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舍小说中老派市民有哪些特征,如何体现他文化批判的意图

 我来答
肿么能够忘记
2019-11-11 · TA获得超过186个赞
知道答主
回答量:28
采纳率:0%
帮助的人:2.1万
展开全部
结合老舍小说对"市民世界"的展现,谈谈老舍艺术视点的独特性?
参考答案:
角度:始终关注的“文化”问题,以及在文化制约中的世态人情。基本视点:“文化”对于人性以及人伦关系的影响。 (一)老派市民形象描写,包含着老舍对传统文化本身所蕴含的美德的书写与追怀,是含泪的批判与哀挽。包括老马(《二马》)、张大哥(《离婚》)、祁老太爷、祁瑞宣(《四世同堂》)。 (二)新派市民形象 是一味“逐新”,一味追求“洋式”生活情调,丧失人格的堕落形象。 是一群“胡同纨绔子弟”,如《离婚》中的张天真等。老舍漫画式的描写,蕴涵有对西方文明包括“五四”后引进的“新潮”所进行的反思与批评。 (三)正派市民形象 塑造并不成功。其中寄含着同时超越传统和现代文明弊病的理想追求。包括李景纯(《赵子曰》)、李子荣(《二马》)等。 (四)城市贫民形象 贯穿着对资本主义文明的批判。包括祥子、小福子(《骆驼祥子》)、沙子龙(《断魂枪》)方宝庆(《鼓书艺人》)等。 市民世界包含着老舍对北京及至整个中国传统文化消极成份的批判,同时也包含着对外来文化的谨慎甚至排拒。《月牙儿》中的母女处境,体现了老舍站在底层贫民立场对个性解放思潮的独特判断。
匿名用户
推荐于2018-10-17
展开全部
老舍的市民形象分为四类,老派市民形象、新派市民形象、理想市民形象、城市贫民形象,老舍在描绘时都含有批判现实主义特色的社会悲剧意识。

老舍的作品具有一定的文化价值,也就是说老舍从文化的角度来表现一部分中国人之面貌,从而发掘出具有普遍意义的存在及中国人仍生活在黑暗世界之中。老舍的小说善于从很细微的方面写城市市民的生活、处所等等,如果要用一个词来加以概括,最宽泛而最恰当的恐怕就是“文化”——老舍就是这样一种“文化型”的作家。
这里所提及的“文化”主要是指“北平文化”。从老舍作品中关于“北平文化 ”的艺术展示来看,它是一个当代的多层面的复合体,它至少有三个层面:
(一)传统文化。这主要是指根深蒂固的北平士大夫文化,出仕—升官—“权”是这一层的深层内核。在旧中国,三公九卿、王侯将相,庞大的官僚机构垄断了一切社会精神与物质文化,这一社会政治制度对中国知识分子的影响,已不仅仅是“读书做官”、“学而优则仕”的“事业格式”的影响,而已经是从“事业格式”到思想作风、人生趣味、自我意识各个方面。结果便构成了一种“重政务、轻自然、斥技艺”的传统心态,这便产生了两方面的恶果:一是中国知识分子对政治权威结构的依附不仅是一种制度上的依附,而且是内在的心理依附。他们扯裙带、找后台、卖国求荣、卖官鬻爵。二是知识者普遍的不学无术。“轻自然、斥技艺”,不仅成为中国近代科学技术落后于西方的重要原因,而且在北平这样的帝王之都形成了一种因不学无术而并发的充斥着钻营、无聊、敷衍、文牍主义症状的官场文化。
(二)外来文化。这主要是指殖民文化,一种独特的东方式的资本主义文化形态。“钱”是这一文化的“国魂”。由于中国近代社会从1840年以后变成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外国帝国主义除了对中国进行军事侵略外,同时西方文化也逐渐渗入到中国文化中来,中国文化是在被动的、屈辱的、被侵害者的地位上进入了一个东西方文化相交融的时代,虽然如此,西方文化既有其精华,又有其糟粕。
(三)风俗文化。这主要是指作为家族制度、养育方式、行为心理等日常细故存在的民习风俗,它是北平文化的形态主题。在以往的老舍研究中,对于老舍的风俗化倾向大致有如下两种理论阐释。其一,认为老舍主要目的是“运用民俗风情塑造人物……而他的高明之处还在于,他决不把所描写的那一幅幅异彩纷呈的风俗画生硬的‘嵌入’作品,也不仅仅是作为渲染生活的气息一种点缀,而是由表及里,深入开掘,按着独出心裁的艺术构思把民俗用来描写环境”;其二,认为“在老舍小说里强调这种地方性,用意很深。除艺术上的需要外,在许多场合更是由批判封建的文化传统这种总的意图出发的”。在风俗文化中,老舍以封建婚姻关系的虚伪本质、由家庭伦理到国民性、民族性格的改造问题以及社会礼仪作铺垫,向人们展示市民的形象,挖掘出风俗文化深层的思想内涵。
