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有谋略皇帝是谁?拜托各位了 3Q

 我来答
假装1粋J
2014-04-28 · 超过59用户采纳过TA的回答
知道答主
回答量:121
采纳率:50%
帮助的人:113万
展开全部
1.唐太宗李世民 说起李世民,那是大名鼎鼎,史家的赞誉似光芒万丈,千古圣君嘛。 扒一扒龙鳞,却发现此君的“宣传工作”做的才最好,贞观盛世么,细算GDP,也不是最高的,勤于朝政么,似乎身前后世诸多帝王比他累吐血的大有人在,善于纳谏么,宋明的好多皇帝比他更有气量,至于那不光彩的玄武门之变,更是传得走了样,大哥三弟全成了吃喝玩乐的浪荡公子,亲爹高祖李渊成了是非不非的老迷糊。好事放大成了大好事,坏事也涂抹成了好事,直让人一生叹息:历史啊,真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 李世民,开创贞观之治,文治武功良可称道,堪称一代圣君,只是……貌似被过分浮夸了。 却有一样,是一点也没浮夸的---打仗。 李世民,不仅是个好皇帝,也是位卓越的军事家。这一点,两千年青史,或褒或贬,却无可否认。 说军事,山西李家,老爹李渊造反前就是隋朝名将,在草原上把突厥追得没处跑,大哥建成,三弟元吉,也全属于不要命的主儿,这样的家族传统,身为贵族子弟,自小耳濡目染,李世民,想学不会打仗都难。 饶是如此,李世民却是最了不起。论武艺,他未必是最能打,论战功,哥哥弟弟也不是草包。说他最牛,却只因俩字---境界! 何为境界?别人看不到的,他看的到,别人看得到的,他比人家看的更深更远。这就是境界。 先说李渊造反,太原起兵后,下一步该咋办?李渊部下纷争不休,有说南下取东都的,有说东进的,真是公说公有理,却是李世民,提出一个完全相左的建议:西进,夺关中! 这在好多人看来简直是疯了,那些个各地反军都快当皇上了,争着抢地盘呢,放着中原富庶之地不去打,却往关中跑,为啥? 为啥?只因一句话:谁坐八百里秦川谁得天下。 事实证明,李世民是对的。 李渊的大军向关中进发了,开局很顺利,先灭了隋朝精锐宋老生,却在河东城下碰了钉子。隋将屈突通把城池守得如密封一般,隋朝的增援部队也在火速开进,企图吃掉唐军,内外夹困下,大家有说撤兵回家的,有说继续猛攻的,一时间争的面红耳赤,连李渊本人也没了主意。轮到李世民发言,他又拿出了一个意想不到的看法。 吵什么吵?这有什么难的,咱饶开他不攻,改道走不就完了。 按照今天教育学的话说:这就叫跳跃性思维。 河东,这个让唐军吵翻天的难题,被李世民跳跃性的解决了。 数万唐军自粱山与龙门进入关中平原,仅留少量部队牵制河东守军。唐军,穿过几路隋军的缝隙,竟这样兵不血刃的踏进了关中平原。无险可守的关中地区很快沦陷,进长安,李渊称帝,国号大唐,年号武德。富饶而易守难攻的关中平原,至此完全变成李家的根据地,也成为李渊争天下的最大本钱。彼时李唐,拥兵数十万,坐拥八百里秦川,雄视中原群豪,已然成为逐鹿天下的最强力量。 根据地打下来了,后面就该争天下了,先是陇右的薛举父子,李世民一上来就吃了亏,被薛举杀得大败。不久后薛举病逝,对手换成了儿子薛仁杲,病愈后的李世民再率重兵出击,双方对峙于浅水原,薛家军重兵齐集,士气旺盛,数次交战都击败唐军。这样的强敌,怎么对付? 唐军上下倒是意见很多,种种进攻方略,说啥的都有,唧唧喳喳半天,李世民只说了一句话---不打! 众将愣了,不打?那咱来干啥? 不打就不打吧,任你薛军如何挑衅,咱就是坚守不出,两个月的时间过去了,大家才恍然大悟,原来李世民早就找到了对付他的最好办法--粮食。 