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族的风俗习惯简单一点的介绍

 我来答
mhly1239176
2010-10-22 · TA获得超过581个赞
知道答主
回答量:25
采纳率:0%
帮助的人:11.3万
展开全部
  1、献哈达。
  献哈达是过去蒙古族在晋见王公贵族、向亲友祝寿、会见尊贵客人时进行的一种传统礼节。后来,哈达广泛应用于喜庆、祭祀、宾宴、交往等场合,表示庄重、诚挚、友好和吉祥。哈达相当于礼巾,大约长3至5尺,幅面1尺左右,多用白、兰、黄、银灰等各色绢绸制作。这些年,肇源蒙古族献哈达仪式,多在县及蒙古乡那达慕盛会。或蒙古族乡村迎贵宾时进行。
  2、敬酒。
  敬酒是蒙古人最普通和常见的一种礼仪。当客人入座进餐,主人首先要向客人敬酒。古时,蒙古人向客人敬酒,要当着客人的面将酒到入杯中自己先喝,再斟满杯敬给客人。这是延传了古代“试毒”之俗。而现在逐渐演化为先敬客人。蒙古人以三为吉数,一般都是敬三杯。主人敬酒,必须右手递给客人,客人也要用右手来接。在向客人敬酒时,往往伴随着祝酒歌,酒兴高潮时,还要起舞,表达主人对客人由衷的祝愿。
  3、祭火。
  崇拜火是蒙古民族的古老传统。在蒙古人看来,火是神圣的。一家一户的祭火,有继嗣之义,举行婚娶大事、新年,都要祭火。围绕火盆、炉灶,有着一系列祭礼和禁忌。
  最隆重的祭火是在腊月,腊月二十三,传说这一天是火神密仁扎木勒哈降生的日子。仪式非常隆重,往往在一两天前就开始打扫庭院、房屋,准备祭品。
  傍晚,夜幕刚刚垂下,家主点燃一把香,绕行住宅一周,来到装备好的火撑子前,举香在火撑子左右各绕三圈,把香插在火盆内,祭仪便算开始。
  火撑子,蒙古语叫突力嘎,是一种腰缠三箍,上有四个支撑点的火架子。火撑子架在火盆上,里边放干柴。有的不用火撑子,便在火盆里搭起四边形干柴架。把蓝、白、黄、红、绿五彩布条,挂在火撑子或木柴的四眉上,分别代表蓝天、白云、黄教、红火、绿色的生命。
  火撑子前,铺一席白毛毡,摆一张木桌,白毡上用炒米撒上图案,蒙古语称哈斯塔吗嘎,译意即玉玺。桌子中央的一只碗里盛着炒米、茶叶、红枣、黄油、羊胸脯肉等,上插燃烧着的香。桌上还有一个盘子,盛着绵羊的四根肋条、颈骨、灌肠、胸脯、羊尾……装盘的次序是用颈骨、肋骨垫底,灌肠居中,再上是胸脯,最上是肥腴的大绵羊尾,盘中祭品在当晚的仪式上用。碗中的祭品留待二十四日以后、大年初一以前,每日早晚两次向火撑子里投祭,火撑子里的火至少三天不断。有的保持三个月,甚至到下一年祭火。蒙古人将最小的儿子叫守火盘的人,即含接续香火之意。
  参加祭仪的主要是家主和男孩。左邻右舍、亲戚朋友也可以参加,女孩和外姓回避。供品也不赠出嫁姑娘吃。
  祭火开始,参加者各端一个盛食品的小木盘或碗,坐地准备招福。
  祭辞有的是藏经,有的是蒙语,有的深奥,有的通俗,都是优美的韵文,譬如其中的一篇说:
  “燧石为母,镰铁为父,
  榆木的生命,仁慈的火神。
  奉上满杯的美酒,奉上丰盛的祭品。
  祈求人丁兴旺,祈求五畜昌盛……
  福来!福来!福来!福来!”
  祭火完毕,全家人吃“阿木斯” 一种加进黄油、大枣的米粥 。
  4、祭天。
  蒙古族把每农历腊月三十日作为祭天日。午夜在院中燃起一堆篝火,放一张八仙桌,摆上奶酪、奶干、奶油、白粮四碟食品,另放一壶白酒,一只酒杯,一个香炉。全家按老少辈跑在桌前,长者点燃三柱香、插在香炉、杯里倒上白酒,向天空洒祭,致祭天词后,向篝火嗑三个头,把四碟祭品和壶中酒全部倒入火中,燃起鞭炮。祭天仪示结束,回到蒙古包或居室守岁,吃所饭。
  5、过大年。之前一介绍,在这里就不做过多介绍、
  6、拜年。
  大年初一早晨,所有亲戚到最长人家聚集,下辈人向长辈人叩拜,上辈对下辈表示祝愿。然后,依次轮流拜年。拜完年整理茶桌,从年长到年幼依次就座,品尝浓郁、芳香的奶茶。喝过茶,摆上酒席,酒杯里斟满新年酒,也按年长年幼顺序一个个将杯中酒喝完。新年酒又称之为“新年礼”。饮酒期间歌舞相伴,孩子们放鞭炮,尽情玩耍。如有不能同大家一起欢聚的老人或残疾人,派人送去新年酒和新年饭,以祝健康长寿。这样的贺年礼节一直延续到正月十五。
  7祭敖包。
  “敖包”蒙古语音译为土石堆。长期以来,蒙古人一直把敖包当作地方保护种,逐渐形成了通过祭祀敖包来禳灾求吉的观念。现今蒙古人祭敖包的主要目的是祈求风调雨顺、人丁兴旺。敖包的种类很多,有扎萨克敖包(旗敖包),努图克敖包、埃里敖包。肇源现存的东义顺敖包,是达瓦旗人家族敖包,后成为旗敖包,已历200余年。
  祭敖包时,用牛、羊、哈达、奶制品、酒等,首先由祀人到祭词,然后举行赛马、摔跤、射箭、唱歌、跳舞等活动
晕乎乎的小包子
2018-06-24 · TA获得超过2.3万个赞
知道答主
回答量:78
采纳率:93%
帮助的人:1.5万
展开全部

