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式形意拳的尚派形意拳之入门诀窍

 我来答
聊绿夏Cr92e
2016-05-30 · TA获得超过232个赞
知道答主
回答量:185
采纳率:85%
帮助的人:62.5万
展开全部

尚派形意拳套路有五行、十二行、连环、出入洞、四把、安身炮等多种。
本拳桩功计有十二种,但若能精于一桩,则其它各式均能触类旁通。本文只介绍五种基本桩法。 双足分开同肩宽,平行而立,膝稍弯曲。头直目正身端气静,松肩垂肘,腋下半虚,将双手抬起,十指分开稍弯置腹前,手与自身之距为三拳,意念中双手如抱一大气球,浑身肌肉群有松散下坠之意,目似垂帘,似菖蒲低眉,于远方收神,耳边如闻细雨风声。此桩意念,头似枕非枕,背似靠非靠,似坐非坐,似笑非笑,似尿非尿,以放松为目的,应有舒适无比,欣欣自得之意。简言之,不可死板拿劲,不求绝对入静。避免不愉快之回忆。天高地阔之境,鲜花绿树之趣,均可意想。此阶段愈深愈久,对日后拳学造诣愈有助,原因极简单,欲得内劲须放松,松至极处必真紧。
或问:“不用力何以长力?诀曰:“世之柔者莫过于水,攻坚者莫过于水。望初学者三思之。再浅喻之,世人皆羡虎豹之威,龙蛇之灵,仿生而造拳,而多数人却忽视了最根本所在。在此奉劝初学诸君观察一番牛、马和豹的体质,牛马负重拉载,虎豹不及也,但虎豹却能将牛马捕食之,盖牛马长期劳作已失自然之力。皆负重之僵肌,而虎豹全身却十分松软,猫犬亦如是。简言之,动物愈凶猛,自身愈松软,而观之者以为其无力也。内家拳法之梗概,由此可明一二。而人体幼时,身体亦松软也。郭老云深曾言:“练得躯柔婴孩似,打遍天下不费难!”以谓习拳之最关健处,希初学者必须于放松劲上用功,切!切! 此阶段须待上述两功有得后方可习练。不然,非但无益,且有前功尽弃之患。
此桩外形仍同上,只是腋下全虚,肩松肘横,双手抬起置胸前,头顶项竖,膝顶足蹬,十指分开。初步意念,意想自身各条皮筋拉紧放松的频率逐渐加快,继而以此极与外界发生联系,如目视前方树尖、楼顶,夜晚暗星等。意念中将一条弹簧套在树央或其它物上。另一端栓在自己双手腕处或脖子上,以全身整体运动将外界物拉来送去。目光35°向前上方平视。但只需意会,切莫着力,尤其胸腹部不能有丝毫紧张,如憋气用力必身僵气滞,全体皆非。 此桩仍以基本桩为原则,只因对敌决斗时应侧身而立,故需斜中求正,正中求斜,看正似斜,抱斜似正,乃侧身对敌而求身法中正之桩。此桩是历代前贤总结中华武术最为科学之技击间架及预备式。习之有得,不但能随机而发力,随势而动转,而且使自身受敌面积减至最低限度。
其练法将自身安排为龙身(曲折有面积),熊膀(腰背部肌肉四面拉伸,拳谱所谓含胸竖顶、拔背、吊顶,以及双臂模撑皆为此也)、鸡腿”(分虚实、单双重合一)、虎抱头(如虎豹扑食,双爪护住自己头部)。此桩须形神合一,内外兼修,尤重气势浩然,其势似饿虎搜山,威而镇定,似狸猫捕鼠,欲捕待机,故名之虎抱头。
历代名家对此桩阐述较为详尽,在此仅谈为今人最易忽视的虎抱头。前年曾有刊物发表了抱同豹之争多篇文章,同门中细心者竟去观察虎豹的形态,断言虎豹无抱头之态,应为虎豹头。其探讨真理之情可敬,然而大可不必在故纸堆中寻章摘句。我国仿生拳种颇多,真义乃取动物搏击之长,切莫把人动物化,抱同豹皆为护头之意,俗称“保护头”即此。头为六阳之首,周身之主,四肢百骇,目之视,耳之听,手之举,足之动,莫不由头主宰。因此,各家拳派尽皆重视头部保护与应用,形意拳亦复如是。不懂护头,岂可奢谈技击入门之道,望初学者三思。
