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地形构成的主要特点及有利影响和不利影响 急aaa
4个回答
展开全部
【1.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
滚滚黄河、滔滔长江,自西部青藏高原发源,向东流经九、十个省、市、自治区后,分别注入渤海和东海。中国主要河流的流向大体上反映了中国西高东低的地形大势。中国的地形不仅西高东低,而且各种地形类型大致围绕被称做“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像阶梯一样作半圆状向着太平洋逐级降低。由两条山岭组成的地形界线,明显地把大陆地形分成为三级阶梯。
青藏高原平均海拔在 4000米以上,面积达230万平方公里,是世界上最大的高原之一,也是中国地形上最高一级的阶梯。它雄踞西南,在高原上横卧着一列列雪峰连绵的巨大山脉,自北而南有昆仑山脉、阿尔金山脉、祁连山脉、唐古拉山脉、喀喇昆仑山脉、冈底斯山脉和喜马拉雅山脉。在高原的山岭间则镶嵌有许多牧草丰美、湖光潋滟的大小盆地。这里还蕴藏着各种丰富的资源,有待我们去开发利用。
越过青藏高原北缘的昆仑山—祁连山和东缘的岷山—邛崃山—横断山一线,地势就迅速下降到海拔 1000~2 000米左右,局部地区可在500米以下,这便是第二级阶梯。它的东缘大致以大兴安岭至太行山,经巫山向南至武陵山、雪峰山一线为界。这里分布着一系列海拔在1500米以上的高山、高原和盆地,自北而南有阿尔泰山脉、天山山脉、秦岭山脉;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准噶尔盆地、塔里木盆地、柴达木盆地和四川盆地等。
翻过大兴安岭至雪峰山一线,向东直到海岸,这里是一片海拔 500米以下的丘陵和平原,它们可作为第三级阶梯。在这一阶梯里,自北而南分布有东北平原、华北平原和长江中下游平原;长江以南还有一片广阔的低山丘陵,一般统称为东南丘陵。前者海拔都在200米以下,后者海拔大多在200~500米之间,只有少数山岭可以达到或超过千米。
从海岸线向东,则是一望无际的碧波万顷、岛屿星罗棋布、水深大都不足 200米的浅海大陆架区。也有人把它当作中国地形的第四级阶梯。
从陆地地形来说,两条界线,三级阶梯,自西向东逐级下降,大致可以勾绘出中国地形的总轮廓。而这种阶梯状的地形形势,从中国东经 89°线的地形剖面和北纬30°线的地形剖面中都可以得到反映。
中国这种西高东低、面向大洋逐级下降的地形特点,不仅有利于来自东南方向的暖湿海洋气流深入内地,对中国的气候产生深刻而良好的影响,使中国东部平原、丘陵地区能得到充分的降水,尤其是最多的降水期和高温期相一致,为中国农业生产的发展提供了优越的水、热条件;而且也使大陆上的主要河流都向东奔流入海,既易于沟通中国的海陆交通,也便于中国东西地区之间经济贸易的交流;同时,这种阶梯状的地形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河流,使之形成较大的多级落差,从而蕴藏着有利于多级开发的异常巨大的水力资源。
【2.形态多样,山区面积广大】
中国的地形类型,无论是从成因来看,还是从形态来看,都是多种多样、丰富多彩的。有被内力推移而高高抬升的高原和山地,也有被挠曲下降的低洼盆地和平原。在温暖湿润的东部和南部,有各种各样以流水作用为主的侵蚀和堆积地貌;在干旱的西北,有以风力作用为主的沙漠景观;在西部高山上,有别具风格的冰川作用的地貌;在西南部石灰岩分布地区,则有景色迷人的喀斯特地貌……。
青藏、云贵、内蒙古和黄土高原,是中国著名的四大高原。塔里木、准噶尔、柴达木和四川盆地,是中国著名的四大盆地。长江、黄河、珠江和黑龙江等大河流,在辽阔的大地上奔流,造成了许多广大而肥沃的平原。在平原上点缀有葱郁秀丽的低山丘陵,而在西部更有无数高大崎岖的山地。多种多样的地形为中国农、林、牧、副、渔的多种经营和综合发展,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据统计,中国的山地丘陵约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 43%,高原占26%,盆地占19%,平原占12%。如果把高山、中山、低山、丘陵和崎岖不平的高原都包括在内,那末中国山区的面积要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2/3以上。山区虽然不利于种植业的发展,也不利于交通运输以及经济文化的交流,但却埋藏着丰富的矿藏,生长着茂密的森林和珍贵的动、植物资源,它们都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不可缺少的宝贵财富。
