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窃读记》本文讲了哪些事,什么事

 我来答
豫眼屏媒
高粉答主

2018-11-11 · 说的都是干货,快来关注
知道答主
回答量:68
采纳率:0%
帮助的人:3.2万
展开全部

《窃读记》主要故事梗概:

在学生时期,由于贫穷,作者买不起自己喜爱的书,只能偷偷到书店读书。

一次,当她再次来到那家书店想继续读那本书,却遭到了书店老板的斥责。但她没有灰心,继续想尽办法去读那本书。

最后在一位好心店员的帮助下,她读完了那本书,有了新的感悟。

作者综合运用了细致入微的动作、自语式的独白等描写方式和比喻的修辞手法,使文章富有动人的魅力,真真切切地表现了作者对读书的热爱和对文学知识的渴望。

扩展资料:

此文写于1952年8月10日。

作者小时候在北京长大,在此度过了25年的时间,1948年回到故乡台湾后,她将北京的生活点滴写成《城南旧事》一书,此文即是其中的一篇,所写的也是作者在北京的童年生活。

文章的主干是一个故事,由两次“窃读”组成。第一次被老板发现,遭到拒绝。第二次是得到一个好心店员的理解,主动提供书本。如果仅仅写这样两个过程,文章有趣、动人程度也就很有限了。但是,文章采取了另外一种办法,显得十分动人,相当有趣。

作为老师可以花两个课时的时间来授课,第一课时主要是以课本为本,讲授生词,熟悉教材内容;第二课时,我主要是引导学生对原文和课文内容进行对比,让学生找出两者的区别,并分析哪个版本的更好。

这堂课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怀疑探究的能力,“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呈现这两者的差异,让学生开始质疑,并激发他们的兴趣去寻找真相。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窃读记

金果6333
2018-11-15 · TA获得超过116万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159
采纳率:97%
帮助的人:7.4万
展开全部

《窃读记》讲述的是一个小女孩去书店窃读,从书中得到了很大乐趣的事,她常常光顾书店,却从不购买书,所以她想方设法地把自己隐藏起来。藏在人群中或者贴在一个大人身旁。

直到饭店飘来一阵阵菜香,书店的日光灯也亮起来的时候,她才依依不舍地离开。有时还会为了看完一本书而跑几家书店。第一次被老板发现,遭到拒绝。第二次是得到一个好心店员的理解,主动提供书本。

1.发现“窃读”这一好方法;

2.到几家书店读完一本书;

3.装作其它顾客的家属;

4.以雨天避雨为借口留在书店;

5.用花生米充饥;

6.藏在书店一角避免引人注意。

此文以“窃读”为线索,以放学后急匆匆地赶到书店,到晚上依依不舍离开的时间顺序和藏身于众多顾客、借雨天读书两个场景的插入,细腻生动地描绘了“窃读”的独特感受与复杂滋味,表现了“我”对读书的热爱和对知识的渴望。

作者在窃读上花了很多篇幅,但是趣味并不同,不断变化,显得挺丰富。另外,文章用一种自嘲、幽默、诙谐的手法,把自己写得可笑。但正是在这种自嘲中,读者和作者共享孩子的喜悦和自得。

扩展资料:

赏析:

首尾照应,浑然一体。中国人做事讲究有头有尾,善始善终。反映到文章中来就是前后照应,使人读了有一种配合紧凑、结构完整的感觉。西方意识流小说在我们国家一直不流行,原因就在于意识流小说写得散漫、跳跃,难寻脉络,读来让人如坠五里云雾中。

课文末尾,国文老师勉励“我”那句话:“记住,你们是吃饭长大的,也是读书长大的!”是很有艺术性的警句。众所周知,人不吃饭,生命就不能延续。而“读书长大的”就语意深长了。毕竟有些人是不读书的,他们引车种地打麻将,可照样活得好好的。

可仔细想想,这些人要让他们从事高智力劳动,如写作、研究、设计、创新……成为精英级、大师级人物就很难了。“长大”的“大”用得很好,不惟年岁增长,更指的是知识能力的增进、道德的完善、人品的完美。

引用国文老师的话来结尾,除了有勉励、教育作用外,更主要还是照应文题《窃读记》,使文章浑然一体,画上圆满的句号。 

作者简介:

