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个回答
推荐于2018-08-01
展开全部
以升先生是中外知名的科学家、成就卓著的桥梁专家和著名的教育家,也是一位精力
充沛的社会活动家。茅老生前获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工程科学院外籍院士、加拿
大土木工程学会荣誉会员等称号,担任全国人大常委、政协副主席和全国科学技术协会
副主席等职务。
1916年,茅以升以各门功课第一名的优异成绩毕业于唐山路矿学堂(西南交通大学前身
),并考取公费留学赴美学习。在美国康奈尔大学攻读硕士期间,门门功课遥遥领先,
时时考试无不优秀,令校方和全校师生折服。作为褒奖,中国的唐山交大毕业生从此获
得免试进入康奈尔大学深造的特殊待遇。1919年茅以升以具有国际水平的《桥梁桁架次
应力》博士论文,获得了美国卡利基理工学院工学博士学位,并荣获美国康奈尔大学优
秀研究生“斐蒂士”金质研究奖章。这些使母校声誉扬名海内外。茅以升先生学成归国
后,执掌母校副校长职位于乱世之时。在20世纪20年代以后的三十年中,他先后五次出
任我校教授、校长。特别是抗战期间,唐山校园沦陷于日寇之手,母校辗转迁徙,时任
校长的茅老联合各界校友,四方奔走,跋山涉水,足迹遍及赣、湘、黔、川等省,历尽
千辛万苦,振救母校于危难之中,终使母校弦歌不断,桃李芬芳,为学校的生存与发展
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茅老晚年仍然十分关心母校的建设和发展,在母校90周年校庆时,
他以“竢实杨华,日新月异”勉励母校继续前进,发扬光大唐山交大驰名中外的辉煌荣
誉和历史。
茅老爱桥、建桥、研究桥。在1934年至1937年间,他任钱塘江大桥工程处处长,主持修
建我国第一座公路铁路兼用的现代化大桥——钱塘江大桥。建桥遇到的第一个困难是打
桩。为了使桥基稳固,需要穿越41米厚的泥沙在9个桥墩位置打入1440根木桩,木桩立于
石层之上。沙层又厚又硬,打轻了下不去,打重了断桩。茅以升从浇花时壶水可以把土
冲出小洞的事例中受到启发,采用抽江水在厚硬泥沙上冲出深洞再打桩的“射水法”,
使原来一昼夜只打1根桩的进度,提高到一昼夜可以打30根桩,大大加快了工程进度。建
桥遇到的第二个困难是水流湍急,难以施工。茅以升又发明了“沉箱法”。将钢筋混凝
土做成的箱子口朝下沉入水中罩在江底,再用高压气挤走箱里的水,工人在箱里挖沙作
业,使沉箱与木桩逐步结为一体。沉箱上再筑桥墩。放置沉箱很不容易,开始时,一只
沉箱,一会儿被江水冲向下游,一会儿被潮水顶到上游,上下乱窜。后来把3吨重的铁锚
改为10吨重,沉箱问题才得以解决。第三个困难是架设钢梁。茅以升采用了巧妙利用自
然力的“浮运法”,潮涨时用船将钢梁运至两墩之间,潮落时钢梁便落在两墩之上,省
工省时,进度大大加快。他发明的 “射水法”、“沉箱法”、“浮运法”等,解决了钱
塘江大桥建设中的一个个技术难题, 1937年9月26日,经受了抗日战火洗礼的钱塘江大
桥终于在日寇的炮火轰炸中建成通车。钱塘江大桥的建成,为抗日战争做出了杰出贡献
。建桥纪念碑的碑文记录了这段悲壮的史实:“时值抗日战争爆发,在敌机轰炸下昼夜
赶工,铁路公路相继通车。支援淞沪抗战、抢运撤退物资车辆无数,候渡百姓,安全过
江,数以十万计。”1937年12月23日为了阻断日寇对我国的侵略进程,茅以升以悲壮的
义举受命炸断了自己亲手建造的大桥,并怀抱着“不复原桥不丈夫”的誓言,携图纸资
料,辗转后方。抗战胜利后,茅以升实践誓言,主持修复了钱塘江大桥。钱塘江大桥建
成于抗日烽火之中,再生于和平建设之时。她不仅在中华民族抗击外来侵略者的斗争中
