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中国最早将“学”与“习”联系起来,并探讨二者关系的是孔子。古代表达获取知识,提高认识的涵义时多用“学”字或“知”字,主要指各种直接与间接经验之获得,有时还兼有思的涵义;表达熟悉和掌握技能、修炼德行等带有实践意义的行为时则用“习”字,“习” 指巩固知识、技能,含有温习、实习、练习之意,有时兼有行的意思。 孔子在《论语�6�1学而》中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悦)乎!”不过这里的“学”和 “习”尚未直接联在一起组成一个复合词,但孔子揭示和强调了“学”与“习”之内在联系,“学”是“习”的基础与前提,“习”是“学”的巩固与深化,这里需要特别强调的是 ,早在两千多年以前,孔夫子就强调了学习过程中的知行统一,以及由此所获得的喜悦的情感体验,而这恰恰是学习的本质所在! 回到今天,关于学习的本质,不同学科有着不同的视角和解释。如心理学中的行为主义,把学习看作是刺激——反应之间联结的加强。经验主义哲学,则把学习看作是个体经验的取得和改造。如我国学者施良方认为:“就一般而言,学习是有机体适应环境的手段。有机体为了生存,就必须依据环境的变化不断地改变自己的行为。经验的积累引起的行为倾向的变化,也就是学习的过程。”认知学派强调学习与认识活动的关联,认为学习是个体对环境因素的理解和重新组合。如建构主义指出,学习的实质是,学习者积极主动地对环境因素进行理解、建构和不断突破原有认识、改进行为的过程。教育学者奥苏贝尔认为,学习是学生通过新信息与已有认知结构中概念相互作用的意义联结。人本主义更是认为,学习有利于自我概念的变化和发展。可以说,现代学习越来越趋同于经验论和建构说的联合作用。 学习到底是什么?如何从更高的层次更深刻地看待学生的学习活动?能够科学地解答这样的问题是正确指导学生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有效学习的前提条件。以学习的本质作为逻辑出发点研究学生的学习活动,充分体现了社会科学的内在逻辑性。北京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院李芒教授提出学习的本质是自我更新的活动,并提出其相关的意义:将学习的本质界定为人的一种自我更新的生存活动,旨在克服对学习的认识只停留在外在行为的描述上;强调学生现实的生存意义;强调学习本质上不具有消极被动性,学习是人积极的、活生生的“绽放”状态,是一个自我超越过程;生存语义本身所具有的“进”和“起”的涵义,揭示了学习的原始动力;有力地诠释了教育技术领域中的“工程”问题,基于信息技术的学习本质上不是技术工程,不是机器的活动过程,有利于克服教育技术领域中的“盲目工程”取向,祛除学习对信息技术的“消化不良”症。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