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要一篇《共产党宣言》读后感,2000字以上,不要直接粘贴复制来的,抄也最好抄得有水平一点。 30
顺便,拼命吹捧的不要,人云亦云的也不要,可以肯定它,但不要太露骨。有自己的思考最好——虽然很难。如果写得好另有加分。总之拜托了,我自己不愿意写。希望尽快有回复。...
顺便,拼命吹捧的不要,人云亦云的也不要,可以肯定它,但不要太露骨。有自己的思考最好——虽然很难。如果写得好另有加分。总之拜托了,我自己不愿意写。
希望尽快有回复。 展开
希望尽快有回复。 展开
展开全部
从《共产党宣言》的角度看我国的和谐社会
自160多年前《共产党宣言》问世以来,它就一直作为全世界无产阶级的“圣经”,成为各国无产阶级及其共产党人的精神支柱,成为引导无产阶级革命斗争实践的纲领性文献,是照耀人类前行的明灯。但是历史毕竟在发展,一个半世纪以来人类世界发生的巨大变化,特别是今天我们面对的现实发展困难,必然要求我们运用发展性反思,不断发掘《宣言》的当代意义,运用《宣言》中的彻底唯物主义立场与彻底辩证法眼光来看待《宣言》。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种美好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一种社会理想。
一、历史发展规律理论揭示和谐社会的必然性
马克思和恩格斯从“两个必然”的历史规律出发,提出了要建立“自由人联合体”,对未来和谐社会做出了总体构想。应当说,“两个必然”的历史规律揭示了未来和谐社会的必然性。和谐社会是人类社会始终向往和追求的美好社会。古往今来,很多思想家为此勾勒出了一幅幅美好蓝图。但是只有在马克思和恩格斯那里, 和谐社会才不仅是一种美好的愿望,更是一种客观的历史规律使然,有其必然性。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和恩格斯阐明了资本主义社会将和封建社会一样遭遇灭亡, 而代之以一种新的更高层次的社会制度,最终走向自由人联合体, 从根本上改变社会的不和谐状态,实现社会的和谐。一句话,建立和谐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人的全面发展是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构想的未来社会里,人与社会、人与体制之间能够达到最佳的和谐状态,在这种状态中生活着的个人,充分展示自身的全面性。人的全面发展是未来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人的全面发展主要包含人的活动、人的需要、人的能力的全面发展。首先是人的活动的全面发展。马克思和恩格斯针对资本主义社会由于生产资料的私人所有、社会分工导致的人的活动的单一性和片面性,认为未来和谐社会消灭了私有制和社会分工,人的活动内容、形式和范围都得到了全面性的扩展。任何人都可以在任何部门内发展, 社会打破了身份和地域的限制,提供了众多的机会和广阔的活动舞台,供人们自由选择。其次,人的需要的全面发展。马克思和恩格斯针对资本主义社会由于人的需要得不到满足而导致的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不和谐,认为在未来共产主义和谐社会,由于生产力的高度发展,社会财富的极大丰富,人的需要将得到极大满足。劳动和其他一切人类活动都为了实现主体自身的内在需要,人既是目的,又是手段。人的需要真正达到了全面发展。第 三,人的能力的全面发展。马克思和恩格斯针对资本主义社会固有的社会分工导致的人的能力的畸形发展,认为人的能力的全面发展包括人的生产能力和处理社会关系的能力的全方位发展。他们认为,在未来和谐社会里,每个人的能力都能得到全面发展,因此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和冲突都能够消除,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和谐得以建立和维持,从而真正实现社会和谐。
三、社会发展动力理论应用于构建和谐社会
《共产党宣言》中关于社会发展动力的理论主要有三个: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基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基本矛盾运动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阶级斗争是阶级社
会发展的直接动力,这三个发展动力理论对和谐社会的建设和完善有重要作用。
(一)“阶级斗争”与和谐社会
《共产党宣言》的第一节“资产者和无产者”的第一句话就是“到目前为止的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1883 年德文版序言第二自然段指出,“贯穿《宣言》的基本思想是:每一历史时代的经济生产以及必然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构,是该时代政治的和精神的历史的基础;因此(从原始土地公有制解体以来)全部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即社会发展各个阶段上被剥削阶级和剥削阶级之间、被统治阶级和统治阶级之间斗争的历史。” 对于《共产党宣言》,毛泽东曾说,“我只取了它四个字———‘阶级斗争’,老老实实地来开始研究实际的阶级斗争。”直至晚年,毛泽东仍坚信“阶级斗争”一抓就灵。可见,“阶级斗争”是《宣言》论述的核心思想,也是毛泽东终身服膺的指导思想。
