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 我来答
内心很纠结65
2013-11-10 · 超过57用户采纳过TA的回答
知道答主
回答量:114
采纳率:100%
帮助的人:101万
展开全部
澄迈县金江镇山口中心学校善井小学 王诒发 思维是数学的灵魂。教育要培养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人才,独立思考和勇于创新的能力是人才的必备素质之一。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我们不仅要教会学生如何学习,而且要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是一项意义重大,但又十分艰巨的教学工作。思维能力的培养需要研究的内容很多,如思维的方法和形式,教材中思维能力培养的因素,教学中培养思维能力的方法及小学生思维发展的年龄特点等等。事实上,对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应该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下面结合我多年的数学教学实践,谈谈在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培养上的一些探索及体会。一、 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兴趣是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力求获得科学文化知识,探索新信息,探求真理的情绪体现。数学教学是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共同活动的过程,一切教学措施最终都必须通过学生的学习活动来体现,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要靠学生的积极思维活动去实现。在教学过程中,通过产生积极的情感,把知和情结合起来,就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知识的情绪色彩,不仅使学生的思维过程变得生动活泼,加深对问题的理解,对新信息的需求,而且使人长久难忘。小学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学生对于自己感兴趣的事物总是力求主动去认识它、研究它,那么怎样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诱发学生进行思维呢?在进行新课之前,经常采用生动有趣的教学方法,使学生的原有知识发生矛盾,以激发学生的强烈的求知欲。如在教江苏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的《认识比》时,我问学生:“你们知道人身上哪些器官存在着有趣的比吗?如你买双袜子,只要将袜底在拳头翻一周,它的长与脚的长的比大约是1:1的缘故。这时学生的好奇心被调动起来,急想着知道人身上还有哪些比。趁着学生兴趣盎然,接着我又讲两臂平伸与身高的比大约也是1:1,脚长与身高的比大约是1:7,手腕周长与颈周长的比约是1:2,颈周长与腰的比也约是1:2。”学生越听越惊奇,急想验证是否正确。当学生验证之后,我又说:“知道这些有什么用呢?如警察发现了犯罪嫌疑人的脚印,就可以利用比的知识推算出犯罪嫌疑人的身高等等。”精心设置问题,引起悬念,使学生产生疑问。这样就能激起内部已知和不知的矛盾,激起认识兴趣促使学生用已有的知识来解决未知的问题,引发了学生探索知识的强烈求知欲,从而获取了新知识,促进了思维发展。二、 动手操作,促进思维获取知识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只是提出问题,还要贯穿于解决问题获取新知识的过程中,以动手操作,促进思维。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见一遍不如亲手做一遍,这就说明了动手实际操作的重要性。在数学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的动手操作,因为操作是和数学学习过程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学生在操作物面前必须用脑,通过思维指导操作。学生动手操作也是符合其思维发展的特点,由具体到抽象,促使学生具体感知和抽象思维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皮亚杰指出:“要知道一个客体必须动之以手。”学生动手自己操作是根据学生认识规律提出来的,学生掌握书本知识需要以感性认识为基础,通过实际操作可以使知识系统化、形象化,为学生感性理解和记忆知识创造条件。操作处在一个动态之中,这种不断变化的情景,反馈于大脑,促使学生改变思维方法,以适应操作的变化,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操作就是手和脑并用的活动,使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认识活动,从而参与到知识的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例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江苏版五年级下册第十单元内容)时,当学生掌握了画圆的方法后,我要求学生任意画出一圆,把它剪下来,并画出这个圆的直径和半径。然后让学生动手去测量,思考:直径和半径的长度有什么关系?通过操作观察推理,让学生归纳出:在同一圆内,直径的长度等于半径的两倍。三、 多设疑问,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往往是由疑问引起的。学生从感性材料中获得一定的感性知识,并不等于就形成明确的概念。在教学过程中,课堂提问是引起学生思考的重要方法,通过提问使学生思维有明确的方向,在思维活动中分析解决问题,培养思维能力。因此教师只有逐步引导学生展开思维加工,才能将认识由具体、简单现象上升为抽象、复杂、本质,这个过程决不能由教师代替学生思维,这是重视学生思维能力发展的关键。因此在教学中要抓住关键及时有序地提出思考性问题,教会学生比较、分析、综合、概括的方法,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 学生从感知教材向理解教材过度,教师要善于根据教材的要求,抓住问题的本质,及时提出适当的思考坡度的问题。学生对问题进一步思考,也就是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要展开学生的思维而不是约束学生的思维,教学中应多问“为什么,你是怎样想的?”让学生的思维充分展开。例如在教学《分数四则混合运算》(江苏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内容)时,我先出示例题1,让学生思考后列出算式: ×18 +×18。说明运算顺序后,我提问:“还有其他方法吗?”许多学生很快说出了另一算式:( +)×18,我适时提问:“为什么,你是怎样想的?”学生回答:“先算出两种中国结各做1个要用彩绳多少米,再算出两种中国结各做18个一共用彩绳多少米?”。学生回答得很好,表扬鼓励学生后,我再提问:“这两种解法之间有什么联系?哪一种方法比较简便?”。这也是在启发学生进一步思考,教师再加以适当的引导,使学生经过合理的思维过程来求得问题的结论。教师可以从中发现问题和最佳思路,及时展开讨论,同时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同时也教给学生思维方法。 总之,教师要高度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要善于设问题、设疑问、要善于引导学生多思考,使学生的智力和能力得到较多的培养与发展。小学数学教学,不仅传授知识,让学生学习、理解、掌握数学知识,更要注重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探寻开展思维训练的方法与途径,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思维品质,使学生养成积极钻研的学习习惯,切实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数学素质。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小学一级部1
2013-11-25
知道答主
回答量:8
采纳率:0%
帮助的人:3.6万
展开全部
让学生多动手操作,在动手中动口、动脑,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