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银行和建设银行还有中国银行哪个好?
2015-10-08 · 知道合伙人教育行家
关注
展开全部
应该说,在计划经济时代,中国银行业尤其是四大国有独资银行的定位,是非常清晰的。其清晰程度甚至可以用“画地为牢,互不相干”来形容。
在很大程度上,中国银行业的定位,跟随着金融改革尤其是央行职能的变化而变化。
影响中国金融业最深远的两次变革是:在1984年民前,中国人民银行既行使中国银行职能,又对企业和居民办理存、贷款业务。而国有银行只是央行的下设机构。1983年,国务院决定中国人民银行专门行使央行职能,同时又在1984年成立中国工商银行,办理有关商业银行业务。自此,国有银行才开始商业银行化。
目前的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和中国建设银行,皆是脱胎于国家专业银行。而且,都是在1979年以后陆续恢复、分设的。
在计划经济时代,四家银行各有分工。中国工商银行主要承担城市工商信贷业务;中国农业银行以开办农村信贷业务为主;中国银行主要承担中长期投资信贷业务。这种清晰的市场分工,决定了四家银行各有清晰的市场定位。
由于四家银行在各自的分工领域都是“说一不二”,而且这种“霸主”地位完全来自于行政划分,从而不可避免地导致当时的银行服务态度差。银行业的资源配置效率低下,在很大程度上充当的是“国家财政的出纳员”的角色。由于银行贷款是稀缺资源,银行业的市场营销根本无从谈起。
随着金融改革有不断深化,国有银行之间的传统分工逐渐被打破。1993年12月,《国务院关于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进一步明确中国人民银行的主要职能是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保持货币币值的稳定;对金融机构实行严格的监管,维护金融体系安全、有效地运行。
当时几乎是一致的意见,是“金融改革先行”。同时还提出了现在看来仍毫不过时的目标:“利率市场化、银行商业化”。
1993年底开始的金融改革,堪称中国银行业改革的新的里程碑,商业银行的营销竞争自此揭开序幕。据央行吴晓灵副行长说,那以后,红头文件里对四大国有银行的称谓,才开始改为“商业银行”。
1994年,政府就对国有银行的政策性业务和商业性业务进行了分离,原国家专业银行的政策性业务被划分出去,由几家政策性银行如国家开发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负责经营。国有专业银行专营商业性业务,成为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各行业务的交叉进一步扩大,传统分工更加淡化。
当专业银行的帽子摘除后,各家银行的市场定位逐渐趋同化,所谓“工行下乡、农行进城、中行上岸、建行破墙”,就是对这一现象的形象描述。但是,这种产品高度同质化趋势,使银行在争夺优质客户的时候,不可避免地要遭遇白热化甚至是恶性的竞争。
更重要的是,是国有银行必须迅速改变昔日办事效率低下,人员臃肿的行政机构形象。
正如原中国农业银行行长尚福林所言:“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银行的工作目标是‘守计划、把口子’,长期以来形成的规章制度、管理办法体现的是以计划指标为核心的行政管理原则,现代商业银行所必须的经营管理制度和业务规范仍然比较粗糙,因而国有商业银行在改革中要围绕经营、再造管理制度、业务制度和业务流程。”这要求国有银行加快商业化、市场化和现代化步伐。
从我国《商业银行法》正式实施的1995年7月1日算起,原四大专业银行向商业银行转轨已是8年多了。但8年抗战,并未让人们看到真正的商业银行在神州大地上跃起,更别说哪家国有银行打出明显的市场定位旗号。银行家们似乎更习惯“走一步看一步”的日子。
四大国有银行离现代商业银行还有较大距离,大致在三个方面上得到证实:
一是以利润最大化为经营目标,这一商业银行最本质的特征,尚未在国有银行的经营中得到无保留地执行。银行信贷仍不时要承担国家政策的配套执行任务,个别信贷甚至出现“财政化”和“社会保障化”的现象。
二是作为商业银行的基本准则的“四自”(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和“三性”(盈利性、流动性和安全性),在实践中常常遭到外力干扰。尤其是“自主经营”这一条,经常受到包括国家政策、地方政府以及有关部门的无形干预,银行对此无法抗拒。
三是国有银行的一些重要指标未根本改善,有时甚至出现恶化的情况。像四大国有银行的不良资产总额,近年来仍呈大幅上升趋势。1999年,将1700亿美元的不良贷款剥离给四大资产管理公司之后,四大国有银行的不良贷款率“瘦身”至25%。但到2002年底,四大银行不良贷款的官方数字是25%(大约3740亿美元),而评级机构标准普尔在最近的报告中称,实际比例可能高达50%(大约7490亿美元)。这是一个让人沮丧和震惊的数字,意味着四大资产公司4年的努力付之东流。
