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叫我们搞一份科技节手抄报,给点内容!有用点,字少点。10年10月24给我1 5

 我来答
匿名用户
2010-11-05
展开全部
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
1957年,苏联和美国先后成功发射人造地球卫星,开始了航天技术领域的竞争。1958年,中国也成立了以钱学森为组长的领导小组,负责筹建人造卫星、运载火箭以及卫星探测仪器的设计研究机构。考虑到我国的国力条件,中央军委采取了“两弹为主,导弹第一”的发展国防尖端技术的方针。1964年6月29日,中国自己研制的中近程地地导弹首次飞行试验成功,标志着中国已经具备了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能力。1965年1月8日,钱学森正式提出报告,建议早日制定人造卫星的研究计划并列入国家项目。中央批准了钱学森的报告,并将第一颗人造卫星的工程代号取为“651”工程。
在讨论人造卫星的具体规划方案时,考虑到国际政治影响,中国的第一颗人造卫星应该比苏联、美国的第一颗卫星先进,即卫星重量大、寿命长、技术新,还要“上得去,抓得住,听得见,看得见”。经过专家论证,决定以《东方红》音乐代替无线电呼号,并以“东方红1 号”命名这颗卫星。为了让人们在地球上就可以看见它,特意在末级火箭上设置“观测裙”,使人们在收听到卫星发送的《东方红》乐曲的同时,还可以观察到它在太空运行时闪闪发光的轨迹。
正当人造卫星计划加紧实施的时候,遭遇了“文化大革命”的干扰。在这种情况下,中共中央和毛泽东决定:原先由中科院领导的人造卫星工程改由国防科委直接组织领导。随后,周恩来又列出一份需要重点保护的科技人员名单,指示有关人员要不惜用武力保证他们的研究工作正常进行。随着中国火箭技术的飞速发展,人造地球卫星有了可靠的运载工具。科技人员将中远程火箭的第一、二级加以改进,加上新研制的第三级固体燃料火箭,构成了中国第一枚三级运载火箭“长征1号”。1970年3月,“东方红1号”卫星和“长征1号”运载火箭总装完毕,4月1日运抵发射场。4月24日晚上9点35分,随着一声“点火”的号令,“长征1号”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基地成功地将“东方红1号”人造地球卫星送人太空。
蓬莱腹空满怀春R
2010-11-06
知道答主
回答量:42
采纳率:0%
帮助的人:9.6万
展开全部
我爱科学

在二十一世纪里,科学将会成为人类的生命。你不懂科学,就无法在这个社会里生存。如果你有了科学的种子,精心培育,随着时间的推移,这颗种子就会不断生根、发芽、结出累累硕果……而“诺贝尔科学奖”,就是用这样一种奖励,来激发人们热爱科学,并用科学创造我们美好的生活。有20多个国家,466名科学家获得过诺贝尔奖,当他们走向“诺贝尔奖”的领奖台时,他们代表自己拥有了科学创造的巨大财富。
因此,我们要学科学、爱科学,把科学展示出来。但怎样才能做到呢?科学家告诉我们,好奇心是人的天性中最重要的方面之一,也是激发探索科学奥妙的主要动机;而最能满足这种强烈欲望的方法是要勇于问为什么,勇于尝试、创新,勇于推翻前人的话、结论,而最终得到的就是自己的成果。例如,伽利略,哥白尼等人,他们不顾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和反对,勇敢地指出前人错误的论点。通过亲身实践,做实验,证明了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换来的是自己的成功。

我听说有一所中学的高一年级的三位学生,他们也具有着强烈的好奇心。他们对“竽”这样一种民族乐器充满了好奇,他们分析了这个乐器的特点后,决心也要做一个类似于“竽”的乐器。他们每天都去捡或去买很多支吸管,他们又仔细研究了这些吸管,利用了无数休息时间,经历过无数次失败。俗话说得好:“失败乃成功之母”这句话一点也没有错,他们终于成功了,1000支吸管插在一起,构成了一个庞大的吸管乐器,吹起来一样美妙、婉转,简直比“竽”吹出来的声音还要好听。他们虽然不是什么伟大的科学家,却能想到这样的东西,并克服重重困难去做,真不简单。想想自己,我也尝试过成功的滋味儿,以前我看见别人玩航模,好奇心驱使我产生我也要做一个的愿望,于是,我不断搜集材料,接着自己动手做起来。在做的过程中虽然被发动机伤了手,流了血,留下疤痕但最终还是成功地做出一个精美的航模。当时我喜悦的神情早把做的过程中的痛和苦忘得一干二净。这就是我们青少年的好奇心了,青少年能想到的东西,大人不一定能想到,因为青少年的幻想是天真的,是奇异的。其实,诺贝尔获得者的先天条件不如我们,他们能做到的东西,我们又为何做不到呢?青少年朋友们,抓紧我们宝贵的少年时期吧!动脑筋动手去做吧!

