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合一年级教师读的书籍有哪些?
展开全部
有人说,对于老师而言,“读书就是最好的备课”。好教师的知识结构应当由三块组成,即精深的专业知识,开阔的人文视野,深厚的教育理论功底。一句话,什么样的教师也就带出了什么样的学生,什么样的厚度也就会有了什么样的深度课堂。如果教师以其不读书的形象去影响学生,以其空空如也的头脑去思考问题,以其匮乏的信息去与人交流,以其贫乏的知识去教育学生,教育还能有什么好结果?
读书、读书,还是读书!因为不读书,教学没有什么好方法,没有什么新内容,头脑里没有什么新问题,就容易自以为是。见不到新东西,目光自会短浅,言谈举止自然庸俗。
这些话并不是危言耸听,而是对于教书育人的教师来说,不读书不是教师一个人的事儿,影响的是一群人。教育是容易让人心灵结茧和蒙尘的的职业。教师既要重教书,也要重读书。要让学生热爱读书,教师首先要爱读书。
教师的教学是育人,是教会学生学,这就只能靠智慧;而仅仅靠“苦干”对他的学生未必有什么启发。因此,今天小美向各位尊敬的老师推荐15本书,希望老师们能传道、授业、解惑,为祖国的明天培育真正的栋梁之才。
1、《书都不会读,你还想成功》
这本书不是纯理论的书,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工,它有生动而吸引人的故事情节,可以让老师在休息之余轻松阅读;另一方面它又是一本实战性的指导书,我们可以边读边按书中指导去做,一个月的时间,足可以让你养成初步的阅读习惯,品尝到阅读的甘甜;而最重要的一点是,要想让学生爱上阅读,最有效的方法是我们教师都爱阅读,认真读完这本书,你就是一年读不了365本书,你也会是爱读书的教师。
这本书也可以推荐给“对读书不感兴趣的人”,它可以让你养成读书的习惯;可以推荐给“没时间读书的人”,它告诉你我们不是没时间读书,而是没有找到正确的读书方法;还可以推荐给“不知道读什么书的人”,它帮你规划先读什么,后读什么,明确你读每一类书将有什么收获。
2、《读懂孩子——学生心理学手册》
教育孩子首先要了解孩子。种庄稼,需要了解庄稼的习性;教育孩子,也需要了解孩子成长的特点和规律。本书的作者奥贝尔既是一位心理学家,又是一位教师,在充分理解教师和家长在育儿过程中各种困惑的基础上,向大家推荐了三个非常重要的心理学理论:依赖、无意识和冲动。因为出生之后身心依然处于继续发育的过程中,所以要依赖成人和环境;在婴幼儿时期的各种感受和经历,都会成为孩子成长的“无意识”,影响其一生的生活;而冲动是孩子的“内在发动机”,激励着孩子不断去探索和实践,满足自己的好奇心和各种需求。
依据上述三个心理学理论,奥贝尔从孩子上学初期经常遇到的各种问题等角度,详细分析了学生的心理状态在教学当中发挥的作用,周边环境是如何影响到学生的心理等教育过程中遇到的心理学层面的基础问题。本书的语言浅显易懂,教师教育教学中的很多困惑,都可以从中得到答案。
3、《文章选读》
人的闲暇时间毕竟有限,故读书要取法乎上。最理想的状态是用较少的时间读一流的文章,涵泳浸润读好文,获得最大的收益。北京大学叶朗教授的《文章选读》就是这样一本好书。
一本好的选本,反映选编者的眼光、胸襟和境界。《文章选读》选文76篇,选文和点评不拘一格。杨振宁先生读了这本《文章选读》后给叶朗先生写信说:“我觉得你们的选编原则极好。”杨先生这“极好”的评价,即是对叶朗先生选编读本的最大褒奖。
一个教师读书的厚度,决定了他站在讲台上的高度。我一直认为教师的阅读不能仅仅读教育著作,应该多读一些“打底子”的文学作品。叶朗的《文章选读》,是适合中小学教师认真品读的一本比较理想的好文章选本。
