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洋务运动主要人物李鸿章
4个回答
展开全部
李鸿章一生共签下30多个条约,大多为不平等条约。近来随着越来越多的史料出现,对这位清末重臣也逐渐评价多元化。 正面的,他与曾国藩等人主导洋务运动是其进步的表现。他也有外交上维护中国的事迹,如在八国联军攻占北京后独自前往谈判,最终以义和团叛乱挟持清廷为外交借口,不割地而平息事件。 西方对李鸿章最为著名的评价:不仅是中国在当代所孕育的最伟大的人物,而且总和各方面的才能来说,他是全世界在上一世纪中最为独特的人物。以文人来说,他是卓越的;以军人来说,他在重要的战役中为国家做出了有价值的服务;以从政三十年的政治家来说,他为这个地球上最古老的人口最繁盛的国家的人民提供了公认的优良设施;以一个外交家来说,他的成就使其成为外交史上名列前茅的人。 《清史稿·李鸿章传》评价说:“中兴名臣,与兵事相终始,其勋业往往为武功所掩。鸿章既平大难,独主国事数十年,内政外交,常以一身当其冲,国家倚为重轻,名满全球,中外震仰,近世所未有也。生平以天下为己任,忍辱负重,庶不愧社稷之臣;惟才气自喜,好以利禄驱众,志节之士多不乐为用,缓急莫恃,卒致败误。疑谤之起,抑岂无因哉?” 曾国藩曾说“李少荃拼命做官,俞荫甫(俞樾)拼命著书”。李鸿章热衷官场,亦深得朝廷倚重,历数十年而不衰,显然得益于他的为官之道。 梁启超《李鸿章传》对他的评价是:“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吾欲以两言论之,曰:不学无术、不敢破格,是其所短也;不避劳苦、不畏谤言,是其所长也。” 孙中山先生上书李鸿章时,曾这样说李鸿章:“我中堂佐治以来,无利不兴,无弊不革,艰难险阻,尤所不辞。如筹海军、铁路之难,尚毅然而成立,况于农桑之大政,为民生命脉之所关,且无行之难,又有行之人,岂尚有不为者乎?” 美国总统格兰特(U.S.Grant)称李为当时世界上四大伟人之首,与当时英国首相本杰明·迪斯雷利,法国总理甘必大,德国首相俾斯麦齐名。 李鸿章的外交政策,翁同和的内政政策,深为清末不少文士所不满,清末有一幅著名的对联,上联咏李,下联咏翁: 宰相合肥天下瘦 司农常熟世间荒 张伯驹曾著有《红毹纪梦诗注》一书,回忆自7岁以来,70年间所经历过的菊坛史料,吟哦成诗199首收录其内。诗中记载,《马关条约》签订后,招致民间物议沸腾。当年在京城唱苏昆曲的,有一个饰演丑角的名演员刘赶三,一日在舞台上演戏时,就敢公开嘲骂李鸿章,冒出一句另加的台词:“拔去三眼花翎!” 恰遇李鸿章的侄子也在场看戏,听后大怒,立即上台打了刘赶三好几个耳光,经人劝阻方罢。刘赶三遭此侮辱只能是敢怒而不敢言,抑郁在心,不久竟因而弃世。时人就此事而作联嘲讽曰: 赶三一死无苏丑,李二先生是汉奸。 由于“赶三一死”和“李二先生”有些对不上,经过辗转相传后,就变成了杨三。 杨三已死无苏丑 李二先生是汉奸 近代史学家唐德刚(安徽合肥人,李鸿章同乡)认为其“内悦昏君,外御列强”,是自有近代外交以来,中国出了“两个半”外交家的其中一个,(另外周恩来是一个,顾维钧是半个。) 李鸿章对自己作为尝作出以下的总结:“我办了一辈子的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何尝能实在放手办理,不过勉强涂饰,虚有其表,不揭破,犹可敷衍一时。如一间破屋,由裱糊匠东补西贴,居然成一间净室,虽明知为纸片糊裱,然究竟决不定里面是何等材料。即有小小风雨,打成几个窟笼,随时补葺,亦可支吾对付。乃必欲爽手扯破,又未预备何种修葺材料,何种改造方式,自然真相破露,不可收拾,但裱糊匠又何术能负其责?”
