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属于几线城市?
二线城市。
福建有两个万亿后备军:泉州、福州。
泉州是福建GDP第一城,经济总量连续20年位居全省首位。福州是福建省会,但GDP却一直受到泉州的压制。厦门虽然经济总量不高,但却坐拥经济特区和计划单列市的双重身份,级别最高。
2019年,泉州GDP9946.6亿,福州9392.3亿,厦门5995亿。
泉州离万亿只有一步之遥,只要今年能保持正增长,破万亿就毫无悬念。泉州或许声名不显,但安特、特步等国民品牌均出自于此,一个小小的地级市坐拥100多家上市公司,民营经济实力在地级市中位居前列。
泉州福建省的三大城市之一
2020年4月2日,东京大学发布了《2020亚洲城市排行榜》。厦门在福建省入选城市中排名最高,位列亚洲发达二线城市,福州、泉州被评为亚洲标准二线城市,莆田入选亚洲标准三线城市。
2020年2月18日,据各地统计局数据发现,2019年我国GDP超万亿元的城市已增至17个,还有6个城市正处于9000亿元梯队,泉州就是其中一个,超过9300亿元。
以上内容参考:凤凰网-逼近万亿!谁是下一个万亿GDP城市?这7个城市有希望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二线城市
二线城市
二线城市名单:宁波市、昆明市、福州市、无锡市、厦门市、济南市、大连市、哈尔滨市、温州市、石家庄市、泉州市、南宁市、长春市、南昌市、贵阳市、金华市、常州市、惠州市、嘉兴市、南通市、徐州市、太原市、珠海市、中山市、保定市、兰州市、台州市、绍兴市、烟台市、廊坊市
4个一线城市在各自的两个梯次中调换了位置——由“北上广深”变为“上北深广”,依次是上海、北京、深圳、广州。
地域位置
泉州市大地构造位于华南褶皱系的东南部,闽东火山断拗带的中南段。构造带均呈北东-南西方向展布。境内五分之四以上的面积分布为中生代火山岩系和侵入岩,两者出露面积约各占一半,从西北往东南侵入岩分布面积增多成为主体。
闽中大山带中段戴云山脉主干呈北东-南西方向展布,横卧西北部德化境内,规模庞大,主峰海拔1856米,为福建省第二高峰。其支脉和余脉向东南、南部绵延,地势西北高,往东南呈阶梯状下降,构成由中低山向丘陵、台地至平原递变的多层状地形地貌景观。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二线城市
二线城市。
泉州市地处福建省东南部,是福建省三大中心城市之一,北承省会福州,南接厦门特区,东望台湾宝岛,西毗漳州、龙岩、三明。现辖鲤城、丰泽、洛江、泉港4个区,晋江、石狮、南安3个县级市,惠安、安溪、永春、德化、金门(待统一)5个县和泉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泉州台商投资区。全市土地面积11015平方公里(含金门),2019年末常住人口874万人(不含金门县)。根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少数民族有53个,以回族、土家族、苗族和畲族居多。方言以闽南话为主,通用语言为普通话。
经济发展方面介绍
改革开放以前,由于泉州地处海防前线,国家投资少,经济长期处于以农业为主的自给、半自给状态,经济总量居全省地市倒数第二。改革开放以来,泉州人民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抓住机遇、扭住中心、爱拼敢赢、大胆实践,经历“三来一补”起步、乡镇企业铺路、三资企业上路、成片开发迈大步、区城经济展宏图的经济发展阶段,走出一条“以市场化为制度基础、民营经济与外向型经济互相促进为最大特色、县域经济发达为突出亮点、品牌化为突出优势”的具有侨乡特色的经济建设路子,创造了“泉州模式”。经济实力隔几年上一个台阶,成为福建省乃至全国发展最快、最具活力的地区之一,创造泉州发展历史的新辉煌,也成为全国18个改革开放典型地区之一。全市GDP在1978年为7.79亿元,1992年突破100亿元,2002年突破1000亿元,2013年突破5000亿元,2019年达9946.66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171元增至114067元;一般公共预算总收入由0.8亿元增至838.97亿元;1978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仅为75元,2019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2142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78年的324元增至49592元。
泉州人民立足实际,奋力打造特色经济,促进泉港“石化基地”、丰泽“中国树脂工艺之乡”、晋江“中国鞋都”、石狮“中国服装名城”、南安“中国建材之乡”、惠安 “中国石雕之乡”、德化“工艺陶瓷之乡”、永春“芦柑之乡”、安溪“乌龙茶之乡”等特色经济的形成并驰名海内外。