4、《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
这本书记述了作者晚年与一个班的31名学生五年来朝夕相处的日常生活和教育故事,分为“快乐学校”和“儿童时代”两部分,共计41篇短文。作者用他全部的身心来爱着他的孩子们,书中诗一样的语言,使人如沐春风;诗一样的教育生活,使人心驰神往;诗一样的心灵,使人感受到教育工作的神圣、愉悦与宁静。
作者对教育本质问题的一系列探索与追问,形成了鲜明的观点:“童年是人生最重要的时期,它不是为未来生活做准备,而是真正的、不可再现的、光彩夺目的一种生活。”作者以满腔热情发出了“要还给孩子一个快乐的童年”的呼声,这呼声,直到今天依然是那样振聋发聩。
用爱来倾听每一个孩子的心声,用爱来启迪孩子们去发现美、学会爱,这便是教育的智慧。
5、《听程红兵老师说课评课》
这本书可谓是解决当下课堂问题的“及时雨”。作者围绕说课和评课两个方面,针对一个好的课堂如何研磨与运行,以及如何激发课堂中的师生智慧,分析课堂模式,研究课堂标准,探讨课堂的共性和个性,并通过援引大量的观课和评课的具体案例,向我们呈现了一个好的课堂、一个智慧的课堂应该有的样子,一个有责任的教师、一个有良知的教育人应有的姿态和在课堂上应有的识见和作为。
作为校长的程红兵之所以能把课堂认识得这么透彻,是因为他身居“高位”,却更愿意把自己看成一个语文教师,而且心里始终装着学生、装着课堂,对课堂永远保持着一种敬畏、一种热忱。
6、《大学新语》
这本书读起来不像轻松读物,其中很多内容是以作者多年研究中积累的数据和分析为支撑,一些论述也并非适合所有学校。但是他对于在急剧变化的当代中国大学里存在的问题表现出深深忧虑,体现出人文学者的忧患意识,将读者慢慢带入一种沉静思考的状态,和作者产生精神上的交流。
在本书中,我们不仅看到了作者的忧虑和批评,更看到了作为一位人文学者的希望和信心:“教育收效很慢,急不得,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是也。另外,因相信‘只要耕耘,必有收获’,即便身陷泥淖,眼前一片雾霾,也都对未来保有某种信心。”
7、《儿童阅读的世界》
《儿童阅读的世界》作为国内第一部系统阐释儿童阅读的著作,全面回答了与阅读相关的三个核心问题:
(1).什么是阅读?
(2).儿童是如何学会阅读的?有哪些因素影响儿童学习阅读的过程?儿童学习阅读的基本规律是什么?
(3).阅读怎样教才更为有效?孩子的阅读能力又应该如何评价?
如果说当下的阅读教育现状就是一种“无方向、无定法、无评价体系”的“雾霾天”,这套《儿童阅读的世界》则正是我们期待的治理之本,希望它能穿破层层“雾霾”,让语言学科的阅读教学更科学、更高效,真正能够帮助语言学科的阅读教学突破瓶颈和难点,提高教学质量。
8、《教育的使命——一位美国名师的课堂反思》
本书作者在长期观察一个叫艾米莉的孩子的基础上发现了孩子问题所在,他猜测这孩子是这样想的“老师想让我做一件事情。我根本不知道让我做什么,也不知道为什么让我做。不过我还是做点儿什么吧,这样他们就会放过我。”
作者认为,要想让学生热爱学习,培养学习能力,“唯一的改变”是“使学校和教室依照每一个学生的方式”发展他的潜力,追求他们的兴趣”,让“每个小孩子可以自由选择自己喜欢参与的项目”。一个教师的教学水平固然重要,但对学生的关注度和知晓度相对于他的教学水平来讲,更为重要。
9、《教育方法学》
佐藤学的《教育方法学》是基于教学实践的理论,是指导课堂教学实践的学问,落实到课堂教学实践,我认为最能体现佐藤学教育方法学的教学行为就是“听”与“做”。
佐藤学所主张的“听”,不是单方面的被动听取,而是通过“听”促进思维的开放,产生新的想法,继而分享出刺激学生们形成更多更新颖的想法,生生学习共同体便通过“听”的行为而形成。