展开全部
诗评李公
一生荣华出曾门,三朝辅政至中堂。
少时有志匡华夏,老来失策亲虎狼。
马关喋血卖国契,糊裱难堵漏风墙。
辛丑叠恨终呕命,至死屈身背骂名。
对于晚清军政重臣李鸿章李中堂,不同人对他有着不同的评价。有人认为由于时任内阁总理大臣的他跟外国列强签订了许多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而称他为卖国贼。也有人由于在近代兴办洋务运动而说他是近代一名了不起的功臣。不过以上两种观点未免有断章取义之嫌,还是让我们回顾李中堂的一生,整理一下他的功与过。
(1) 功绩
【1】 镇压太平天国运动
简评:虽然李鸿章镇压太平天国运动有助纣为虐之嫌,但不可否认的是长期的内战并不利于一个国家的建设与发展。试问哪个国家的崛起是处于内忧外患时期的?无数的史实证明只有先保证国内局势的相对平稳才有机会实行改革使国家休养生息并逐渐走向富强。而李鸿章正是这么一个结束战争的人之一。是他使清朝那本已摇摇欲坠的政权又延续了近百年。
【2】 兴办洋务,建立北洋水师
18世纪60年代,中国正处于水深火热、内忧外患的境地。大清帝国早已没有昔日的辉煌,只留下一个外强中干的躯壳。中国人名被赋予了一个耻辱的名字——东亚病夫
可是即使这样,清政府内部还有一批顽固分子仍不知变通,死守“祖宗之法”。就在这一时刻,一个人站来出来,并与顽固派进行了斗争,用自己的方式来使国家富强。这个人就是李鸿章。
且不论他兴办洋务的最初目的是什么,单就他创立了中国近代早期军工企业和中国近代的民用企业这点来看,他的功绩还是值得肯定的。因为是他促进了近代资本主义在中国的发展。
【3】 维护国家利益
以前有很多人说李鸿章因为代表中国和外国列强签订了许多不平等条约而给他扣了个“卖国贼”的大帽子,殊不知李中堂当年在谈判桌上曾极力争取为国家减少赔款数额,甚至老泪纵横,哭求当时外国首脑。有资料为证:
面对日方提出的苛刻条件,中方只有“允”和“不允”两种选择,而丝毫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李公一直磨到点灯时分,口干舌燥地要求再削减五千万两,实在达不目的了,又说减少二千万两也行,最后甚至满眼含泪向伊藤博文哀求,看到我这把老骨头的面子上,多少减一点儿,算送给我回国的路费吧。可以说他是忠实地执行了清廷的电旨:“争得一分有一分之益”,但人家根本不为所动。老人家何等可怜!日方更以中方代表能否安全回国相要挟,李氏父子只得无可奈何的在《马关条约》上签了字。
“弱国无外交”正反映了当时中国尴尬的外交局势,并非李鸿章卖国求荣,实在是逼不得已、无可奈何之举。
【4】 对维新派及革命者的宽容态度
李鸿章算是当时清政府中比较开明的官员之一,他也为当时中国处于内忧外患的形势感到忧心。这时的他已经意识到如不学习、引进西方先进技术中国必亡。于是他“兴洋务、筹海防”,积极学习西方科学技术等。正是由于他同样抱着“救国”的决心,致使他甘愿冒着杀头的危险暗中保护维新人士,甚至在孙中山游说他造反后也没有杀他。可见李鸿章内心深处还是支持革命的。只是由于深受中国古代封建礼教的影响,不敢明目张胆的和清政府对抗。从某种角度来看,要不是他对革命者的宽容态度,也许中国还要过很长一段时间才能走向共和。
(2) 过失
【1】 在太平军的战斗中曾经杀降
此举有过河拆桥之嫌,显得李鸿章有些不仁不义。
【2】 指挥失误致使北洋水师全军覆没
关于李鸿章这位晚清著名的外交家和改革家不平凡的一生,我们还有许多地方值得探讨和研究。相信通过研究,我们一定能对他有更深刻、更正确、更全面的评价。
最后我想引用梁启超评价李鸿章的一句话来结束本组的开题报告。
“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梁启超
一生荣华出曾门,三朝辅政至中堂。
少时有志匡华夏,老来失策亲虎狼。
马关喋血卖国契,糊裱难堵漏风墙。
辛丑叠恨终呕命,至死屈身背骂名。
