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最有名的十大故事?
1、勾践卧薪尝胆
吴国撤兵后,勾践带着妻子和大夫范蠡到吴国伺候吴王,放牛牧羊,终于赢得了吴王的欢心和信任。三年后,他们被释放回国了。
勾践回国后,立志发愤图强,准备复仇。他怕自己贪图舒适的生活,消磨了报仇的志气,晚上就枕着兵器,睡在稻草堆上,他还在房子里挂上一只苦胆,每天早上起来后就尝尝苦胆。
门外的士兵问他:“你忘了三年的耻辱了吗?”他派文种管理国家政事,范蠡管理军事,他亲自到田里与农夫一起干活,妻子也纺线织布。勾践的这些举动感动了越国上下官民,经过十年的艰苦奋斗,越国终于兵精粮足,转弱为强。
2、破釜沉舟
将士们则拥项羽为上将军。项羽杀宋义的事,威震楚国,名闻诸侯。随后,他率所有军队悉数渡黄河前去营救赵国以解巨鹿之围。
楚军全部渡过漳河以后,项羽让士兵们饱饱地吃了一顿饭,每人再带三天干粮,然后传下命令:“皆沉船,破釜甑”,意思是说把渡河的船(古代称舟)凿穿沉入河里,把做饭用的锅(古代称釜)砸个粉碎,把附近的房屋放把火统统烧毁。这就叫破釜沉舟。项羽用这办法来表示他有进无退、一定要夺取胜利的决心。
就这样,没有退路的楚军战士以一当十,杀伐声惊天动地。经过九次的激战,楚军最终大破秦军。
3、纸上谈兵
赵括从年轻的时候起就学习兵法,谈论用兵打仗的事,认为天下没有人能够抵挡他。(赵括)曾经跟他的父亲赵奢议论过用兵打仗的事,赵奢不能驳倒(他),但是(赵奢)不承认他有军事才能。
赵括代替了廉颇(担任抗秦大将)后,全部更改(原有的)纪律和规定,并撤换重新安排军官。秦将白起听说了这件事后,便派出引诱赵括做出错误判断的小股部队,佯装失败,却断绝他的粮道,分段两军,士卒的士气大乱。
四十多天后,军队士兵饥饿,赵括带领精锐的兵士亲自上阵战斗。秦军射死了赵括。赵括的军队大败,于是几十万兵士投降于秦军,秦军把他们全部活埋了。
4、负荆请罪
蔺相如因为“完璧归赵”与渑池会盟有功而被封为上卿,位在廉颇之上。廉颇很不服气,扬言要当面羞辱蔺相如。蔺相如得知后,尽量回避、容让,不与廉颇发生冲突。
蔺相如的门客以为他畏惧廉颇,然而蔺相如说:“秦国不敢侵略我们赵国,是因为有我和廉将军。我对廉将军容忍、退让,是把国家的危难放在前面,把个人的私仇放在后面啊!”这话被廉颇听到,就有了廉颇“负荆请罪”的故事。
5、毛遂自荐
楚王只接见平原君一个人。两人坐在殿上,从早晨谈到中午,还没有结果。毛遂大步跨上台阶,远远地大声叫起来:“出兵的事,非利即害,非害即利,简单而又明白,为何议而不决?”楚王非常恼火,问平原君:“此人是谁?”平原君答道:“此人名叫毛遂,乃是我的门客!”
