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课教师如何走进学生心理
展开全部
素质教育的今天,对我们教育工作者而言,不再是单纯的传道、授业、解惑,而更多的是要求我们关注学生的个性心理,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培养“身心健全”的人。现在的中学生,由于学习压力大、痴迷网络、父母离异,留守学生增多,乃至家庭的不稳定,会产 生生活消极,意志薄弱,缺乏自信,受挫能力弱,甚至厌学逃学,说谎等一系列心理问题,它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健康成长,也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业成绩。因此,心理健康教育是我们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们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一条必经之路。作为我们地方课老师,站稳我们的课堂主阵地,利用好心理健康教育的读本对学生进行良好的心理引导,是我们的责任和义务。下面,我从三个方面谈谈自己作为地方课老师如何走进学生心理。一、转变一个观念。以往,我存在一种错误的观点,即心理健康教育课就是思想品德课。因此我喜欢在心理健康教育课上穿插德育教育。每到课结束前,我总会针对本课所学内容,纠正班上的不良品德现象,并涉及一些学生不愿触及的问题。结果往往是学生不愿意张嘴,老师也更显尴尬,最后落个不欢而散。甚至有些学生看见我就躲避。后来,经过仔细分析教材,认真听取各专家、地方课老师的意见,思想上大为改观。心理健康课关注的是学生的个性心理,思想动态。它更注重学生的自我反省与同学交流。在这门课中,学生诉说着自己的得与失,分享着成长的快乐与烦恼。他们在讨论中发现自己与他人的个性差异,他们在学习中找到了自己的人生理想和坐标。他们在自我反思中也逐步完善了自我。如果把《心理健康教育》上成了品德课,一味指责学生的不是,那学生也只会是机械地、盲目的随从,他或许心理还有着叛逆—你这是在丢我面子,我就是不听。更有甚者思想会自闭,行动显端倪。课堂上也就越来越不愿与同学交流暴露自己的问题。因此教育观念不改变,我们就永远无法打开学生的思想之门。二、建立一种关系。即和谐的师生关系。也就是一种是真诚、理解、信任的师生关系。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说:“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理解、信任的师生关系,一种充满心理安全感的课堂气氛。”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创造愉悦、和谐的课堂气氛的基础。师生心理相通,感情相融,教与学双方都会沉浸在轻松愉悦的课堂气氛中,师生关系不融洽,课堂气氛单调、沉闷会让学生感到拘谨而产生抑制情绪。因此,在课堂上,我总是用亲切的眼神,鼓励的微笑,热情的言语,润心的动作来缩短师生的心理差距。从而建立起和谐的师生情谊。让学生“亲其师”,必先“信其道”“乐其教”。课堂上,我总是鼓励性格内向、腼腆的学生上讲台举实例,谈看法,以壮其胆儿。对缺乏自信心,沉默少语,不与同学交往的同学则在生活上多给予关心,多与他们谈心,做学生的知心朋友,打消他们怕老师的顾虑。在交流活动中,多创造机会,锻炼学生的自信。我们地方课堂上,小组讨论,委派代表发言的机会特别多,自信的学生一个个把手举的老高要上台讲。而我更关注那胆小的,想说且又不敢说的同学,把机会多偏向他们一点,并不失时机地对他们给予肯定或鼓励。这样学生的惊慌、紧张没了,语言表达更流畅了,自信心也增强了。但是这种和谐的师生关系,并不是靠师生“拉关系”、“套近乎”来取得的,关键是要把握好我们的地方课堂教学。在教学中,遵循以下原则,也可促进师生关系的和谐发展。1、趣味性原则学生尚处在一个好动、注意力不集中的年龄阶段。