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中小学生身体素质
如何提高小学生身体素质的训练
小学生进行身体素质训练是小学体育教学的一个重要目的之一。身体素质训练能够提高学生对体育的认识,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中主体性,使学生学会锻炼的方法;促进小学生的正常发育,增进学生身心健康,增强体质,提高机体机能水平;促进学生的自觉积极性和创新能力的发展,建立正确的体育观;使学生在没有老师的指导下也能自主地、科学地进行锻炼,从而养成长期锻炼的习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有效地调动不同层次的学生积极性,将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的长远效果,也将直接影响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那么,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以提高小学生身体素质的训练呢?
一、加强重要性教育,明确身体素质锻炼的意义
在教学中,使学生从理性上对体育锻炼的意义和对身体素质增长的长远价值有充分的认识,教师要不厌其烦地向学生灌输身体素质训练对学生成才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的思想,激发其对身体素质锻炼的兴趣,让学生明确体育锻炼的目的,从而把枯燥单调的练习和锻炼转化为学生自觉的行为,主动获得参加锻炼的途径和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参与意识。使之能随着生活条件、环境、年龄变化合理调节身体素质锻炼项目、运动时间和运动量,提高身体素质锻炼的效果,达到终身进行体育锻炼的目的。
二、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练习的参与热情
小学生在身体素质训练中,要激发学生练习的参与热情,因而培养学生的兴趣与爱好十分重要。要能够做到坚持身体素质训练,就必须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与自觉性。因此体育教师应当善于发现学生的兴趣爱好,注意采用各种措施,以多种方式培养、保护和调动广大学生的参加身体素质训练的积极性。在体育教学中处理好完成教学任务与激发学生兴趣爱好之间的矛盾,使学生在教学与锻炼中得到充分的情感体验,感受到生理和心理上的满足,体会到身体素质的乐趣。
三、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小学体育教师,应在指导学生如何学上下功夫,以主体性教育理论为依据,构建学生主体地位,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尊重学生的人格,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身体素质训练的内容应有利于学生主动、活泼、生动、健康地发展,教师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把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结合起来。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集体思考和团结协作,造就一个可以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的教学环境;因材施教,分类指导,从学生的不同体育基础上出发,选择和确定符合学生实际的不同的技术细节;教学目标、教学难度、教学方法与评价标准,使每一个学生在学习和锻炼中都具有可操作,从而学有所得,学有所成。
1.给学生一些权力,让学生自己选择身体素质训练内容。主动选择带来主动学习,提供学生选择的身体素质训练内容,保证了学生的自主选择、全面发展。学生的身体差异较大,兴趣爱好广泛,让学生自己选择练习内容、练习形式、独立的进行练习,如加强腿部力量可安排:深跳跳台阶,连续跳越障碍物,三级、五级、七级等多级蛙跳,让距跳,单足跳接力,跳远,计数跳绳比赛,计时跳绳、跳绳接力,负轻物深蹲跳、半蹲跳,直膝跳、跳起摸高等来提高肌肉力量和爆发力。给学生提出具体的指标,要求学生自行选择一个阶段的练习而达到这一目标。阶段练习结束后,教师及时对学生的自我锻炼成绩进行检测,了解学生的指标完成情况,表扬先进,鞭策后进,营造一种“比学赶帮超”的良好竞争氛围,从而产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最终使学生学会选择,形成个性,体验成长的快乐。
2.给学生一些机会,让学生自己体验成功的快乐。体验,是一种基于学生通过自身的活动经验,从中获取感性认识的过程,因此身体素质训练内容要适合学生的身心特点,照顾学生的体育兴趣,满足他们的体育需要。强调非同步化教学,区别对待,力求使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学习目标和自我实现的机会。
3.给学生制造一点困难,让学生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培养其创新能力。新的课程十分重视对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强调在经历挫折和克服困难的过程中,提高抗挫折能力和情绪调节能力,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增强自尊和信心。在素质训练中,有些练习内容本身就蕴藏着一些问题,让学生在练习中找出问题,帮助学生引导解决问题的方法。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密切师生感情,多与学生进行心与心的交流,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当学生在学习和锻炼中出现困难时,要多关心他们,鼓励他们,增强他们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勇气。课堂教学中要各有采用探究式学习、研究式学习、体验式学习等方式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的兴趣和热情,让学生能够在多种多样的学习方式中掌握知识,培养创新能力。学生也就会自觉的在课内课外强化练习,自觉提高自我锻炼能力。