你不是实力强吗?我先拖住你,然后派小部队断你的运输线,拼战斗力我不如你,拼消耗你可不如我,等把你拖疲拖垮了,然后嘛-------- 然后就是决战,先派小部队出动,把薛军的精锐引到浅水原,再派重兵合围,薛军果然凶悍,饶是饿着肚子,又被拖疲了俩月,却还是死战不退,计划中的围歼战打成了相持,激战一日,双方都死伤惨重。 看着就要打成平手了,可别急,李世民还有后招呢。奇袭,李世民亲率2000精骑,突然打击薛军的侧翼,苦苦支撑的薛军终于崩溃了。大胜,全歼,薛仁杲长叹一声:投降。甘肃青海大地,尽落李唐手中。 薛仁杲服了,浅水原一战,非兵不利,战不善,实在是统帅的档次不一样。 却还有不服的呢,不服就灭。决定李唐统一大业的洛阳会战打响了,李世民先败王世充,将王世充团团围困在洛阳城,看似中原尽在手中,可意外发生了,另一大豪强窦建德亲率大军支援王世充,兵锋也抵到唐军背后。彼时中原,真正能与李家争天下的只有王世充和窦建德两家,本想灭一个再灭一个,这下可好,俩家全招来了,困于坚城,腹背受敌,这仗,怎么打? 有说撤兵的,有说继续攻洛阳的,可能退么,争天下的事,退一步就是退百步,要让窦王两家合伙了,还有李唐的活路么,可继续攻洛阳?攻下攻不下是一回事,窦建德杀过来,还不全给包饺子? 李世民,做出了第三种决定,也是决定大局的决定:留兵围洛阳,主力回虎牢关,消灭窦建德。 虎牢关,是窦建德救援王世充的必经之路,唐军大部队严防死守,终于阻击住窦建德部凶猛的攻击,接着双方转入了相持战,经过一个月的拉锯,窦建德部终于走上了薛仁杲的老路,士气低迷,急于速战,下面的事情就成了故技重演了,诱敌,合围,全歼,窦建德部军队的战斗力毕竟比薛仁杲差了档次,也用不着啥骑兵突袭,五万败兵当了俘虏。窦建德本人伤重后被生擒,之后王世充投降,两大最强悍的对手,竟全部经此一战败亡,虎牢之战,一箭双雕,天下争霸大局,一战定鼎。 一句话,还是他境界高。 值得一提的是,李世民在虎牢之战里的独创战法,之后数千万被无数名将有样学样,及至现代解放战争时期还屡试不爽,当然,它有了个更学术性的名字---围点打援。 要是后世的宋太宗有这智慧,幽云十六州早拿下来了。 国家一统了,江山坐稳了,按照政治学的话说,次要矛盾转化成主要矛盾了,啥主要矛盾,争储。 虽然无数史家和评书对李世民的兄弟极尽嘲讽,可那和李世民争太子的俩哥们确非省油的灯,大哥建成,三弟元吉,都是战功赫赫的当世英雄,可建成和元吉别不服,就拿玄武门之变来说事,你们俩的争位招数,不过就是造谣言加暗害么,或是挖墙角,再狠也逃不出常规政治斗争的路数,可李世民看的更远,费那劲干吗?打伏击,把你俩杀了,再逼宫,这不就行了?用你想不到却最简单的办法解决最复杂的事,这就是能耐。 他能赢,不是因为他正派,还是因为用兵境界高,所以,不服不行 大哥三弟完蛋了,李世民坐江山了,后面的事情自然让中国人骄傲,外逐突厥,内修德政,中国在他的手中繁荣富强,这是举世公认的,就不必罗嗦了,需要罗嗦一点的,却是他身为君主的军事眼光与谋略。 对付游牧民族,自古来要么打要么和亲,李世民绝,分化瓦解,各个击破,软硬相合,拉一支打一支,直修理得蛮族叫他“天可汗”。边打敌人边建设国家,既平定了边患,又不伤国力,别人不说,汉武帝就该叫声佩服。 建军,完善府兵制,寓兵于农,既巩固中央集权,又保持军队强悍战斗力和新陈代谢。两全其美。特别是骑兵建设,汉朝击匈奴,经文景两代累积,可历经几次大战,军马储备还是消耗殆尽,可看看李唐,军马储备丰厚,为历朝之最,骑兵之强也为历朝罕见。