趣化教材,活化课堂,为学生创设富有情趣的教学情境,如把课堂材料改编为生活情景小剧,讲一些贴进学生生活的小故事,以及小组或男女辩论等活动可以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也会增强学生对老师的信任。同时,幽默的小品,风趣的笑话,从侧面对学生的个性心理也起着一定的引导作用。2、生活性原则学生的思维还处在由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过渡阶段。因此,在学习《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我经常从现实生活中选取生动形象的情境材料,把抽象的知识生活化,把现实的生活知识化,让学生在生活中真正感受生活。学到《走近老师》这课时,我给学生讲述身边的殷雪梅老师,我让学生上台讲自己经历过的难忘的老师,他们中不少讲的声俱泪下,极具感染力。在学习《找到金钥匙》一课时,我让科代表在课堂上直接走近各科老师,向他们寻找最佳学习方法。在学习《面对网络》一课时,我和学生一起回忆《网络少年》的电影,让他们领悟到是电脑“玩”我,还是我“玩”电脑的真正含义。我还经常收看《今日说法》、《道德观察》等节目,向学生讲述与他们有关的学生案例。生活中的一些材料,增强了学习知识的乐趣,提高了学生的认知能力。3、开放性原则营造浓厚的民主氛围,可以有效地促使每个学生在活动中畅所欲言,并达到比较活跃和开放的状态。因此,课堂上我鼓励学生人人参与,而且从不冷漠和忽视性格内向的学生。同时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为其创设一个民主的、和谐的、开放的活动平台,让他们充分展示自我价值。在这种活动中,我一般充当听众讲得少,必要时给予学生点评。学生自己却组织得轰轰烈烈、热火朝天。比如,我在和学生学习法制专题的时候,我只是提前准备了相关材料,上课时我便和学生坐在一起听取他们的集中讨论意见,听取学生对某个材料的理解,听他们讲述自己在生活中是如何开展“自我防护”的,又是如何从我做起珍爱生命,遵守交通规则的。这样 ,学生不仅学得专心听得起劲,老师也上得轻松。这种主动探索合作交流使学生感受到较强的自信心,使每个人的价值和重要性都 在这种开放性小组活动中得到最大的体现 ,也因此消除了学生对老师的畏惧情绪。三、开通一张“连心卡”。争对该门课程,我还制作了“师生连心卡”放在学生个人成长记录袋中。上面有我个人的e-mail地址和电话号码。我鼓励学生找我谈心,并记录我们师生交流过程,我还告诉他们我就是他们的“心理辅导老师”。课堂上,我根据每课所学,让学生把不愿公开的烦恼写在卡片上交给我。然后我通过学生卡片上的信息,给他们反馈解决办法。这样不少学生获得了满意的答案。同时我还鼓励学生直接通过发e-mail向我求救。这不仅正确的引导他们利用网络,而且帮助他们驱散了心灵深处的阴云,减轻了压抑许久的心理负担。为了师生能真正“连心”,我还为学生24小时开通“咨询”电话,为学生分忧,为家长解难。同时,咨询电话也为老师—学生—家长架起沟通的桥梁,让我成功的走近学生,了解学生,帮助学生提高心理承受能力,养成良好的心理品质,起着巨大作用。说到这里,我就想到上《面对网络》这课时,学生们纷纷谈到了网络带给人们的好处和烦恼,并在书上填出了自己的感受和老师的意见。谈到家长的说法时,许多人不知道写什么。除了几位好上网的同学在写以外,其他的同学都不知所措。我马上拿起手机,叫其中一个同学打通他爸的电话,向他直接询问。课堂上当场便得到了令我满意的答案。看似一个小小的举动,但在那一瞬间,我感受到学生的一种兴奋,一种信任和一种意想不到的满足,因为他获取的是他来自第一手的材料—真实、准确。同时,又起到了直接沟通的目的。总之,学生的心理要依靠我们各位教师去用“心”引导,这样我们才能走进学生的心扉,才能真正的帮助学生完善其个性。同时我们在教学中也不妨为学生开通“心理咨询信箱”,开通“我的心声”、“烦恼诉说”网站,并在闲瑕之余,留一点心境给学生。那样我们必将收获学生真正意义上的心理健康。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