楚王喝道:“赶紧退下!我和你主人说话,你来干吗?”毛遂见楚王发怒,不但不退下,反而又走上几个台阶。他手按宝剑,说:“如今十步之内,大王性命在我手中!”楚王见毛遂那么勇敢,没有再呵斥他,就听毛遂讲话。
毛遂就把出兵援赵有利楚国的道理,作了精辟的分析。毛遂的一番话,说得楚王心悦诚服,答应马上出兵。不几天,楚、魏等国联合出兵援赵。秦军撤退了。平原君回赵后,待毛遂为上宾。他很感叹地说:“毛先生一至楚,楚王就不敢小看赵国。”
6、鸿鹄之志
陈胜把押解他们的官员杀了,接着,把兵士们召集起来说:“男子汉大丈夫不能白白去送死,死也要死得有个名堂。王侯将相,难道是命里注定的吗!”就这样,在生死攸关之际,陈胜、吴广发动反秦起义,“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在大泽乡燃起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的烽火。
起义军打下了陈县(今河南淮阳)后,陈胜召集陈县父老商量。大家说:“将军替天下百姓报仇,征伐暴虐的秦国。这样大的功劳,应该称王。”陈胜就被拥戴称了王,国号叫做“张楚”。根据这个故事,后人引申出了“鸿鹄之志”这句成语,比喻胸怀远大志向。
7、约法三章
刘邦率领大军攻入关中,到达离秦都咸阳只有几十里路的霸上。子婴在仅当了46天的秦王后,向刘邦投降。刘邦进咸阳后,本想住在豪华的王宫里,但他的心腹樊哙和张良告诫他别这样做,免得失掉人心。
刘邦接受他们的意见,下令封闭 王宫,并留下少数士兵保护王宫和藏有大量财宝的库房,随即还军霸上。为了取得民心,刘邦把关中各县父老、豪杰召集起来,郑重地向他们宣布道:“秦朝的严刑苛法,把众位害苦了,应该全部废除。并众位约定,不论是谁,都要遵守三条法律。
这三条是:杀人者要处死,伤人者要抵罪,盗窃者也要判罪!”父老、豪杰们都表示拥护约法三章。接着,刘邦又派出大批人员,到各县各乡去宣传约法三章。百姓们听了,都热烈拥护,纷纷取了牛羊酒食来慰劳刘邦的军队。 由于坚决执行约法三章,刘邦得到了百姓的信任、拥护和支持,最后取得天下,建立了西汉王朝。
8、韦编三绝
春秋时期的书,主要是以竹子为一根竹简上写字,多则几十个字,少则八九个字。一部书要用许多竹简,通过牢固的绳子之类的东西按次序编连起来才最后成书,便于阅读。
通常,用丝线编连的叫“丝编”,用麻绳编连的叫“绳编”,用熟牛皮绳编连的叫“韦编”,其中为熟牛皮绳最为结实。像《周易》这样厚重的书,当然是由许许多多竹简通过熟牛皮绳编连起来的。
孔子“晚年喜易”,花了很大的精力,反反复复把《周易》全部读了许多遍,又附注了许多内容,不知翻开来又卷回去地阅读了多少遍。通常认为,孔子这样读来读去,把串连竹简的牛皮带子也给磨断了几次,不得不多次换上新的再使用。以此比喻读书勤奋用功。
9、一字千金
吕不韦将《吕氏春秋》公布于咸阳的城门旁,并将千金悬挂于书的上面,广邀各诸侯国的游士宾客前来评阅。吕不韦许诺:如果有人能在书中增加一个字或减去一个字,就奖赏给他一千金。“一字千金”由此而来。
10、掩耳盗铃
春秋时候,晋国世家赵氏灭掉了范氏。有人趁机跑到范氏家里想偷点东西,看见院子里吊着一口大钟。钟是用上等青铜铸成的,造型和图案都很精美。
小偷心里高兴极了,想把这口精美的大钟背回自己家去。可是钟又大又重,怎么也挪不动。他想来想去,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把钟敲碎,然后再分别搬回家。
小偷找来一把大锤子,拼命朝钟砸去,咣的一声巨响,把他吓了一大跳。小偷着慌,心想这下糟了,这钟声不就等于是告诉人们我正在这里偷钟吗?他心里一急,身子一下子扑到了钟上,张开双臂想捂住钟声,可钟声又怎么捂得住呢!钟声依然悠悠地传向远方。
1、负荆请罪
战国时,廉颇和蔺相如同在赵国做官。蔺相如因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上。廉颇不服,想侮辱蔺相如。蔺相如为了国家的利益,处处退让。后来廉颇知道了,感到很惭愧,就脱了上衣,背着荆条,向蔺相如请罪,请他责罚。后来用“负荆请罪”表示主动向对方承认错误,请求责罚。
2、鸿鹄之志
秦朝末年,有个叫陈涉的人,是当时的农民起义领袖之一。陈涉小时候家里很穷,经常被人雇佣耕田。一天,他在耕作休息时,对社会的不公平现象,越想越是气愤,就对一块休息的人说:如果有一天我变得富裕了,一定不会忘记你们的。同伴听了他的话,都讥笑他是异想天开,白日作梦。他不禁叹息说:唉,燕雀怎能理解鸿鹄的远大志向呢!
