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浅谈语文对传播中华传统文化的作用

 我来答
金牌之梦
2020-10-20 · 专注于人文知识的分享!
金牌之梦
采纳数:790 获赞数:1983

向TA提问 私信TA
展开全部
一、中华传统文化与汉语言文学的解读

  提起中华传统文化, 很多人会联想到诗词歌赋, 其实中华传统文化不限于此, 具体来说, 它是对中华民族从古至今的文化和社会现象的一种描述, 其发展的过程承载着中华民族的优良美德, 形式不仅只有语言, 还涉及到文字、民俗或者节日等, 中华传统文化离我们的生活并不遥远, 甚至它早就渗透到生活的每个角落, 其生命力极为顽强, 才能生生不息的从古代传至现代, 直到今天, 中华传统文化仍然是国家和人民最为高贵的财富。虽然诗词歌赋对于中华传统文化来说只是轿敬冰山一角, 但是却是中华传统文化即为关键和重要的一部分, 语文学习少不了诗词歌赋的学习, 因此语文也是一种传播中华传统文化的工具, 其涵盖的内容不仅有诗词歌赋, 更包含了文字、文学以及文化等知识, 在日常学习的过程中,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听说读写学习这些文化和知识, 拓展学生自身的文化内涵。

  二、汉语言差首文学现状分析

  1. 学习汉语言文学是时代的需求

  自改革开放以后, 我国的经济水平持续升高, 综合国力水平也在稳步提升, 但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发展和经济的发展却显示出不对称的现象。自改革开放开始, 中国的发展形势一直是重经济, 轻文化, 这样的发展势必会导致很多社会问题的发生。同时也凸显出汉语言文学的发展和中华文化弘扬的闭庆慎需求之间的矛盾。在新经济时代背景下, 为了保证中华传统文化可以稳定、快速的发展, 国家和学校必须加强汉语言文学的研究和投入。

  2. 汉语言文学专业是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

  汉语言文化专业研究的对象大多是语言文学, 在教授汉语言文化的过程中, 学校和教师应该重点培养汉语言文学基础知识, 同时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保证学生可以通晓汉语文学基础知识的同时, 具备一定的综合素养水平, 同时要求学生具备语言文学的研究能力, 保证时刻准备投身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播中去。

  3. 汉语言文学相关专业的不断提升

  在普通高等院校的文科专业中, 汉语言文学专业是最常见的专业, 同时也是基础专业, 另外, 该专业是开设最早的专业之一。为了适应各个时代的文化发展需求, 中国汉语言文学已经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存在于高校中。在当前时代背景下, 汉语言文学已经完成了改革, 在教学过程中, 越来越重视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而且还向着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发展。在历史的长河中, 汉语言文学不断的积累和沉淀, 为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三、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以及应对策略

  1. 课程专业化不够深化

  为了实现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目的, 设置汉语言专业主干课程十分有必要, 在新课改的教育背景下, 必须通过创新教学方式培养适应社会的复合型人才, 近年来, 为了实现这个目的, 国家对汉语言文学的课程设置做了相应的调整, 强化了相应的专业要求。理论来说, 一个专业培养出多种能力的人才的理想是好的, 但是在实际开展教学的过程中, 通常因为教学条件和教学模式的限制, 导致学生学习状态极为分散, 所培养出的人才也大多了解的东西非常多, 但是哪一样都做不到精通, 这样一来, 汉语言文学的传播缺少夯实的基础, 最终培养出来的人也就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

  2. 学生弘扬文化的责任心不强

  为了保证中华传统文化可以更好的发展, 必须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 保证教师的教学过程具有与一定的使命感。这也是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最为基础的要素, 国家和学校必须充分重视, 进而确保汉语言文学相关专业可以肩负起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任。另外加强从事汉语言文学教师的岗位教育和职业培训工作, 保证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 将传统文化渗透到教学内容中, 做好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工作。

  四、汉语言文学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1. 汉语言文学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影响性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 在我国境内, 有很多民族的传统节日, 不管哪个节日都有其存在的理由, 同时也有着历史文化的源头, 节日反映了各民族的传统风速, 同时也是各民族宗教挂念的体现, 寄托了各族人民对未来的期望, 另外节日也是民族认同的象征, 其对族内人来说, 精神影响力巨大。各民族的节日也是提高传统文化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 只有人们可以深入的了解节日的文化内涵, 才能保证人们可以更加深刻的了解中华的传统文化, 让人们产生一种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热情。

  2. 汉语言文学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特性

  不管是民族精神的传递, 还是文化知识的传播都应该以中华传统文化作为基础, 同时中华传统文化也是中华民族儿女从古至今, 思想意识不断上升和发展的过程, 是国家和人民的历史文化遗产。中华传统文化并不是抽象的东西, 在日常生活中的每个环节都有体现, 同时还为民族思想的进步提供了基础和空间, 为中华民族精神的发展提供了最根本的基因。