欲在技击中攻守得当,必须在站桩时养成习惯和配备合理之间架,必以虎抱头之桩,入门而深求。此桩主要站法有二,因习者自身条件及发拳习惯而各有专擅。要求如下: 此桩丁八步站立,前腿膝部前顶而上提,脚尖实着地,后脚跟离地一纸高,后腿膝顶胯缩,双腿成前四后六之比例,左臂前出至头部前,右臂置于胸腹前,全身须均整庄重,威严肃穆,头顶项竖,肩松肘横,胸窝含蓄,小腹松圆,指分脆翻,背紧腰直(勿塌腰),目正额收。
此桩所得之力为:正面前撞力(崩拳,包括直拳、点拳);左右翻滚力(炮拳,包括控掌,撩掌等);两侧长短力(横拳,包括圈锤、钻拳、裁拳石峰,裹肘为钻,平财为横,扬肘为裁,后肘为削)。前辈中郭老云深、尚先生云祥均多致力于此桩。 此桩要领同上,只是双臂抬起,齐护头部。此桩亦能得单抱头之力,但所侧重者乃前后螺旋力(劈拳,包括单、双劈掌)及前后冲撞力(憧掌,包括刀手、虎扑等),历代通家精通此桩者当数刘奇兰等先辈。
虎抱头桩法无论单双,均应做到浑身上下牵挂成圆满之整体,各关节各有松开放长之意,无论何处,角度绝不可小于90°,今人有将后手贴于腹部考,实为大谬。双肩与胸腹部必须放松。此桩意念,依次为:松静无为,松紧互为,临敌假象,但最根本者为河间刘老晓兰所云:“如斯进六面力。”六面力者何也?乃前后撑抱力,左右开合力,上下托按力,两侧翻滚力,横竖长短力,反向交替力。习时左右互换,久之功深,自有不可思议之妙。 尚派形意拳的椿功,以三体式为主,除有增强体质,为技术筑基的作用外,还别具技击内涵。武术谚云:“筋长力大,肉厚身沉”,正因为通过锻炼把肌腱抻开,才能收放迅速,抻得长,放的远,打击力大。尚派三体式椿功,虽在静态中,却突出地强调这“抻筋拔骨”隐形于内的内涵作用。这正是构成尚派形意动作开展、灵活,发劲迅猛刚实的基因。实际这一特点是从站三体式椿功就开始得到训练。
对上述“抻筋拔骨”和“静中求动”两项特点的表现和作用分述如下: 1、颏收头顶和气沉丹田, 这是对身躯上下的抻拔。利于上通三关(周天督脉的尾闾、夹脊、玉枕)下固丹田。在龙折身中的顺胯、拧腰,是对身躯拧转的抻拔,这会助长丹田的发劲,并达于四肢。
2、沉肩、拔背、坠肘是对上肢臂部的抻拔。特别是肘的里裹而又下坠,使肘窝朝上,在手掌俯扣正确的条件下,使肩、肘、手三点在一条直线上,并要舒展抻长。这样,则拧抻力大,“三催”(腰催肩,肩催肘,肘催手)的劲整。加上内意的配合,会使气灌梢节,手有麻胀感、热流和气流,以至指关节时而有吱吱的声动。形意出拳时,要求“明了三星多一力”。不仅肩窝、肘窝要抻开,连攥拳出现的腕窝也要抻开。而站三体式椿功时,前手虽是俯掌,但要掌心回收,掌指前顶,虎口撑圆,同样具有抻腕之意。在这样技术规矩要求下,虽是用意不用力,却能促进“三催”劲整,气贯梢节,劲达于指,因而使内劲放得长,打的远,助长发劲的弹性。