通过阶级斗争,毛泽东带领全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彻底胜利;利用阶级斗争,毛泽东发动了“文化大革命”,全国人民遭受了十年的浩劫。同样是“阶级斗争”,结果为什么会如此悬殊? 我们到底应该怎样正确地理解《宣言》的“阶级斗争”思想?《宣言》的精神实质是“阶级斗争”还是“社会和谐”呢?我认为是“社会和谐”。虽然《宣言》的绝大部分篇幅都是在用辩证唯物主义分析人类社会特别是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矛盾,但是,分析矛盾是为了解决矛盾,进行斗争是为了化解矛盾、远离斗争,最终进入“自由人联合体”的未来理想社会。“社会和谐”是《宣言》的精神实质,是由《宣言》的最终落脚点决定的,“阶级斗争”只是手段,“社会和谐”才是目标。
(二)“优先发展生产力”与和谐社会
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在于生产力的发展,优先发展生产力是《宣言》关于巩固和建设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构成《宣言》核心的基本原理是:每一历史时代主要的生产方式与交换方式以及必然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构,是该时代政治的和精神的历史所赖以确立的基础,并且只有从这一基础出发,历史才能得到说明。《宣言》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分析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关系。《宣言》一直把生产力发展、经济基础作为研究社会历史现象的一根红线,无论是对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以及其必然灭亡趋势的考察,还是对无产阶级革命必须注意的问题的规定,都把生产力、经济基础放在首位。
《宣言》明确指出,在“把一切生产工具集中在国家即组成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手里”之后,就要“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 为实现共产主义创造物质基础。因此,优先发展生产力是《宣言》关于巩固和建设社会主义的的基本原则。优先发展生产力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 是贯穿《共产党宣言》的一条主线,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共产党人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当中贯彻生产力标准在当代得出的一个科学结论。生产力的高度发达是社会和谐最基本的前提和物质保障,没有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没有物质财富的极大丰富,社会和谐就是空想。总之,没有生产力的发展就不可能有社会和谐,没有社会和谐,生产力也将难以发展,二者相辅相成,密不可分,互相促进。
(三)“消灭私有制”与和谐社会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涵是极其丰富和广泛的,但是,其核心则是社会资源如何公平分配的问题。社会资源包括经济资源、政治资源和文化资源等,经济资源的公平分配是其它社会资源公平分配的基础。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基本特征,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公平正义的经济基础就是《宣言》中所指出的“共产党人可以把自己的理论概括为一句话:
消灭私有制”。 只有消灭生产资料私有制和雇佣劳动制度,人们对财富的占有才能达到真正的公平。社会主义社会最基本的经济基础,是立足于现代化生产力的生产资料的公有制,它是对《宣言》基本原则“消灭私有制”的继承和贯彻。只有在这种经济制度下,人们才能都是社会主人,平等地参与社会劳动,按劳分配生活资料。在这样的经济制度下,生产资料、资本由于失去了私有性就同时丧失了其剥削特权,人们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就消灭了人剥削人的物质基础和可能性。在社会主义社会,人们之间不存在剥削,没有对抗性的社会矛盾,其根本利益是完全一致的,因此能够实现社会的普遍和谐。公有制确保了人们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公平, 也就从根本上保证了劳动产品的分配公平。在此基础上,其他社会公平也就有了物质基础。
自160多年前《共产党宣言》问世以来,它就一直作为全世界无产阶级的“圣经”,成为各国无产阶级及其共产党人的精神支柱,成为引导无产阶级革命斗争实践的纲领性文献,是照耀人类前行的明灯。但是历史毕竟在发展,一个半世纪以来人类世界发生的巨大变化,特别是今天我们面对的现实发展困难,必然要求我们运用发展性反思,不断发掘《宣言》的当代意义,运用《宣言》中的彻底唯物主义立场与彻底辩证法眼光来看待《宣言》。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种美好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一种社会理想。
一、历史发展规律理论揭示和谐社会的必然性