统御属下,既恩威并施,又虚怀若谷,一干骄兵悍将无不忠心耿耿,大多功臣都得以善终,这份胸怀和御人方略,刘邦该叫声惭愧。 李世民,或许称不上千古第一圣君,却有理由称得上一位伟大的统帅,原因还是那俩字---境界! 2.清太宗皇太极 说打仗,今人谈的更多的是清太祖努尔哈赤,所谓十三副铠甲起兵,所谓屡败明朝,还有萨尔浒之战以少胜多的荣光。金庸老先生曾说努尔哈赤的军事才略不下于成吉思汗。脑袋的光环大,但努尔哈赤的成功,说到底还是他运气好,明朝承平日久,兵不习战,战斗力退化极其严重,正是最虚弱又最促不及防的时候,努尔哈赤挑在这个时候下手,率领虎狼之师大闹辽东,靠的是游击战加蛮力,虽不容易,却也着实是因为时机选的好。后来明朝换了将,整了军,一场宁远之战就把他打回原形,连命都赔进去了。说水分,确实不小。 但皇太极身上,却没有丝毫水分,论用兵,他确实是17世纪东方首屈一指的军事家。无论是战略眼光,还是用兵谋略,以及军队建设,都远胜其父,对于满清王朝还说,努尔哈赤是一个拓荒者,皇太极,却是实实在在的建设者。 事实上,他上台的时候,面临的局面,远比他父亲难的多。 先说老对手大明,辽东丢失,女真铁骑横行,在挨了努尔哈赤几闷棍后,大明这只沉睡的老虎,终于开始苏醒过来了。启用良将,整顿边防,皇太极所面对的,正是元气日益恢复的明军,后来的事实也证明:宁锦之战也好,松山会战也罢,无论是胜是败,明朝军队战斗力的强悍确是不争的事实。何况,大明还有经济与人口的优势,满清可以打败大明一百次,但大明只要取得一到两次大胜仗,就基本可以宣告满清的末日。这份运气,真可比他父亲差多了。 论边境形势,西边蒙古部落大多站在明朝一边,东边有朝鲜掣肘,南边是战斗力日益恢复的明朝辽东军,三股势力的挤压,不断侵蚀着满洲人的生存空间。相持战拼不过人家,只有主动出击拓展生存空间,可这实际上是玩火的行为,每次战争都是拿整个民族的命运做赌注,这份艰难,没谋略,行吗? 皇太极,在这种局面下,展现出了他境界上的才略。主动出击没错,但要制定正确的方略。明朝的战略很阴险,从熊廷弼到袁崇焕,执行的其实都是步步蚕食的挤压式战略,以宁锦防线为基地,不断蚕食辽东土地,稳中求胜,将满清的生存空间压到最小。这份方略消耗巨大,却着实管用。你满洲人若要和我一城一地的夺,没关系,我不怕失败,可是你拖不起,你要是退,我就进,直到把你的领土压扁,你的末日也就到了。 确实是雄才大略。 可皇太极,只有了一手,就化解了这一阴招:西征蒙古。 西征,漠北和漠南的草原蒙古部落,尽皆被收服,这样一来,蒙古东部大片领土落入了满洲人 手中,明朝北部防线甚至北京城,已然在满清眼皮底下。这等于是开辟第二战场,化被动为主动。明朝一心一意从正面推进防线,却未曾想皇太极从侧面打开了口子。计划中的妙棋,登时大打折扣。 从后来的二战德国大迂回灭法国,到解放战争里的中原突围,我们不难发现这些方略与皇太极的异曲同工之妙,天才,通常都是相通的。 饶是精妙,可问题其实并未解决,你满洲人打开了突破口不假,可大明幅员万里,丢了京城又怎样,你满洲人可不一样了,你的都城盛京也在我眼皮底下呢。如果大明能够集中国力,将相持战继续下去。皇太极,饶是你聪明,可终究还会是失败者。 可皇太极也确实走运,当时的大明,内部有李自成起义,外有满清扰边,根本不可能集中力量对付皇太极。大明,仿佛是一头疲惫的巨兽,被两只小怪物耍得团团转,总没个消停的时候,早就气喘吁吁了。 而皇太极,也执行了正确的方略:以战养战,以攻为守,不停的破关南下,掳掠人口资源,更给明朝军民以精神和士气的打击,久而久之,“辫子军”已经成了恐怖的代名词。