佐藤学的《教育方法学》是一本细致诊断学校各种“病症”并探索解决方略的著作,我们既可以移用它的研究结果来解决自己教学中的问题,也可以借鉴此书的研究方法来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
10、《世界小史》
几乎所有阅读此书的人,都无法忘记它的开头与结尾,贡布里希的“妙手”,在这两处得到了全部体现,他只用了一片燃烧着的纸,就让孩子们经历了这个世界的从有到无,“像回家一样”。“回家”,太有趣味,也太有意味,它是探寻漫长的过去,还是重回现实的存在?贡布里希让我们体验,我们不是在追问“某一个”故事,而是在追问一个“特定”的故事,是“我们”的故事,这个“我们”,也就带出了贡布里希对历史中所有人命运的信念与悲悯,“我们有理由去寄希望一个更美好的未来”。
怀着爱,怀着温柔,贡布里希用《世界小史》驱散了大历史斗转星移的冰冷,带给人的正是世界的纯真和历史的柔软,在日复一日的“历史”里。
11、《特权:圣保罗中学精英教育的幕后》
此书最耐人寻味的地方,是圣保罗如何培养淡定而非显摆的精英。哪怕校园里名流云集,学生也会靠着努力打造自己的优秀,血统、家世、财富甚至聪明这些属性被隐藏掉,学生珍惜的是卡罗尔·德怀克所称的成长思维,管你有钱没钱,爱拼才会赢。
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我深知社会经济地位对教育成就的影响,而教育又决定未来的社会经济地位。这是一个草莽英雄和知识英雄辈出的年代,过去森严的等级制度,被全球化和知识经济冲击。圣保罗中学让学生学会在不同社会情境下,都能表现出淡定和开放,这是新精英教育给我们最大的启示。
12、《我们三代人》
汤用彤、汤一介父子两代人均为现当代学界巨擘,桃李遍天下,这样的现象在学界并不多见。传奇的形成自有偶然的原因,但其背后也有一定的必然性。
笔者阅读今年年初出版的汤一介先生遗著《我们三代人》,领会到很多具体学术研究之外的细节。此书内容上由有关的“随笔”组成,看似不系统,实则有中心,三代人之间的代际影响贯穿其间。
读书、读书,还是读书!因为不读书,教学没有什么好方法,没有什么新内容,头脑里没有什么新问题,就容易自以为是。见不到新东西,目光自会短浅,言谈举止自然庸俗。
这些话并不是危言耸听,而是对于教书育人的教师来说,不读书不是教师一个人的事儿,影响的是一群人。教育是容易让人心灵结茧和蒙尘的的职业。教师既要重教书,也要重读书。要让学生热爱读书,教师首先要爱读书。
教师的教学是育人,是教会学生学,这就只能靠智慧;而仅仅靠“苦干”对他的学生未必有什么启发。因此,今天小美向各位尊敬的老师推荐15本书,希望老师们能传道、授业、解惑,为祖国的明天培育真正的栋梁之才。
1、《书都不会读,你还想成功》
这本书不是纯理论的书,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工,它有生动而吸引人的故事情节,可以让老师在休息之余轻松阅读;另一方面它又是一本实战性的指导书,我们可以边读边按书中指导去做,一个月的时间,足可以让你养成初步的阅读习惯,品尝到阅读的甘甜;而最重要的一点是,要想让学生爱上阅读,最有效的方法是我们教师都爱阅读,认真读完这本书,你就是一年读不了365本书,你也会是爱读书的教师。
这本书也可以推荐给“对读书不感兴趣的人”,它可以让你养成读书的习惯;可以推荐给“没时间读书的人”,它告诉你我们不是没时间读书,而是没有找到正确的读书方法;还可以推荐给“不知道读什么书的人”,它帮你规划先读什么,后读什么,明确你读每一类书将有什么收获。
2、《读懂孩子——学生心理学手册》
