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来,伴随着沟通交流形式的转变,呵呵的意思已不仅仅是表语气,它拥有冷漠、讽刺的寓意,渐渐地的大家在交流中就越来越少采用“呵呵”。 殊不知,“呵呵”居然是苏轼的爱用词。“呵呵”最开始出现在历史资料,源于《晋书·石季龙载记》。
十六国时期,后赵皇上石虎的太子石宣嫉妒弟弟石韬受宠,外派刺客杀了石韬。临葬前,石宣“乘素车,从千人,临韬丧,没哭,直言不讳‘呵呵’,使举衾看尸,哈哈大笑而去”。既然是“哈哈大笑而去”,“呵呵”自然也是笑声。后赵乃羯族修建,因此“呵呵”原本是胡人相互之间时髦的一种笑声。
入唐后,唐王室原本就有胡人皇室血统,加上采取兼收并蓄的国家战略,遂成就了辉煌的盛世唐朝,“呵呵”这类胡人的笑声也名正言顺地传到了中原。有宋一代,“呵呵”一词非常时髦,尤其是名人的书信中常常采用,其频率自然比不上今儿的微信和MSN交流,手指头一动就可以“呵呵”。苏轼留下大量书简,短则十余字、长则百字,内容是军国百年大计再加上家长里短,更有“呵呵”数十处以资调味。
他写信给教钱穆父烧菜:“取笋簟菘心与鳜相对,清水煮熟,用姜芦服自然汁及酒三物等,入少盐,逐渐点洒之,过熟可食。不敢独味此,请依法作,与老嫂共之。呵呵。”自然,小苏出生前三年,欧阳修就在《与王几道一通》中开始“呵呵”了。论“呵呵”,小苏是小辈,不要说今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