林海音,(1918年-2001年12月1日),原名林含英,小名英子,生于日本大阪,原籍苗栗县头份镇,曾担任“世界日报”实习记者,主持《联合报》副刊10年。一生创作了多篇长篇小说和短篇小说集,产量十分可观。

代表作品有《晓云》、《城南旧事》、《春风》、《孟珠的旅程》,其中小说《城南旧事》(1960年)最为著名。她所创立的纯文学出版社(1968-1995)堪称中国第一个文学专业出版社,曾出版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好书。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窃读记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林老肥儿
高粉答主

2018-10-28 · 繁杂信息太多,你要学会辨别
知道答主
回答量:54
采纳率:100%
帮助的人:8138
展开全部

《窃读记》文章的主干是一个故事,由两次“窃读”组成。第一次被老板发现,遭到拒绝。第二次是得到一个好心店员的理解,主动提供书本。

以“窃读”为线索,以放学后急匆匆地赶到书店,到晚上依依不舍离开的时间顺序和藏身于众多顾客、借雨天读书两个场景的插入,细腻生动地描绘了“窃读”的独特感受与复杂滋味,表现了作者对读书的热爱和对知识的渴望。

作者在窃读上花了很多篇幅,但是趣味并不同,不断变化,显得挺丰富。另外,文章用一种自嘲、幽默、诙谐的手法,把自己写得可笑。但正是在这种自嘲中,读者和作者共享孩子的喜悦和自得。

扩展资料

《窃读记》以“窃读”为线索,以放学后急匆匆地赶到书店,到晚上依依不舍离开的时间顺序和藏身于众多顾客,借雨天读书两个场景的插入,细腻生动地描绘了“窃读”的独特感受与复杂滋味,表现了“我”对读书的热爱和对知识的渴望。

作者一方面善于通过自语式的独白描绘心境,表达自己的感情,另一方面还善于用细致入微的动作描写来表达自己的感情。

为了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感悟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起阅读的兴趣。在教学本课时,我首先让学生自读自悟,在读通课文的基础上初步了解课文大意,然后让学生找出最能体现作者窃读感受的一个句子------“我很快乐,也很惧怕,这种窃读的慈味。”

接着,围绕这一个句子展开学习,如“从课文的哪些地方看出我的惧怕与快乐?”让学生充分读书,抓住文中极为传神的动作和心理描写,让学生充分体会作者对读书的喜爱。再利用多种形式的朗读加深理解。学生学得比较轻松。

参考资料:窃读记-百度百科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一盏茶小窍门
2018-11-05 · TA获得超过498个赞
知道答主
回答量:5
采纳率:0%
帮助的人:1301
展开全部

《窃读记》讲了一个爱读书的小女孩因买不起书,经常放学后去书店偷偷读书的故事。整篇文章主要由两次"窃读"组成。第一次被老板发现,遭到拒绝。第二次是得到一个好心店员的理解,主动提供书本。作者以“窃读”为线索,按时间顺序描写了主人公藏身于众多顾客、借雨天读书的场景,细腻生动地描绘了“窃读”的独特感受与复杂滋味,表现了主人公对读书的热爱和对知识的渴望。

扩展资料

赏析:此文以“窃读”为线索,以放学后急匆匆地赶到书店,到晚上依依不舍离开的时间顺序和藏身于众多顾客、借雨天读书两个场景的插入,细腻生动地描绘了“窃读”的独特感受与复杂滋味,表现了“我”对读书的热爱和对知识的渴望。

一、题眼明亮,耐人寻味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眼睛是人心灵的窗户。文章为何以“窃读记”作为题目,而不是“偷读记”?“窃”书面语色彩浓烈、带些文雅,只解作“偷”,偷即是贼。文中的“我”当然不是这种人!她爱读书,渴望读书,可惜没钱来买书。“窃读”就自然产生了。只要老板不发现、不追究,将书店的书悄悄拿下来读读,再放回去,这当然不是偷。追求知识历来是高尚行为,别说孩子,就是成人,也都是可以原谅的。一个“窃”字,用得精妙,品味再三,文尽而意远。“窃”字在体现题眼作用时,它还是贯穿全文的线索,作者紧紧围绕这条线索安排材料。 