书写了可歌可泣的一页,而且在国家经济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她使沪杭与浙赣两条
铁路相连接,使钱塘江两岸天堑变通途。这座第一次由中国人自行设计和建造的现代大
桥,开创了中国桥梁事业的崭新篇章,震惊了世界!钱塘江大桥既是我国桥梁建筑史上
的一座里程碑,又是我国桥梁工程师的摇篮。在工程建设中,茅老把工地办成学校,吸
收大批土木工程专业的学生参加工程实践。在工程教育中,始创启发式教育方法,致力
教育改革,培养了一批杰出的桥梁工程专门人才。我国一些重要桥梁工程,如武汉长江
大桥、南京长江大桥的一些负责人都曾经历过钱塘江大桥建设的洗礼。建桥、炸桥、复
桥,茅以升先生始终其事,克尽厥责。1955年至1957年,茅以升任武汉长江大桥技术顾
问委员会主任委员,接受修建我国第一个跨越长江的大桥——武汉长江大桥的任务。经
过两年的建设,武汉长江大桥落成通车。这座大桥,是茅以升设计的铁路公路两用的双
层铜桁梁桥。上层为公路桥,宽22.5米,其中车行道宽18米;下层为铁路桥,宽18米。
正桥长1155.5米,连同两端公路引桥,总长167O.4米。大桥将京汉铁路和粤汉铁路衔
接起来,成为我国贯穿南北的交通大动脉,并把武汉三镇联成一体,确保了我国南北地
区铁路和公路网联成一体。
茅老一生爱桥、造桥、写桥。他主持编写了《中国古桥技术史》和《中国桥梁――古代
至今代》,后者已经译成日文、英文、法文、德文和西班牙五种文本。有《钱塘江桥》
、《武汉长江大桥》、《茅以升科普创作选集》(一、二)、《茅以升文集》等众多著
述,还在中外报刊发表文章200余篇。他不仅是中国土力学的开拓者,而且是杰出的科普
工作者。
茅老一生建造了许多物质大桥,也造就了许多精神大桥。他把自己作为伟大的“桥”,
将全部心血和炽热的情感都倾注在祖国的山水之间,默默为中华民族的繁荣奉献自己的
一生。他一生充满着执着的追求和奋斗不息的精神,把毕生的精力献给了祖国的桥梁事
业,为我国和世界桥梁建筑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充沛的社会活动家。茅老生前获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工程科学院外籍院士、加拿
大土木工程学会荣誉会员等称号,担任全国人大常委、政协副主席和全国科学技术协会
副主席等职务。
1916年,茅以升以各门功课第一名的优异成绩毕业于唐山路矿学堂(西南交通大学前身
),并考取公费留学赴美学习。在美国康奈尔大学攻读硕士期间,门门功课遥遥领先,
时时考试无不优秀,令校方和全校师生折服。作为褒奖,中国的唐山交大毕业生从此获
得免试进入康奈尔大学深造的特殊待遇。1919年茅以升以具有国际水平的《桥梁桁架次
应力》博士论文,获得了美国卡利基理工学院工学博士学位,并荣获美国康奈尔大学优
秀研究生“斐蒂士”金质研究奖章。这些使母校声誉扬名海内外。茅以升先生学成归国
后,执掌母校副校长职位于乱世之时。在20世纪20年代以后的三十年中,他先后五次出
任我校教授、校长。特别是抗战期间,唐山校园沦陷于日寇之手,母校辗转迁徙,时任
校长的茅老联合各界校友,四方奔走,跋山涉水,足迹遍及赣、湘、黔、川等省,历尽
千辛万苦,振救母校于危难之中,终使母校弦歌不断,桃李芬芳,为学校的生存与发展
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茅老晚年仍然十分关心母校的建设和发展,在母校90周年校庆时,
他以“竢实杨华,日新月异”勉励母校继续前进,发扬光大唐山交大驰名中外的辉煌荣
誉和历史。
茅老爱桥、建桥、研究桥。在1934年至1937年间,他任钱塘江大桥工程处处长,主持修
建我国第一座公路铁路兼用的现代化大桥——钱塘江大桥。建桥遇到的第一个困难是打
桩。为了使桥基稳固,需要穿越41米厚的泥沙在9个桥墩位置打入1440根木桩,木桩立于