马克思和恩格斯从“两个必然”的历史规律出发,提出了要建立“自由人联合体”,对未来和谐社会做出了总体构想。应当说,“两个必然”的历史规律揭示了未来和谐社会的必然性。和谐社会是人类社会始终向往和追求的美好社会。古往今来,很多思想家为此勾勒出了一幅幅美好蓝图。但是只有在马克思和恩格斯那里, 和谐社会才不仅是一种美好的愿望,更是一种客观的历史规律使然,有其必然性。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和恩格斯阐明了资本主义社会将和封建社会一样遭遇灭亡, 而代之以一种新的更高层次的社会制度,最终走向自由人联合体, 从根本上改变社会的不和谐状态,实现社会的和谐。一句话,建立和谐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人的全面发展是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构想的未来社会里,人与社会、人与体制之间能够达到最佳的和谐状态,在这种状态中生活着的个人,充分展示自身的全面性。人的全面发展是未来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人的全面发展主要包含人的活动、人的需要、人的能力的全面发展。首先是人的活动的全面发展。马克思和恩格斯针对资本主义社会由于生产资料的私人所有、社会分工导致的人的活动的单一性和片面性,认为未来和谐社会消灭了私有制和社会分工,人的活动内容、形式和范围都得到了全面性的扩展。任何人都可以在任何部门内发展, 社会打破了身份和地域的限制,提供了众多的机会和广阔的活动舞台,供人们自由选择。其次,人的需要的全面发展。马克思和恩格斯针对资本主义社会由于人的需要得不到满足而导致的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不和谐,认为在未来共产主义和谐社会,由于生产力的高度发展,社会财富的极大丰富,人的需要将得到极大满足。劳动和其他一切人类活动都为了实现主体自身的内在需要,人既是目的,又是手段。人的需要真正达到了全面发展。第 三,人的能力的全面发展。马克思和恩格斯针对资本主义社会固有的社会分工导致的人的能力的畸形发展,认为人的能力的全面发展包括人的生产能力和处理社会关系的能力的全方位发展。他们认为,在未来和谐社会里,每个人的能力都能得到全面发展,因此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和冲突都能够消除,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和谐得以建立和维持,从而真正实现社会和谐。
三、社会发展动力理论应用于构建和谐社会
《共产党宣言》中关于社会发展动力的理论主要有三个: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基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基本矛盾运动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阶级斗争是阶级社
会发展的直接动力,这三个发展动力理论对和谐社会的建设和完善有重要作用。
(一)“阶级斗争”与和谐社会
《共产党宣言》的第一节“资产者和无产者”的第一句话就是“到目前为止的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1883 年德文版序言第二自然段指出,“贯穿《宣言》的基本思想是:每一历史时代的经济生产以及必然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构,是该时代政治的和精神的历史的基础;因此(从原始土地公有制解体以来)全部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即社会发展各个阶段上被剥削阶级和剥削阶级之间、被统治阶级和统治阶级之间斗争的历史。” 对于《共产党宣言》,毛泽东曾说,“我只取了它四个字———‘阶级斗争’,老老实实地来开始研究实际的阶级斗争。”直至晚年,毛泽东仍坚信“阶级斗争”一抓就灵。可见,“阶级斗争”是《宣言》论述的核心思想,也是毛泽东终身服膺的指导思想。
通过阶级斗争,毛泽东带领全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彻底胜利;利用阶级斗争,毛泽东发动了“文化大革命”,全国人民遭受了十年的浩劫。同样是“阶级斗争”,结果为什么会如此悬殊? 我们到底应该怎样正确地理解《宣言》的“阶级斗争”思想?《宣言》的精神实质是“阶级斗争”还是“社会和谐”呢?我认为是“社会和谐”。虽然《宣言》的绝大部分篇幅都是在用辩证唯物主义分析人类社会特别是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矛盾,但是,分析矛盾是为了解决矛盾,进行斗争是为了化解矛盾、远离斗争,最终进入“自由人联合体”的未来理想社会。“社会和谐”是《宣言》的精神实质,是由《宣言》的最终落脚点决定的,“阶级斗争”只是手段,“社会和谐”才是目标。
(二)“优先发展生产力”与和谐社会
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在于生产力的发展,优先发展生产力是《宣言》关于巩固和建设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构成《宣言》核心的基本原理是:每一历史时代主要的生产方式与交换方式以及必然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构,是该时代政治的和精神的历史所赖以确立的基础,并且只有从这一基础出发,历史才能得到说明。《宣言》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分析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关系。《宣言》一直把生产力发展、经济基础作为研究社会历史现象的一根红线,无论是对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以及其必然灭亡趋势的考察,还是对无产阶级革命必须注意的问题的规定,都把生产力、经济基础放在首位。
