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偏科的问题很严重,这可能是哪些原因引起的?
在教育现实中,学生的偏好总是存在的,这不仅会阻碍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且不利于长期教育。因此,解决学生的偏心势在必行。学生偏心的原因有很多,比如学生进入青春期的心理特点、所读的书、生活环境、影视作品等。,这可能会影响学生对某一学科的偏好或厌烦。20世纪80年代,美国著名发展心理学家、哈佛大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博士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论。他认为人类的智力是多元的而不是单一的,主要由语言智力、数理逻辑智力、空间智力、肢体运动智力、音乐智力、人际智力、自我认知智力和自然认知智力组成。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智力优势组合。
人的智力虽然是可以不断发展的,但是智力的素质是在孩子的早期就设定的,甚至有些智力是先天的。所以偏科学的孩子要考虑是否是智力差异造成的。如果是这样,老师和家长都应该首先尊重孩子的智力差异,而不是用统一的标准去要求学生。一方面要引导孩子全面发展,让他(她)明白中学开设的课程就像营养套餐,每一种营养都是成长的必需品,要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发展特长;另一方面,学生的学习要求和作业是根据他们的能力水平来设置的,这样他们就可以尝到成功的喜悦,并逐渐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
有些学生没有智力问题,但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或缺乏学习兴趣。学习不积极,完成作业或上课时注意力不集中,回答问题不积极,遇到问题不深入思考,缺乏质疑的勇气等。这些坏习惯是学生学习的敌人。习惯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一般与学习兴趣有关。兴趣浓厚的科目,学生会主动学习,投入学习,成绩自然高;学生越是害怕和排斥兴趣不高或者一直学不好的科目,成绩就越会下降。枯燥的知识本身(与部分学生相比),再加上教学的技术性和功利性,使学生对某一学科失去兴趣,这是导致学生偏科的原因之一。
解决这个问题就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要在教学设计上多下功夫,让枯燥的知识生动有趣,让深奥的知识通俗易懂,多设计学生活动,让学生通过体验和参与来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从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后,学习成绩自然会慢慢提高。时至今日,它仍然是影响学生学习的一个重要因素。虽然大家都知道学习不是为了老师,但即使遇到自己喜欢的老师,也会努力学习过去不喜欢的科目,从而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遇到不喜欢的老师,原本占主导地位的学科可能会变成弱势学科。教师的人格魅力和对教学和学生的态度是非常重要的。当一个老师发自内心的关注和尊重学生时,往往会给予鼓励和帮助,让学生感受到老师对自己的期望,发自内心的愿意学好。他自然会主动学习,把薄弱的学科变成强有力的学科。
仅仅关心和尊重学生是不够的。教师不同的工作态度和教学能力也会影响学生对不同学科的兴趣。当一个老师非常热爱他所教的学科,并将这种热爱(对知识的敬畏)传递给学生时,学生就会被感染,热爱它。当一个老师告诉学生“这个知识没用,但你必须背下来考试”的时候,学生们会从心里拒绝。要想让学生喜欢你教的科目,首先要让学生喜欢你的老师。这种爱不是庸俗的迎合,而是用教师的人格魅力吸引学生,用对学生的尊重和关心赢得学生,用高超的教学艺术和丰富的教育吸引学生,让学生安心愉快地投入学习。还有很多问题值得思考。理论上,教师应该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但是由于大班额和超大班额的现实,我们只能尽量给不同的学生以实际的帮助,让每个学生都能提高自己原有的水平。
父母经常抱怨我的孩子经常看中外名著、散文、小说,但每次语文成绩都不理想。你说这孩子多严重!家长们,如果把这种情况称为偏,那就大错特错了!这种情况属于“伪偏心”,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是因为孩子没有意向或者没有找到正确的学习方法,只要对症下药,成绩就会提高。真正的偏科是这样的:孩子的优势科经过努力会取得不错的成绩,但只是小优势,没有达到巅峰水平。对于你讨厌的科目,你会避免学习它们。现在变成这样了,还能比这更惨吗?既然没什么可输的,为什么不疯狂一点,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打!主动解决一个问题,总比被动接受10个问题好!在学习薄弱科目遇到困难时,要有意识地强迫自己不看答案,看书,翻笔记,求助,静下心来,积极调动大脑的知识库,寻求解决方案,结合解题过程深入了解基础知识。
战胜弱势主体而不逃避困难,爱上弱势主体!中考成功的决定性因素可能是一两门弱科。从培养兴趣开始,要注意弱主体的情感输入、时间输入和能量输入。夯实基础,建立制度,建立自信,主动学习,把“我想学”变成“我想学”,学会激励自己。无论学习什么内容,都要多思考,多问理由,提出自己的想法和看法。在学习这门学科不是很有吸引力的时候,知道最终的目标很重要。对我们来说,高考取得好成绩是最直接的目标。如果我们做得不好,我们就不能上一所好大学。这是我们学好的最好理由。我们无法拒绝。我们要积极学习自己的弱项。在学习的过程中,每一个小小的成功都会有回报,给自己什么样的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