石层之上。沙层又厚又硬,打轻了下不去,打重了断桩。茅以升从浇花时壶水可以把土
冲出小洞的事例中受到启发,采用抽江水在厚硬泥沙上冲出深洞再打桩的“射水法”,
使原来一昼夜只打1根桩的进度,提高到一昼夜可以打30根桩,大大加快了工程进度。建
桥遇到的第二个困难是水流湍急,难以施工。茅以升又发明了“沉箱法”。将钢筋混凝
土做成的箱子口朝下沉入水中罩在江底,再用高压气挤走箱里的水,工人在箱里挖沙作
业,使沉箱与木桩逐步结为一体。沉箱上再筑桥墩。放置沉箱很不容易,开始时,一只
沉箱,一会儿被江水冲向下游,一会儿被潮水顶到上游,上下乱窜。后来把3吨重的铁锚
改为10吨重,沉箱问题才得以解决。第三个困难是架设钢梁。茅以升采用了巧妙利用自
然力的“浮运法”,潮涨时用船将钢梁运至两墩之间,潮落时钢梁便落在两墩之上,省
工省时,进度大大加快。他发明的 “射水法”、“沉箱法”、“浮运法”等,解决了钱
塘江大桥建设中的一个个技术难题, 1937年9月26日,经受了抗日战火洗礼的钱塘江大
桥终于在日寇的炮火轰炸中建成通车。钱塘江大桥的建成,为抗日战争做出了杰出贡献
。建桥纪念碑的碑文记录了这段悲壮的史实:“时值抗日战争爆发,在敌机轰炸下昼夜
赶工,铁路公路相继通车。支援淞沪抗战、抢运撤退物资车辆无数,候渡百姓,安全过
江,数以十万计。”1937年12月23日为了阻断日寇对我国的侵略进程,茅以升以悲壮的
义举受命炸断了自己亲手建造的大桥,并怀抱着“不复原桥不丈夫”的誓言,携图纸资
料,辗转后方。抗战胜利后,茅以升实践誓言,主持修复了钱塘江大桥。钱塘江大桥建
成于抗日烽火之中,再生于和平建设之时。她不仅在中华民族抗击外来侵略者的斗争中
书写了可歌可泣的一页,而且在国家经济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她使沪杭与浙赣两条
铁路相连接,使钱塘江两岸天堑变通途。这座第一次由中国人自行设计和建造的现代大
桥,开创了中国桥梁事业的崭新篇章,震惊了世界!钱塘江大桥既是我国桥梁建筑史上
的一座里程碑,又是我国桥梁工程师的摇篮。在工程建设中,茅老把工地办成学校,吸
收大批土木工程专业的学生参加工程实践。在工程教育中,始创启发式教育方法,致力
教育改革,培养了一批杰出的桥梁工程专门人才。我国一些重要桥梁工程,如武汉长江
大桥、南京长江大桥的一些负责人都曾经历过钱塘江大桥建设的洗礼。建桥、炸桥、复
桥,茅以升先生始终其事,克尽厥责。1955年至1957年,茅以升任武汉长江大桥技术顾
问委员会主任委员,接受修建我国第一个跨越长江的大桥——武汉长江大桥的任务。经
过两年的建设,武汉长江大桥落成通车。这座大桥,是茅以升设计的铁路公路两用的双
层铜桁梁桥。上层为公路桥,宽22.5米,其中车行道宽18米;下层为铁路桥,宽18米。
正桥长1155.5米,连同两端公路引桥,总长167O.4米。大桥将京汉铁路和粤汉铁路衔
接起来,成为我国贯穿南北的交通大动脉,并把武汉三镇联成一体,确保了我国南北地
区铁路和公路网联成一体。
茅老一生爱桥、造桥、写桥。他主持编写了《中国古桥技术史》和《中国桥梁――古代
至今代》,后者已经译成日文、英文、法文、德文和西班牙五种文本。有《钱塘江桥》
、《武汉长江大桥》、《茅以升科普创作选集》(一、二)、《茅以升文集》等众多著
述,还在中外报刊发表文章200余篇。他不仅是中国土力学的开拓者,而且是杰出的科普
工作者。
茅老一生建造了许多物质大桥,也造就了许多精神大桥。他把自己作为伟大的“桥”,
将全部心血和炽热的情感都倾注在祖国的山水之间,默默为中华民族的繁荣奉献自己的
一生。他一生充满着执着的追求和奋斗不息的精神,把毕生的精力献给了祖国的桥梁事
业,为我国和世界桥梁建筑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