3、两腿弯前三后七,形成“夹剪”这是下肢腿部的抻拔。前腿三成劲,后腿七成劲。特别是前脚尖朝前,前膝亦向前微挺,而整个腿却要向里面收夹。而后脚尖外摆(与前脚成45度左右夹角)后膝却要里扣(使膝尖接近前方),这样就使前腿与后腿形成既可灵活,而又沉实的“夹剪”劲。不仅对踝、膝关节,就是对胫、股肌肉,也都起极大地抻拔作用。因为膝关节反应比较第三故在站椿中,也会场出现吱吱响动。(手可摸到)。尤其是后膝的里扣,配合上体“龙折身”的反拧,形成腰胯间的抻拔。更增大上肢前钻,下肢前趟、后蹬之劲,也大大助长腰部发劲的威力。莫道上述这些抻拔要求,表面上显不出有什么特殊之处,但却能给周身一体,丹田发劲,打长放远,迅猛刚实,带来莫大的技击实效。这也正是尚派三体式为培养技击实效的精微内涵之一。也可以说是站三体式的神髓之所在。 经云:“静为本体,动为作用”,“静中之动谓之真动,动中之静谓之真静”,动静同理,体用一源。而站三体式椿功,既讲体用之效,又讲动静之理。故而,它是从“静中求动”开始的。不真动就谈不到知“意”,不真静就谈不到知“性”,静为性,动为意,不静则真意就不能发动。真意能动,才会“妙用则为神”。故形意拳要求练形神合一,进而追求“虚极静笃时,则还于先天本性”,“寂然不动,感而遂通,无可不可也”的高超境地。而这些追求又何尝不是用意来引化神气而求得技击上的妙用。而三体式正是为了发挥动静体和用之作用而筑其基,也是“静中有动”内意锻炼的开始。它的表现和作用:
1、内视筋骨、意注上肢梢节,在沉肩、坠肘配合下,掌指就“有动”,有麻胀感受,有热流和气流,以至指关节时而有吱吱响动。虽只用意不用力,却能力贯掌指,气贯梢节。意注下肢,在前膝挺,后膝扣,又在“龙折身”的配合下,膝关节就“有动”。有酸痛感,有热流和气感受,以至膝关节时有吱吱响动。这样就能使下盘根固,后腿蹬进力大,还可以气贯“涌泉”,亦可治疗关节炎、寒腿等疾病。
2、调息归根,意注丹田,小腹就“有动”。有热流和气感,会使丹田真气逐渐充盈,因之体强、根固,内劲中生。津多咽之,意引丹田,会有腹鸣,咕噜声直下小腹,会觉腹腔松畅,气顺腹实,更有益于内藏和腹腔疾病。这就是所谓“练丹田之气”,“丹田久练灵根本”,亦即“固灵根”,“真气退藏于密”,也就是所谓“元神元气”相合,由无而有,由小而大,一气之动,发之周身。也是使内劲的形成和发动有根。尚派三体式正是从静中求其动,得养练之始。当通过动作和套路的锻炼,当做到“上下相随,内处合一,周身完整一气”,把明劲打好,练到刚健之至时,则“刚至柔生,柔极自化”。这时站三体式该提高要求,则要:
3、以“悟灵性为至上”,用“神意气合于丹田,运化周身,无微不至,感之遂通”。这则是尚派三体式椿功最后从“静中有动”而至“动中有静”所要追求的高深造诣,到此境地自会“无处不有,无时不然,触之自应,不思而得”,则“拳无拳,意无意,无意之中是真意”的妙境,自可得之。这也是尚云祥先生为内处兼修,体用并重给我们指出向高超境地进军的阶梯。
二、继承并传留了“趟劲”特长,体现出“脚打七分”的特殊技法。
经云:“脚打踩意不落空,消息全凭后足蹬,与有交勇无虚备,去意好似卷地风”,“挣崩摘豆角,犁周(音)五趾顶”,“脚步打七分手打三”,这些拳经要义,突出一点,就是要求练形意必须练出上步的前趟,后蹬之劲。这不仅是形意拳进步快而远的特点,而且是如犁翻地,能把对方拔根抛出的绝技。惜此技法知者甚少,乃致对上述拳经要论,多有曲解,失去真意。惟尚派形意所练上步之劲,仍保留并传留了这一绝技。所谓“去意好似卷地风”,就是要求把上步的“趟劲”练成象摧枯扫残的卷地劲风,既猛又快。“犁周”,就是要求把“趟劲”练成象铁犁翻地一样,劲大力实,拔地而起。得用上步所发挥的“脚打”,能如此劲大迅猛,用在技击上,自然比手的作用力大得多,因之才有“脚打七分手打三”的提法和要求。