【3.山脉纵横,具有定向排列】
中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不仅山区面积广大,而且大小山脉纵横全国,它们的分布规则有序,按一定方向排列,大致以东西走向和东北—西南走向的为最多,西北—东南走向和南北走向的较少。
东西走向的山脉主要有三列:最北的一列是天山—阴山,中间的一列是昆仑山—秦岭,最南的一列就是南岭。
东北—西南走向的山脉多分布在东部,山势较低,这种走向的山脉主要也有三列:最西的一列是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武陵山—雪峰山,即前面提到的第二和第三级阶梯的分界线;中间的一列包括长白山、辽东丘陵、山东丘陵和浙闽一带的东南丘陵山地;最东的一列则是崛起于海上的台湾山脉。
西北—东南走向的山脉多分布于西部,由北而南依次为阿尔泰山、祁连山和喜马拉雅山。
南北走向的山脉纵贯中国中部,主要包括贺兰山、六盘山和横断山脉。
上述这些山脉构成了中国地形的骨架,它们把中国大地分隔成许多网格。分布在这些网格中的高原、盆地、平原以及内海、边海的轮廓,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这些山脉的制约。
横亘全国的东西向山脉,又是一些大河的分水岭。秦岭山脉是黄河和长江的分水岭,南岭山脉是长江和珠江的分水岭。河流的流向明显地受着山脉的制约,如西南部的雅鲁藏布江、金沙江、澜沧江和怒江等,它们的流向都受到冈底斯山、唐古拉山、喜马拉雅山与横断山等山脉的控制。长江、黄河总的流向是自西向东,但许多河段也受山脉走向的制约,时宽时窄,时而向东南流,时而向东北流,最后东流入海。
.造成了中国气候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中国的地形复杂多样,因此,也必然造成中国气候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地形对于中国气候的影响最显著的有以下几个方面:
(l)山脉常为南北暖冷气团的障壁,尤以东西走向的山脉最为显著,形成山脉南北不同的气候特点。例如秦岭南坡温暖多雨,北坡寒冷少雨,南郑和西安仅一山之隔,气温和年降水量的变化就很明显。南郑1月平均气温为3℃,7月为26.7℃,平均年降水量为689.5毫米;西安1月平均气温为-0.5℃,7月为28.1℃,平均年降水量为566.3毫米。“一样春风有两般,南枝盛开北枝寒”则是形容南岭南北两侧气候差异的脍炙人口的名句。
(2)山地阻碍和影响了寒潮的路径,使得由北冰洋或西伯利亚流来的冷气团受层层山地的阻挡,路径因而迂回曲折。不像北美洲那样,由于山脉都是以南北走向为主,北方来的冷气团可以长驱南下。中国自西北侵入的寒潮最初是从西北向东南,以后又转成向南或向西南方向流动,而当寒潮到达中国东部平原后,则能一直深入到华南,这都是地形影响的结果。
(3)青藏高原的存在对空气运动的影响,正像响一样。青藏高原阻碍着高空西风急流,造成急流分支与会合等作用,这对于高原南北两侧的气压系统发生很大的影响,并且还影响到全国甚至全世界的大气环流,最明显的是加强了中国、印度和日本的季风。
(4)山地面向暖湿气流的一侧常为多雨的中心,如喜马拉雅山的南坡、四川盆地的西缘、台湾中央山脉南段的西坡;而背向暖湿气流的一侧常因焚风作用使气温增高。中国长江以南冬春多雨,则是由于江南丘陵的地形阻碍,冷空气易于堆积,造成半稳定性的锋面所致。
(5)在自由大气中,高度每上升100米,温度减低0.6℃。在山地也发生随高度升高而温度减低的现象,不过情况更要复杂一些。因为在山区影响温度变化的不仅是高度,而且还有地形形态和坡向。“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这是唐朝诗人白居易的诗句,他早就认识到庐山由于山高谷深,气候、物候与平地不同,从而产生春来晚、秋去早的变化。李白的《塞下曲》一开头写道:“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同样也是地形对气候、物候影响的极好的科学纪实。
