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初中语文小组合作学习更有效
2个回答
展开全部
一、合理分组,科学管理
小组的划分是小组合作学习的前提和基础,划分小组并不是看上去的简单随意,而要遵循一定的原则。首先,在小组的划分上,要遵循“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即小组之间保持水平相当,这样在举行竞赛一类的活动时你追我赶,使比赛更加激烈,让学生共同进步。同时,保证小组成员的百花齐放,无论是成绩、兴趣还是性格都呈现出不同的特点,有利于学生之间取长补短;其次,在小组的管理上,依然放权至学生,由学生选择出具有组长、副组长、记录员等职位,保证学生人人都有时可干,并且定期轮换职位,引导学生学会换位思考;最后,在小组合作学习的把握上,教师要注意引导,既不能完全放任自流,又不能过分干涉,自行把握分寸,让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进行自主学习与合作。
例如,新学期伊始,我便将学生分为六个小组,每组5人左右,并且实行了积分制:课堂上踊跃发言,为所在小组加分;作业完成不认真或不遵守纪律则扣分,以此类推。因为每个人都是所在小组的成员,所以都想为自己所在的集体增光添彩,即使有的时候存在一定的惰性,也不敢懈怠。这样一来,学生的积极性非常高,课堂氛围也十分活跃,都十分努力地为所在集体争光。
二、培养学生养成合作学习的良好习惯
活跃思维,勇敢表达。语文学科作为一门人文性学科,对于很多问题都没有标准答案可言,只要学生亮明自己的观点,言之成理,自圆其说即可。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插上联想与想象的翅膀,拥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其次,在脑海中形成自己的想法之后,要有条理地表述出来。我们中国人在很多人面前说话的机会并不多,而课堂莫过于最好的舞台。没有竞争,没有嘲笑,有的只是一些同龄的少男少女,由衷地倾听你的见解与想法。起初,学生可能不太好意思在全班同学面前讲话,不妨引导他们从小组内部的发言开始,逐渐训练,然后再到全班同学面前讲话。这样一来,小组之间齐头并进,缓解了课堂教学无法照顾到每一名学生的局限性。
学会倾听,换位思考。初中生正处于13岁—16岁的青春期,以自我为中心,思维活跃,不愿倾听别人的见解。在讲授《咏雪》这一课时,我布置学生分组讨论你认为“撒盐空中差可拟”和“未若柳絮因风起”这两个比喻句哪个更好一些?针对这个问题,学生们各抒己见,有理有据,但渐渐地,我发觉有的小组的气氛似乎不太正常,两名同学就这一问题争执得面红耳赤。面对这种情况,我引导他们先安静下来,学会尊重,平心静气地倾听对方的观点和理由,倾听完之后,似乎觉得也有几分道理。借此机会,我对学生进行了情商教育:你认为的是对的,但他的观点也不一定是错误的。你可以不认同他,但你一定要尊重他。这节课后,学生在倾听同学发言时十分安静,即便是出现错误也等那位同学说完之后再进行纠正。
三、把握合作时间与问题难易
新课程改革标准提出了“以生为本”,即削弱教师的绝对主导地位,充分凸显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小组合作学习充分契合了这一理念,但是在合作的过程当中,还需要注意两个问题:第一,小组合作的时间。即使是倡导以学生为主体,但也一定要在教师的引导下。众所周知,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时气氛往往较为热烈,教师把握不好,极易影响课堂秩序。因此,在课堂的开端、中间还是尾声部分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教师还要因人而异;第二,合作问题难易的把握。布置学生进行合作学习的问题,一定要是那种大多数学生都无法解决的问题,这样才具有研究和探讨的价值。学生们在一起交换意见,集思广益,往往能够收获更多,远比闭门造车的效果要好得多。
例如,在讲授《春》这篇经典课文时,我没有像往常一样带领学生进行逐段赏析,而是以“春花图”为例进行赏析,再引导学生模仿借鉴教师的赏析方式,选择自己喜欢的一幅图自主地进行赏析,再在小组之间进行交流和分享。这样一来,学生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实现了共享,也避免了教师“一言堂”情况的出现,逐步培养学生的赏析与分析能力。
总而言之,语文学习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依靠的是日积月累,小组合作学习并不是停留在表面,流于形式,而是要从真正意义上得到贯彻与落实,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习、在快乐中成长,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得法于课内,受益于课外”,从真正意义上促进学生的个人发展,让学生爱上语文、爱上语文课堂、享受学习语文的过程,不再把学习语文当做是一项任务去完成,在在语文的海洋里自由自在地遨游!