无论是以《商业银行法》来衡量,还是和国际先进银行来对比,四大国有银行都离商业银行差一大截,或许,用“有限商业化”来形容目前国有银行的处境,更为准确。但是,仅仅靠“有限的商业化”所激发出来的活力,并不能让国有银行在新的竞争形势面前支撑点。
为此,2003年7月,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在第12届国际银行业大会上发言时指出,近期的重点改革领域包括:银行业的系统性改革,包括处置不良资产,补充银行资本金,改进公司治理结构,推动银行的股份制改造和上市。
“中国金融业在深化改革和发展过程中,面临不少困难和新的挑战。金融业不良资产比例依然较高,金融企业特别是国有独资商业银行改革与经济发展的要求还不相适应。”周小川坦称,随着经济和金融全球化的发展,以及根据中国成为世贸组织成员所做出的承诺的要求,加快和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是中国应对新的挑战的客观要求。
当然,支持银行改革的更深层次的动因,是政府职能角色的加速转变。随着银监会和国资委的成立,政府角色定位开始转变,小政府大市场格局逐渐形成,政企分开渐成主流。企业外部经营环境的好转,为金融改革提供了较好的微观环境。同时,银行股份制改革的加速和治理结构的完善,都成为推动国有银行真正商业化的动力。
对国有银行来说,现在最重要的是向花旗银行等跨国银行取经,迈开市场化的大步子,而重新定位,便是要找到前进的方向。
目前,农业银行正依靠网点优势着眼于基层的经济活动。中国银行利用自己国际业务的优势开始更多地进入高端业务。建设银行瞄准的方向是投资和大型项目设备贷款,现在重点是重新梳理原有的风险管理机制。工商银行则在制度创新上,明确表述了具体目标,并在网络银行、零售业务和争夺高端客户上加速了创新步伐。重新定位,使各家银行在人才储备、机构设置发生着不同的变化,也对中国银行业的竞争态势更加白热化。
在很大程度上,中国银行业的定位,跟随着金融改革尤其是央行职能的变化而变化。
影响中国金融业最深远的两次变革是:在1984年民前,中国人民银行既行使中国银行职能,又对企业和居民办理存、贷款业务。而国有银行只是央行的下设机构。1983年,国务院决定中国人民银行专门行使央行职能,同时又在1984年成立中国工商银行,办理有关商业银行业务。自此,国有银行才开始商业银行化。
目前的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和中国建设银行,皆是脱胎于国家专业银行。而且,都是在1979年以后陆续恢复、分设的。
在计划经济时代,四家银行各有分工。中国工商银行主要承担城市工商信贷业务;中国农业银行以开办农村信贷业务为主;中国银行主要承担中长期投资信贷业务。这种清晰的市场分工,决定了四家银行各有清晰的市场定位。
由于四家银行在各自的分工领域都是“说一不二”,而且这种“霸主”地位完全来自于行政划分,从而不可避免地导致当时的银行服务态度差。银行业的资源配置效率低下,在很大程度上充当的是“国家财政的出纳员”的角色。由于银行贷款是稀缺资源,银行业的市场营销根本无从谈起。
随着金融改革有不断深化,国有银行之间的传统分工逐渐被打破。1993年12月,《国务院关于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进一步明确中国人民银行的主要职能是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保持货币币值的稳定;对金融机构实行严格的监管,维护金融体系安全、有效地运行。
当时几乎是一致的意见,是“金融改革先行”。同时还提出了现在看来仍毫不过时的目标:“利率市场化、银行商业化”。
1993年底开始的金融改革,堪称中国银行业改革的新的里程碑,商业银行的营销竞争自此揭开序幕。据央行吴晓灵副行长说,那以后,红头文件里对四大国有银行的称谓,才开始改为“商业银行”。
1994年,政府就对国有银行的政策性业务和商业性业务进行了分离,原国家专业银行的政策性业务被划分出去,由几家政策性银行如国家开发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负责经营。国有专业银行专营商业性业务,成为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各行业务的交叉进一步扩大,传统分工更加淡化。
当专业银行的帽子摘除后,各家银行的市场定位逐渐趋同化,所谓“工行下乡、农行进城、中行上岸、建行破墙”,就是对这一现象的形象描述。但是,这种产品高度同质化趋势,使银行在争夺优质客户的时候,不可避免地要遭遇白热化甚至是恶性的竞争。
更重要的是,是国有银行必须迅速改变昔日办事效率低下,人员臃肿的行政机构形象。
