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什么三国前期投降的人基本没事,后期于禁投降关羽却遭到曹丕蔑视?
曹丕确实非常蔑视于禁,以至于将其羞辱而死。
公元220年,正月,曹操去世;十月,曹丕篡汉登基。公元221年,于禁被孙权遣返回魏国。
此时曹丕刚刚登基,踌躇满志,正欲大展抱负,对于于禁这种晚节不保的老臣,曹丕是极其鄙视的。而此时的于禁,经历了种种磨难,胡须和头发均已斑白,脸型消瘦,大有风烛残年之感,最让他难以承受的是,整个魏国对他的态度是:人人嘲笑、处处讥讽。曹丕为了显示自己的宽宏大量和善待旧臣,就主动宽慰于禁,说什么“襄樊战事的失利,都是水灾暴至的原因,不是人力能够控制的,这件事已经过去了,不要再放在心上了”,然后又认命他为安远将军,还让他去拜谒曹操的陵墓。于禁感恩戴德,到了曹操陵墓,却看到满墙壁画,都是水淹七军的情节,尤其是关羽的战无不克、庞德的宁死不降、于禁的跪地请降,都栩栩如生。当然,这些都是曹丕故意找了画匠提前画好的,目的就是为了羞辱于禁。果然,于禁羞愧成疾,很快死去。不得不说,曹丕这一手够绝的!
于禁的投降行为,为何如此被曹丕鄙视呢?
我认为应该有多个方面的原因。
其一,于禁是曹操帐下元老级的旧臣,但晚节不保。
曹操对于于禁的屈膝行为,哀叹良久说,于禁跟随我三十年,怎么到了骨节眼上,反而还不如刚归顺的庞德呢?
“吾知禁三十年,何意临危处难,反不如庞德邪!”---《三国志》
其二,与庞德形成了鲜明对比。
于禁之所以投降,据一些史料研究表明(严谨性未经深入考证),只是为了保全三万兵卒;关羽囚禁于禁后,确实善待了这三万降卒,不但没有坑杀,还要养着他们。如果按照这个理论,于禁的投降行为,还是值得理解的。像孟达、糜芳等人的投降,愚认为,性质更加恶劣。
但是,偏偏庞德的行为与于禁截然相反,鲜明对比之下,于禁只能蒙羞了。
其三,于禁身为五子良将之首,最终却不能善始善终,让人鄙视。
于禁在演义中被严重黑化、弱化了。其实,在五子中,于禁竟然有假节钺的职权!这是曹营诸将中的唯一一个,相当于蜀汉的关羽。
当年曹操起兵的时候,于禁勇武过人、屡立战功,被授予假节钺,但是最终却向敌营中另一个假节钺的人屈膝投降,这简直是整个曹魏武将们的耻辱啊!
于禁,牛了一辈子,最后干了一件错事,于是被全盘否定,全面鄙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