3、毛遂自荐
毛遂是战国时代赵国平原君的门客。秦兵攻打赵国,平原君奉命到楚国求救,毛遂自动请求跟着去。到了楚国,平原君跟楚王谈了一上午没有结果。毛遂挺身而出,陈述利害,楚王才答应派春申君带兵去救赵国。后来用“毛遂自荐”借指自己推荐自己。
4、破釜沉舟
秦朝末年,秦二世派大将章邯攻打赵国。赵军不敌,退守巨鹿(今河北平乡西南),被秦军团团围住。楚怀王封宋义为上将军,项羽为副将,派他们率军去救援赵国。
5、韦编三绝
孔丘花了很大的精力,把《易》全部读了一遍,基本上了解了它的内容。不久又读第二遍,掌握了它的基本要点。接着,他又读第三遍,对其中的精神、实质有了透彻的理解。
6、卧薪尝胆
春秋末年,越国被吴国打败,越王勾践立志报仇。据说他睡觉睡在柴草上头,吃饭、睡觉前都要尝一尝苦胆,策励自己不忘耻辱。经过长期准备,终于打败了吴国(《史记·越王勾践世家》只有尝胆事,苏轼《拟孙权答曹操书》才有“卧薪尝胆”的话)。形容人刻苦自励,立志雪耻图强。
7、一言九鼎
战国时,秦国的军队团团包围了赵国的都城邯郸,形势十分危急,赵国国君孝成王派平原君到楚国去求援。平原打算带领20名门客前去完成这项使命,已挑了十九名,尚少一个定不下来。这时,毛遂自告奋勇提出要去,平原君半信半疑,勉强带着他一起前往楚国。
8、一字千金
战国末期,秦国有一个大商人,名叫吕不韦,他因在赵国经商时,曾资助过秦庄襄王(名子楚,当时在赵国做质子抵押品)又把他的妾赵姬送给子楚为妻,待子楚接王位后,便被封为文信侯,官居相国。当时吕氏把这书在秦国首都咸阳公布:悬了赏格,说有人能在书中增加一字或减一字者,就赏赐千金(合黄金一斤)。
9、约法三章
所有的官吏和以前一样平安无事,百姓们得知也都很高兴,四处宣传:“如果刘沛公可以回到关东,那么我们老百姓就有好日子过了。”因此,刘邦很顺利地收买了关中的人心。10、纸上谈兵赵括自少时学兵法,言兵事,以天下莫能当。
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相如门谢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战国时期,廉颇和蔺相如一起在赵国当官。蔺相如比廉颇的功劳大,所以官位也在廉颇之上。廉颇不服气,数次侮辱蔺相如。蔺相如为了国家的利益,不与廉颇计较处处避让。后来廉颇知道了,为自己的所作所为感到惭愧,于是光着上身,背上背着荆条,去向蔺相如请罪,请他责罚自己的鲁莽。后来用“负荆请罪”表示主动向对方承认错误,请求责罚。
2、鸿鹄之志
陈涉叹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史记·陈涉世家》
秦朝末年,有个叫陈涉的人。陈涉小时候家里很穷,以被人雇佣耕田赚钱。一天,他在休息时,对当下社会不公平的现象越想越是气愤,就对一旁一起做工的人说:如果有一天我变得有钱了,一定不会忘记你们的。同伴听了他的话,都笑他白日作梦。他不禁叹息说:唉,燕雀怎能理解鸿鹄的远大志向呢!后来用“鸿鹄之志”比喻胸怀远大志向。
3、毛遂自荐
门下有毛遂者,前自赞于平原君。——《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毛遂是战国时代赵国平原君的门客。秦攻打赵国,平原君到楚国寻求帮助,毛遂便主动要求跟着一起前去。到了楚国,平原君跟楚王谈了一上午也没有得出结果。这时毛遂挺身而出,与楚王讲述了利害关系,楚王立马答应派兵去救赵国。后来用“毛遂自荐”比喻自告奋勇,自己推荐自己。