正如原中国农业银行行长尚福林所言:“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银行的工作目标是‘守计划、把口子’,长期以来形成的规章制度、管理办法体现的是以计划指标为核心的行政管理原则,现代商业银行所必须的经营管理制度和业务规范仍然比较粗糙,因而国有商业银行在改革中要围绕经营、再造管理制度、业务制度和业务流程。”这要求国有银行加快商业化、市场化和现代化步伐。
从我国《商业银行法》正式实施的1995年7月1日算起,原四大专业银行向商业银行转轨已是8年多了。但8年抗战,并未让人们看到真正的商业银行在神州大地上跃起,更别说哪家国有银行打出明显的市场定位旗号。银行家们似乎更习惯“走一步看一步”的日子。
四大国有银行离现代商业银行还有较大距离,大致在三个方面上得到证实:
一是以利润最大化为经营目标,这一商业银行最本质的特征,尚未在国有银行的经营中得到无保留地执行。银行信贷仍不时要承担国家政策的配套执行任务,个别信贷甚至出现“财政化”和“社会保障化”的现象。
二是作为商业银行的基本准则的“四自”(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和“三性”(盈利性、流动性和安全性),在实践中常常遭到外力干扰。尤其是“自主经营”这一条,经常受到包括国家政策、地方政府以及有关部门的无形干预,银行对此无法抗拒。
三是国有银行的一些重要指标未根本改善,有时甚至出现恶化的情况。像四大国有银行的不良资产总额,近年来仍呈大幅上升趋势。1999年,将1700亿美元的不良贷款剥离给四大资产管理公司之后,四大国有银行的不良贷款率“瘦身”至25%。但到2002年底,四大银行不良贷款的官方数字是25%(大约3740亿美元),而评级机构标准普尔在最近的报告中称,实际比例可能高达50%(大约7490亿美元)。这是一个让人沮丧和震惊的数字,意味着四大资产公司4年的努力付之东流。
无论是以《商业银行法》来衡量,还是和国际先进银行来对比,四大国有银行都离商业银行差一大截,或许,用“有限商业化”来形容目前国有银行的处境,更为准确。但是,仅仅靠“有限的商业化”所激发出来的活力,并不能让国有银行在新的竞争形势面前支撑点。
为此,2003年7月,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在第12届国际银行业大会上发言时指出,近期的重点改革领域包括:银行业的系统性改革,包括处置不良资产,补充银行资本金,改进公司治理结构,推动银行的股份制改造和上市。
“中国金融业在深化改革和发展过程中,面临不少困难和新的挑战。金融业不良资产比例依然较高,金融企业特别是国有独资商业银行改革与经济发展的要求还不相适应。”周小川坦称,随着经济和金融全球化的发展,以及根据中国成为世贸组织成员所做出的承诺的要求,加快和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是中国应对新的挑战的客观要求。
当然,支持银行改革的更深层次的动因,是政府职能角色的加速转变。随着银监会和国资委的成立,政府角色定位开始转变,小政府大市场格局逐渐形成,政企分开渐成主流。企业外部经营环境的好转,为金融改革提供了较好的微观环境。同时,银行股份制改革的加速和治理结构的完善,都成为推动国有银行真正商业化的动力。
对国有银行来说,现在最重要的是向花旗银行等跨国银行取经,迈开市场化的大步子,而重新定位,便是要找到前进的方向。
目前,农业银行正依靠网点优势着眼于基层的经济活动。中国银行利用自己国际业务的优势开始更多地进入高端业务。建设银行瞄准的方向是投资和大型项目设备贷款,现在重点是重新梳理原有的风险管理机制。工商银行则在制度创新上,明确表述了具体目标,并在网络银行、零售业务和争夺高端客户上加速了创新步伐。重新定位,使各家银行在人才储备、机构设置发生着不同的变化,也对中国银行业的竞争态势更加白热化。
展开全部
这个看你自己需求了,每个银行都有自己针对性的业务,如果是个人其实都差不多,本人一直使用工商银行卡,网点多、网银比较好用,中国银行也不错、其次才选建行。中国四大银行 工商银行、建设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其实都差不多,使用这些银行卡,主要考虑营业网点多少,离自己生活区远近,年轻人比较喜欢网络购物,这时就看哪个银行网银好用易操作,如果你喜欢使用信用卡那就看你有资格办什么银行的,不过总体来说本人比较倾向于工商银行。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建行比较好,有些乡镇没有别的银行,不方便
追答
最方便还是农村信用社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个人觉得中国银行好点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建设好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