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说坚持到高三?
这两天听了不少家长和同学的反馈:
“感觉孩子到最后了,没有全力以赴。”
“最近孩子状态一般,就不想复习了。”
“最后60天了,觉得啥啥时间都不够,没有足够完整的时间。就不太想再深入或者扎实搞一个东西了。”
……
每年,在清北夏令营和参营的学弟学妹交流,有时候他们会让我在买的书上或者明信片上写一段激励他们
的话。这么多年,我其实都只写一句:
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心似平原走马,易放难收。
工作几年,不断向前奔跑,不要说不进则退,不快点走,都会退步;工作几年,不敢休息太多,也是因为懒惰是人的天性,一旦休息多了,再想找回状态还需要花不少时间。有时候,工作状态不好,可以选择休息一下,但是绝不会有不想工作,不想思考的想法。因为,那是懒惰的一种借口,是一种自我蒙蔽。
有人说,最后60天了,调整心态就好了。
但是心态归心态,努力还归努力。
60天,其实还是能够在保持手感练习的同时查缺补漏;60天,还是可以在基础稳固的情况下,谋求一些章节的突破;60天,还是可以再抱抱佛脚,记忆一些作文素材。把60天拆分成10个五天,其实还是不少时间。
这是我在各种场合鼓励同学们的常用段子:
我高三时候,目标比较明确,就想学经管类专业,高考后出分了,裸分第七。那年的第一读了协和,第二
第三保送选择了清华建筑,第四选了北大元培,我就这样进入了自己最理想的光华。
但是,如果再差几分,不用多,就几分,我就会进入到一个不喜欢、没兴趣的专业,就不会在现在的生活轨迹上,太难想象,自己会是什么样子。
再加上和招办老师谈专业的过程,回想起来,可以说是惊心动魄。
国内大学之间的差异,每个大学之中专业的差异,从高考录取分数来看,无非几分,但从学生的未来发展上看,差异就不是一点半点了。
很多同学,在高中阶段,水平和能力本没有那么大差异。但在高考时,却可能因为发挥的不同,进入了不同的学校和不同的专业。几年以后,学校平台的差异、专业与兴趣的匹配度、周边环境氛围的影响,就会将你们的差异,变大。
如果少了几分,我可能会怪最后的60天,自己不够努力,自己放了水,自己没再去查缺补漏,自己没做各种事。
如果你坚持了,最终真的只差一点,你也不会懊恼,不会对自己失望,毕竟考试嘛,总有一些运气。无非时运不济,你只需不坠青云之志就好。
如果写到这里,就这么结束了,那就只是一碗鸡汤了。
站在更长期的角度来看,我们所追求的,是成长。这种成长,可以是学习能力的提升,可以是工作中的成长,更可以是人生阅历的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