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变得内向胆小不自信,家长怎么引导?

 我来答
王者驴傲天
高粉答主

2020-10-17 · 王者荣耀实战技巧、出装铭文、英雄克制教学
王者驴傲天
采纳数:445 获赞数:40864

向TA提问 私信TA
展开全部

一、让孩子先交一个朋友

孩子时常会产生“希望有一大群朋友”、“希望自己受大家欢迎”的欲望。当孩子拥有大量朋友的时候,他的内心是安定的,往往不怕失败,始终保持积极的态度。

心理学家认为,儿童个性的发展和社会化过程的实现,都离不开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孩子的这一情况不会是个例,家长之间可以相互沟通,帮助孩子找到一个玩伴,并提供更多相处的机会,建立友谊,从而渐渐融入集体。

二、多让孩子参加一些社交活动

如参与接待客人,使孩子感到自己被父母和外人所承认,从而对自己建立自信心;在招待朋友的聚餐会上,让孩子表演一个拿手好戏,使孩子享受成功的喜悦,增加与外人接触的自信心。

还可多带孩子去超市和商场等社交活动更频繁的地方,在帮忙选购过程中,鼓励孩子与超市阿姨、服务员、保安等多多沟通,既增强孩子的社交能力,又能减少孩子对陌生环境的紧张感。

三、做家务可增加孩子的自信心

杜绝父母的过度包办,应鼓励孩子帮助大人干活,如让孩子帮忙晾衣服、擦桌子等既容易又很快做完的事情,满足孩子的表现欲与成熟感。

但是,家长们应该明白让孩子干家务的目的和原则,不能让孩子感觉到挫败感。孩子做好一件事情要及时鼓励,切忌空泛的表扬,鼓励需言之有物,如“这些衣服都是宝宝帮妈妈拿的衣架,没有宝宝妈妈都晾不了这些衣服呢”“宝贝把毛巾放得这么整齐,你太能干了”。

自信的建立正是从家长的鼓励和这些点点滴滴的成就感中获得的。当孩子养成自信开朗的性格,就更能适应和融入陌生的集体。

扩展资料:

我们先来分析一下孩子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

1、环境因素

家里属于孩子的心理舒适区,都会以孩子为中心。她熟悉家里的各种摆设,熟悉家人的沟通方式,掌握着沟通的主动权,所以在家里会很健谈,很活泼。

相反,到了幼儿园,处于一个陌生的或者是还未适应的环境中,充满不确定的因素。自己不能做主,不确定别人会给她怎样的回复,老师会如何说她,处于被动的状态,因此,就会表现的谨慎,不犯错、内向,这是很正常的现象。内向程度与孩子的适应能力有一定关系。

2.家长原因

著名“家庭治疗大师”萨提亚曾说:一个人和他的原生家庭,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种联系将会影响每个人一生。家庭教养方式的过度控制和保护会弱化孩子的社交能力。这是家长常犯却又总被忽略的原因。父母不能为孩子包办一切,从小养成孩子的独立性,可增加他对环境的掌控能力,从而更能处理好社交问题。

3.孩子不够自信

孩子对环境无法适应,与同学无法很好接触,这跟孩子不自信有很大关系。而孩子不自信的原因源于生活中的不自信,也可能因在人际交往中受到过创伤而引起对环境的高度警觉等。

囚与社会
高粉答主

2020-10-17 · 用平凡的眼光记录自己存在的时代
囚与社会
采纳数:106 获赞数:89979

向TA提问 私信TA
展开全部

孩子不自信,可能源于过度教养,家长需要适度放手。

大量研究发现,过度教养对孩子的学业成就、社会适应、抗挫折的能力、自信心、社会责任感及生活技能都会产生不利影响。过度教养会影响孩子的自信心,进而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过度教养会影响孩子对自己、对生活的掌控能力,让孩子产生无力感,导致很多负面情绪。

家长进行引导的方法:

1、学会放手:父母单方面地认为自己有权决定孩子的一切,应该知道孩子的一切,其实是不合理的。父母一定要将孩子视作独立的个体,不能将孩子的人生视作自己人生的延续。

2、信任孩子:“直升机”父母对孩子的什么事情都要掌控,对孩子设置了很多“不许”“不准”等规则,实际上是一种高度的不信任。父母要相信孩子有应对困难、风险的能力。

3、用平常心对待孩子:很多父母给予孩子特殊礼遇,总希望别人对自己的孩子多加关注。每个孩子确实都有自己的个性,但我们更要相信孩子发展的共性,相信孩子的发展有共同的规律和特点,不要过度夸大孩子的特殊性。

扩展资料:

当我们读懂孩子在思维、人格等方面的发展特点,就知道学前阶段要注重孩子安全感的建立,小学阶段重点培养孩子的成功感和勤奋感,青春期阶段重点帮助孩子建立自我同一性。

父母一定要和孩子一起成长,智慧的父母会用自己心灵的不断成长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就像一首小诗里写的那样:在孩子年幼时给予强烈的亲密/又在孩子长大后学会得体地退出……既不能使孩子感到童年贫瘠/又不能让孩子觉得成年窒息。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孩子不自信 可能源于过度教养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韩老白2046
2020-09-19 · TA获得超过112个赞
知道答主
回答量:96
采纳率:100%
帮助的人:2.6万
展开全部

