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中的草船借箭和课文中的草船借箭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
3个回答
展开全部
没有太大的不同,教科书中《草船借箭》就是引用的《三国演义》,只是在《三国演义》的基础上做了一些删减。
以下是三国演义的相关介绍:
《三国演义》(全名为《三国志通俗演义》,又称《三国志演义》)是元末明初小说家罗贯中根据陈寿《三国志》和裴松之注解以及民间三国故事传说经过艺术加工创作而成的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与《西游记》《水浒传》《红楼梦》并称为中国古典四大名著。
该作品成书后有嘉靖壬午本等多个版本传于世,到了明末清初,毛宗岗对《三国演义》整顿回目、修正文辞、改换诗文,该版本也成为诸多版本中水平最高、流传最广的版本。
《三国演义》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章回小说,是历史演义小说的开山之作,也是第一部文人长篇小说,被列为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明清时期甚至有“第一才子书”之称。
以上资料参考百度百科——三国演义
展开全部
草船借箭是我国古典名著《三国演义》中赤壁之战的一个故事。借箭由周瑜故意提出(限十天造十万支箭),机智的诸葛亮一眼识破是一条害人之计,却淡定表示“只需要三天”。后来,有大雾天帮忙,诸葛亮再利用曹操多疑的性格,调了几条草船诱敌,终于借足十万支箭,立下奇功。
由此,诸葛亮的胆识才智受到后人的赞美,因而衍生了许多成语趣闻、戏剧表演。
但在《魏略》中,所谓“草船借箭”却是孙权所为。
中文名
草船借箭
外文名
To borrow arrows with thatched boats
拼音
cǎo chuán jiè jiàn
出处一
《魏略》
出处二
《三国演义》第四十六回
历史原型
《三国志·吴书·孙权传》“曹公攻濡须,权与相拒月馀。(裴松之注)魏略曰:(建安十八年214年)权乘大船来观军,公使弓弩乱发,箭着其船,船偏重将覆,权因回船,复以一面受箭,箭均船平,乃还”,这是草船借箭的原形,历史明确记载借箭人是孙权,并不是诸葛亮。
草船借箭发生地点
据《元和郡县图志》卷逸文二淮南道载:“濡须坞,在(含山县)西南一百十里,濡须水,原出于巢县西巢湖,建安十八年曹公至濡须,闻曹公将来,(孙权)夹水筑坞,形如偃月,故以为名”,《舆地纪胜》卷四十八·和州记载:“濡须山,在含山县西南七十五里……最为控扼之雄。吴魏必争之地。吴据其北,筑濡须坞以拒魏”,由此看出草船借箭遗址发生在含山县。
由此,诸葛亮的胆识才智受到后人的赞美,因而衍生了许多成语趣闻、戏剧表演。
但在《魏略》中,所谓“草船借箭”却是孙权所为。
中文名
草船借箭
外文名
To borrow arrows with thatched boats
拼音
cǎo chuán jiè jiàn
出处一
《魏略》
出处二
《三国演义》第四十六回
历史原型
《三国志·吴书·孙权传》“曹公攻濡须,权与相拒月馀。(裴松之注)魏略曰:(建安十八年214年)权乘大船来观军,公使弓弩乱发,箭着其船,船偏重将覆,权因回船,复以一面受箭,箭均船平,乃还”,这是草船借箭的原形,历史明确记载借箭人是孙权,并不是诸葛亮。
草船借箭发生地点
据《元和郡县图志》卷逸文二淮南道载:“濡须坞,在(含山县)西南一百十里,濡须水,原出于巢县西巢湖,建安十八年曹公至濡须,闻曹公将来,(孙权)夹水筑坞,形如偃月,故以为名”,《舆地纪胜》卷四十八·和州记载:“濡须山,在含山县西南七十五里……最为控扼之雄。吴魏必争之地。吴据其北,筑濡须坞以拒魏”,由此看出草船借箭遗址发生在含山县。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没有任何不同,教科书中《草船借箭》就是引用的《三国演义》。
这个故事的原型是来自《魏略》,主角也不是诸葛亮,而是孙权。
罗贯中将其艺术化后,成功塑造出周瑜不能容人和诸葛亮多智的形象。
这个故事的原型是来自《魏略》,主角也不是诸葛亮,而是孙权。
罗贯中将其艺术化后,成功塑造出周瑜不能容人和诸葛亮多智的形象。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