1、白节

白节又称席尼吉勒,意为新年、春节。古代蒙古人以白色为纯洁、吉祥之色,故称春节为白节。白节在正月初一。过白节是从古代沿袭下来的习俗。元世祖忽必烈在位时,就非常重视过白节。据《马可波罗行纪》所载:“其新年确始于阳历二月,届时大汗及其一切臣属复举行一种节庆……是日依俗大汗及其一切臣民皆衣白袍,至使男女老少衣皆白色,盖其似以白衣为吉服,所以元旦服之,俾此新年全年获福。……臣民互相馈赠白色之物,互相抱吻,大事庆祝,俾使全年纳福”。

现在蒙古族亦把白节作为最隆重的节日。腊月三十日晚上,全家即穿上节日盛装,欢聚一堂,拜贺新年,彻夜不眠。通常全家老少先烧香拜佛,然后晚辈向家长献哈达、敬酒、礼拜。初一清晨,家族亲友开始互相拜年,直到正月十五或月底才结束。

2、燃灯节

每年农历十月二十五日,待夜幕降临,家家点燃酥油灯以示欢庆。今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额敏县多数蒙古族已不过燃灯节;乌苏市蒙古族在燃灯节的一天多不燃灯,代之以各种娱乐形式。娱乐活动蒙古族传统的娱乐活动有赛马、赛骆驼、摔跤、射箭射击、拔河、民间歌手弹唱,马头琴演奏《江格尔》演唱、民间舞蹈。土尔扈特蒙古族舞蹈有群舞、独舞、男女对舞,还有随歌伴舞,舞姿飘逸豪放,显示出草原民族独有的特色。

3、那达慕草原旅游节

“那达慕”蒙古语意为娱乐或游艺的意思。节期举办那达慕大会、赛马会、嘛尼会、元代宫廷宴、诈马宴、鄂尔多斯婚礼、成吉思汉陵祭奠和温泉森林、蒙古族风俗游等活动。

那达慕大会,又称蒙古游戏节,是蒙古族的传统节日,每年大致在农历七、八月份这一水草丰茂、牛羊肥壮的季节举行。那达慕是蒙古语,意思是“娱乐”或“游戏”。那达慕通常在盛夏初秋的7月和8月间举行。

4、蒙古包

蒙古包是满族对蒙古族牧民住房的称呼,满语将家或屋称为“博”,因为诣音,所以后来叫成了“蒙古包”。蒙古族将自己的住房称为“格尔”;汉族人称蒙古包为“穹庐”或“毡房”等。蒙古包结构简单,拆装方便,搬运轻便,十分适合蒙古族游牧生活。蒙古包外形虽小,但包内使用面积却很大;而且空气流通,采光条件好,冬暖夏凉,不怕风吹雨打,非常适合于转场放牧的牧民居住和使用。辽宁的蒙古族人现在大多数居住在与汉族或满族人相似的砖木结构的房屋,但是在室内的装饰上却有着明显的民族特色。

5、献哈达

哈达是藏语音译。常在迎送、馈赠、敬神、拜年以及喜庆时使用,以表示敬意祝贺。这种礼节由来已久。据《马柯·波罗游记》中所写,蒙古族“过年过节时都互相用金银玉石做的礼品同白色绸布一起奉献”。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sunnycuicui95
2018-05-28 · TA获得超过8623个赞
知道答主
回答量:31
采纳率:0%
帮助的人:8765
展开全部

蒙古族群众崇尚礼仪,讲究礼貌,热情好客,待人诚恳。

当有来客拜访时,微躬身施礼,互相问好,再引入蒙古包。来客一般由女主人接待,倒茶、上奶食,炒米,炸果子,递烟。遇到餐时间,主人要热情劝留客人,客人越随便自在,主人就高兴满意;

