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第15题怎么做,可以画图吗谢谢

 我来答
桑柳柳233
2014-05-07
知道答主
回答量:9
采纳率:0%
帮助的人:9.8万
展开全部

更多追问追答
追问

请问20题怎么做
匿名用户
2014-05-09
展开全部
曹禺剧作人物众多,人物关系复杂,而女性形象占据着突出的位置,作者寄托情意最深,倾注心血最多。从繁漪到陈白露、愫方、侍萍,从四凤到瑞贞、小东西、翠喜……她们不同的悲剧和共同的命运鸣奏成一曲曲青春、爱情、生命、美被毁灭的悲怆乐章。其女性人物所表现出的性格深度、力度、精度,和女性形象系列的丰富复杂、多姿多彩,在整个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是鲜有可媲美的。曹禺研究专家田本相曾问曹禺为何对塑造女性形象这么感兴趣,且创造了那么多美的妇女形象。曹禺回答说:“因为女性受压迫最深,她们的地位低下,而且从生理到社会最苦,我愿把最美好的语言,用在描写最好的女人身上。”(见《苦闷的灵魂——曹禺访谈录》)[1]曹禺就是怀着这样的爱心和深情来塑造女性形象的。本文主要是探究作者怎样塑造繁漪、 陈白露 、愫方这几个典型女性形象。

一.在现实压迫、理想追求破灭中突出人物真我的性格

“五四”运动的风暴猛烈地冲击、扫荡着封建社会的一切污泥浊水,同时也洗礼、熏陶着像繁漪、陈白露等这些知识女性的思想灵魂。她们既不同于封建家庭的大家闺秀,又有别于一般的普通劳动妇女。她们都有着自己的理想追求、生活信念和人格独立要求。然而,现实的黑暗无情地摧毁了她们美好的理想,束缚了她们的人身自由。因而,她们在绝望中挣扎,在痛苦中反抗。

繁漪:“雷雨”般性格的女人

繁漪是曹禺怀着满腔激情和深切同情塑造的女性形象。她敢爱敢恨,敢于追求个性解放和自由,敢于揭开虚伪和罪恶的面具。她是中国话剧史上第一个成功的女性形象,是现代文学人物画廊中一个不可缺少的文学典型。

繁漪不仅具有“雷雨” 式的性格,而且她简直就是雷雨的化身。她操纵着全剧,是整个剧本的重要推动力。她在《雷雨》中像“一匹执拗的马”,向着认定的方向拼力狂奔。“她的生命交织着最残酷的爱和最不忍的恨”。[2]她曾经是一个渴望幸福自由的热情女性,然而周朴园长期的专横统治把她“渐渐磨成了石头样的死人”。她感到压抑、愤恨。她要反抗,要冲破一切桎梏去实现她的理想。在夏日郁闷燥热的雷雨天气里,在爱与恨的矛盾冲突中,她宁可“如电如雷地轰轰地烧一场”,也绝不走折中的路。她的这种心态和行为方式正是由她“潜蓄着压抑的力”的性格决定。在她的生命内核中,占支配地位的是人最原始的野性。这种野性长期虽受到封建传统思想观念的压抑,但并没有死灭,而是像地下奔突的岩浆一样,随时会以扭曲变态的形式激烈而彻底地爆发起来。18年前,繁漪被周朴园骗进了周公馆,在这里她无亲无友也没有爱情。周萍的出现,给予她的平等的爱情,重新焕发了她的生活希望。周朴园逼她吃药是繁漪反抗的开始。周朴园与其说是关心她的身体,不如说是为了树立自己的绝对权威。如他自己所说的:“就是自己不保重身体,也应当替孩子们做一个服从的榜样。”[3]面对专横的周朴园,繁漪虽极力抵挡,却不得不屈服了。而当周朴园强令她看病时,繁漪已经以一个挑战者的姿态出现。她轻蔑地说:“你忘了自己是怎样的一个人啦?”[3]这句话包含着蔑视和嘲弄之意。最后一幕,繁漪以一个审判者的姿态,在大庭广众之下,彻底撕破了周朴园“庄严”的外表,破坏了周家“最完美的”家庭秩序,把他推上历史的审判台。

