从曹老大的 郭奉孝在,不使孤至此 。明摆着就是如果 郭嘉在。我就不会这么狼狈了,起码不会把八十万大军烧的飞火湮灭吧。。曹老大身边的谋士 荀彧,他擅长搞内政, 军事方面上,他只能算中能偏上。 荀攸 和程昱,他们在军事方面上 也算不错的。不知道他们是不是因为 看到快统一天下了,还是怎么的。居然没看出来。。但是有一点。 他们比郭嘉还是差了那么一点啊。。。徐庶。这个人肯定不用说,他说过,终生不为曹老大出一计,献一谋。 结果他是看出来了。但是就是没给曹老大说,找个借口回北方去了。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实际上曹操在赤壁之战的时候荀攸等重要谋士都已经看破对方的计谋了。
在当初黄盖诈降的时候,当时曹操自己也已经看破了计谋。不过他只是后来被自己的傲气和思想角度而蒙蔽了。至于曹操后来说郭嘉能看破对方计谋这句话我想帮LZ改一改,原文是说“郭奉孝在,不使孤至此”。这句话不是来安慰自己的,是说给自己的谋士听的,这句话的大概意思是“你们为什么不阻拦我啊?如郭奉孝在的话他肯定会阻拦我的”。这是我自己的个人观点。
在当初黄盖诈降的时候,当时曹操自己也已经看破了计谋。不过他只是后来被自己的傲气和思想角度而蒙蔽了。至于曹操后来说郭嘉能看破对方计谋这句话我想帮LZ改一改,原文是说“郭奉孝在,不使孤至此”。这句话不是来安慰自己的,是说给自己的谋士听的,这句话的大概意思是“你们为什么不阻拦我啊?如郭奉孝在的话他肯定会阻拦我的”。这是我自己的个人观点。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玩的曹操传么。。。。
何必这么认真,说不定曹操只是怀念一下郭嘉而已,就算郭嘉还活着能不能看破还没准呢,YY过去和YY未来都没有什么意义
何必这么认真,说不定曹操只是怀念一下郭嘉而已,就算郭嘉还活着能不能看破还没准呢,YY过去和YY未来都没有什么意义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