  结语

  总而言之, 作为中华传统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 汉语言文学是国家和人民的文化瑰宝。汉语言文学的研究对于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必须加强国内汉语言文学的建设, 同时还应该清晰的认识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不管是学校, 教师还是学生, 都应该争做传统文化的继承者, 积极主动的船舶传统文化力量, 激发心理追求真善美的理想和价值, 进而提高各民族人民的综合文化素养水平, 保证可以通过汉语言文学的学习更好的传播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汉开
2024-12-11 广告
艺体生在复习文化课时,应注重时间管理,平衡艺术训练与文化学习。制定详细的学习计划,分阶段、有重点地复习各科知识。利用碎片时间巩固基础知识点,多做真题以熟悉考试题型。同时,要找出自己的薄弱环节,针对性地进行强化训练。课堂上紧跟老师节奏,积极参... 点击进入详情页
本回答由汉开提供
爱静静爱图图

2020-10-20 · TA获得超过4813个赞
知道大有可为答主
回答量:1.8万
采纳率:89%
帮助的人:428万
展开全部
语文教学对传统文化传播的积极意义

语文是学习与掌握语言的重要途径,更是我国传统文化的载体,学习语文便是在学习我国传统文化。所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传播中华传统文化对于社会的发展有众多好处,还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提升他们的素养。

1. 有利于学生成长、成才,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中国传统文化体现为扰毕罩仁民爱物,修身齐家平天下,这些都透过对学生的基础文化教育深入内心。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关键时期,学习优秀的传统文化,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如,学习柳宗元的《江雪》,仿佛能看到一位垂钓于寒江的老翁步履蹒跚却镇定自若地向我们走来。他历经两次被贬的磨砺,不但没有潦倒度余生,却以达观的态度面对人生。柳宗元以极其细腻的笔触勾勒出一位渔翁在白雪茫茫的寒江之上独钓的情景,尽管冰天雪地带来寒气和寂寞,但他没有丝毫妥协和退让,仍然执着于孤舟之上,独钓寒江,展现给人们不屈的傲气,就如柳宗元没有屈服于永贞失败一样,无所畏惧,不向恶势力低头。这一故事教会学生如何面对逆境和挫折,坚持人生信念,勇敢地生活。

2. 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思想、文化、审美和道德素质

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的崇尚道德、重视智能、强调文化艺术修养、注重人文素质的培育等思想,有利于新时期人的思想素质的提高。青少年阶段是人生思想意识、文化积累最重要的时期,传统文化的教育对其修养的提高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例如,教学《离骚》一课时,可先向学生介绍屈原的生平。屈原博闻强识,长于辞令,却被谗言所累,遭遇流放;但他始终不忘国事,直至人生尽头也心系国家黎民,这种献身于理想的高尚情操、坚贞不屈的伟大人格和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对后人都产生了深远影响。“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智者的疾数答呼将一直激励学生前行,智者的情操、品格也一定会萦绕在学生的心中。

