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m-Nd法年龄测定及Nd同位素地球化学
2020-01-19 · 技术研发知识服务融合发展。
6.2.3.1 Sm-Nd法年龄测定
Sm和Nd属于元素周期表第六周期第三副族(亦称镧系元素或稀土族元素,原子序数分别是62和60),都有7个同位素,两元素同位素的相对丰度和放射性同位素的半衰期见表6.4。
Sm-Nd法计时基于147 Sm经α衰变生成143 Nd的衰变反应:
地球化学
表6.4 Sm-Nd同位素相对丰度及半衰期
根据衰变定律有:
地球化学
考虑样品中初始Nd同位素组成,将式(6.25)两端同除以稳定同位素144Nd,则有:
地球化学
式中:(143Nd/144Nd)S是样品现今的比值;(143Nd/144Nd)0是样品的初始比值;(147Sm/144Nd)S是样品现今的147Sm和144Nd原子数比;λ是147Sm的衰变常数;t是样品形成的年龄。
Sm-Nd法定年主要应用全岩等时线法或全岩+矿物等时线法,其等时线的构筑方法同Rb-Sr法。要获得可靠的 Sm-Nd 等时年龄,同样要满足下列条件:①所研究的一组样品具有同时性和同源性;②所测样品中,有较为明显的 Sm/Nd比值差异;③在样品形成后,体系保持Sm和 Nd封闭。
147 Sm、143 Nd这对母子体同位素同属稀土元素,具有十分相似的地球化学性质,使得放射性成因的子体143 Nd 形成后很自然地继承了母体在晶格中的位置,而不会逃逸。而且各种地质作用都很难使 Sm和 Nd 发生分离和迁移,因而Sm-Nd体系一般较易保持封闭。研究表明:如果体系中没有流体参与,经历了角闪岩相甚至麻粒岩相变质作用的岩石,仍能保持 Sm-Nd 同位素系统封闭,从而能获得较正确的变质岩原岩的年龄信息。由于147 Sm的衰变常数较小,因此 Sm-Nd法通常适合对古老岩石的测年(>10亿年)。
自然界各岩石的w(Sm)/w(Nd)比值变化范围较小(一般0.1~0.5),在一组同源的硅铝岩石中w(Sm)/w(Nd)比值差异更小,因此,Sm-Nd 全岩等时线法不宜用于对酸性岩进行年龄测定。同源的铁镁质和超铁镁质岩石的w(Sm)/w(Nd)比值变化较大,采用Sm-Nd全岩等时线或全岩+矿物等时线法能获得较好的年龄结果。可用该方法测定陨石、月岩及地球上古老的基性岩和超基性岩类的年龄,Hamet等人(1978年)获得的 Moama无球粒陨石的全岩+矿物等时线法测定的陨石形成年龄为(4580±50)Ma,(143Nd/144Nd)0=0.50684±8。
6.2.3.2 Sm-Nd同位素模式年龄
用式(6.26)测年的关键是要知道样品形成时的(143Nd/144Nd)0比值,将假设的初始比值代入式(6.26)计算的年龄称为模式年龄,很显然模式年龄的可靠性取决于初始比值的选择。
假设原始地幔岩浆库是一个具有球粒陨石w(Sm)/w(Nd)比值的均一岩浆库(CHUR),并假定地壳岩石的w(Sm)/w(Nd)比值在从CHUR源区分离后w(Sm)/w(Nd)比值保持不变,则地壳岩石在时间t的(143Nd/144Nd)0值就是CHUR源区在时间为t的演化值,根据式(6.26):
地球化学
式中:(143Nd/144Nd)CHUR(t)为CHUR在时间t的比值;(143Nd/144Nd)CHUR和(147Sm/144Nd)CHUR分别为CHUR的现代值,其中(143Nd/144Nd)CHUR=0.512638,(147Sm/144Nd)CHUR=0.1967。对于地壳样品,根据(6.26)式:
地球化学