4、破釜沉舟
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史记·项羽本纪》
项羽带领全军渡过河后,采取了一系列果断的行动:把所有的船都沉入河底,砸破做饭的的锅,烧掉宿营,每个士兵只带三天的粮食,以此表示决心死战,没有一点后退的打算。后来用“破釜沉舟”比喻下定决心,不顾一切地干到底。
5、韦编三绝
读《易》,韦编三绝。——《史记·孔子世家》
孔子晚年喜好研究《周易》。孔子反复阅读《周易》,看的多了而导致简册的绳子多次断开。后来用“韦编三绝”比喻读书勤奋,学习刻苦。
6、卧薪尝胆
越王勾践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史记·越王勾践世家》
越王忍受了许多折磨和屈辱,才被吴王释放回国。他一心想要报仇。为了激励自己,他在晚上睡觉时不用被褥,直接躺在柴铺上,警示自己国耻末报,不能贪图舒服;在房里挂着一个苦胆,睡觉前拿到嘴里尝一尝,提醒自己不要忘记被俘的痛苦和耻辱。后来用“卧薪尝胆”表示为了达到一个目的而刻苦自励,激励自己奋发图强。
7、一言九鼎
毛先生一至楚,而使赵重于九鼎大吕。——《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毛先生一到楚国,而使赵国重于九鼎大吕钟名。毛先生以三寸不烂之舌,强过百万雄师。后来用”一言九鼎”比喻说话力量大,能起到很大的作用。
8、一字千金
布咸阳市门,悬千金其上,延诸侯游士宾客,有能增损一字者,予千金。——《史记·吕不韦列传》
吕不韦让他的门客记录自己的所见所闻,撰写了有二十多万字册子。吕不韦觉得其中详细记述了天上地下世间万物从古至今的事情,称为《吕氏春秋》。让人在咸阳的城门上面悬挂着一千金,请各国的游士宾客,若有人能增删一字,就给予一千金的奖励。后来用“一字千金”称赞文辞精妙,不可更改。也指书法作品的珍贵。
9、约法三章
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史记·高祖本纪》
父老乡亲们苦于秦朝的严苛法律已经很久,但是偷偷议论的要被处以死刑。先入关的人就称王,现在和父老乡亲们约定,法律只有三条:杀人的判处死刑,伤人的要坐牢。剩下的法律全部取消,所有官宦和平民都能一样生活。后来用“约法三章”泛指订立简单的条款,以资遵守。
10、纸上谈兵
赵括自少时学兵法,言兵事,以天下莫能当。尝与其父奢言兵事,奢不能难,然不谓善。括母问奢其故,奢曰:“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赵不将括即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赵括从年轻的时候就学习兵法,对于如何用兵打仗有自己的一番见解,认为没有人能够比他还要厉害。曾经与父亲赵奢谈论战事,赵奢无法难倒他,但是父亲就是不承认他有军事才能。
母亲问赵奢原因,赵奢说:“事关生死的事情,赵括把它说得太简单。赵国不让赵括做将军也就算了,如果让他担任将军,那么毁掉赵国的一定是赵括。”后来用“纸上谈兵”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也比喻空谈不能成为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