这三个层面是互补互渗的,在现实生活中,是浑然一体的。在老舍的作品中,这三个层面总是被综合地反映出来。不彻底清除这些封建时代的沉积物,不改变现存的社会制度,就不能改变中国人民的命运,所以只有三个层面的结合才能真正反映出市民文化的意蕴。老舍最关注特定“文化”背景下“人”的命运以及在“文化”制约中的世态人情。“北平文化”与“中国人”的性格、人格是紧密相联的,老舍的小说正是以“北平文化”为基础,刻画了众多形形色色的市民形象。有的史书将老舍的市民形象分为四大类:老派市民形象、新派市民形象、理想市民形象、城市贫民形象,这种划分是符合老舍创作特点的。但无论哪一类的市民形象,都含有批判现实主义特色的社会悲剧意识。这种悲剧意识主要表现在人物与环境、时代的不能合拍或者人与人在性格、志愿上彼此不能相容,这里强调了人与环境、人与人之间的冲突所造成的悲剧。
老派市民有着浓厚的封建色彩的生活方式、社会心理、文化习俗。这种传统文化心理严格支配着老派市民的行为方式,使他们在个人独处或与人交往时都成了极守规矩、极讲礼节的典型。新派市民在继承中国土生土长的传统特点之外,并没有吸取西方文化中进步的东西,而是专门去做形式上的模仿或做劣性的吸取。首先表现在婚姻观念、行为方式上模仿西方形式,老舍对此进行深刻的批判。其次,在北平文化中,我们已提到“金钱”是“殖民文化”的“国魂”。而新派市民处处实行“钱本位”的人生哲学和极端利己主义的处世态度。最后,老舍对西方“个性解放”、“自由恋爱”一直持否定态度。
有一部分市民受传统文化优质因素的影响,对西方文化也不像老派市民那样一味加以排斥,他们的思想意识比较开放,具有勃发、进取、实干的精神,这就是老舍所描写的“理想市民”形象。老舍根据当时中国社会的现状,通过理想市民的悲剧性来揭露整个民族的可悲,从而唤起人们的觉醒,寻找前进的方向。
有一部分市民既具有老派市民的传统色调,又具有理想市民的某些人格,而唯独缺少的是新派市民的“现代意识”,这就是老舍笔下城市贫民的形象。而在这一形象中,老舍写得最多就是车夫的形象。《老张的哲学》中赵四是老舍小说中最早的车夫形象。
总而言之,四种市民形象的悲剧命运是他们所处的那个社会“赐予”的,他们只在极其狭窄的天地里苟且地活着,又默默地死去;他们只能按照社会为他们安排的样子去忍受生活的折磨,直到把生命完全耗尽,才是他们苦难的尽头,虽然在一定程度表现出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和反抗,但他们大多数处于被动地位,只要没有伤害到自身利益,他们是不会关心到国家的命运,因为他们根本找不到民族衰败的根源。老派市民忍气吞声、敢怒而不敢言,新派市民阿谀奉承,投降卖国,理想市民虽有反抗意识与行动,但由于黑暗势力的强大与行为方式的缺陷,并未改变社会现状,城市贫民更是逆来顺受,他们都以各自不同的生活方式与思想来反映当时病态的社会制度与悲哀的民族精神
老舍作为一位现实主义作家,既批判了带有强烈封建意识的生活方式、社会心理、文化风俗,又揭露了在新旧交替时代中包含的悲剧因素,既反映了市民群众对中国资本主义发展、殖民地化的批判态度,又反映出这种批判本身的正义性与落后性。老舍不给人们廉价的“光明”与“希望”,他总是以悲惨的命运揭露当时中国社会的现状,写出市民在不同程度上是怎样被毁灭的,向我们展示出一幅真实的画面。这也表现出老舍对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制度的“彻底否定”,对此不抱有任何幻想与希望。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笔有千秋业
高粉答主

2015-01-03 · 爱我所爱,无怨无悔!