此外,即使高度相同,而地形形态不同,气候差异也是十分悬殊的。如图63所示,A、B、C、D、E五地,它们的绝对高度相同,而地形形态却大异。A为高空,B为高原,C为高山,D为深谷,E为盆地,各地的气候大不一样。A点位于空中,昼夜气温的变化甚小,所以具有海洋性气候的特征;B点位于高原中心,白天吸热快,晚上放热也快,气温变化急剧,所以具有明显的大陆性气候的特征;C点位于山顶,与陆面接触少,而与空气接触较多,所以气候也显示为海洋性;D点居于深谷,E点位于盆地之中,两地气温均多变,气温较差大,大陆性气候特征就较为突出。所以,无论从大范围来看,还是从局部地区来看,地形对气候的影响是明显的。
2.破坏或掩盖了地理环境的纬度地带性
地带性是地理环境最突出的特征。地带性的成因,主要是由于地球的形状和地球对于太阳的位置。由于纬度的不同,太阳热量在地面上的分布产生了差异。很早就有人根据这一点把整个地球表面分为北寒带、北温带、热带、南温带和南寒带。这5个带的分布规律取决于纬度因素,从而使地理环境的各个要素也都反映了纬度地带性的特征。
假如地面是完全均一的,那末每一地带将成为自西向东的延伸带。但是地球表面并非均一,这不仅因为各部分的组成物质不同,而且地表结构和地形的类型、高度是千变万化的,这就改变甚至掩盖了地带性的规律。但也必须指出,这并不否定地带性规律的普遍意义。现在世界上的自然带并没有构成理想的图谱,但其具体的图式以及各个自然带的具体分布,都是地带性规律与非地带性规律的矛盾统一体。
地形破坏或掩盖了地带性的最好例子是青藏高原的地理环境结构。辽阔的青藏高原在中纬度的崛起,大大地破坏了中国地理环境南北的过渡性和沿纬向分布的地带性,而具有突出的非地带性的分布。
按纬度来说,青藏高原约位于北纬26~40°之间,与东部华中地区和部分华北地区的纬度相当,应属于亚热带与暖温带气候。但由于地势的高峻,使青藏高原形成一种特殊的温带大陆性高原气候,它的基本特征是气温低、日照强、年较差小而日较差大。不论在气候、水文、土壤还是动植物等方面,青藏高原都表现了与众不同的特点。作为一个非地带性的大区,它的内部所具有的完整的垂直带和多种多样的地理环境结构,在世界上也是很少可以和它相比拟的。在这方面,珠穆朗玛峰地区是一个很好的典型。
巨大的相对高差使珠峰地区的自然条件发生了显著的垂直变化,这种变化从植物景色上可以看得十分清楚。在它的上部是永久冰雪带、地衣带和高山草甸带,再往下,南坡依次为高山矮曲林带、针叶林带、针阔叶混交林带、常绿阔叶林带,北坡高山草甸带下只有一个高山草原带。在这里却又可以看出,尽管非地带性规律可以起着改变和掩盖地带性的作用,但它却不能消除地带性规律的普遍意义,在这个非地带性突出的图谱上,深刻地打上了地带性的烙印。然而,却又不能不指出,无论是珠峰地区还是整个青藏高原,虽然地带性与非地带性规律存在着相互渗透和极其错综复杂的关系,但由于地形高差的影响,在这一对矛盾中,非地带性规律却是突出地成了高原地区矛盾的主要方面。
就全国范围来说,地形对地带性的破坏和影响也是十分显著的。
在自然地带性中反映最为明显的是植被类型。中国的地形大致以大兴安岭至雪峰山一线为界,基本上可分为东南和西北两块。东南湿润部分以各种森林类型为主;西北干燥部分以草原和荒漠植被为主。从昆仑山循着秦岭到淮河和长江一线,又可把西北、东南两大块各分为两半。西北部分的北部蒙古高原和新疆以干燥草原和荒漠植被为主,其南部青藏高原主要为高山草地和冻土荒漠;东南部分的北部以阔叶落叶林(夏绿林)和针叶林为主,其南部以各种类型的阔叶常绿林为主。只是在西南部以及某些东南高山(如台湾)才有云杉。冷杉等针叶林大量存在。
这种自然植被带在中国不连续的差异分布,显然是由海陆位置和地形差异造成的。在中国,作为主要体现地带性规律的植被类型里,清楚地深嵌着非地带性的烙印。虽然如此,但也可以看出不同的地形类型对地带性的作用是不一样的。在中国西部的高山高原地区,地形对地带性显然起了改变和掩盖的作用;而在东部平原地区,则起了重要的促进和加强的作用。
3.影响中国农副业生产布局的不平衡性