教育孩子首先要了解孩子。种庄稼,需要了解庄稼的习性;教育孩子,也需要了解孩子成长的特点和规律。本书的作者奥贝尔既是一位心理学家,又是一位教师,在充分理解教师和家长在育儿过程中各种困惑的基础上,向大家推荐了三个非常重要的心理学理论:依赖、无意识和冲动。因为出生之后身心依然处于继续发育的过程中,所以要依赖成人和环境;在婴幼儿时期的各种感受和经历,都会成为孩子成长的“无意识”,影响其一生的生活;而冲动是孩子的“内在发动机”,激励着孩子不断去探索和实践,满足自己的好奇心和各种需求。
依据上述三个心理学理论,奥贝尔从孩子上学初期经常遇到的各种问题等角度,详细分析了学生的心理状态在教学当中发挥的作用,周边环境是如何影响到学生的心理等教育过程中遇到的心理学层面的基础问题。本书的语言浅显易懂,教师教育教学中的很多困惑,都可以从中得到答案。
3、《文章选读》
人的闲暇时间毕竟有限,故读书要取法乎上。最理想的状态是用较少的时间读一流的文章,涵泳浸润读好文,获得最大的收益。北京大学叶朗教授的《文章选读》就是这样一本好书。
一本好的选本,反映选编者的眼光、胸襟和境界。《文章选读》选文76篇,选文和点评不拘一格。杨振宁先生读了这本《文章选读》后给叶朗先生写信说:“我觉得你们的选编原则极好。”杨先生这“极好”的评价,即是对叶朗先生选编读本的最大褒奖。
一个教师读书的厚度,决定了他站在讲台上的高度。我一直认为教师的阅读不能仅仅读教育著作,应该多读一些“打底子”的文学作品。叶朗的《文章选读》,是适合中小学教师认真品读的一本比较理想的好文章选本。
4、《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
这本书记述了作者晚年与一个班的31名学生五年来朝夕相处的日常生活和教育故事,分为“快乐学校”和“儿童时代”两部分,共计41篇短文。作者用他全部的身心来爱着他的孩子们,书中诗一样的语言,使人如沐春风;诗一样的教育生活,使人心驰神往;诗一样的心灵,使人感受到教育工作的神圣、愉悦与宁静。
作者对教育本质问题的一系列探索与追问,形成了鲜明的观点:“童年是人生最重要的时期,它不是为未来生活做准备,而是真正的、不可再现的、光彩夺目的一种生活。”作者以满腔热情发出了“要还给孩子一个快乐的童年”的呼声,这呼声,直到今天依然是那样振聋发聩。
用爱来倾听每一个孩子的心声,用爱来启迪孩子们去发现美、学会爱,这便是教育的智慧。
5、《听程红兵老师说课评课》
这本书可谓是解决当下课堂问题的“及时雨”。作者围绕说课和评课两个方面,针对一个好的课堂如何研磨与运行,以及如何激发课堂中的师生智慧,分析课堂模式,研究课堂标准,探讨课堂的共性和个性,并通过援引大量的观课和评课的具体案例,向我们呈现了一个好的课堂、一个智慧的课堂应该有的样子,一个有责任的教师、一个有良知的教育人应有的姿态和在课堂上应有的识见和作为。
作为校长的程红兵之所以能把课堂认识得这么透彻,是因为他身居“高位”,却更愿意把自己看成一个语文教师,而且心里始终装着学生、装着课堂,对课堂永远保持着一种敬畏、一种热忱。
6、《大学新语》
这本书读起来不像轻松读物,其中很多内容是以作者多年研究中积累的数据和分析为支撑,一些论述也并非适合所有学校。但是他对于在急剧变化的当代中国大学里存在的问题表现出深深忧虑,体现出人文学者的忧患意识,将读者慢慢带入一种沉静思考的状态,和作者产生精神上的交流。
在本书中,我们不仅看到了作者的忧虑和批评,更看到了作为一位人文学者的希望和信心:“教育收效很慢,急不得,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是也。另外,因相信‘只要耕耘,必有收获’,即便身陷泥淖,眼前一片雾霾,也都对未来保有某种信心。”
7、《儿童阅读的世界》
《儿童阅读的世界》作为国内第一部系统阐释儿童阅读的著作,全面回答了与阅读相关的三个核心问题:
(1).什么是阅读?