《宣言》明确指出,在“把一切生产工具集中在国家即组成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手里”之后,就要“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 为实现共产主义创造物质基础。因此,优先发展生产力是《宣言》关于巩固和建设社会主义的的基本原则。优先发展生产力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 是贯穿《共产党宣言》的一条主线,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共产党人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当中贯彻生产力标准在当代得出的一个科学结论。生产力的高度发达是社会和谐最基本的前提和物质保障,没有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没有物质财富的极大丰富,社会和谐就是空想。总之,没有生产力的发展就不可能有社会和谐,没有社会和谐,生产力也将难以发展,二者相辅相成,密不可分,互相促进。
(三)“消灭私有制”与和谐社会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涵是极其丰富和广泛的,但是,其核心则是社会资源如何公平分配的问题。社会资源包括经济资源、政治资源和文化资源等,经济资源的公平分配是其它社会资源公平分配的基础。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基本特征,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公平正义的经济基础就是《宣言》中所指出的“共产党人可以把自己的理论概括为一句话:
消灭私有制”。 只有消灭生产资料私有制和雇佣劳动制度,人们对财富的占有才能达到真正的公平。社会主义社会最基本的经济基础,是立足于现代化生产力的生产资料的公有制,它是对《宣言》基本原则“消灭私有制”的继承和贯彻。只有在这种经济制度下,人们才能都是社会主人,平等地参与社会劳动,按劳分配生活资料。在这样的经济制度下,生产资料、资本由于失去了私有性就同时丧失了其剥削特权,人们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就消灭了人剥削人的物质基础和可能性。在社会主义社会,人们之间不存在剥削,没有对抗性的社会矛盾,其根本利益是完全一致的,因此能够实现社会的普遍和谐。公有制确保了人们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公平, 也就从根本上保证了劳动产品的分配公平。在此基础上,其他社会公平也就有了物质基础。
展开全部
从《共产党宣言》的角度看我国的和谐社会
自160多年前《共产党宣言》问世以来,它就一直作为全世界无产阶级的“圣经”,成为各国无产阶级及其共产党人的精神支柱,成为引导无产阶级革命斗争实践的纲领性文献,是照耀人类前行的明灯。但是历史毕竟在发展,一个半世纪以来人类世界发生的巨大变化,特别是今天我们面对的现实发展困难,必然要求我们运用发展性反思,不断发掘《宣言》的当代意义,运用《宣言》中的彻底唯物主义立场与彻底辩证法眼光来看待《宣言》。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种美好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一种社会理想。
一、历史发展规律理论揭示和谐社会的必然性
马克思和恩格斯从“两个必然”的历史规律出发,提出了要建立“自由人联合体”,对未来和谐社会做出了总体构想。应当说,“两个必然”的历史规律揭示了未来和谐社会的必然性。和谐社会是人类社会始终向往和追求的美好社会。古往今来,很多思想家为此勾勒出了一幅幅美好蓝图。但是只有在马克思和恩格斯那里, 和谐社会才不仅是一种美好的愿望,更是一种客观的历史规律使然,有其必然性。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和恩格斯阐明了资本主义社会将和封建社会一样遭遇灭亡, 而代之以一种新的更高层次的社会制度,最终走向自由人联合体, 从根本上改变社会的不和谐状态,实现社会的和谐。一句话,建立和谐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人的全面发展是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构想的未来社会里,人与社会、人与体制之间能够达到最佳的和谐状态,在这种状态中生活着的个人,充分展示自身的全面性。人的全面发展是未来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人的全面发展主要包含人的活动、人的需要、人的能力的全面发展。首先是人的活动的全面发展。马克思和恩格斯针对资本主义社会由于生产资料的私人所有、社会分工导致的人的活动的单一性和片面性,认为未来和谐社会消灭了私有制和社会分工,人的活动内容、形式和范围都得到了全面性的扩展。任何人都可以在任何部门内发展, 社会打破了身份和地域的限制,提供了众多的机会和广阔的活动舞台,供人们自由选择。其次,人的需要的全面发展。马克思和恩格斯针对资本主义社会由于人的需要得不到满足而导致的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不和谐,认为在未来共产主义和谐社会,由于生产力的高度发展,社会财富的极大丰富,人的需要将得到极大满足。劳动和其他一切人类活动都为了实现主体自身的内在需要,人既是目的,又是手段。人的需要真正达到了全面发展。第 三,人的能力的全面发展。马克思和恩格斯针对资本主义社会固有的社会分工导致的人的能力的畸形发展,认为人的能力的全面发展包括人的生产能力和处理社会关系的能力的全方位发展。他们认为,在未来和谐社会里,每个人的能力都能得到全面发展,因此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和冲突都能够消除,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和谐得以建立和维持,从而真正实现社会和谐。