《全国农业发展纲要》第六条中指出:“粮食每亩平均年产量,在黄河、秦岭、白龙江、黄河(青海境内)以北地区,由1955年的150多斤增加到400斤;黄河以南,淮河以北地区,由1955年的208斤增加到500斤;淮河、秦岭、白龙江以南地区,由1955年的400斤增加到800斤。”“棉花每亩平均年产量(皮棉),按照各地情况,由1955年的35斤(全国平均数),分别增加到60斤、80斤和100斤。”“华南各省有条件的地区,应当积极发展热带作物。”《纲要》中第十五条还指出:“按照不同地区把耕地的复种指数分别平均提高到下列的水平:(l)五岭以南地区,要达到250%。(2)五岭以北,长江以南地区,要达到200%。(3)长江以北,黄河、秦岭、白龙江以南地区,要达到160%。(4)黄河、秦岭、白龙江以北,长城以南地区,要求达到120%。(5)长城以北地区也应尽可能地扩大复种面积。”
很显然,《纲要》中正是根据五岭、长江、黄河、秦岭、长城等这些地形界线,把全国划分为5个农业发展要求不同的地区。这5个地区农业发展的指标不同,除了社会历史因素外,自然地理条件不同则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因为不同的自然地理条件,就有着不同的气温、热量和水土等自然资源;不同的自然地理条件,就有着不同的自然生产潜力;不同的自然地理条件,人们对于自然的利用、改造的方式也就有所不同。这个客观规律,人们是不能忽视的。而在自然地理的各个条件中,地形条件是起着重要作用的。
中国有3条明显的自然地理界线,实际上都是3条东西走向的地形线。这就是五岭(又称南岭)、秦岭和长城。这3条地形线是中国气候带的重要分界线。各气候带之间不仅明显地反映着气温、降水的不同,而且还影响到中国水文、植被以及农业生产的布局和产量的差异。
五岭这一条地形线,买际上是中国热带与亚热带的地理分界线。1月10℃等温线通过南岭南侧、广西西部、云南东部和北部。这条线以南的地区基本上属于热带,气温高,生长期长,雨量丰沛,绝少见到霜雪,作物一年可以三熟。
秦岭、淮河一线是中国亚热带与暧温带的地理分界线。L月0℃等温线通过秦岭和淮河,此线以南属亚热带;秦岭、淮河大致还符合750毫米年等雨线,为中国湿润区及半湿润区的分界线,也是华北和华中的地理分界线。秦岭、淮河以南热量仍较充足,全年生长期可达250~300天,作物一年可以两熟,有的地区还可以三熟,大部分地区可种双季水稻。而且此线以南,江河不冻;此线以北,冬季河水结冰。
长城线向西延至天山,向东北延至吉林与辽宁的交界处,这一条线是暖温带与温带的地理分界线。此线以南,属暖温带,全年生长期有200~240天,一般二年可三熟,或一年两熟。此线以北,包括东北部地区、内蒙古、宁夏、甘肃和新疆北部广大地区,属温带,夏温虽很高,但冬季冷而长,生长期150~170天,农业生产基本上是一年一熟,但这个地区,除东北吉林、黑龙江西省以外,其余广大地区是中国最重要的畜牧区,农业不占主要地位。
不仅东西走向的地形线对气候和农业生产具有影响,而且由于中国东部主要分布着平原和丘陵,西部主要分布着山地和高原,这对中国农业生产的布局同样有着强烈的影响。东半部的平原和丘陵虽然只占全国l/3的面积,但却是中国的主要农业地区,分布着全国2/3以上的农业人口和耕地,生产着全国3/4以上的粮、棉、油和绝大部分经济林产。西半部占全国总面积的2/3,但绝大部分是海拔1000米以上的山地和高原,平原只限于局部地区,较大的海拔高度和地势起伏,对农业生产的不利影响显然是强烈的。
4.为发展旅游事业提供了广阔的前景
1)地势的影响:
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向海洋倾斜,一方面有利于海洋上湿润气流深入内地,形成降水;另一方面使我国许多大河滚滚东流,沟通了东西交通,方便了沿海和内地的经济联系。另外,我国的河流自西向东,逐级下降,河流落差大,水能蕴藏丰富。
(2)地形的影响
多种多样的地形为我国因地制宜,发展农、林、牧、副多种经营提供了有利条件。山区在发展林业、牧业、旅游业、采矿业等方面具有优势;但山区地面崎岖,交通不便,不利于发展种植业。
由于我国山区面积广大,平原较少,造成耕地资源不足。
滚滚黄河、滔滔长江,自西部青藏高原发源,向东流经九、十个省、市、自治区后,分别注入渤海和东海。中国主要河流的流向大体上反映了中国西高东低的地形大势。中国的地形不仅西高东低,而且各种地形类型大致围绕被称做“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像阶梯一样作半圆状向着太平洋逐级降低。由两条山岭组成的地形界线,明显地把大陆地形分成为三级阶梯。
