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上好第一堂慕课
2个回答
2015-03-10
展开全部
事实上,自2012年美国媒体将大规模在线课程命名为“MOOCs”以来,慕课已经在全球虚热了一阵。
对此,陆昉认为,慕课“虚热”的背后有两大动力:一是互联网资本试图改变教育面貌,谁能找到慕课的盈利模式、开拓出新市场,谁就可能造就千亿美元级的企业;二是媒体的宣传,认为MOOCs可能重构高等教育秩序,甚至提出了“大学末日”预言。
另一方面,围绕慕课,国内外的教育界也形成了两种意见。一种认为这是颠覆式的革命,国内高校不能错过时机,应该全盘拿来;另一种则不以为然。
“我们认为,要在虚热之中、浪潮之后冷静下来思考,发展慕课,不能急于赶潮流,搞简单的‘拿来主义’,也不能消极回避,而是要认清中国高等教育的处境和国情,租姿明确中国大学的定位和优势。”陆昉说,在复旦校内,有一些老师提出复旦的“iMOOCs”概念。“所谓i,我的理解是internal,有内在需求、内在动力的慕课。iMOOCs,简单地说,就是以学生为中心,让慕课为我所用。”
陆昉介绍道,iMOOCs有四个聚焦:首先是聚焦于课程内容,复旦发展慕课,不是简单地把课程搬到网上,重点是内容,不是平台和市场。内容要有必须的技术支撑,但更强肆友调课程内容设计,强调教与学的方式,突出线上与线下的结合、教师授课与学生探究的结合,改变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病。“中国的大学要在全球慕课格局中有一席之地,要在互联网经济大潮下有立身之本,靠的都是高质量的课程。”
其次,复旦的慕课聚焦于学生的学习成效。传统的教学模式,是规定时间、规定地点,学习规定的内容。上一轮在线教育热潮视频公开课造就了一些明星教师,但这一轮慕课的首要目标是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而不是展现教师个体魅力。“建设在线课程,不是拍摄流行视频,不是教师个体和学校的形象包装工程,而学生和学习必须始终放在第一位。”陆昉强调。
另外,复旦慕课将聚焦于混合式教学改革。陆昉说:“我们加入全球平台、获得运用全球慕课资源的机会、发展自己的慕课课程,很重要的目的是为了抓住契机改革现有的教、学模式,在校内同步采用混合式教学模式,使复旦学生能从全球学生共同学习中获得更大受益。”据了解,所谓混合式教学,网上教学视频仅仅是学习的一部分,关键在于线下的师生交流和互动。网络的学习,学生是个体化的、相对自由,但真正的学习需要智慧的碰撞,所以线下交流是慕课教学能否成功的关键。
此外,复旦慕课还聚焦于课程背后大数据的教学研究。现在的慕课教学,究竟能起到什么样的效果,究竟有多大影响、多大变化,这是仍然是一个难题。陆昉认为,要研究学生学习的行为,为促进复旦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的改革提供有力支撑。发展慕课,不能只有线上教学实践,而是要在扎实实践和科学研究的基础上,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科学路径,引领中国高等教育教学的改革方向。
“复旦的MOOCs是线上教学实践与教学研究同步开展的。我们以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成效为当前目标,力图带动高等教育教学的发展。”陆昉坦言,“我们只做自己擅长的事、对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有益处的事、对学生学习有帮助的事。”
首推“大数据”课程 更多复旦慕课将问世
作为试水慕课的“先行军”,新闻学院程士安教授的《大数据与信息传播》有哪些特点呢?
陆昉表示,《大数据与信息传播》这门课程内容本身的质量、教学大纲、内容设计和教学模式,都具备一定的水准;另一方面,这门课程本身就在探究媒体格局、信息流动规律、传播规律,体现了教学实践与教学研究并行、结合的思路。“此外,这门课程非弊雹绝常适合实践混合式教学,就是线上线下同步、教师授课与学生探究结合。”
作为一门混合式教学课程,“大数据与信息传播”4月1日正式上线后,不仅是一门慕课,而且在线下将同步开设。第一堂线下课程将以“本科教学公开课”的形式,向校内外作视频开放。其余课程,程士安教授将与选课学生围绕线上课程的八大主题,展开深入、充分的小组讨论。
在Coursera平台上选修课程的学习者也可以通过网络平台与程士安教授面对面地沟通。这种“面对面”并不是在一个教室里,而是通过网络。课堂讨论的情况可以通过在线课程视频反馈给社会,网络平台上的争鸣与回应也能及时回传课堂,课堂教学讨论与外界的“声音”同步,学生从授课中学习、从讨论中学习、从探究中学习、从观察分析社会中学习,获得更多的激励、鼓励和信息,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教学互动。
据透露,复旦将有一批文理工医的慕课课程进入了实质性的建设过程。根据不同的建设周期,预计9月新学期之前,还有6-8门课程上线,同时在校内试点混合式教学,这些将统一作为复旦慕课的第一期试点项目。