三、社会发展动力理论应用于构建和谐社会
《共产党宣言》中关于社会发展动力的理论主要有三个: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基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基本矛盾运动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阶级斗争是阶级社
会发展的直接动力,这三个发展动力理论对和谐社会的建设和完善有重要作用。
(一)“阶级斗争”与和谐社会
《共产党宣言》的第一节“资产者和无产者”的第一句话就是“到目前为止的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1883 年德文版序言第二自然段指出,“贯穿《宣言》的基本思想是:每一历史时代的经济生产以及必然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构,是该时代政治的和精神的历史的基础;因此(从原始土地公有制解体以来)全部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即社会发展各个阶段上被剥削阶级和剥削阶级之间、被统治阶级和统治阶级之间斗争的历史。” 对于《共产党宣言》,毛泽东曾说,“我只取了它四个字———‘阶级斗争’,老老实实地来开始研究实际的阶级斗争。”直至晚年,毛泽东仍坚信“阶级斗争”一抓就灵。可见,“阶级斗争”是《宣言》论述的核心思想,也是毛泽东终身服膺的指导思想。
通过阶级斗争,毛泽东带领全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彻底胜利;利用阶级斗争,毛泽东发动了“文化大革命”,全国人民遭受了十年的浩劫。同样是“阶级斗争”,结果为什么会如此悬殊? 我们到底应该怎样正确地理解《宣言》的“阶级斗争”思想?《宣言》的精神实质是“阶级斗争”还是“社会和谐”呢?我认为是“社会和谐”。虽然《宣言》的绝大部分篇幅都是在用辩证唯物主义分析人类社会特别是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矛盾,但是,分析矛盾是为了解决矛盾,进行斗争是为了化解矛盾、远离斗争,最终进入“自由人联合体”的未来理想社会。“社会和谐”是《宣言》的精神实质,是由《宣言》的最终落脚点决定的,“阶级斗争”只是手段,“社会和谐”才是目标。
(二)“优先发展生产力”与和谐社会
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在于生产力的发展,优先发展生产力是《宣言》关于巩固和建设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构成《宣言》核心的基本原理是:每一历史时代主要的生产方式与交换方式以及必然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构,是该时代政治的和精神的历史所赖以确立的基础,并且只有从这一基础出发,历史才能得到说明。《宣言》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分析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关系。《宣言》一直把生产力发展、经济基础作为研究社会历史现象的一根红线,无论是对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以及其必然灭亡趋势的考察,还是对无产阶级革命必须注意的问题的规定,都把生产力、经济基础放在首位。
《宣言》明确指出,在“把一切生产工具集中在国家即组成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手里”之后,就要“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 为实现共产主义创造物质基础。因此,优先发展生产力是《宣言》关于巩固和建设社会主义的的基本原则。优先发展生产力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 是贯穿《共产党宣言》的一条主线,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共产党人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当中贯彻生产力标准在当代得出的一个科学结论。生产力的高度发达是社会和谐最基本的前提和物质保障,没有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没有物质财富的极大丰富,社会和谐就是空想。总之,没有生产力的发展就不可能有社会和谐,没有社会和谐,生产力也将难以发展,二者相辅相成,密不可分,互相促进。