对于晚清军政重臣李鸿章李中堂,不同人对他有着不同的评价。有人认为由于时任内阁总理大臣的他跟外国列强签订了许多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而称他为卖国贼。也有人由于在近代兴办洋务运动而说他是近代一名了不起的功臣。不过以上两种观点未免有断章取义之嫌,还是让我们回顾李中堂的一生,整理一下他的功与过。
(1) 功绩
【1】 镇压太平天国运动
简评:虽然李鸿章镇压太平天国运动有助纣为虐之嫌,但不可否认的是长期的内战并不利于一个国家的建设与发展。试问哪个国家的崛起是处于内忧外患时期的?无数的史实证明只有先保证国内局势的相对平稳才有机会实行改革使国家休养生息并逐渐走向富强。而李鸿章正是这么一个结束战争的人之一。是他使清朝那本已摇摇欲坠的政权又延续了近百年。
【2】 兴办洋务,建立北洋水师
18世纪60年代,中国正处于水深火热、内忧外患的境地。大清帝国早已没有昔日的辉煌,只留下一个外强中干的躯壳。中国人名被赋予了一个耻辱的名字——东亚病夫
可是即使这样,清政府内部还有一批顽固分子仍不知变通,死守“祖宗之法”。就在这一时刻,一个人站来出来,并与顽固派进行了斗争,用自己的方式来使国家富强。这个人就是李鸿章。
且不论他兴办洋务的最初目的是什么,单就他创立了中国近代早期军工企业和中国近代的民用企业这点来看,他的功绩还是值得肯定的。因为是他促进了近代资本主义在中国的发展。
【3】 维护国家利益
以前有很多人说李鸿章因为代表中国和外国列强签订了许多不平等条约而给他扣了个“卖国贼”的大帽子,殊不知李中堂当年在谈判桌上曾极力争取为国家减少赔款数额,甚至老泪纵横,哭求当时外国首脑。有资料为证:
面对日方提出的苛刻条件,中方只有“允”和“不允”两种选择,而丝毫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李公一直磨到点灯时分,口干舌燥地要求再削减五千万两,实在达不目的了,又说减少二千万两也行,最后甚至满眼含泪向伊藤博文哀求,看到我这把老骨头的面子上,多少减一点儿,算送给我回国的路费吧。可以说他是忠实地执行了清廷的电旨:“争得一分有一分之益”,但人家根本不为所动。老人家何等可怜!日方更以中方代表能否安全回国相要挟,李氏父子只得无可奈何的在《马关条约》上签了字。
“弱国无外交”正反映了当时中国尴尬的外交局势,并非李鸿章卖国求荣,实在是逼不得已、无可奈何之举。
【4】 对维新派及革命者的宽容态度
李鸿章算是当时清政府中比较开明的官员之一,他也为当时中国处于内忧外患的形势感到忧心。这时的他已经意识到如不学习、引进西方先进技术中国必亡。于是他“兴洋务、筹海防”,积极学习西方科学技术等。正是由于他同样抱着“救国”的决心,致使他甘愿冒着杀头的危险暗中保护维新人士,甚至在孙中山游说他造反后也没有杀他。可见李鸿章内心深处还是支持革命的。只是由于深受中国古代封建礼教的影响,不敢明目张胆的和清政府对抗。从某种角度来看,要不是他对革命者的宽容态度,也许中国还要过很长一段时间才能走向共和。
(2) 过失
【1】 在太平军的战斗中曾经杀降
此举有过河拆桥之嫌,显得李鸿章有些不仁不义。
【2】 指挥失误致使北洋水师全军覆没
关于李鸿章这位晚清著名的外交家和改革家不平凡的一生,我们还有许多地方值得探讨和研究。相信通过研究,我们一定能对他有更深刻、更正确、更全面的评价。
最后我想引用梁启超评价李鸿章的一句话来结束本组的开题报告。
“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梁启超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梁启超《李鸿章传》对他的评价是:“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替罪的羔羊 有心变迁 无力回天 是洋务派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