青藏高原平均海拔在 4000米以上,面积达230万平方公里,是世界上最大的高原之一,也是中国地形上最高一级的阶梯。它雄踞西南,在高原上横卧着一列列雪峰连绵的巨大山脉,自北而南有昆仑山脉、阿尔金山脉、祁连山脉、唐古拉山脉、喀喇昆仑山脉、冈底斯山脉和喜马拉雅山脉。在高原的山岭间则镶嵌有许多牧草丰美、湖光潋滟的大小盆地。这里还蕴藏着各种丰富的资源,有待我们去开发利用。
越过青藏高原北缘的昆仑山—祁连山和东缘的岷山—邛崃山—横断山一线,地势就迅速下降到海拔 1000~2 000米左右,局部地区可在500米以下,这便是第二级阶梯。它的东缘大致以大兴安岭至太行山,经巫山向南至武陵山、雪峰山一线为界。这里分布着一系列海拔在1500米以上的高山、高原和盆地,自北而南有阿尔泰山脉、天山山脉、秦岭山脉;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准噶尔盆地、塔里木盆地、柴达木盆地和四川盆地等。
翻过大兴安岭至雪峰山一线,向东直到海岸,这里是一片海拔 500米以下的丘陵和平原,它们可作为第三级阶梯。在这一阶梯里,自北而南分布有东北平原、华北平原和长江中下游平原;长江以南还有一片广阔的低山丘陵,一般统称为东南丘陵。前者海拔都在200米以下,后者海拔大多在200~500米之间,只有少数山岭可以达到或超过千米。
从海岸线向东,则是一望无际的碧波万顷、岛屿星罗棋布、水深大都不足 200米的浅海大陆架区。也有人把它当作中国地形的第四级阶梯。
从陆地地形来说,两条界线,三级阶梯,自西向东逐级下降,大致可以勾绘出中国地形的总轮廓。而这种阶梯状的地形形势,从中国东经 89°线的地形剖面和北纬30°线的地形剖面中都可以得到反映。
中国这种西高东低、面向大洋逐级下降的地形特点,不仅有利于来自东南方向的暖湿海洋气流深入内地,对中国的气候产生深刻而良好的影响,使中国东部平原、丘陵地区能得到充分的降水,尤其是最多的降水期和高温期相一致,为中国农业生产的发展提供了优越的水、热条件;而且也使大陆上的主要河流都向东奔流入海,既易于沟通中国的海陆交通,也便于中国东西地区之间经济贸易的交流;同时,这种阶梯状的地形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河流,使之形成较大的多级落差,从而蕴藏着有利于多级开发的异常巨大的水力资源。
【2.形态多样,山区面积广大】
中国的地形类型,无论是从成因来看,还是从形态来看,都是多种多样、丰富多彩的。有被内力推移而高高抬升的高原和山地,也有被挠曲下降的低洼盆地和平原。在温暖湿润的东部和南部,有各种各样以流水作用为主的侵蚀和堆积地貌;在干旱的西北,有以风力作用为主的沙漠景观;在西部高山上,有别具风格的冰川作用的地貌;在西南部石灰岩分布地区,则有景色迷人的喀斯特地貌……。
青藏、云贵、内蒙古和黄土高原,是中国著名的四大高原。塔里木、准噶尔、柴达木和四川盆地,是中国著名的四大盆地。长江、黄河、珠江和黑龙江等大河流,在辽阔的大地上奔流,造成了许多广大而肥沃的平原。在平原上点缀有葱郁秀丽的低山丘陵,而在西部更有无数高大崎岖的山地。多种多样的地形为中国农、林、牧、副、渔的多种经营和综合发展,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据统计,中国的山地丘陵约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 43%,高原占26%,盆地占19%,平原占12%。如果把高山、中山、低山、丘陵和崎岖不平的高原都包括在内,那末中国山区的面积要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2/3以上。山区虽然不利于种植业的发展,也不利于交通运输以及经济文化的交流,但却埋藏着丰富的矿藏,生长着茂密的森林和珍贵的动、植物资源,它们都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不可缺少的宝贵财富。
【3.山脉纵横,具有定向排列】
中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不仅山区面积广大,而且大小山脉纵横全国,它们的分布规则有序,按一定方向排列,大致以东西走向和东北—西南走向的为最多,西北—东南走向和南北走向的较少。