小组的划分是小组合作学习的前提和基础,划分小组并不是看上去的简单随意,而要遵循一定的原则。首先,在小组的划分上,要遵循“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即小组之间保持水平相当,这样在举行竞赛一类的活动时你追我赶,使比赛更加激烈,让学生共同进步。同时,保证小组成员的百花齐放,无论是成绩、兴趣还是性格都呈现出不同的特点,有利于学生之间取长补短;其次,在小组的管理上,依然放权至学生,由学生选择出具有组长、副组长、记录员等职位,保证学生人人都有时可干,并且定期轮换职位,引导学生学会换位思考;最后,在小组合作学习的把握上,教师要注意引导,既不能完全放任自流,又不能过分干涉,自行把握分寸,让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进行自主学习与合作。
例如,新学期伊始,我便将学生分为六个小组,每组5人左右,并且实行了积分制:课堂上踊跃发言,为所在小组加分;作业完成不认真或不遵守纪律则扣分,以此类推。因为每个人都是所在小组的成员,所以都想为自己所在的集体增光添彩,即使有的时候存在一定的惰性,也不敢懈怠。这样一来,学生的积极性非常高,课堂氛围也十分活跃,都十分努力地为所在集体争光。
二、培养学生养成合作学习的良好习惯
活跃思维,勇敢表达。语文学科作为一门人文性学科,对于很多问题都没有标准答案可言,只要学生亮明自己的观点,言之成理,自圆其说即可。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插上联想与想象的翅膀,拥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其次,在脑海中形成自己的想法之后,要有条理地表述出来。我们中国人在很多人面前说话的机会并不多,而课堂莫过于最好的舞台。没有竞争,没有嘲笑,有的只是一些同龄的少男少女,由衷地倾听你的见解与想法。起初,学生可能不太好意思在全班同学面前讲话,不妨引导他们从小组内部的发言开始,逐渐训练,然后再到全班同学面前讲话。这样一来,小组之间齐头并进,缓解了课堂教学无法照顾到每一名学生的局限性。
学会倾听,换位思考。初中生正处于13岁—16岁的青春期,以自我为中心,思维活跃,不愿倾听别人的见解。在讲授《咏雪》这一课时,我布置学生分组讨论你认为“撒盐空中差可拟”和“未若柳絮因风起”这两个比喻句哪个更好一些?针对这个问题,学生们各抒己见,有理有据,但渐渐地,我发觉有的小组的气氛似乎不太正常,两名同学就这一问题争执得面红耳赤。面对这种情况,我引导他们先安静下来,学会尊重,平心静气地倾听对方的观点和理由,倾听完之后,似乎觉得也有几分道理。借此机会,我对学生进行了情商教育:你认为的是对的,但他的观点也不一定是错误的。你可以不认同他,但你一定要尊重他。这节课后,学生在倾听同学发言时十分安静,即便是出现错误也等那位同学说完之后再进行纠正。
三、把握合作时间与问题难易
新课程改革标准提出了“以生为本”,即削弱教师的绝对主导地位,充分凸显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小组合作学习充分契合了这一理念,但是在合作的过程当中,还需要注意两个问题:第一,小组合作的时间。即使是倡导以学生为主体,但也一定要在教师的引导下。众所周知,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时气氛往往较为热烈,教师把握不好,极易影响课堂秩序。因此,在课堂的开端、中间还是尾声部分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教师还要因人而异;第二,合作问题难易的把握。布置学生进行合作学习的问题,一定要是那种大多数学生都无法解决的问题,这样才具有研究和探讨的价值。学生们在一起交换意见,集思广益,往往能够收获更多,远比闭门造车的效果要好得多。
例如,在讲授《春》这篇经典课文时,我没有像往常一样带领学生进行逐段赏析,而是以“春花图”为例进行赏析,再引导学生模仿借鉴教师的赏析方式,选择自己喜欢的一幅图自主地进行赏析,再在小组之间进行交流和分享。这样一来,学生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实现了共享,也避免了教师“一言堂”情况的出现,逐步培养学生的赏析与分析能力。
总而言之,语文学习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依靠的是日积月累,小组合作学习并不是停留在表面,流于形式,而是要从真正意义上得到贯彻与落实,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习、在快乐中成长,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得法于课内,受益于课外”,从真正意义上促进学生的个人发展,让学生爱上语文、爱上语文课堂、享受学习语文的过程,不再把学习语文当做是一项任务去完成,在在语文的海洋里自由自在地遨游!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