(三)“消灭私有制”与和谐社会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涵是极其丰富和广泛的,但是,其核心则是社会资源如何公平分配的问题。社会资源包括经济资源、政治资源和文化资源等,经济资源的公平分配是其它社会资源公平分配的基础。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基本特征,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公平正义的经济基础就是《宣言》中所指出的“共产党人可以把自己的理论概括为一句话:
消灭私有制”。 只有消灭生产资料私有制和雇佣劳动制度,人们对财富的占有才能达到真正的公平。社会主义社会最基本的经济基础,是立足于现代化生产力的生产资料的公有制,它是对《宣言》基本原则“消灭私有制”的继承和贯彻。只有在这种经济制度下,人们才能都是社会主人,平等地参与社会劳动,按劳分配生活资料。在这样的经济制度下,生产资料、资本由于失去了私有性就同时丧失了其剥削特权,人们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就消灭了人剥削人的物质基础和可能性。在社会主义社会,人们之间不存在剥削,没有对抗性的社会矛盾,其根本利益是完全一致的,因此能够实现社会的普遍和谐。公有制确保了人们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公平, 也就从根本上保证了劳动产品的分配公平。在此基础上,其他社会公平也就有了物质基础。因此,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主体地位绝不能动摇。
自160多年前《共产党宣言》问世以来,它就一直作为全世界无产阶级的“圣经”,成为各国无产阶级及其共产党人的精神支柱,成为引导无产阶级革命斗争实践的纲领性文献,是照耀人类前行的明灯。但是历史毕竟在发展,一个半世纪以来人类世界发生的巨大变化,特别是今天我们面对的现实发展困难,必然要求我们运用发展性反思,不断发掘《宣言》的当代意义,运用《宣言》中的彻底唯物主义立场与彻底辩证法眼光来看待《宣言》。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种美好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一种社会理想。
一、历史发展规律理论揭示和谐社会的必然性
马克思和恩格斯从“两个必然”的历史规律出发,提出了要建立“自由人联合体”,对未来和谐社会做出了总体构想。应当说,“两个必然”的历史规律揭示了未来和谐社会的必然性。和谐社会是人类社会始终向往和追求的美好社会。古往今来,很多思想家为此勾勒出了一幅幅美好蓝图。但是只有在马克思和恩格斯那里, 和谐社会才不仅是一种美好的愿望,更是一种客观的历史规律使然,有其必然性。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和恩格斯阐明了资本主义社会将和封建社会一样遭遇灭亡, 而代之以一种新的更高层次的社会制度,最终走向自由人联合体, 从根本上改变社会的不和谐状态,实现社会的和谐。一句话,建立和谐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人的全面发展是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构想的未来社会里,人与社会、人与体制之间能够达到最佳的和谐状态,在这种状态中生活着的个人,充分展示自身的全面性。人的全面发展是未来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人的全面发展主要包含人的活动、人的需要、人的能力的全面发展。首先是人的活动的全面发展。马克思和恩格斯针对资本主义社会由于生产资料的私人所有、社会分工导致的人的活动的单一性和片面性,认为未来和谐社会消灭了私有制和社会分工,人的活动内容、形式和范围都得到了全面性的扩展。任何人都可以在任何部门内发展, 社会打破了身份和地域的限制,提供了众多的机会和广阔的活动舞台,供人们自由选择。其次,人的需要的全面发展。马克思和恩格斯针对资本主义社会由于人的需要得不到满足而导致的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不和谐,认为在未来共产主义和谐社会,由于生产力的高度发展,社会财富的极大丰富,人的需要将得到极大满足。劳动和其他一切人类活动都为了实现主体自身的内在需要,人既是目的,又是手段。人的需要真正达到了全面发展。第 三,人的能力的全面发展。马克思和恩格斯针对资本主义社会固有的社会分工导致的人的能力的畸形发展,认为人的能力的全面发展包括人的生产能力和处理社会关系的能力的全方位发展。他们认为,在未来和谐社会里,每个人的能力都能得到全面发展,因此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和冲突都能够消除,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和谐得以建立和维持,从而真正实现社会和谐。
三、社会发展动力理论应用于构建和谐社会
《共产党宣言》中关于社会发展动力的理论主要有三个: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基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基本矛盾运动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阶级斗争是阶级社
会发展的直接动力,这三个发展动力理论对和谐社会的建设和完善有重要作用。
(一)“阶级斗争”与和谐社会