首先,我非常理解题主现在焦急的心理,换做任何一个父母,都会非常着急,但是这种着急恰恰 是最没有用的,不仅没有用,反而会有副作用,让孩子更加忧虑、紧张。所以,与其忧虑、担心,不如先想想有什么办法可以引导。接下来,我就提出几点我的建议:

第一、寻找到孩子的闪光点。孩子的现在的种种表现,在生活当中肯定或多或少会受到忽视,长此以往,孩子只会越来越内向。所以这个时候寻找到孩子的闪光点尤其中重要,让孩子感受到他自己的特别之处、不同之处。孩子被发现的越多,越自信,慢慢的对于学习生活的参与感也会更强。当然,这个发现不是虚假的,而确实是孩子实实在在有的。表扬需要一个合适的度,过度表扬不可取。

第二、和幼儿园的老师进行适当的沟通,让老师在幼儿园多关注孩子。有的时候老师的一句表扬胜过父母的十句好话,老师的一张贴纸胜过父母的精心的礼物。所以,得到老师的表扬,会让孩子喜欢幼儿园的环境,也会更好地表达自己。

第三、父母多学习,更加全面地了解孩子,只有了解了孩子知道怎么来引导孩子。正确的教育才会事半功倍,而不是南辕北辙。

最后,如果做好了以上几点,就静待花开吧,孩子的成长也是要有时间做为保证的。当家长开始慢慢改变自己、也开始对孩子报以静静的期待,相信孩子会成长得很好。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宇彤聊声音
2020-09-19
知道答主
回答量:46
采纳率:0%
帮助的人:1.3万
展开全部

遇到这样的问题,千万别着急,孩子只需要一个突破口,就能改变现状,没有不好的孩子,只有不会引导的父母

 

1、积极的心理暗示

著名的教育家盖杰说过:表扬是一种最廉价、最易于使用且最有效的,但也是最容易被人们忽视的一种激发学习动机的方法。

 

4至15岁是孩子自信形成的重要时期,这个时候孩子们最需要父母的指导、鼓励和认可,而父母是培养孩子自信的最关键的人。

给孩子积极的心理暗示和鼓励对孩子来说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当然,你给孩子贴上正面的标签,她自然会朝正面的方向发展;你给孩子贴上负面标签,责骂孩子笨,她当然自信心全无,并且变成你口中的“笨孩子”。

2、给孩子丰富的经历

让孩子多经历一些比赛、演出的场面,及时表现不理想,这也是他敢于走出第一步的努力,他们会明白做好一件事情是需要坚持和努力的。每个孩子都需要经历挫折、磨难、失败,然后不断成长和蜕变,当遇到再大的困难才会坦然面对,因为经历过,所以才会更加勇敢坚定。

 

3、培养孩子一个特长

拥有一项特长,提高自身抗挫抗压的能力,这一点不仅是对于孩子,对于我们成年人也适用。能力强了,自信也随之而来。

 

孩子的能力培养,关键在于父母,放平心态,慢慢来,持续做,时间会给你最好的回馈,你家萌宝也会格外的优秀。 

关注“语言美学”公众号,听听你的故事~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湉妈正面管教
2020-09-19 · 超过11用户采纳过TA的回答
知道答主
回答量:59
采纳率:0%
帮助的人:5.2万
展开全部

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大多数父母都喜欢乖巧文静的孩子,但是当孩子融入到集体中,观察到孩子腼腆、退缩的行为时,对此又颇为不满,甚至担心是否影响将来融入社会。

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有TA与生俱来的气质。清·郑观应《盛世危言》道:“别类分门;因材施教。”对于这样的孩子,

首先,我们自己要从内心真正的理解和接纳孩子。性情没有好坏、对错之分——它们只是不同而已。悉心的观察和了解孩子的特质,我们更有能力帮助孩子发展他们的潜能,而不是按照自己的理想或者完美的模子来塑造孩子;

其次,减少孩子的负面体验。比如,经常在孩子面前吵架、长期寄放在别的地方、甚至强迫孩子与其他孩子交往或参加集体活动。孩子类似的负面体验多了,会让孩子缺乏安全感、无法形成正面的自我意识,最终会失去自信。

最后,对于形成负面自我意识的孩子来说,最佳良药,就是鼓励。

“我相信你能自己处理好!”

“谢谢你的帮助!”

“我注意到......是你自己努力的结果!”

鼓励能帮助孩子逐渐恢复自信,在这过程中,可能孩子刚开始也会耍脾气或表示抗拒。但是这正是自我主张长时间压抑后的迸发表现。作为父母,我们不要放弃继续鼓励,孩子自然会慢慢改变。在孩子逐渐恢复自信心后,我们再帮助他掌握与人交往的技巧。

更多信息交流 请关注微信公号:湉妈正面管教(育儿挑战、自我成长、家庭教育陪伴者)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收起 更多回答(14)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