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隆平团队在内蒙古试种海水稻,“荒地”要变“良田”吗?
最近,袁隆平院士的团队在盐碱地上种植了1000亩水稻,变成了一片似乎难以种植庄稼的“荒地”。试种基地位于内蒙古杭锦旗杜桂塔拉镇盐碱地水稻改良研究示范基地。基本建设已完成约80%,预计一周内完成。1000亩海米试种将为以后大规模试种提供数据样本,支持该地区的持续创新和产业化推广,在增加当地农民收入的同时增加产量。1000亩海米试种将为以后大规模试种提供数据样本,支持该地区的持续创新和产业化推广,在增加当地农民收入的同时增加产量。
据统计,我国有15亿亩盐碱地,是国家重要的后备耕地资源。今年90岁的袁隆平院士一直痴迷于水稻研究,并带领一个团队解决了水稻技术问题,这已成为人们关注的最新成果。根据袁隆平今年4月提出的“海稻”发展目标,10年内将培育耐盐性3/1000至6/1000、耐碱性pH9以上的耐盐碱水稻品种,年推广面积1亿亩,平均亩产300公斤,每年增产粮食300亿公斤。袁隆平院士在内蒙古杭锦旗建立盐碱地水稻改良研究示范基地,在盐碱地种植水稻改良示范田1000亩。目前,海稻R&D中心内蒙古分中心即将建成,通过智能设备监控农田状况,逐步实现智能农业的新模式。根据袁隆平今年4月提出的“海稻”发展目标,10年内将培育耐盐性3/1000-6/1000、耐碱性pH9以上的耐盐碱水稻品种,年推广面积1亿亩,平均亩产300公斤,每年增产粮食300亿公斤。袁隆平院士的海米团队正在独贵塔拉镇建设海水稻研发中心内蒙古分中心。基础设施建设已完成约80%,预计一周内完成。
袁隆平的团队在内蒙古试种海水稻,如果研制成功,“荒地”可能真的要变成“良田”。
袁隆平是“杂交水稻之父”,他从1964年就开始研究杂交水稻,1973年实现三系配套,次年培育出了中国第一个杂交水稻南优二号,1975年宣布正是掌握了杂交水稻技术。袁隆平曾在1985年提出杂交水稻育种的战略设想,也为杂交水稻的研究铺下了路。1995年,袁隆平被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2000年,他的团队帮助农业部完成了中国超级稻育种的第一期目标,仅仅4年之后,又提前完成为第二期目标。说袁隆平是中国当代的“神农”,一点儿也不为过。时至今日,虽然袁隆平已经90岁的高龄,但是他依然醉心于水稻研究,多次率领团队取得了突出成就,使得中国的杂交水稻技术领先世界。
上个月,袁隆平院士的团队在内蒙古杭锦旗独贵塔拉镇建立了盐碱地稻作改良研究示范基地,在这里种植了大约1000亩盐碱地稻,也就是海水稻。要知道,原本这里到处都是盐碱地,一般的水稻根本就不能在这里生长,但是有了盐碱地稻之后,昔日的“荒地”,也变成了如江南一般的“良田”。根据当地农民所说的,这里到处都是盐碱地,原本他们都是种植葵花或者玉米的,但是收成都不是太好,毕竟盐碱地并不适合种植葵花和玉米。对于这里的农民而言,如果盐碱地上全部种上水稻的话,一方面可以提高产量,一方面也能够增加收入,是一举两得的事情。
事实上,从2019年开始,袁隆平院士的团队就已经开始和杭锦旗政府合作,在这里进行盐碱地改良和耐盐碱水稻技术攻关方面的研究工作,名为“中华拓荒人行动计划”。2020年,盐碱地稻的研究进入到了关键时期,袁隆平院士的团队在独贵塔拉镇种下了1000亩的盐碱地稻。据相关负责人表示,他们一方面要对盐碱地进行改良,一方面要培育出真正耐盐碱的水稻品种。一旦盐碱地稻成功地培育出来,“荒地”可以变成“良田”,稻田数字化也将升级,甚至可以逐步实现智慧农业。
值得一提的是,袁隆平院士的团队还将在独贵塔拉镇建设海水稻研发中心内蒙古分中心,主要负责产学研究合作和联合攻关,推动杭锦旗的产生转型,并为河套地区提供盐碱地改良的新模式。事实上,早在今年的4月份,袁隆平院士就提出了发展“海水稻”的目标,争取在十年内选育出耐盐度在3‰到6‰、耐碱在ph9以上的盐碱地稻,推广下去之后,我国内年的粮食产量可以增加300亿公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