4.加强理论知识的教学,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在小学体育课程教学中,应重点的向学生传授身体素质训练的基本理论和科学知识与方法,其形式可采取专题讲座,也可穿插在体育课中的技术教学中,还可在每学期安排一定的理论课学时;在内容的安排上要能够启发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进行锻炼的欲望,以配合技术、技能的教学,使学生养成终身锻炼的意识、习惯和能力,从而达到终身受益之目的。
四、重视信息反馈,激发学生继续锻炼的热情
教学中,教师应及时了解学生的锻炼情况,对学生的锻炼态度、锻炼成绩做出正确的评价。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进一步坚持目标的欲望和继续锻炼的热情。比如,在耐力素质训练中,给学生提出具体的指标,要求学生通过一个阶段的练习而达到这一目标。阶段练习结束后,教师及时对学生的自我锻炼成绩进行检测,了解学生的指标完成情况,表扬先进,鞭策后进,营造一种“比学赶帮超”的良好竞争氛围,从而推动全体学生共同进步。
采用了以上的方法后,有的学生生病受伤后依然照常上课,能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锻炼,使学生的被动训练变为主动参与,学生的主体性得到有效发挥,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也充分调动起来了,使所有学生在身体素质、组织能力和技术技能等各方面上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因此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在身体素质训练中的主体性,有效地调动不同训练层次的锻炼兴趣,使学生的被动训练成为兴趣锻炼,使兴趣锻炼转为志趣体育,稳步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水平。学生走向社会后,志趣体育成了健身体育,必将促进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养成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
我个人的看法:
一、在体育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爱好,并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对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终身体育能力,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地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充分利用体育多种手段,逐步培养学生自我锻炼的良好习惯。
二、要强化学生增强体质的意识,必须培养学生学习体育活动的兴趣。教学中,首先要掌握好课堂节奏,调动课堂气氛。如果只重视动作技术的准备,忽视教学艺术的研究,只注意自己"教授"
,而忽视学生"接受"
,是很难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的。因此,要求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精心设计教案,教法更新颖多变。只有当学生对体育运动感兴趣后,才会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才会在教师的指导下自觉地去锻炼身体,弥补自己的缺陷。
三、通过保证每天一定时间内的体育锻炼活动,充分使孩子动起来,教师带领学生进行一些趣味性浓的运动项目,真正让学生的身体运动起来。
四、早操、课间操时间较短,内容单一,学生缺乏兴趣。也许有人认为达不到应有的锻炼效果,然而,这正是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品质,发展耐力素质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之一。
在小学阶段,通过学校体育活动使学生在文化学习的同时,在身体形态、身体素质上都得到应有的发展和提高,作为体育教师应该把此项工作放在应有的高度给予重视。体质健康教育在本质上应该是一种养成教育。养成教育是一种长期的、广泛的、潜移默化的综合性教育,而家庭在养成教育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这就需要学校、家庭、社会的有效引导,为广大青少年带来充满健康阳光的未来。
2020-06-03
体质差的人要多参加户外运动
体质差的人要多参加户外运动,经常宅在家里面,身体肌肉得不到任何的锻炼,很容易使体质越来越差。只有经常参加锻炼,接触大自然的人,其肌肉力量才会更强,身体的抵抗力才会更好。只有经常参加锻炼才有坚持锻炼的欲望,才能帮助增强体质
体质差的人可以练瑜伽
体质差的人可以坚持练习瑜伽,不仅能够帮助调整体形,还能够促进身体的血液循环,特别是下肢气血不畅。体质差的人身体很容易气血不足,经常练习瑜伽能够帮助改善气血运行,从而帮助增强体质
3
体质差的人可以练习快走
体质差的人可以坚持练习快走,每天都让自己在快走中能出一点汗为宜。这样能够帮助增强体质差的人增强下肢的力量,改善体质差的人上实下虚的状况。体质差的人在练习快走的时候时间不宜过长,不宜超负荷练习,以免造成身体不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