东西走向的山脉主要有三列:最北的一列是天山—阴山,中间的一列是昆仑山—秦岭,最南的一列就是南岭。
东北—西南走向的山脉多分布在东部,山势较低,这种走向的山脉主要也有三列:最西的一列是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武陵山—雪峰山,即前面提到的第二和第三级阶梯的分界线;中间的一列包括长白山、辽东丘陵、山东丘陵和浙闽一带的东南丘陵山地;最东的一列则是崛起于海上的台湾山脉。
西北—东南走向的山脉多分布于西部,由北而南依次为阿尔泰山、祁连山和喜马拉雅山。
南北走向的山脉纵贯中国中部,主要包括贺兰山、六盘山和横断山脉。
上述这些山脉构成了中国地形的骨架,它们把中国大地分隔成许多网格。分布在这些网格中的高原、盆地、平原以及内海、边海的轮廓,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这些山脉的制约。
横亘全国的东西向山脉,又是一些大河的分水岭。秦岭山脉是黄河和长江的分水岭,南岭山脉是长江和珠江的分水岭。河流的流向明显地受着山脉的制约,如西南部的雅鲁藏布江、金沙江、澜沧江和怒江等,它们的流向都受到冈底斯山、唐古拉山、喜马拉雅山与横断山等山脉的控制。长江、黄河总的流向是自西向东,但许多河段也受山脉走向的制约,时宽时窄,时而向东南流,时而向东北流,最后东流入海。
.造成了中国气候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中国的地形复杂多样,因此,也必然造成中国气候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地形对于中国气候的影响最显著的有以下几个方面:
(l)山脉常为南北暖冷气团的障壁,尤以东西走向的山脉最为显著,形成山脉南北不同的气候特点。例如秦岭南坡温暖多雨,北坡寒冷少雨,南郑和西安仅一山之隔,气温和年降水量的变化就很明显。南郑1月平均气温为3℃,7月为26.7℃,平均年降水量为689.5毫米;西安1月平均气温为-0.5℃,7月为28.1℃,平均年降水量为566.3毫米。“一样春风有两般,南枝盛开北枝寒”则是形容南岭南北两侧气候差异的脍炙人口的名句。
(2)山地阻碍和影响了寒潮的路径,使得由北冰洋或西伯利亚流来的冷气团受层层山地的阻挡,路径因而迂回曲折。不像北美洲那样,由于山脉都是以南北走向为主,北方来的冷气团可以长驱南下。中国自西北侵入的寒潮最初是从西北向东南,以后又转成向南或向西南方向流动,而当寒潮到达中国东部平原后,则能一直深入到华南,这都是地形影响的结果。
(3)青藏高原的存在对空气运动的影响,正像响一样。青藏高原阻碍着高空西风急流,造成急流分支与会合等作用,这对于高原南北两侧的气压系统发生很大的影响,并且还影响到全国甚至全世界的大气环流,最明显的是加强了中国、印度和日本的季风。
(4)山地面向暖湿气流的一侧常为多雨的中心,如喜马拉雅山的南坡、四川盆地的西缘、台湾中央山脉南段的西坡;而背向暖湿气流的一侧常因焚风作用使气温增高。中国长江以南冬春多雨,则是由于江南丘陵的地形阻碍,冷空气易于堆积,造成半稳定性的锋面所致。
(5)在自由大气中,高度每上升100米,温度减低0.6℃。在山地也发生随高度升高而温度减低的现象,不过情况更要复杂一些。因为在山区影响温度变化的不仅是高度,而且还有地形形态和坡向。“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这是唐朝诗人白居易的诗句,他早就认识到庐山由于山高谷深,气候、物候与平地不同,从而产生春来晚、秋去早的变化。李白的《塞下曲》一开头写道:“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同样也是地形对气候、物候影响的极好的科学纪实。
此外,即使高度相同,而地形形态不同,气候差异也是十分悬殊的。如图63所示,A、B、C、D、E五地,它们的绝对高度相同,而地形形态却大异。A为高空,B为高原,C为高山,D为深谷,E为盆地,各地的气候大不一样。A点位于空中,昼夜气温的变化甚小,所以具有海洋性气候的特征;B点位于高原中心,白天吸热快,晚上放热也快,气温变化急剧,所以具有明显的大陆性气候的特征;C点位于山顶,与陆面接触少,而与空气接触较多,所以气候也显示为海洋性;D点居于深谷,E点位于盆地之中,两地气温均多变,气温较差大,大陆性气候特征就较为突出。所以,无论从大范围来看,还是从局部地区来看,地形对气候的影响是明显的。