“更多体现复旦特点和优势的系列慕课课程,目前已经进入了谋划阶段。复旦已经加入U21联盟的MOOCs计划,会在适当时候推出合适的英文MOOCs。”
对此,陆昉认为,慕课“虚热”的背后有两大动力:一是互联网资本试图改变教育面貌,谁能找到慕课的盈利模式、开拓出新市场,谁就可能造就千亿美元级的企业;二是媒体的宣传,认为MOOCs可能重构高等教育秩序,甚至提出了“大学末日”预言。
另一方面,围绕慕课,国内外的教育界也形成了两种意见。一种认为这是颠覆式的革命,国内高校不能错过时机,应该全盘拿来;另一种则不以为然。
“我们认为,要在虚热之中、浪潮之后冷静下来思考,发展慕课,不能急于赶潮流,搞简单的‘拿来主义’,也不能消极回避,而是要认清中国高等教育的处境和国情,租姿明确中国大学的定位和优势。”陆昉说,在复旦校内,有一些老师提出复旦的“iMOOCs”概念。“所谓i,我的理解是internal,有内在需求、内在动力的慕课。iMOOCs,简单地说,就是以学生为中心,让慕课为我所用。”
陆昉介绍道,iMOOCs有四个聚焦:首先是聚焦于课程内容,复旦发展慕课,不是简单地把课程搬到网上,重点是内容,不是平台和市场。内容要有必须的技术支撑,但更强肆友调课程内容设计,强调教与学的方式,突出线上与线下的结合、教师授课与学生探究的结合,改变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病。“中国的大学要在全球慕课格局中有一席之地,要在互联网经济大潮下有立身之本,靠的都是高质量的课程。”
其次,复旦的慕课聚焦于学生的学习成效。传统的教学模式,是规定时间、规定地点,学习规定的内容。上一轮在线教育热潮视频公开课造就了一些明星教师,但这一轮慕课的首要目标是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而不是展现教师个体魅力。“建设在线课程,不是拍摄流行视频,不是教师个体和学校的形象包装工程,而学生和学习必须始终放在第一位。”陆昉强调。
另外,复旦慕课将聚焦于混合式教学改革。陆昉说:“我们加入全球平台、获得运用全球慕课资源的机会、发展自己的慕课课程,很重要的目的是为了抓住契机改革现有的教、学模式,在校内同步采用混合式教学模式,使复旦学生能从全球学生共同学习中获得更大受益。”据了解,所谓混合式教学,网上教学视频仅仅是学习的一部分,关键在于线下的师生交流和互动。网络的学习,学生是个体化的、相对自由,但真正的学习需要智慧的碰撞,所以线下交流是慕课教学能否成功的关键。
此外,复旦慕课还聚焦于课程背后大数据的教学研究。现在的慕课教学,究竟能起到什么样的效果,究竟有多大影响、多大变化,这是仍然是一个难题。陆昉认为,要研究学生学习的行为,为促进复旦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的改革提供有力支撑。发展慕课,不能只有线上教学实践,而是要在扎实实践和科学研究的基础上,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科学路径,引领中国高等教育教学的改革方向。
“复旦的MOOCs是线上教学实践与教学研究同步开展的。我们以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成效为当前目标,力图带动高等教育教学的发展。”陆昉坦言,“我们只做自己擅长的事、对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有益处的事、对学生学习有帮助的事。”
首推“大数据”课程 更多复旦慕课将问世
作为试水慕课的“先行军”,新闻学院程士安教授的《大数据与信息传播》有哪些特点呢?
陆昉表示,《大数据与信息传播》这门课程内容本身的质量、教学大纲、内容设计和教学模式,都具备一定的水准;另一方面,这门课程本身就在探究媒体格局、信息流动规律、传播规律,体现了教学实践与教学研究并行、结合的思路。“此外,这门课程非弊雹绝常适合实践混合式教学,就是线上线下同步、教师授课与学生探究结合。”
作为一门混合式教学课程,“大数据与信息传播”4月1日正式上线后,不仅是一门慕课,而且在线下将同步开设。第一堂线下课程将以“本科教学公开课”的形式,向校内外作视频开放。其余课程,程士安教授将与选课学生围绕线上课程的八大主题,展开深入、充分的小组讨论。
在Coursera平台上选修课程的学习者也可以通过网络平台与程士安教授面对面地沟通。这种“面对面”并不是在一个教室里,而是通过网络。课堂讨论的情况可以通过在线课程视频反馈给社会,网络平台上的争鸣与回应也能及时回传课堂,课堂教学讨论与外界的“声音”同步,学生从授课中学习、从讨论中学习、从探究中学习、从观察分析社会中学习,获得更多的激励、鼓励和信息,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教学互动。
据透露,复旦将有一批文理工医的慕课课程进入了实质性的建设过程。根据不同的建设周期,预计9月新学期之前,还有6-8门课程上线,同时在校内试点混合式教学,这些将统一作为复旦慕课的第一期试点项目。
“更多体现复旦特点和优势的系列慕课课程,目前已经进入了谋划阶段。复旦已经加入U21联盟的MOOCs计划,会在适当时候推出合适的英文MOOCs。”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