3. 有利于学生知识体系、缓闹人文观念的形成及个人素养的培养

学生正处于个人内涵修养的积累储备阶段,诗词、历史、文学、民俗和语言都处于初步了解感性认知阶段,这将为以后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起到奠基石的作用。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南城吹机
2020-10-20 · TA获得超过2097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7398
采纳率:100%
帮助的人:159万
展开全部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进步,我国文化结构和文化形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西方文化涌入和新生文化的兴起,对于调节我们的生活方式、丰富文化生活起到积极的作用,但也给传统文化带来了极大的冲击。这种冲击,在广大青少年学生中尤为突出,这种现象,也闯进了本该单纯的小学校园。不少学生对快餐文化、网络文化、西方节日文化等兴趣极厚,乐也融融,但对我国传统文化却缺乏基本的常识,对我国古代志士仁人的光辉形象知之甚少,对传统节日了解十分苍白,对传统文化倡导的自强不息、仁爱礼让、修身正德等文化精华懵懵懂懂,根植不牢。这种冲击和现象使得社会上有些人没有家国情怀,没有社会责任感,不懂处世伦常,不懂尊老爱幼,行为上见利忘义,丧失人伦。而冲击到小学生身上,则表现为自私、冷漠、和同学相处时斤斤计较,对老师和家长的培养抚育没有感恩之心,使得许多有识之士常大声疾呼:救救孩子。
反思自身,造成这些现象的主要原因除了来自外界的冲击,还因为我们自身做得不够好,使青少年对传统文化缺乏正确的认识和了解,也缺乏足够的热爱。其实,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基因,曾激励一代又一代人的成长与成才。西方著名学者曾言,如果人类要在二十一世纪生存下去,就必须回首两千五百年,去吸取孔子的智慧。足见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域外如此看重我国传统文化答信的精华,国人更应自觉加以传承和弘扬。而这一项工作,应更多地体现在学校内,体现在语文课堂上。现今,我们的语文教学有时已陷入“文本主义”的框架,缺乏人文情怀。有的是机械背诵文章诗句,少的是对这些精华句词的分析与品味;有的是大量试卷的题海战术,缺的是对经典好文的阅读与赏析。这样的语文教学是单调的,评议课堂是苍白的,无法提升学生对母语学习的兴趣,更遑论对传统经典文化的教育,承担对其传承的使命。
语文课程优秀传统文化的主阵地,如果让一支没有深厚文化功底的教师队伍来组织实施,其结果不堪设想。因此,语文教师要堪此重任,除了教师必备基本素质之外,特别要提高以“文史哲”为核心的人文素养,自觉加强自身历练。我国传统文化包罗万象,科学、哲学、史学、艺术 、习俗等兼容并包,且有粗精优劣之别,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必须具备扎实的文史哲知识和辨别优劣的眼光,在引领学生在传统文化的瀚海中劈波前行时,让学生运用辩证的方法,弃粗取精,吸纳适合时代发展需要的文化精华,抛弃不适时宜的文化垃圾,使传统文化得到真正的传承和捍卫。此外,还要具有较强的传统文化修为,为人师表。传统文化的传承与捍卫,不仅要落根于学生的心中,更要表现在学生的言行举止上。师者有世范之义,教师要让学生从之,必须具备较强的传统文化修为,集传统文化精华成分于一身,思想境界要高,德行要正,术业要精,在学生面前能以身作则、树起标杆,让学生真真切切看到在传统文化影响下教师的优秀形象,进而在心底里敬佩之,行为上效仿之。
在现行的语文教材中,文言文和古诗文是传统文化的主要载体,要传承和捍卫传统文化,可以在文言文和古诗文教学中打开缺口。
一、指导学生丰富成语和名言佳句的积累,形成传统文化积淀。
成语言简意赅,使用率极高,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内容,如精忠报国、舍生取义、业精于勤等等。有些成语本身就是典故,趣芦判味性和历史性都很强,如拔苗助长、掩耳盗铃、刻舟求剑等等。名言佳句内容上或明理,或持节,或修为,或自强,或治学等等,形式上对仗整齐、寓意深刻,浓缩了古人的伟大智慧,教师要指导学生在完成一定阅读量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定时定量地积累成语和名言佳句,并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尤其是在作文中掌握运用。久而久之,学生的成语和名言佳句的储备量就会不断增加,优秀传统文化也会随之扎根于学生的心中。
二、让学生学会赏析人物形象,汲取人物形象中的优秀文化成分。
入选小学语文教材的课文有些是根据文言文改编的,其中不乏名篇佳作。里面的清哗轮人物形象骨肉丰满,栩栩如生。在这些人物形象身上,秉承着民族的优秀文化,如《杨氏之子》中的杨氏子,聪敏机智、彬彬有礼;《将相和》中的蔺相如以国为先、私仇置后;廉颇幡然悔悟、勇于认错;《草船借箭》中诸葛亮神机妙算、足智多谋;《晏子使楚》中的晏子忠贞爱国、顾全国家利益等等。要指导学生运用辩证法的眼光,学习他们的优秀品质,提升自身人格。这样,传统文化的精华才能星火相传、生生不息。
三、让学生过好传统节日,维护民族文化的特色。
经过历代积累,我国形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传统节日系统,但其中影响较大的有春节、元宵、清明、端午、重阳等等。传统节日蕴含着我国历史、人文、习俗等方面的元素,具有东方民族的特色。在语文教材中,反映传统节日文化的内容不少,教师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要以传统节日为依托,指导学生创新过节形式,拓宽传统节日文化的辐射面,如对春节、中秋等节日,应拓展以促进社会和谐、增强民族凝聚力等内容,充分体现家国情怀;对清明、重阳等节日,应拓展以不忘根本、敬老爱幼等内容,充分体现感恩图报的品质;对端午节,不仅让学生了解民族习俗的特色,更要让学生传承屈原的爱国忠贞的气节和情操。过好我国的传统节日,依浅处看,可以维护民族的特色;依深处看,可以弘扬传统、把根留住,增强文化的软实力。让学生懂得,我们不能重演邯郸学步,在轰轰烈烈的圣诞狂欢之中,忘记自己从哪里来。
当然,传承和捍卫传统文化的方法和途径不止以上三个方面,如加强语文课外实践,让学生从实践中传承等也必不可少。总而言之,我们传承和捍卫传统文化,并非盲目自恋,装腔作势,也并非排斥异己,抱残守缺。而是以兼容并包的态度,用明辨是非的方法,吸纳世界优秀文化,洋为中用;弘扬传统文化精华,古为今用。只有把两者结合起来,在走向民族复兴的伟大进程中,我们才能赢得国外尊重的目光。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收起 更多回答(1)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