2.破坏或掩盖了地理环境的纬度地带性
地带性是地理环境最突出的特征。地带性的成因,主要是由于地球的形状和地球对于太阳的位置。由于纬度的不同,太阳热量在地面上的分布产生了差异。很早就有人根据这一点把整个地球表面分为北寒带、北温带、热带、南温带和南寒带。这5个带的分布规律取决于纬度因素,从而使地理环境的各个要素也都反映了纬度地带性的特征。
假如地面是完全均一的,那末每一地带将成为自西向东的延伸带。但是地球表面并非均一,这不仅因为各部分的组成物质不同,而且地表结构和地形的类型、高度是千变万化的,这就改变甚至掩盖了地带性的规律。但也必须指出,这并不否定地带性规律的普遍意义。现在世界上的自然带并没有构成理想的图谱,但其具体的图式以及各个自然带的具体分布,都是地带性规律与非地带性规律的矛盾统一体。
地形破坏或掩盖了地带性的最好例子是青藏高原的地理环境结构。辽阔的青藏高原在中纬度的崛起,大大地破坏了中国地理环境南北的过渡性和沿纬向分布的地带性,而具有突出的非地带性的分布。
按纬度来说,青藏高原约位于北纬26~40°之间,与东部华中地区和部分华北地区的纬度相当,应属于亚热带与暖温带气候。但由于地势的高峻,使青藏高原形成一种特殊的温带大陆性高原气候,它的基本特征是气温低、日照强、年较差小而日较差大。不论在气候、水文、土壤还是动植物等方面,青藏高原都表现了与众不同的特点。作为一个非地带性的大区,它的内部所具有的完整的垂直带和多种多样的地理环境结构,在世界上也是很少可以和它相比拟的。在这方面,珠穆朗玛峰地区是一个很好的典型。
巨大的相对高差使珠峰地区的自然条件发生了显著的垂直变化,这种变化从植物景色上可以看得十分清楚。在它的上部是永久冰雪带、地衣带和高山草甸带,再往下,南坡依次为高山矮曲林带、针叶林带、针阔叶混交林带、常绿阔叶林带,北坡高山草甸带下只有一个高山草原带。在这里却又可以看出,尽管非地带性规律可以起着改变和掩盖地带性的作用,但它却不能消除地带性规律的普遍意义,在这个非地带性突出的图谱上,深刻地打上了地带性的烙印。然而,却又不能不指出,无论是珠峰地区还是整个青藏高原,虽然地带性与非地带性规律存在着相互渗透和极其错综复杂的关系,但由于地形高差的影响,在这一对矛盾中,非地带性规律却是突出地成了高原地区矛盾的主要方面。
就全国范围来说,地形对地带性的破坏和影响也是十分显著的。
在自然地带性中反映最为明显的是植被类型。中国的地形大致以大兴安岭至雪峰山一线为界,基本上可分为东南和西北两块。东南湿润部分以各种森林类型为主;西北干燥部分以草原和荒漠植被为主。从昆仑山循着秦岭到淮河和长江一线,又可把西北、东南两大块各分为两半。西北部分的北部蒙古高原和新疆以干燥草原和荒漠植被为主,其南部青藏高原主要为高山草地和冻土荒漠;东南部分的北部以阔叶落叶林(夏绿林)和针叶林为主,其南部以各种类型的阔叶常绿林为主。只是在西南部以及某些东南高山(如台湾)才有云杉。冷杉等针叶林大量存在。
这种自然植被带在中国不连续的差异分布,显然是由海陆位置和地形差异造成的。在中国,作为主要体现地带性规律的植被类型里,清楚地深嵌着非地带性的烙印。虽然如此,但也可以看出不同的地形类型对地带性的作用是不一样的。在中国西部的高山高原地区,地形对地带性显然起了改变和掩盖的作用;而在东部平原地区,则起了重要的促进和加强的作用。
3.影响中国农副业生产布局的不平衡性
《全国农业发展纲要》第六条中指出:“粮食每亩平均年产量,在黄河、秦岭、白龙江、黄河(青海境内)以北地区,由1955年的150多斤增加到400斤;黄河以南,淮河以北地区,由1955年的208斤增加到500斤;淮河、秦岭、白龙江以南地区,由1955年的400斤增加到800斤。”“棉花每亩平均年产量(皮棉),按照各地情况,由1955年的35斤(全国平均数),分别增加到60斤、80斤和100斤。”“华南各省有条件的地区,应当积极发展热带作物。”《纲要》中第十五条还指出:“按照不同地区把耕地的复种指数分别平均提高到下列的水平:(l)五岭以南地区,要达到250%。(2)五岭以北,长江以南地区,要达到200%。(3)长江以北,黄河、秦岭、白龙江以南地区,要达到160%。(4)黄河、秦岭、白龙江以北,长城以南地区,要求达到120%。(5)长城以北地区也应尽可能地扩大复种面积。”