科学的力量是无穷无尽的,它会给你带来意想不到的财富。,所以,我们因当热爱科学,但你如果不去挖掘科学中的奥秘,不去实践,你将永远不会得到科学的幸福。有些人只知道其一而不知道其二,了解了表面,而没有深入的去探索,这样怎能获得成功呢?

科学就像是一个比宇宙大好多万倍的海洋,我们就像是一些鱼,虽然今天自由自在地游着,可是明天,水里就没有了氧气,必须换一个地方,这样换来换去,这个海洋会被我们污染了,到了这时候,就要寻找另一片海洋了。这也就是我们所寻找的新科学,只有不断更新,才会有更美好的生活。
诺贝尔科学奖到底离我们还有多远呢?不用问了,只要你从小播种下科学的种子,努力学习,它就在我们的身边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匿名用户
2010-11-07
展开全部
空气污染导致的最常见的疾病是哮喘。最致命的危险是导致心脏病和中风。细小微粒造成伦敦每年死亡1万人,空气中微粒的数量与心血管病之间是有联系的。人们每次呼吸,都往肺部深处吸入大约50万个微粒,可是在受到污染的环境中,吸入的微粒比这多100倍。由于微粒极小,因此它们能滞留在空气中,并能进入肺部深外。人类每天心脏病的发病率的变化都同“PM10”的增减有关。当“PM10”的数量增加时,因心脏病而死亡的人数就会急剧增加。

微粒的其他来源是被风刮起的泥土和灰尘,建筑材料,由汽油车辆排放的氧化氮变成的硝酸盐微粒以及电厂和工厂排放的氧化硫产生的硫酸盐微粒。微粒与心脏病的关系,可能存在着两种截然不同的机制。

第一种是物理方面的。微粒进入肺部深处,结果就作为经常性刺激物留在那里。这种刺激物会导致炎症并产生粘液。当呼吸困难时,心脏有问题的人就会很痛苦,有时会导致死亡。

第二种是化学方面的。微粒可以充当把化学污染物质带入肺部深处的媒介。有关的污染物质包括酸类物质和铁等金属,这些物质会加速一种被称为游离基的有害物质的产生。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1124361969
2010-11-06 · TA获得超过838个赞
知道答主
回答量:28
采纳率:0%
帮助的人:10.3万
展开全部
中国探月工程首席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欧阳自远介绍“嫦娥一号”是中国发射的最远距离的卫星,距地球的平均距离是38万公里。

经过10年的酝酿,最终确定中国的探月工程分为“绕”、“落”、“回”3个阶段。

1)第一期绕月工程将在2007年发射探月卫星“嫦娥一号”,对月球表面环境、地貌、地形、地质构造与物理场进行探测。

2)第二期工程时间定为2007年至2010年,目标是研制和发射航天器,以软着陆的方式降落在月球上进行探测。具体方案是用安全降落在月面上的巡视车、自动机器人探测着陆区岩石与矿物成分,测定着陆点的热流和周围环境,进行高分辨率摄影和月岩的现场探测或采样分析,为以后建立月球基地的选址提供月面的化学与物理参数。

3)第三期工程时间定在2011至2020年,目标是月面巡视勘察与采样返回。其中前期主要是研制和发射新型软着陆月球巡视车,对着陆区进行巡视勘察。后期即2015年以后,研制和发射小型采样返回舱、月表钻岩机、月表采样器、机器人操作臂等,采集关键性样品返回地球,对着陆区进行考察,为下一步载人登月探测、建立月球前哨站的选址提供数据资料。此段工程的结束将使我国航天技术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匿名用户
2010-11-03
展开全部
科技板报就要突出“科技”二字,不要内容空洞,没有主题。
首先,明确一个主题。运用今年北京奥运会三大理念之一的“科技奥运”作文章。
其次,从“神六”与“嫦娥一号”的飞天探月看中国科技的发展与进步。
再次,要利用大量的图画或图片加以渲染,烘托主题,这样效果显著。
最后,要懂得集思广益。自己先做一下全盘思考,再综合大家的有效提议,灵活运用到本次板报中,这样也能调动大家的工作积极性。
现在有网络帮忙,相信工作比我们以前手工找素材要方便多了,办板报容易,但是办好不却那么简单。
我以前做过宣委,希望以上提议对你有所帮助。加油,祝你成功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收起 更多回答(12)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