专业化、基地化、区域化、集群化的生产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带动大泉州城市建设与繁荣,城乡面貌发生历史性巨变。全市城镇化水平达67.2%,环湾区域建成区面积230平方公里,中心市区绿化覆盖率43.2%,一个以中心城市为核心,沿海次中心城市为骨干,立体交通网络完备、市政设施完善,具有闽南侨乡特色的泉州湾都市群雏形初现,泉州以组团式、海湾型的城市形态进入全省三大中心城市行列。
在推进经济建设的同时,抓好文化和城市建设,荣膺国际花园城市、全国文明城市、最佳中国魅力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生态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全国文化模范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中国优秀创新型城市、中国品牌经济城市、水环境治理优秀范例城市、中国十大和谐城市、中国人居环境奖、市民最满意城市、感动世界的中国品牌城市、全国综治最高奖“长安杯”获奖城市等称号和荣誉。
二线城市。
泉州市地处福建省东南部,是福建省三大中心城市之一,北承省会福州,南接厦门特区,东望台湾宝岛,西毗漳州、龙岩、三明。现辖鲤城、丰泽、洛江、泉港4个区,晋江、石狮、南安3个县级市,惠安、安溪、永春、德化、金门(待统一)5个县和泉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泉州台商投资区。全市土地面积11015平方公里(含金门),2019年末常住人口874万人(不含金门县)。根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少数民族有53个,以回族、土家族、苗族和畲族居多。方言以闽南话为主,通用语言为普通话。
经济发展方面介绍
改革开放以前,由于泉州地处海防前线,国家投资少,经济长期处于以农业为主的自给、半自给状态,经济总量居全省地市倒数第二。改革开放以来,泉州人民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抓住机遇、扭住中心、爱拼敢赢、大胆实践,经历“三来一补”起步、乡镇企业铺路、三资企业上路、成片开发迈大步、区城经济展宏图的经济发展阶段,走出一条“以市场化为制度基础、民营经济与外向型经济互相促进为最大特色、县域经济发达为突出亮点、品牌化为突出优势”的具有侨乡特色的经济建设路子,创造了“泉州模式”。经济实力隔几年上一个台阶,成为福建省乃至全国发展最快、最具活力的地区之一,创造泉州发展历史的新辉煌,也成为全国18个改革开放典型地区之一。全市GDP在1978年为7.79亿元,1992年突破100亿元,2002年突破1000亿元,2013年突破5000亿元,2019年达9946.66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171元增至114067元;一般公共预算总收入由0.8亿元增至838.97亿元;1978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仅为75元,2019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2142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78年的324元增至49592元。
泉州人民立足实际,奋力打造特色经济,促进泉港“石化基地”、丰泽“中国树脂工艺之乡”、晋江“中国鞋都”、石狮“中国服装名城”、南安“中国建材之乡”、惠安 “中国石雕之乡”、德化“工艺陶瓷之乡”、永春“芦柑之乡”、安溪“乌龙茶之乡”等特色经济的形成并驰名海内外。
专业化、基地化、区域化、集群化的生产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带动大泉州城市建设与繁荣,城乡面貌发生历史性巨变。全市城镇化水平达67.2%,环湾区域建成区面积230平方公里,中心市区绿化覆盖率43.2%,一个以中心城市为核心,沿海次中心城市为骨干,立体交通网络完备、市政设施完善,具有闽南侨乡特色的泉州湾都市群雏形初现,泉州以组团式、海湾型的城市形态进入全省三大中心城市行列。
在推进经济建设的同时,抓好文化和城市建设,荣膺国际花园城市、全国文明城市、最佳中国魅力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生态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全国文化模范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中国优秀创新型城市、中国品牌经济城市、水环境治理优秀范例城市、中国十大和谐城市、中国人居环境奖、市民最满意城市、感动世界的中国品牌城市、全国综治最高奖“长安杯”获奖城市等称号和荣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