所到之处,多处州县望风而逃,这不能不说是一种谋略上的成功。 可即便如此,大明并非没有机会取胜。力量分散又怎么样,两线作战又怎么样,只要能在一两次大战役中重创皇太极,杀伤他的元气,攻守立时可以易形,这件事,明朝原本有三个人可以做到,但这三个人都败给了皇太极,既是因为皇太极才能出众,却也因为明朝自己蠢! 第一个人:蓟辽总督袁崇焕。 这个人直到今天引起不小的争论,说他误国的有,对他的争论主要集中在三件事:第一,杀毛文龙,使满清没有后顾之忧,可以放心的去执行西进战略,从东蒙古草原打开突破口,制衡明朝的宁锦推进战略。第二:不救朝鲜,使朝鲜成为满清的势力范围。第三:修筑宁锦防线,虚耗大量人力物力,却成了无用的“马其诺工程”。事实?过正是如此吗? 杀毛文龙,是因为辽东必须要将所有的力量捏合成整体,形成一只拳头。袁崇焕身为边镇大将,收归所有的指挥权,这是理所应当的。袁错就错在皇太极太聪明,正利用这个短暂的过渡期打了一个时间差,破关南下,使恼怒的崇祯杀掉了袁崇焕。要怪,可以怪崇祯糊涂,却也同样是皇太极的眼光所致。 至于不救朝鲜,那就更搞笑了,当时满清精锐尽出不假,可辽东军确实也需要休整期,几次大战下来,恢复元气还来不及,贸然出战的后果是什么?袁崇焕按兵不动,修筑防线,这是他用兵特点所致。 第三个问题:宁锦防线该修吗?都说他是“马其诺工程”,可德国人饶过马其诺防线,法国立刻就亡了。皇太极屡次饶过宁锦防线南下,虽然杀掠无数,可终究没有进攻京城,总是来去匆匆,因为他知道,宁锦防线正卡在他的脖子上,随时都可以给他致命一击。宁锦防线不是马其诺,正是他的存在,才无数次的救了明朝的命。 袁崇焕,功不可没。 或许他有缺点,但他足可以称为皇太极的劲敌,皇太极的第二战场谋略制衡住他的铁壁合围,俩人在这一环节上,算是打了平手。袁崇焕整顿辽东军,提升战斗力,首开野战中明军击败八旗军的先例,但正是在失败中,皇太极开始了对八旗军的改革,大量先进的火器装备八旗军,并将原有的攻坚战思路改为围点打援思路,这个环节上,双方依旧持平。从条件看,大明实力远胜满清,相持战最有利。貌似袁崇焕在这点上占优,却其实不是。 因为,皇太极是皇帝,袁崇焕不是。在满清内部,无人可杀皇太极,大明内部,崇祯随时可以要袁崇焕的命。这,才是袁崇焕最大的弱点。 于是,一系列奇谋搏斗后,皇太极使出了杀招:反间。并不是多厉害,却恰是在烈火上浇了把油。袁崇焕死在了他誓死保卫的皇帝手中,皇太极赢了,凭运气,也凭谋略。 袁崇焕输了,不是他无能,而是他的领导太糊涂。 皇太极的第二个对手,是宣大总督卢象升。 这个人,在明清之战中出场最短,牺牲最快,来去匆匆的历史,却无法掩盖他的光辉。 卢象升,最大的本事就一个---野战。 他最擅长的就是以少敌多,以众击寡,在他短暂的一生中,主要都是在和西北农民军作战,数次领兵与人数多出自己几倍的农民军交锋,却奇正结合,杀得农民军大败,他所镇守的宣大防线,在两面作战的情况下依旧坚固,皇太极屡次从蒙古草原南下,破关无数却不敢打宣大防线的主意,说他厉害,那是毫不过分。 崇祯十一年,清军经密云破关南下,兵逼北京,卢象升以全国兵马总督的身份援救京城,俩人,终于有交锋的机会了。 结果是,皇太极赢,巨鹿一战,卢象升战死,所部全军覆没。明朝又折一员猛将。 却实在怪不得卢象升,那一战,他身边满打满算只有五千人,对方清军,却有数万,多出其十倍。 只能怪明朝政府太混蛋,卢象升名为总督,却处处掣肘,大权其实掌握在崇祯的宠臣杨嗣昌以及太监高起潜手里,生性梗直的卢象升又得罪了这俩个权臣,结果,分到他手里的只有几千老弱残兵。分明是要把这员猛将往死路上送。