献哈达是蒙古族迎送、馈赠、交际、奖赏,定亲时使用的重要礼品之一,表示敬意和祝贺;

换鼻烟壶鼻烟壶是蒙古族传统社交礼品。遇有重大喜庆节日,同辈相见,双方用右手递烟壶,小辈单膝下跪双手接壶,长辈品烟、小辈不品烟,只把壶略向上举一下;

敬酒是蒙古族群众招待宾客礼节的主要一环。酒具一般为银碗或银盅。敬酒时,男主人必须头戴帽子,衣着整齐,斟好酒后,双手托起哈达捧银碗、唱敬酒歌,以辈数或年龄大小依次敬酒。

拓展资料:

蒙古族人口为581万人(2000年人口普查)。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东北三省、新疆、河北、青海,其余散布于河南、四川、贵州、北京和云南等地。鄂温克族(两万七千人)和土族(二十四万人)也有时被认为是蒙古人的分支。蒙古族自称"蒙古"。"蒙古"这一名称较早记载于《旧唐书》和《契丹国志》,其意为"永恒之火"。别称:"马背民族"。蒙古族发祥于额尔古纳河流域,史称"蒙兀室韦"、"蒙古"等。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呼呼__大神__
高粉答主

2018-05-26 · 说的都是干货,快来关注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233
采纳率:0%
帮助的人:3.6万
展开全部

1、献哈达。   

献哈达是过去蒙古族在晋见王公贵族、向亲友祝寿、会见尊贵客人时进行的一种传统礼节。后来,哈达广泛应用于喜庆、祭祀、宾宴、交往等场合,表示庄重、诚挚、友好和吉祥。哈达相当于礼巾,大约长3至5尺,幅面1尺左右,多用白、兰、黄、银灰等各色绢绸制作。这些年,肇源蒙古族献哈达仪式,多在县及蒙古乡那达慕盛会。或蒙古族乡村迎贵宾时进行。   

2、敬酒。   

敬酒是蒙古人最普通和常见的一种礼仪。当客人入座进餐,主人首先要向客人敬酒。古时,蒙古人向客人敬酒,要当着客人的面将酒到入杯中自己先喝,再斟满杯敬给客人。这是延传了古代“试毒”之俗。而现在逐渐演化为先敬客人。蒙古人以三为吉数,一般都是敬三杯。主人敬酒,必须右手递给客人,客人也要用右手来接。在向客人敬酒时,往往伴随着祝酒歌,酒兴高潮时,还要起舞,表达主人对客人由衷的祝愿。

6、拜年。   

大年初一早晨,所有亲戚到最长人家聚集,下辈人向长辈人叩拜,上辈对下辈表示祝愿。然后,依次轮流拜年。拜完年整理茶桌,从年长到年幼依次就座,品尝浓郁、芳香的奶茶。喝过茶,摆上酒席,酒杯里斟满新年酒,也按年长年幼顺序一个个将杯中酒喝完。新年酒又称之为“新年礼”。饮酒期间歌舞相伴,孩子们放鞭炮,尽情玩耍。如有不能同大家一起欢聚的老人或残疾人,派人送去新年酒和新年饭,以祝健康长寿。这样的贺年礼节一直延续到正月十五。

拓展资料:

蒙古族:

中国的蒙古族人口为581万人(2000年人口普查)。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东北三省、新疆、河北、青海,其余散布于河南、四川、贵州、北京和云南等地。鄂温克族(两万七千人)和土族(二十四万人)也有时被认为是蒙古人的分支。蒙古族自称"蒙古"。"蒙古"这一名称较早记载于《旧唐书》和《契丹国志》,其意为"永恒之火"。别称:"马背民族"。蒙古族发祥于额尔古纳河流域,史称"蒙兀室韦"、"蒙古"等。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演义神奇
2023-06-27 · 此用户已被认证永远不会得到宝藏回答
演义神奇
采纳数:3447 获赞数:1452

向TA提问 私信TA
展开全部

蒙古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他们有着独特的风俗习惯。以下是简单的介绍:

1. 牧民生活

蒙古族以畜牧业为主要生产方式,因此他们的生活方式也与牲畜息息相关。他们居住在蒙古包里,每天早上会放牛、放羊,晚上则会回到蒙古包里休息。



2. 骑马文化

蒙古族有着悠久的骑马文化,他们的传统运动项目就是马球。蒙古族人善于驾驭马匹,他们的骑术技巧非常高超。



3. 蒙古歌舞

蒙古族的歌舞文化也非常丰富多彩,他们的歌曲和舞蹈都具有浓郁的草原风情。蒙古族的歌曲以婉转悠扬、高亢激昂为主,舞蹈则以跳马步为特色。



4. 饮食习惯

蒙古族的饮食以牛羊肉为主,他们喜欢将肉切成薄片,晾干后制成“肉干”食用。此外,他们还喜欢喝奶茶和酥油茶。



以上是蒙古族的一些风俗习惯的简单介绍。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收起 更多回答(15)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