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9-11
展开全部
我常想在纷扰中寻出一点闲静来,然而委实不容易。目前是这么离奇,心里是这么芜杂。……前天,已将《野草》编定了;这回便轮到陆续载在《莽原》上的《旧事重提》,我还替他改了一个名称:《朝花夕拾》。带露折花,色香自然要好得多,但是我不能够。便是现在心目中的离奇和芜杂,我也还不能使他即刻幻化,转成离奇和芜杂的文章。或者,他日仰看流云时,会在我的眼前一闪烁罢了。
在这段“小引”中,我们隐约可以感到,鲁迅当时的心境并不好,纷扰芜杂,甚至带着强烈的虚无与悲观。创作《朝花夕拾》时,鲁迅已是文坛举足轻重的作家。1926年“三一八”惨案后,鲁迅写了《纪念刘和珍君》等文,愤怒声讨反动政府的无耻行径,遭到反动政府的迫害,不得不过起颠沛流离的生活。同年9月鲁迅接受了厦门大学的聘请,南下教书,但他在厦门大学只带了四个多月,因为他发现厦门大学的空气和北京一样,也是污浊的。这正是“离奇和芜杂”的产生原因。
如果说,《野草》是鲁迅在“绝望中抗争”的心灵记录,是鲁迅生命哲学的表现;那么,《朝花夕拾》则是一种“在绝望中寻求”的心灵追忆,是“从记忆中抄出来的”“回忆文”。也许,越是在绝望的时候,人对往事的回忆越会显得深情绵长。在《朝花夕拾》中,鲁迅搜寻着自己成长史中细微而温暖的记忆:在夏天的星空和大桂树底下,祖母摇着芭蕉扇坐在桌旁,给他讲故事和猜谜语;百草园中的花草虫鸟;一字不识的长妈妈给少年的鲁迅带来了至爱的插图本《山海经》;那些《山海经》上记载的神化故事;家乡五猖会上的生动的“活无常”形象;童年的天地“百草园”;藤野先生的高尚人格;范爱农率直而深厚的友情;甚至于那题着“文星高照”四个字的魁星像所带来的对图像和色彩的满足……
鲁迅先生有着较为美好的童年生活,前七篇作品,记述鲁迅儿童时期在故乡的生活片段,展现了当时的人情世态和社会风貌,是了解少年鲁迅的可贵篇章。后面的《琐记》、《藤野先生》、《范爱农》三篇,记述鲁迅离开家乡到南京、日本求学和回国后的一段经历,留下了青年鲁迅在追求真理的人生道路上沉重的脚印。
《朝花夕拾》的文化内涵极其丰富,它反映和折射了那个时代思想、教育、文学、艺术、民风民俗、礼仪制度、伦理道德、宗教信仰等方方面面,具有中国近代文化百科全书的风格。作为惟一的一部以自我经历为内容的回忆性散文集,虽然不能理解为鲁迅的“自传”,却为后人提供了研究鲁迅的第一手资料。《朝花夕拾》还有个特点,是将对往事的追忆和对现实的批判错综交融在一起。对野蛮的封建伦理,愚弱的国民精神,陈旧的教育模式,荒唐的陋规恶习,骗人的庸医医道等进行尖锐的、毫不留情的否定和批判,即使在《小引》和《后记》中也是如此。
《后记》主要讲的是与《二十四孝图》相关的内容和“无常”画像的有关问题。如果说正文仅是对“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故事的反感,《后记》则补充批判中国文化中那股消极封建的观念是如何在童年时期就扼杀人的天性,那帮“御用文人画匠”如何附庸忠孝做出画虎类猫的糗事……本来,鲁迅只是想找几张旧画像来做插图,可在不同版本的画像比较评判中,鲁迅忍不住用他那如椽大笔讽刺起来……可以说,《后记》既是对“插图”的解释说明,也是对前文的补充交待。
1931年初,一位名叫增田社的日本文学青年来到中国上海,向鲁迅表示想了解中国和中国文学。鲁迅就送了他—本薄薄的书,并向他指出:“要了解中国,先看看这本书。”这本书,就是鲁迅先生于1926年创作的带有回忆色彩的叙事散文集《朝花夕拾》。