很显然,《纲要》中正是根据五岭、长江、黄河、秦岭、长城等这些地形界线,把全国划分为5个农业发展要求不同的地区。这5个地区农业发展的指标不同,除了社会历史因素外,自然地理条件不同则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因为不同的自然地理条件,就有着不同的气温、热量和水土等自然资源;不同的自然地理条件,就有着不同的自然生产潜力;不同的自然地理条件,人们对于自然的利用、改造的方式也就有所不同。这个客观规律,人们是不能忽视的。而在自然地理的各个条件中,地形条件是起着重要作用的。
中国有3条明显的自然地理界线,实际上都是3条东西走向的地形线。这就是五岭(又称南岭)、秦岭和长城。这3条地形线是中国气候带的重要分界线。各气候带之间不仅明显地反映着气温、降水的不同,而且还影响到中国水文、植被以及农业生产的布局和产量的差异。
五岭这一条地形线,买际上是中国热带与亚热带的地理分界线。1月10℃等温线通过南岭南侧、广西西部、云南东部和北部。这条线以南的地区基本上属于热带,气温高,生长期长,雨量丰沛,绝少见到霜雪,作物一年可以三熟。
秦岭、淮河一线是中国亚热带与暧温带的地理分界线。L月0℃等温线通过秦岭和淮河,此线以南属亚热带;秦岭、淮河大致还符合750毫米年等雨线,为中国湿润区及半湿润区的分界线,也是华北和华中的地理分界线。秦岭、淮河以南热量仍较充足,全年生长期可达250~300天,作物一年可以两熟,有的地区还可以三熟,大部分地区可种双季水稻。而且此线以南,江河不冻;此线以北,冬季河水结冰。
长城线向西延至天山,向东北延至吉林与辽宁的交界处,这一条线是暖温带与温带的地理分界线。此线以南,属暖温带,全年生长期有200~240天,一般二年可三熟,或一年两熟。此线以北,包括东北部地区、内蒙古、宁夏、甘肃和新疆北部广大地区,属温带,夏温虽很高,但冬季冷而长,生长期150~170天,农业生产基本上是一年一熟,但这个地区,除东北吉林、黑龙江西省以外,其余广大地区是中国最重要的畜牧区,农业不占主要地位。
不仅东西走向的地形线对气候和农业生产具有影响,而且由于中国东部主要分布着平原和丘陵,西部主要分布着山地和高原,这对中国农业生产的布局同样有着强烈的影响。东半部的平原和丘陵虽然只占全国l/3的面积,但却是中国的主要农业地区,分布着全国2/3以上的农业人口和耕地,生产着全国3/4以上的粮、棉、油和绝大部分经济林产。西半部占全国总面积的2/3,但绝大部分是海拔1000米以上的山地和高原,平原只限于局部地区,较大的海拔高度和地势起伏,对农业生产的不利影响显然是强烈的。
4.为发展旅游事业提供了广阔的前景
1)地势的影响:
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向海洋倾斜,一方面有利于海洋上湿润气流深入内地,形成降水;另一方面使我国许多大河滚滚东流,沟通了东西交通,方便了沿海和内地的经济联系。另外,我国的河流自西向东,逐级下降,河流落差大,水能蕴藏丰富。
(2)地形的影响
多种多样的地形为我国因地制宜,发展农、林、牧、副多种经营提供了有利条件。山区在发展林业、牧业、旅游业、采矿业等方面具有优势;但山区地面崎岖,交通不便,不利于发展种植业。
由于我国山区面积广大,平原较少,造成耕地资源不足。
展开全部
我国大致分可以分为三级阶梯,第一级阶梯以高原盆地为主,第二级以山地地形为主,第三级阶梯以平原丘陵为主.
这样的地形分布使得我国有着丰富的生态资源,造成了物种多样性;也造成了气候的多样性; 不利的方面,是山地面积大,造成耕地面积不足,自然灾害频繁
这样的地形分布使得我国有着丰富的生态资源,造成了物种多样性;也造成了气候的多样性; 不利的方面,是山地面积大,造成耕地面积不足,自然灾害频繁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东高西底的地势使夏季东南季风到达中国大部分地区,但无法到达大陆腹地
成三级阶梯,使阶梯交界处有大量水能
成三级阶梯,使阶梯交界处有大量水能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像一只野鸡,有利的是地方大,不利的是,被群A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