面对周朴园,繁漪的“雷雨”性格可能表现得不那么明显,但面对周萍的懦弱、自私和背弃,她一直非常隐忍的原始本性,开始爆发且显得强烈和极端,外在行为变得乖戾、阴鸷。繁漪央请周萍带她一起逃离周公馆而被拒绝。她对周萍“极端的爱”自然而然转化为“极端的恨”。她辞退四凤,雨夜跟踪周萍。当雷雨之夜鲁家窗外繁漪苍白的脸呈现在闪电之中时,当她失去理智地叫喊:“我没有孩子,我没有丈夫,我没有家,我什么都没有”; 我“是见着周萍又活了的女人”时[3],我们看到的是一个被绝望烧得疯狂的女人,她生命的蛮力失却了理性的制约,不惜残害自己来毁灭他人。繁漪既受尽了周朴园的精神束缚,又遭到周萍抛弃的痛苦,这双重的悲剧在她的心灵中升腾起一股不顾一切的反抗力量。“一个女子不能受两代人的欺侮”[3]这岂止是灵魂的呼叫,这是命运的控诉和抗议。

繁漪的生活天地是狭小的,精神境界也说不上宽阔,这毫无疑问是造成其悲剧性命运的一个重要原因。但她敢哭敢笑,敢向命运挑战,敢于追求作为一个女人的正当权利——爱和被爱的自由。无爱的婚姻给繁漪造成了极大的心灵损伤、人格侮辱、性压抑、性饥渴、逆反心理等。在她沉静的外表下有一股按捺不住的狂热和仇恨。“五四”精神重新燃起了繁漪作为女人的内心情欲,她决心像沉睡的火山一样“热烈地冒一次”“烧一次”,但她的生活天地如此狭小,以至于只能抓住周萍这棵弱不禁风的柔草,弹响爱的变奏曲,抚慰一颗伤痕累累的春心,这是个性和人性的复苏以后又得不到合理的表现形式,应该发生的而又不应该发生如此这般的畸形恋爱。

陈白露:内心矛盾而变态的性格

如果说,繁漪是一个不顾一切的积极追求者,也是一个不顾一切的大胆毁灭者,那么,陈白露似乎没有繁漪那种鲜明的反抗精神,更多的是用消极的态度对待人生,用玩世不恭去迎合现实。

陈白露是喝“五四”个性解放的思想乳汁长大,生活在三十年代中期的第二代新女性形象。和她的前辈比,陈白露的最大特点就是精神分裂:一方面是对感官享受的追求,一方面是挣扎解脱的渴望。两种情欲的交叉、重叠、转移、平衡,形成陈白露对待现实所特有的“倦怠”和“厌恶”态度。她曾经走过一条从个性解放到个人享受的自我奋斗道路。她为自己的“成功”而骄傲自信,可又痛感到“成功”的屈辱。但她没有勇气直面残酷的人生,而是自欺欺人,生活在个人主义的迷梦里。[4]她经常叹息着人生,认为“人活着就是那么回事”,抽烟、打牌、喝酒、嘲弄男人,在热闹中解脱寂寞,在享乐中消磨时光,过着高级交际花的堕落生活。而这种生活对陈白露来说,既是套在她头上的枷锁,使她饱尝被出卖的深刻痛苦,又是腐蚀她灵魂的鸦片,使她陷于腐朽的生活桎梏而不能自拔。作者说:“女人被逼得去卖淫,这是最足以说明阶级社会的耻辱和黑暗的。”[5]作家写陈白露的堕落,目的是揭露那个“使妇女中间不幸成为受害者的人的堕落”罪恶的卖淫制度。

正当陈白露活一天算一天,用酒拼命地麻醉自己,以笑去极力掩饰心灵的痛苦时,旧日的同学方达生来到她面前,把她从堕落的梦幻中喝醒,唤起她美好善良的天性。但方达生不能指给她一条切实可行的自新道路。在陈白露眼里,方达生和她曾经嫁过的诗人一样,也是一个空想家。她进退维谷:从恶梦中醒来,又觉得无路可走。往事如烟,不堪回首;前景暗淡,焉敢瞩目。从奋斗到沦落的人生经历,使她怀疑个性解放思想和个人的力量,“倦怠”了的积极进取的意志,所以拒绝了方达生要她离开大旅馆的要求。她敏感、聪颖、皮肉生涯的痛苦和屈辱,又总是在撕啮着她的心,因而产生出对周围“腐恶环境”的深深“厌恶”。

