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华镇的名胜古迹
江南第一名刹龙华寺,隋炀帝下旨在惟胜和尚精修佛法处建寺,至今寺内还有“圣旨”石碑寺,旁还有隋朝国师墓。故明朝侍郎何乔远有诗云:“煌煌简命出隋炀,令之山下建神殿”。龙华寺古楹联也是:“隋朝古刹普天之下无双,仙邑宝幢唯独此间永久”。
龙华寺于唐垂拱二年(公元686年)建成。至今尚存的普惠庵前廊六根石柱和柱础,经中国社会科学院教授罗召反复鉴定后认定,为福建省地面上现存最古的建筑遗物之一。
宋、元、明朝代时,是龙华寺的鼎盛时期,殿堂巍峨,规模宏大,僧众达800多人,出了五位国师,故钦命闽中一代64寺院统归龙华寺管辖,因而时人王迈肯定龙华寺是“江南第一名刹”。
历代名人郑纪、陈谠、柯潜、刘克庄、王迈、蒋邑、林亨、林济荪等都来此游览、题诗、隐居等。诗人刘克庄咏《龙华寺》云:“丞相无家曾住寺,聘君有字尚留庵”。诗中“丞相”指的是乾道仙游宰相叶,“聘君”指的是仙游著名文学家林彖。
元代状元奉诏二次延请龙华寺著名和尚无隐大师入京讲学,特在寺后宝幢山上留下“万岁山,大元元统乙亥年”石刻以志留念。
龙华寺历经一千多年,几经兴废。而今正当盛世,龙华寺正在进行大规模的改建扩建,大雄宝殿抬高1.8米就是其中的一大奇观。
目前龙华镇正上下齐心,决心要重现当年“江南第一名刹”之辉煌。
龙华镇自然景观绚丽迷人,人文历史悠久丰富,名胜古迹闻名遐迩。相传,隋大业中期,有一得道高僧惟胜和尚,云游至龙华镇宝幢山下,在此结庐而居,精修佛法。一日空中二条巨龙各衔一朵白莲花,腾云驾雾,翩翩而下,献于惟胜座前,龙华地名即由此而来。 龙华双塔建于北宋大观年间,比泉州开元寺双塔早110年,为福建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系福建省石塔建筑之瑰宝。仙门风景区方圆一公里,祈梦文化闻名遐迩,闽南一带群众十分信仰。
该景区先祀仙、后奉佛,仙佛同居为国内之一绝。
金沙千年蟒状古樟树,植于唐天宝年间,复地亩余,历经1200多年风风雨雨,至今仍枝繁叶茂,四季常青,生意盎然。
此外,还有东晋古墓葬、安平桥、罗汉岩、宝幢山、狮子岩等诸景点,均奇特飘逸,美不胜收。发展旅游事业,前景十分广阔。 仙门寺在仙游县城西南三十里的钟石山上。据县志记载:“汉时有化鹤仙人游于此,以手指石,石裂开为门,因名其上”。至今这里还留有传说中的仙人奕棋的石棋盘和仙脚迹等遗址。
仙门寺始建于唐玄宗开元四年(公元716年)。
五代时,闽国战火纷飞,仙门寺被火烧毁。
明惠帝年间(公元1399~1402年),龙华秀才朱德盛捐地数亩,建一阁楼崇祀化鹤仙人,并列何氏九仙和范侯像。不久,这些祀像都被移到龙华寺,仙阁又荒废了。
到了明孝宗弘治年间(公元1488~1505年),龙华人朱国用、吴大崧又集资重建仙门寺。由于山寇袭扰,寺又被烧毁了。
直至明万历年间(公元1573~1620年),龙华秀才朱斌、吴云章又捐建仙门寺,分前后两座,前座祀仙、后座奉佛。金尊仙袂,梵字琼官,是其他寺院所未曾兼有的。
仙门寺、洞兼优,曾有古句赞之为“半空楼阁疑无地,一洞烟霞别有天”。这里主要的景致有:“二亭秋色”、“石狮保口”、“仙水缸”、“仙鹤洞”、“仙脚迹”、“僧剪树”、“公母狮”、“罗汉洞”、“吕仙磨剑石”、“五狮戏球”、“碧心池”、“莲花石”、“九仙炼丹鼎”、“水帘洞”,“南北斗石棋盘”、“向天龟”等等。每逢隆冬之际,外地寒意料峭,这里却是春意盎然。
山上,苍笼叠翠;坡下,山花斗艳;谷底,烟云突涌浮楼阁:洞中,一缕轻纱飘檀香。所以,仙游人有“春游九鲤湖,冬赏仙门景”之说。仙门不但景色宜人,且有历代名人如郑纪等的楹联、律诗、名画、石刻可供鉴赏。近几年来,港澳侨胞捐资修缮,仙门寺更加会碧辉煌。 位于龙华镇金沙村西山。
岩上怪石嶙峋,有的耸立,有的平卧,姿态各异,活象尊尊罗汉,故名罗汉岩。罗汉岩上有一石洞,深、宽约二丈,高约丈余,洞顶有一巨石覆盖。洞后是罗汉岩寺,其开山祖师吉州善思和尚建于宋太宗年间(公元976-998年)。洞右有摩天巨石,嵯峨雄伟,硕大无比,上刻“罗汉岩”三个斗大楷字,上款为“太中大夫敷文阁侍制致仕清源郡候陈谠书”,下款为“宗嘉定十四年(公元1221年)岁次辛已住山开祖沙门师吉吉立”。 位于龙华镇金沙中学门口。
此树状如巨蟒,位于金沙宫前,植于唐天宝年间(公元742-756年),树高18米,主茎周长5.88米,树冠覆地亩余。仿佛是享受金沙宫的千年香火、得了长生不老药似的,此树历经一千二百多年的风风雨雨,仍枝繁叶茂,四季常青,生意盎然。
传说,明正德皇帝游江南时经过金沙,想在树下小憩,樟树即顺从地弯下树身让其休息,樟树即成今日之形状,而且蚊蛇不近。每当夏日,置身树下,凉风习习,令人神清气爽,浑身舒坦! 安平桥,它已成为方圆0.5公里之内地名的统称。桥上有亭台有石桌,盛夏的午后傍晚,不少村民到这里话家常,享惬意。但是,这全然不是安平桥的精髓所在。往亭后向下走去,豁然开朗的视线里,千年石桥的桥墩呈现在眼前,大小石块一横一竖间隔排列,不用些许水泥和粘土,石块就这么牢固地屹立了上千年的时间。 安平桥始建于南宋绍兴年间(公元1131年),该桥系全石结构,桥长60米,桥面宽2.5米,共有5个桥墩。从桥墩向上看去,长约8米、宽0.6米的长条形石块共有三块,直接铺设在石墩上,承载行人匆匆的脚步。而桥墩是架设在溪床的一块巨石上,巨石经过长年的流水冲刷,光滑的基石表面被磨成“V”字形,平整而又光滑壮观。 与此桥共享“安平”之名的还有一座桥,就在千年石桥的隔壁,那是1972年因金山水库修建、为运输水库建筑物资而建的新桥。从外观造型上可以明显看出,新桥桥拱呈弯曲角度,并且采用水泥堆砌而成,安平古桥人工拼接明显,二者相映成趣。桥下围成的空间,极为阴凉,也是消夏好去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