然后的事情就好办了,清军大兵压境,卢象升的几千人已成孤军,退不许退,救又不给救,很快被敌人合围。这样的仗,就是诸葛亮转世也没法打。 一个大便宜,被皇太极拾到了。 可这便宜却拾得不容易,巨鹿一战,八旗军倾其精锐,卢象升率所部残兵与敌人激战,明朝数十万主力部队在旁边看热闹,坐看卢将军被围而不救。战斗从清晨打到深夜,八旗军数次增兵,却始终无法将这股明军吃掉,相反却伤亡惨重。一场看似砍瓜切菜的较量却打得艰苦无比。卢象升确是将才,他以攻代守,数度杀退清军进攻,直到晚上,5000士兵伤亡殆尽,终于力战殉国。而清军,也同样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若明军上下,都能打出巨鹿一战的风采,恐怕就没有后来的清王朝了。 人数占劣势的清军,却凭借人海战术战胜了明军,这,不是讽刺么。 卢象升之败,不是他的无能,而是明朝的无能。 但不管怎么说,皇太极又赢了一把,虽然不光彩。 第三个人,正是忠奸难辨的洪承畴。 平心而论,在晚明末世,洪承畴确是不世出的将才,打农民军也好,打满清也罢,都可圈可点。 松锦会战,皇太极先围锦州,洪承畴率大军增援,双方在锦州城外相持,互有杀伤。皇太极的谋略很清楚:围点打援。以锦州为诱饵,聚歼洪承畴。洪承畴也针锋相对:中心开花。用锦州牵制皇太极,用重兵在外围拖住敌人,将其拖垮拖疲,然后一战而定。 都是好谋略,都是将才。 可洪承畴,却也面临袁崇焕同样的弱点:他不是皇帝。 所以,皇太极可以尽情的施展他的想法,洪承畴却不能。正当战局向着于明朝有利的方向发展时,崇祯的诏书打乱了洪承畴的部署。在决战时机尚未到来时,强逼洪承畴决战。皇太极,却在这一刻敏锐的抓住了洪承畴的弱点,当洪承畴大军迫近时,他用了最阴毒的一招:断粮。 只有真正到过这片战场的人,才能知道这招多厉害!松锦一线,地势险要,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洪承畴,在崇祯的逼迫下被迫提前决战,却露出了自己防线最大的破绽,不幸,他对面是皇太极,所以,主动权立刻易形。 明军粮草被断,但并未失去胜机,洪承畴在最不利的局面下做出了最正确的决定,全军待命,发动总攻,处于绝境下的明军必将爆发出强悍的力量,胜利依然有希望。 这正是背水一搏,若此,胜负依旧是五五开。 可崇祯,却偏把这五五开的胜率也葬了,正当明军上下厉兵秣马准备决死一搏的时候,崇祯的催命诏书到了:撤兵,休整力量再战! 真是瞎指挥,双方的钢刀都顶在对方胸膛上了,这个时候跑,不是挨斩吗?可挨斩也要跑啊,谁叫人家是皇帝呢。 于是,明朝被斩惨了…… 数万明军被杀,洪承畴本人被俘,成了满清重臣。我们说他变节也好,无耻也罢,可人家确实是力战被俘,对于他所效力的朝廷,他似乎并不亏欠什么。至于投降,那是他的品德问题,不能否认的,是他的才略,这般的才略却落得做战俘,除了皇太极太狡猾,还是只怪明朝太无能。 此后,清朝实力大增,稳住了辽东,明朝越发混乱,终亡于李自成起义。之后,中原混战,满清入关,拾了历史上最大的便宜。 皇太极,以他的聪明和运气,成就了这一切。他的成功,有老天的眷顾,却也是因为他以小搏大的才略了得。他的军事才能,无庸置疑。 有句话,或许可以对皇太极的军事成功做个形象的概括。 机会总偏爱有准备的人。 可以看一下这个网址里有没有你要的: http://bbs.hoopchina.com/simple/754441.html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