(2).儿童是如何学会阅读的?有哪些因素影响儿童学习阅读的过程?儿童学习阅读的基本规律是什么?
(3).阅读怎样教才更为有效?孩子的阅读能力又应该如何评价?
如果说当下的阅读教育现状就是一种“无方向、无定法、无评价体系”的“雾霾天”,这套《儿童阅读的世界》则正是我们期待的治理之本,希望它能穿破层层“雾霾”,让语言学科的阅读教学更科学、更高效,真正能够帮助语言学科的阅读教学突破瓶颈和难点,提高教学质量。
8、《教育的使命——一位美国名师的课堂反思》
本书作者在长期观察一个叫艾米莉的孩子的基础上发现了孩子问题所在,他猜测这孩子是这样想的“老师想让我做一件事情。我根本不知道让我做什么,也不知道为什么让我做。不过我还是做点儿什么吧,这样他们就会放过我。”
作者认为,要想让学生热爱学习,培养学习能力,“唯一的改变”是“使学校和教室依照每一个学生的方式”发展他的潜力,追求他们的兴趣”,让“每个小孩子可以自由选择自己喜欢参与的项目”。一个教师的教学水平固然重要,但对学生的关注度和知晓度相对于他的教学水平来讲,更为重要。
9、《教育方法学》
佐藤学的《教育方法学》是基于教学实践的理论,是指导课堂教学实践的学问,落实到课堂教学实践,我认为最能体现佐藤学教育方法学的教学行为就是“听”与“做”。
佐藤学所主张的“听”,不是单方面的被动听取,而是通过“听”促进思维的开放,产生新的想法,继而分享出刺激学生们形成更多更新颖的想法,生生学习共同体便通过“听”的行为而形成。
佐藤学的《教育方法学》是一本细致诊断学校各种“病症”并探索解决方略的著作,我们既可以移用它的研究结果来解决自己教学中的问题,也可以借鉴此书的研究方法来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
10、《世界小史》
几乎所有阅读此书的人,都无法忘记它的开头与结尾,贡布里希的“妙手”,在这两处得到了全部体现,他只用了一片燃烧着的纸,就让孩子们经历了这个世界的从有到无,“像回家一样”。“回家”,太有趣味,也太有意味,它是探寻漫长的过去,还是重回现实的存在?贡布里希让我们体验,我们不是在追问“某一个”故事,而是在追问一个“特定”的故事,是“我们”的故事,这个“我们”,也就带出了贡布里希对历史中所有人命运的信念与悲悯,“我们有理由去寄希望一个更美好的未来”。
怀着爱,怀着温柔,贡布里希用《世界小史》驱散了大历史斗转星移的冰冷,带给人的正是世界的纯真和历史的柔软,在日复一日的“历史”里。
11、《特权:圣保罗中学精英教育的幕后》
此书最耐人寻味的地方,是圣保罗如何培养淡定而非显摆的精英。哪怕校园里名流云集,学生也会靠着努力打造自己的优秀,血统、家世、财富甚至聪明这些属性被隐藏掉,学生珍惜的是卡罗尔·德怀克所称的成长思维,管你有钱没钱,爱拼才会赢。
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我深知社会经济地位对教育成就的影响,而教育又决定未来的社会经济地位。这是一个草莽英雄和知识英雄辈出的年代,过去森严的等级制度,被全球化和知识经济冲击。圣保罗中学让学生学会在不同社会情境下,都能表现出淡定和开放,这是新精英教育给我们最大的启示。
12、《我们三代人》
汤用彤、汤一介父子两代人均为现当代学界巨擘,桃李遍天下,这样的现象在学界并不多见。传奇的形成自有偶然的原因,但其背后也有一定的必然性。
笔者阅读今年年初出版的汤一介先生遗著《我们三代人》,领会到很多具体学术研究之外的细节。此书内容上由有关的“随笔”组成,看似不系统,实则有中心,三代人之间的代际影响贯穿其间。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