式中:(143Nd/144Nd)S(t)为样品在时间为t时的比值;(143Nd/144Nd)S和(147Sm/144Nd)S分别为样品的现代值。
由于样品派生于CHUR源区,因此有:
地球化学
联立(6.27)式和(6.28)式,并将t改写为TCHUR,则:
地球化学
式中:TCHUR为样品相对CHUR的Nd同位素模式年龄,代表地壳物质从CHUR中分离的时间或壳幔分异的时间。
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发现随着地壳从地幔中分异,地幔发生了亏损,因而相对于亏损地幔(DM)计算的Nd同位素模式年龄更合理,通过类似TCHUR的推导,有:
地球化学
式中:TDM为样品相对于亏损地幔的Nd同位素模式年龄,代表地壳物质从亏损地幔中分离的时代;(143Nd/144Nd)DM和(147Sm/144Nd)DM分别为亏损地幔现今的同位素比值,以大洋中脊玄武岩(MORB)为代表,其值一般采用(143Nd/144Nd)DM=0.51315和(147Sm/144Nd)DM=0.2135(R.G.Miller等,1985)来进行计算。
若岩浆直接派生于亏损地幔物质的部分熔融或分异结晶,则岩浆的结晶年龄与TDM相近,若岩浆来自于早期地壳物质的再循环或发生过壳幔混合作用,则岩浆的结晶年龄小于TDM。沉积岩中TDM(主要为细碎屑岩)一般只代表地壳物质的存留年龄或区域地壳的平均形成年龄。如果地壳物质在其形成后Sm/Nd比值发生了改变,则需要用二阶段或多阶段的模型计算其模式年龄(Liew,1988)。
6.2.3.3 Nd同位素地球化学
由于Nd同位素具有以下特点:①Sm、Nd具有相似的地球化学性质,除岩浆作用过程中w(Sm)/w(Nd)比值能发生一定变化外,其他地质作用很难使Sm、Nd分离,特别是在地质体形成之后的风化、蚀变与变质作用过程中,Sm、Nd同位素通常不会发生分离;②一些太古宙样品的143Nd/144Nd的初始比值均落在w(Sm)/w(Nd)比值相当于球粒陨石的143Nd/144Nd演化线上,这表明地球早期演化阶段的Nd同位素初始比值与球粒陨石Nd同位素初始比值非常一致,使我们获得了有关Nd同位素演化起点的重要参数;③年轻火山岩Nd同位素研究表明,143Nd/144Nd与87Sr/86Sr原子丰度比值之间呈现良好的负相关关系,因此,Nd同位素在探讨地幔、地壳演化、壳幔交换、岩石成因和物质来源等方面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Nd同位素初始比值(143Nd/144Nd)0是Nd同位素的地球化学示踪的重要基础,该比值可以通过等时线法获得;对于一个已知年龄的样品,也可以通过实测该样品的143Nd/144Nd和147Sm/144Nd原子丰度比值,代入(6.26)式获得。
由于在整个地质时期143Nd/144Nd原子丰度比值变化很小,引入了εNd参数,其含义为:
地球化学
式中:εNd(0)代表样品现今的(143Nd/144Nd)S相对CHUR现今的(143Nd/144Nd)CHUR比值的偏差值。
地球化学
式中:εNd(t)代表样品t时刻(143Nd/144Nd)S(t)相对于t时刻的CHUR(143Nd/144Nd)CHUR(t)的偏差值。其中(143Nd/144Nd)CHUR(t)和(143Nd/144Nd)S(t)分别可由式(6.27)和(6.28)获得。
在地球演化过程中,大离子亲石元素一般优先富集在地壳上部的岩石中,为了确切地表示地壳岩石中Nd、Sr同位素组成的变化,还需引进fSm/Nd参数,其含义为:
地球化学