既然她厌恶现实的屈辱生活,渴望太阳的温暖,为什么拒绝与方达生一起出走,重新开始真正的人的生活呢?与方达生一起出走,不就可以摆脱“鬼”似的纠缠,重见天日了吗?她其原因是资产阶级生活方式已经渗透了她的精神骨髓,使她永远捆绑在金钱的屈辱柱上,无力解脱了。她尽管厌恶金钱,却又顽固的沾染着金钱的铜臭,她看透了那个社会的“自由”只不过是金钱的奴隶。因此,她那么讨厌张乔治、潘月婷之流,却又不得不与他们鬼混,只因为他们“口袋里有几个钱”。当方达生执拗地要求陈白露嫁给他时,她反问道:“你养得活我吗?我要跳舞,我要舒服,我要玩,你难道不明白?”[6]有了钱,本来是个“满脸擦着胭脂粉的老东西”顾八奶奶,“哪个不说她年轻好看”?爱情是什么?顾八奶奶一语道破:“爱情是你心甘情愿拿出钱来叫他花”[6]钱,真可谓是一种颠倒黑白的力量。

愫方:沉默但不惧怕,温柔而不软弱

繁漪对黑暗势力表现为剑拔弩张式的反抗,陈白露是用一种变态的心理去反抗现实,而愫方则对封建势力表现出特有的反抗形式——沉默。在她异常缄默的外表中,谁也猜不出她心底压抑着多少痛苦与愿望。孤苦无依的身世,寄人篱下的生活,狭窄的生活圈子,造成了愫方内向、忍耐的个性和无私的牺牲精神。在权势倾颓、经济衰败、分崩离析的曾家大院里,名义上她是姨侄女,也算主子,但实际上她在曾家一半是主人,一半是奴仆,曾家一家老小无一不是她服侍的对象。

首先,曾皓把她当作自己的拐杖,一举一动都不离开她。曾皓总是以愫方的养护人自居,但却又自私和狡猾的想尽一切办法干预和控制愫方,以达到永远驱使愫方的目的。为了能把愫方牢牢的捆在自己的手臂上,让她成为自己终身的“奴隶”,曾皓时而做出为愫方打算的样子,对别人给她提的婚事百般挑剔;时而又怀疑愫方不愿意死心塌地的服侍自己一辈子。于是做出一副可怜人的苦相来打动善良的方,从而得到更多的怜悯和照顾。愫方就是生活在这样一个可怜而又可恶的老人身边,以极大的耐心和孝心忍受着无休止的唠叨和不满,不分昼夜地尽心尽力地服侍着他,为他遮挡外面的风风雨雨。

其次,愫方为着百无一用的曾文清可怜的爱,也在做着爱的牺牲品,时时刻刻都在为曾文清的碌碌无为而痛苦、烦恼。同时,由于她与曾文清的关系,她成为歹毒凶悍的曾思懿的眼中钉,肉中刺。曾思懿那咄咄逼人的凶相,冷嘲热讽的言辞,无时无刻不给她制造着恐怖、痛苦。面对曾思懿从恶补字画的奚落到砍愫方手的玩笑,从议婚的挖苦到退信的难堪,最后为曾文清纳妾的阴险,愫方都以巨大的耐性一次又一次的承受下来。另外,愫方还要像一个母亲一样照管着曾霆和瑞贞这两个年轻人,还要经常忍受寄居丈人家的江泰的疯狂咒骂,还要与找上门来的帐户周旋。凡此种种,使愫方在曾家虽然过着半主半仆的生活却又成为这个大家庭的核心人物。她身不由己地卷入曾家的明争暗斗,自相残杀的悲剧之中。愫方在这个悲剧漩涡的中心以极大的耐力隐忍苟活,以一颗善良美好的心承受着生活的重压。这使愫方给人以一种逆来顺受的印象,其实,她沉默但不惧怕,她温存但不软弱。因此,不能把愫方与性格懦弱的曾文清相提并论,与其说愫方是忍受,倒不如说是用淡薄冷然来表示对喋血者的抗议。作者正是从她那沉默的外表中揭示其倔强的灵魂。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