尚先生晚年所世、所教凡是上步都强调要练出“趟劲”来,因之对形意这一绝技,起到继承和发扬作用。习这功到,乃知“卷地风”这一“脚打”的深切涵意。也就进而掌握到“脚打七分”真劲。因之,磨练这一技法,乃成为尚派形意的显著特点之一。 尚派形意的出手入手,突出强调“肘不离肋,手不离必”,乃是形意主要顾法之一,是利用上肢以护怕、肋;但又是打法中主要的蓄劲动作,为使臂借身劲而劲大,身借臂劲而得发。腰催肩、肩催肘、肘催手“三催”之劲得以有蓄而发,起着事半功倍的作用。“出洞入洞紧随身”则是“虎抱头”的具体运用,小臂裹抱于头下,既是保护头、胸之“顾”,又是发挥“拧裹坠”,以蓄力待发之“打”。正是打顾一体。在出手发劲上,则突出强调“起横不见横,落顺不见顺”的要求。而“起横不见横”中的“横”是“顾”,用时在“不见横”中就含有势正劲顺之长,就可用“打”。“落顺不见顺”中的“顺”是“打”,用时在“不见顺”中就含有“横裹”之劲,见来手即可用于“顾”。且“起与落”、“横与顺”本身就包括“顺中有逆,逆中有顺”,即相辅相成,又“打顾”如一,因之它即是“顾中有打”,也是“打中有顾”。尚派形意既严于要求进行平素锻炼,则武术动作在运动中,能保持周身轻松、自然、不努气,又丝毫不用拙力,才能身手不滞,舒展灵活。只有四肢舒展,周身顺遂,才能练好动作,找到每一动作的应有独特技巧。以至练功、找劲,向高级阶段迈进。在椿功练“抻筋拔骨”的基础上,于练动作时再能舒展,自然就会身手运用自如,由柔和入刚实,而致抻得长,放得远。所谓“先求开展,后求紧凑”正是为了打好刚劲转柔化创造前提。因之,尚派形意在做动作时,要求周身、四肢松开,但要处处合乎规矩,使劲意充沛,无处不到,神气内敛,归入丹田。因而使动作做得既舒展灵活,又沉实劲整,并会气势夺人。至此对什么“远近一丈步位疾,两头回转寸为先”,“我在场中无定势,或把或拳望着就是”,“不知进退枉学艺,不知起落枉伶俐”,“能在一思进,莫在一思存”,“若遇人多三摇两旋”等等,经义对机动灵活的要求自可意到步随,身手如一,无往而不得也。
四、发劲迅猛刚实,体现出“火机一发物必落”的技法。
尚派形意最显见的特点,是在动作和发劲上既迅猛又刚实。因而同侪们说:“练不出迅猛刚实的爆发劲来,就不能是说刚劲练到了。”尚云祥先生年过古稀时还说:“人再有三十年阳寿,就再打它三十年刚劲。”这句话的涵义,可惜真正理解的人并不多。但确实是颠扑不破的真理。是先生专攻形意,磨练一生,从实践中得出来的不同一般的经验总结。因为形意发劲制敌的基础是讲“硬打硬进无遮拦”的。先生说“硬打”就是不管对方是动、是静,动也打,静也打,不管对方是刚、是柔,刚也打,柔也打,不借惯性,不借他力,遮也打,拦也打,沾着就发,这才叫“硬打”,才真正有发人的本领。要想做到这样,就必须先打好刚劲。不努气,不用拙力,从自然、和谐中练出完整的刚劲来。再把刚劲练出迅猛刚实的“爆发劲”来,才能达到“起如风,落如箭,打倒还嫌慢”,起如箭,落如风,追风赶月不放松“的打法要求。才能使内劲逐渐充盈,打得实,放得远,势如奔雷。有了这种疾用骤发迅猛刚实的爆发劲,才算到了得不借外力,自身发劲,沾着就有的本领。有了它才体现出形意的真劲,“火机一发物必落”的技法要求。一句话:“练不出迅猛刚实的爆发劲,手到对方身上就没有‘想打就能放’的威力。”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