式中:(147Sm/144Nd)S和(147Sm/144Nd)CHUR分别为样品和CHUR的现今比值,fSm/Nd表示现今样品(147Sm/144Nd)S比值相对于现今CHUR的(147Sm/144Nd)CHUR比值的偏差,地壳岩石一般fSm/Nd稳定在-0.3~-0.5之间,平均为-0.4。通过推导:
地球化学
式中:QNd=24.7;t为年龄(单位为Ga)。εNd(t)值大于0,表明物质来自亏损地幔;εNd(t)小于0,表明物质来自于地壳或富集型地幔源;εNd(t)接近0,表明物质来自球粒陨石型未分异的原始地幔。
对于Sr同位素也可以用与以上相应的参数来表示:
地球化学
以上诸式中:(87Sr/86Sr)S、(87Rb/86Sr)S是样品现今的同位素比值;(87Sr/86Sr)U.R和(87Rb/86Sr)U.R是地球均一储库(U.R)现今的同位素比值,前者为0.7045,后者为0.0827;(87Sr/86Sr)S(t)和(87Sr/86Sr)U.R(t)分别是t时刻样品和地球均一储库的同位素比值;εSr(0)表示样品现今的Sr同位素比值与现今地球均一储库Sr同位素比值的偏差值;εSr(t)表示样品在t时刻的Sr同位素比值与地球均一储库在t时刻Sr同位素的偏差值;fRb/Sr表示现今样品(87Rb/86Sr)S比值相对于现今地球均一储库的(87Rb/86Sr)U.R比值的偏差。
壳幔体系εNd(t)的演化通常用εNd(t)-t 变异图(图6.4)来表示,图中 CHUR线表示相当于球粒陨石的原始地幔的演化线,εNd(t)值恒等于 0;DM线表示亏损地幔的演化线,随着时间的演化εNd(t)向正值增高的方向演化,现今亏损地幔的平均εNd(t)=+10;C线为地壳物质演化线,其稀土元素组成模式右倾(轻稀土大于重稀土),表示从地幔中分异形成的地壳物质向εNd(t)值降低的方向演化,该演化线的陡缓程度取决于地幔分异产物中f Sm/Nd值的大小,f Sm/Nd值大,C线陡,f Sm/Nd值小,C线缓;C线与亏损地幔演化线的交点为 TDM,与 CHUR线的交点为 TCHUR。
通常采用Nd、Sr同位素的综合研究来进行壳幔体系的同位素示踪,以εNd(t)-εSr(t)图解(图6.5)为例。该图被εNd(t)=0和εSr(t)=0的两个直线划分为4个象限:
Ⅰ象限εNd(t)>0,εSr(t)>0,落于该区域的样品较少,一般是受海水蚀变的蛇绿岩,如Samail蛇绿岩εNd(t)=7.8±0.3,εSr(t)=-20~+30(M.L.McCulloch,1981)。
Ⅱ象限εNd(t)>0,εSr(t)<0,源自亏损地幔的样品均落入该象限,如大洋中脊拉斑玄武岩、海岛玄武岩等。
图6.4 壳幔体系εNd(t)-t 演化示意图
图6.5 εNd(t)-εSr(t)图解
Ⅲ象限εNd(t)<0,εSr(t)<0,落于该象限的样品也较少,如一些下地壳麻粒岩相岩石εNd(t)为负值,εSr(t)为较小的正值。
Ⅳ象限εNd(t)<0,εSr(t)>0,地壳物质的样品主要落于该区域,其中来自上部地壳或年轻地壳的样品落于该象限的上部区域,来自下部地壳物质或古老地壳物质的样品落于该象限下部区域。需要指出的是:相似年龄的地壳物质样品,Nd、Sr 同位素变化仍可各具特色,通常εNd(t)值变化较小,εSr(t)值变化较大,地壳样品中εSr(t)值的变化范围是εNd(t)值变化范围的10~100倍,这表明大陆壳Sr 同位素成分波动较大。
由以上讨论可见,εNd(t)-εSr(t)图解是分析物质来源的有效方法,除此还可根据εNd(t)和εSr(t)的相关性来探讨壳幔演化、壳幔互相作用和地幔不均一性等。
2024-08-15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