笔有千秋业
采纳数:25135 获赞数:384511

向TA提问 私信TA
展开全部
请你参考下面的一篇文章,你会找到你需要的结果,如果你不愿意总结,我可以帮你,但是你需要追问一下。
可爱又可恨的“老中国儿女们”
——试论老舍长篇小说中“老派市民” 系列形象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老舍始终坚持用作品来关注“城与人”的关系,特别是在他的长篇小说作品中,这一点表现得相当地突出。
老舍一生笔耕不辍,他执着地专注于描写“城与人”的关系,用自己丰厚的创作构筑了一个广阔的“市民世界”,几乎包罗了旧中国现代市民阶层生活的所有方面,特别是对于生活在老北京这座文化古城中的普通中下市民阶层命运、心理与思想的展现,更是他这种创作关注点在文学上的成功表现。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同是表现人物形象的创作,二三十年代的主流文学惯于采用“阶级”视角;而老舍却独辟蹊径,采用的是“文化”的视角,因为在他的眼中,“文化”才是划分“人”最重要因素,所以他坚持用“文化”的视角来表现“市民世界”。因此在他的长篇小说作品中,“他始终用‘文化’来分割人的世界,他关注特定‘文化’背景下‘人’的命运,以及在‘文化’制约下的世故人情、作为‘城’的生活方式与精神因素的‘文化’蜕变。”[1]这种创作视点决定了老舍的对“市民世界”的表现是在“文化”批判视野中展开的,而这富有独创性的创作模式的成功,更是奠定了老舍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独特地位与价值:“他对文化批判与民族性问题的格外关注,他的作品承受着对转型期中国文化尤其是俗文化的冷静的审视,其中既有批判,又有眷恋,而这一切又都是通过对北京市民日常生活全景式的风俗描写来达到的。”[2]
在老舍的长篇小说作品中,他文学地再现了“乡土中国”社会在现代性变革中城市中下市民阶层的命运、心理与思想,而且还获得了巨大的成功。老舍将他所熟悉的老北京中下市民社会作为作品的表现对象,作品为现代文学提供了丰富而完整的市民社会的生活图景。因此,要想理解、把握老舍的创作成就,特别是他的长篇小说创作成就,关键之处应该是要理解、把握好他笔下的“人”,即笔下的“市民世界”。在老舍用作品所建构的“市民世界”中,活跃着“老派市民”、“新派市民”、“理想市民”与“城市贫民”等几种不同的人物系列,但各式人物的性格构成往往都在阐释着某种文化内涵。因此在某种意义上,老舍写“人”的关节点就是写“文化”,通过文化视角从而出色地描写市民生活,这可以说是老舍对于现代文学市民生活小说的一大贡献。老舍以文化的视角观察市民生活,使得他的创作视野更为开阔。所以,他所写的市民生活小说,“其意义不仅在于展现了市民生活的图景,使作品具有丰富的文化底蕴,而且通过市民形象的描写,解剖了国民性。”[3]
要想理解、把握老舍的创作成就,关键之处是要理解、把握好他笔下的“市民世界”。现在大多数现代文学史著作一般都认为,在老舍所写的几大人物类型中,写得最好的是“老派市民”形象系列。所以在某种程度上讲,对老舍长篇小说作品中的“老派市民”形象系列的探讨,或许会是切入和把握老舍笔下“市民世界”的最佳角度。相信从这个角度来切入对老舍长篇小说作品的研究,能够较为直观、准确地把握老舍长篇小说的整体特色和对于现代长篇小说创作的贡献,理解他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独特地位与价值。
在老舍的长篇小说创作中,其实始终都贯穿这样一个基本主题,即:对于民族传统文化的反思与批判。关于“国民性”的批判性思考,应该说早在中国现代小说的奠基人鲁迅的一系列短篇小说作品中就有很出色的体现,老舍只不过是继续沿袭了这种创作传统,但是他在继承的基础上还有创新,在某些方面还表现了自己的新开拓与特色。可以说,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鲁迅与老舍同为最彻底坚持“国民性”探讨与批评的作家。前者的最大贡献在于其深刻的原创性思想,但作品的风格过于正经、内容较为晦涩,一般水平的读者阅读、理解有一定的障碍;而后者的突出成就则在于通过写社会中的任务来反映时代、文化的民族风习和历史变迁,两者丰富、和谐地交织并融,使得作品更加通俗易懂、更具有经典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Hazel812
推荐于2016-01-01 · TA获得超过3812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1060
采纳率:16%
帮助的人:154万
展开全部
  老舍的市民形象分为四类,老派市民形象、新派市民形象、理想市民形象、城市贫民形象,老舍在描绘时都含有批判现实主义特色的社会悲剧意识。
  老舍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位著名作家,他一生笔耕不辍,给读者留下了许多优秀的作品,老舍的小说创作为读者构建了一个风格迥异的北京“市民世界”。这个“市民世界”里主要活跃着老派市民、新派市民、正派市民和城市贫民这四类形象。老派市民闭塞、保守;新派市民一味追“新”逐“洋”,人格堕落;正派市民体现了老舍对理想和未来的追求;城市贫民表达了老舍对穷苦百姓的同情和对社会的批判。
  老舍的作品具有一定的文化价值,也就是说老舍从文化的角度来表现一部分中国人之面貌,从而发掘出具有普遍意义的存在及中国人仍生活在黑暗世界之中。老舍的小说善于从很细微的方面写城市市民的生活、处所等等,如果要用一个词来加以概括,最宽泛而最恰当的恐怕就是“文化”——老舍就是这样一种“文化型”的作家。
  老舍作为一位现实主义作家,既批判了带有强烈封建意识的生活方式、社会心理、文化风俗,又揭露了在新旧交替时代中包含的悲剧因素,既反映了市民群众对中国资本主义发展、殖民地化的批判态度,又反映出这种批判本身的正义性与落后性。老舍不给人们廉价的“光明”与“希望”,他总是以悲惨的命运揭露当时中国社会的现状,写出市民在不同程度上是怎样被毁灭的,向我们展示出一幅真实的画面。这也表现出老舍对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制度的“彻底否定”,对此不抱有任何幻想与希望。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收起 更多回答(2)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