二、矛盾心理,一咏三叹 

因为“我”没钱来买书,所以要去窃读。窃读毕竟不是光荣事。你窃读影响了老板的生意,老板当然不高兴。而“我”读书的欲望又异常强烈,这就构成了“我很快乐,也很惧怕――这种窃读的滋味!”的矛盾心理。

“暗喜没有人注意。”品味这句话,表面上没写恐惧,但读者可以感觉出“我”恐惧的心情――提心吊胆,边窃读边环顾,随时准备应付突发事件。“我害怕被书店的老板发现。”手捧着书,眼观着书,还要高度警觉,要是有怀疑的眼光扫过来,就要知趣,就要换另一家书店去窃读。这种阅读经历是艰难的、矛盾的。可因为爱读书而不能割舍,因为爱读书而僭越名分――窃读! 

三、两相对照,尽写“饥饿” 

初读第一段,“闻见炒菜的香味”,不觉生疑,饭店跟窃读有什么关系?细读后发现,作者是把“物质食粮”和“精神食粮”两相比照着来写。作者没钱买书,精神食粮缺乏,饿啊!于是使用窃读来填充精神的“肚子”。作者在写物质食粮缺乏时,用的是忍耐――“饥肠辘辘”也是可以忍耐着的。作家这样写,说肚子饿是虚,精神饿才是实,表现爱读书才是真。

四、首尾照应,浑然一体 

文章前后照应,使人读了有一种配合紧凑、结构完整的感觉。文章末尾,国文老师勉励“我”那句话:“记住,你们是吃饭长大的,也是读书长大的!”是很有艺术性的警句。众所周知,人不吃饭,生命就不能延续。而“读书长大的”就语意深长了。毕竟有些人是不读书的,要让他们成为精英级、大师级人物很难。“长大”的“大”用得很好,不惟年岁增长,更指的是知识能力的增进、道德的完善、人品的完美。引用国文老师的话来结尾,除了有勉励、教育作用外,更主要还是照应文题《窃读记》,使文章浑然一体,画上圆满的句号。 

林海音(1918-2001年),1918年出生于日本大阪,台湾苗栗县头份镇人,祖籍广东蕉岭,著名作家。小说家、散文家。五岁开始迁居北京,在北京读书长大。她的童年生活,在她的小说《城南旧事》中可以看到,这部小说在八十年代改编成电影,影响很大,使她成为祖国大陆读者最热悉和喜爱的台湾作家之一。近年来,林海音的散文陆续介绍到祖国大陆,文笔细腻而温婉,受到读者很大的欢迎。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窃读记

百度百科-林海音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High芋头小姐
高粉答主

2018-10-24 · 醉心答题,欢迎关注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163
采纳率:100%
帮助的人:10.3万
展开全部

《窃读记》文章的主干是一个故事,由两次“窃读”组成。第一次被老板发现,遭到拒绝。第二次是得到一个好心店员的理解,主动提供书本。

以“窃读”为线索,以放学后急匆匆地赶到书店,到晚上依依不舍离开的时间顺序和藏身于众多顾客、借雨天读书两个场景的插入,细腻生动地描绘了“窃读”的独特感受与复杂滋味,表现了作者对读书的热爱和对知识的渴望。

作者在窃读上花了很多篇幅,但是趣味并不同,不断变化,显得挺丰富。另外,文章用一种自嘲、幽默、诙谐的手法,把自己写得可笑。但正是在这种自嘲中,读者和作者共享孩子的喜悦和自得。

扩展资料:

《窃读记》在描写“窃读”这件事时最明显的特点是把双重对比和丰富的心理层次结合起来。

在文中,对比是很多的,整体的对比中套着局部对比。前面老板的无情和后面店员的好心是整体的对比,而这里的仇恨和后面的爱心又是局部的对比。正是这种双重的对比使得文章的结构显得严密。对比的特点是两个极端,但是作者并不因为对比,而把人物内心的情感仅仅限定在两个极端上。

在两个极端之间,作者没有忽略丰富的层次。孩子经不住求知欲的诱惑,重新到书店“窃读”,先是提防“难堪”的焦虑,接着形容读后的快乐如“喝醉了酒似的”,“踉踉跄跄,走路失去控制的能力”,“被快乐激动得忘形之躯,便险些撞到树干上去”,这是自嘲。

参考资料:窃读记—百度百科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收起 更多回答(6)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