《朝花夕拾》是中华民族的时代记忆。鲁迅历经沧桑后隐去了惯常的愤怒和绝望,诉求于自己的体验和抒情,他从一个孩子的视线出发,又融入了成人的理性思维,使得《朝花夕拾》百味俱生。今天,我们重读鲁迅的作品,依然可以感受到其中的温情和残酷、个人和社会、现代和传统、快乐和痛苦交织纠缠在—起的繁复情感。也许,这本书永远也读不完,因为它常读常新。
在这段“小引”中,我们隐约可以感到,鲁迅当时的心境并不好,纷扰芜杂,甚至带着强烈的虚无与悲观。创作《朝花夕拾》时,鲁迅已是文坛举足轻重的作家。1926年“三一八”惨案后,鲁迅写了《纪念刘和珍君》等文,愤怒声讨反动政府的无耻行径,遭到反动政府的迫害,不得不过起颠沛流离的生活。同年9月鲁迅接受了厦门大学的聘请,南下教书,但他在厦门大学只带了四个多月,因为他发现厦门大学的空气和北京一样,也是污浊的。这正是“离奇和芜杂”的产生原因。
如果说,《野草》是鲁迅在“绝望中抗争”的心灵记录,是鲁迅生命哲学的表现;那么,《朝花夕拾》则是一种“在绝望中寻求”的心灵追忆,是“从记忆中抄出来的”“回忆文”。也许,越是在绝望的时候,人对往事的回忆越会显得深情绵长。在《朝花夕拾》中,鲁迅搜寻着自己成长史中细微而温暖的记忆:在夏天的星空和大桂树底下,祖母摇着芭蕉扇坐在桌旁,给他讲故事和猜谜语;百草园中的花草虫鸟;一字不识的长妈妈给少年的鲁迅带来了至爱的插图本《山海经》;那些《山海经》上记载的神化故事;家乡五猖会上的生动的“活无常”形象;童年的天地“百草园”;藤野先生的高尚人格;范爱农率直而深厚的友情;甚至于那题着“文星高照”四个字的魁星像所带来的对图像和色彩的满足……
鲁迅先生有着较为美好的童年生活,前七篇作品,记述鲁迅儿童时期在故乡的生活片段,展现了当时的人情世态和社会风貌,是了解少年鲁迅的可贵篇章。后面的《琐记》、《藤野先生》、《范爱农》三篇,记述鲁迅离开家乡到南京、日本求学和回国后的一段经历,留下了青年鲁迅在追求真理的人生道路上沉重的脚印。
《朝花夕拾》的文化内涵极其丰富,它反映和折射了那个时代思想、教育、文学、艺术、民风民俗、礼仪制度、伦理道德、宗教信仰等方方面面,具有中国近代文化百科全书的风格。作为惟一的一部以自我经历为内容的回忆性散文集,虽然不能理解为鲁迅的“自传”,却为后人提供了研究鲁迅的第一手资料。《朝花夕拾》还有个特点,是将对往事的追忆和对现实的批判错综交融在一起。对野蛮的封建伦理,愚弱的国民精神,陈旧的教育模式,荒唐的陋规恶习,骗人的庸医医道等进行尖锐的、毫不留情的否定和批判,即使在《小引》和《后记》中也是如此。
《后记》主要讲的是与《二十四孝图》相关的内容和“无常”画像的有关问题。如果说正文仅是对“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故事的反感,《后记》则补充批判中国文化中那股消极封建的观念是如何在童年时期就扼杀人的天性,那帮“御用文人画匠”如何附庸忠孝做出画虎类猫的糗事……本来,鲁迅只是想找几张旧画像来做插图,可在不同版本的画像比较评判中,鲁迅忍不住用他那如椽大笔讽刺起来……可以说,《后记》既是对“插图”的解释说明,也是对前文的补充交待。
1931年初,一位名叫增田社的日本文学青年来到中国上海,向鲁迅表示想了解中国和中国文学。鲁迅就送了他—本薄薄的书,并向他指出:“要了解中国,先看看这本书。”这本书,就是鲁迅先生于1926年创作的带有回忆色彩的叙事散文集《朝花夕拾》。
《朝花夕拾》是中华民族的时代记忆。鲁迅历经沧桑后隐去了惯常的愤怒和绝望,诉求于自己的体验和抒情,他从一个孩子的视线出发,又融入了成人的理性思维,使得《朝花夕拾》百味俱生。今天,我们重读鲁迅的作品,依然可以感受到其中的温情和残酷、个人和社会、现代和传统、快乐和痛苦交织纠缠在—起的繁复情感。也许,这本书永远也读不完,因为它常读常新。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