《共产党宣言》的第一节“资产者和无产者”的第一句话就是“到目前为止的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1883 年德文版序言第二自然段指出,“贯穿《宣言》的基本思想是:每一历史时代的经济生产以及必然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构,是该时代政治的和精神的历史的基础;因此(从原始土地公有制解体以来)全部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即社会发展各个阶段上被剥削阶级和剥削阶级之间、被统治阶级和统治阶级之间斗争的历史。” 对于《共产党宣言》,毛泽东曾说,“我只取了它四个字———‘阶级斗争’,老老实实地来开始研究实际的阶级斗争。”直至晚年,毛泽东仍坚信“阶级斗争”一抓就灵。可见,“阶级斗争”是《宣言》论述的核心思想,也是毛泽东终身服膺的指导思想。
通过阶级斗争,毛泽东带领全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彻底胜利;利用阶级斗争,毛泽东发动了“文化大革命”,全国人民遭受了十年的浩劫。同样是“阶级斗争”,结果为什么会如此悬殊? 我们到底应该怎样正确地理解《宣言》的“阶级斗争”思想?《宣言》的精神实质是“阶级斗争”还是“社会和谐”呢?我认为是“社会和谐”。虽然《宣言》的绝大部分篇幅都是在用辩证唯物主义分析人类社会特别是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矛盾,但是,分析矛盾是为了解决矛盾,进行斗争是为了化解矛盾、远离斗争,最终进入“自由人联合体”的未来理想社会。“社会和谐”是《宣言》的精神实质,是由《宣言》的最终落脚点决定的,“阶级斗争”只是手段,“社会和谐”才是目标。
(二)“优先发展生产力”与和谐社会
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在于生产力的发展,优先发展生产力是《宣言》关于巩固和建设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构成《宣言》核心的基本原理是:每一历史时代主要的生产方式与交换方式以及必然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构,是该时代政治的和精神的历史所赖以确立的基础,并且只有从这一基础出发,历史才能得到说明。《宣言》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分析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关系。《宣言》一直把生产力发展、经济基础作为研究社会历史现象的一根红线,无论是对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以及其必然灭亡趋势的考察,还是对无产阶级革命必须注意的问题的规定,都把生产力、经济基础放在首位。
《宣言》明确指出,在“把一切生产工具集中在国家即组成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手里”之后,就要“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 为实现共产主义创造物质基础。因此,优先发展生产力是《宣言》关于巩固和建设社会主义的的基本原则。优先发展生产力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 是贯穿《共产党宣言》的一条主线,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共产党人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当中贯彻生产力标准在当代得出的一个科学结论。生产力的高度发达是社会和谐最基本的前提和物质保障,没有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没有物质财富的极大丰富,社会和谐就是空想。总之,没有生产力的发展就不可能有社会和谐,没有社会和谐,生产力也将难以发展,二者相辅相成,密不可分,互相促进。
(三)“消灭私有制”与和谐社会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涵是极其丰富和广泛的,但是,其核心则是社会资源如何公平分配的问题。社会资源包括经济资源、政治资源和文化资源等,经济资源的公平分配是其它社会资源公平分配的基础。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基本特征,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公平正义的经济基础就是《宣言》中所指出的“共产党人可以把自己的理论概括为一句话:
消灭私有制”。 只有消灭生产资料私有制和雇佣劳动制度,人们对财富的占有才能达到真正的公平。社会主义社会最基本的经济基础,是立足于现代化生产力的生产资料的公有制,它是对《宣言》基本原则“消灭私有制”的继承和贯彻。只有在这种经济制度下,人们才能都是社会主人,平等地参与社会劳动,按劳分配生活资料。在这样的经济制度下,生产资料、资本由于失去了私有性就同时丧失了其剥削特权,人们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就消灭了人剥削人的物质基础和可能性。在社会主义社会,人们之间不存在剥削,没有对抗性的社会矛盾,其根本利益是完全一致的,因此能够实现社会的普遍和谐。公有制确保了人们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公平, 也就从根本上保证了劳动产品的分配公平。在此基础上,其他社会公平也就有了物质基础。因此,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主体地位绝不能动摇。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