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该如何理解活力课堂

 我来答
qsmm
2021-03-30 · TA获得超过267万个赞
知道顶级答主
回答量:28.3万
采纳率:90%
帮助的人:12.8亿
展开全部
一、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兴趣盎然中学习。
  新课程强调主动参与、体验性学习,学生用自己的身体去亲身经历,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因为这不仅是理解知识的需要,更是激发学生生命活力、促进学生成长的需要。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对于有效地参与教学活动来说,首要的问题是如何持久地保持学生参与的积极性。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就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由此看来,学生有效地参与教学活动的最合适时机是当他们兴致高、心里特别想做的时候。因此,在教学中只有积极诱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才能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就能使学生具备参与学习的心理准备。
  1.以情激趣
  教师要把微笑带进课堂,融洽师生关系,创设一个民主和谐的学习气氛。在课堂上教师与学生是平等的交流者。教师要敢于蹲下来看学生,不仅是身体蹲下来,心灵也要蹲下来,全身心地融入到学生中间去,与学生一起合作、交流,共建有利于个性发展的课堂氛围,使学生有效地获取新的知识和能力。惟有师生平等,才能调动起师生合作的积极性,才有利于师生的交流,使课堂成为交流的“沙龙”。教师要从一个教人者转化为学习者,真诚的学会倾听,和学生共同探究,共同发展。同时教师又是一名成功的赏识者,要关注每一个学生每一件“小事”,赏识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积极表现。唯有此,学生才能在快乐中学习,在成功中长大。再则教师还要做个性张扬的激励者,让每个学生在教师个性张扬的激励氛围中得到尊重,进而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真正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充分发挥皮革马利翁效应,热爱每一个学生,尤其是对“学困生”,教师更应给予鼓励、关心、同情和信任,让每一个学生都感到自己是被重视的、被关心的。
  2.合理创设情境,使学生乐学
  在课堂教学中,合理创设情境,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内容,加深印象,提高教学效率,而且能唤醒全体学生的认知系统,拓展思维,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激发学生参与,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学习。
  教学实践证明,学生自主学习的愿望是强烈的,它要求教师树立强烈的学生意识,把学习的权利和探索的时空留给学生,让学生自己选择学习的方式,设计活动方案,安排学习程序,通过观察、操作、猜测、思考、讨论、验证等多种活动,在研学中获取知识,同时,形成自己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刻苦钻研精神。课堂中鼓励人人动手,人人操作,通过自己摆一摆、拼一拼、量一量的活动去发现规律,通过动手、动脑、动口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不但掌握学习的方法,而且能加深理解,学以致用,有很大善处。因此,我认为教学课堂必须让学生得到动手操作的机会。不但要把实践操作活动作为学习知识、掌握知识的一种方法,也要挖掘表象隐含的智能因素,利用它发展知识,使学生手、口、眼、脑进行立体化互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实践是创新的源泉。我们应该彻底改变旧的教学模式,从小培养学生“试一试”的精神,使学生敢于尝试,善于尝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相信学生、尊重学生,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前提,以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为重点,以促进学生智能提高为核心,把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人,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操作、观察、思考、质疑、讨论、练习、评价等,就能使学生逐步形成具有较强的自主学习素质,从而更加主动地学习,主动地发展。
  三、合作学习,为学生搭建自主学习的舞台。
  合作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动力,学会共同生活,培养在人类活动中的参与和合作精神是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合作学习作为对传统教学组织形式的一种突破和补充,已经被教师越来越广泛地运用于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堂教学之中,这也是新一轮课程改革所倡导的自主、探索与合作的学习方式。
  合作学习是建立在学生个体合作需要基础上的。比如,在学生个体解决某个数学问题遇到障碍,苦思而不得其解时进行合作学习才有价值,才有成效。但在实际教学中,有些课为了追求合作气氛,或是一味追求求异思维,教师呈现问题情境后,不留给学生片刻思考时间,就立刻宣布“下面开始小组合作学习”,这样学生还没来得及思考问题情境,更谈不上自己的独立方案,容易造成要么组内优生一言堂,要么使讨论流于形式,达不到合作学习的目的。因此,在小组合作学习前,教师一定要让学生有独立思考的时间。教师设计的问题要有利于促进学生动脑,主动探究知识,有利于集体研究,促进合作学习。不提出过于简单,不假思索就能解决的问题。问题过于简单,学生张口就会,看起来气氛活跃,久而久之,学生容易形成思维惰性,不利于创新意识的培养。
  四、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开创学生探究的视野。
  教材是知识的载体,是师生教与学的中介,但只是提供了学生学习活动的基本材料,它需要每一位教师实践、丰富、完善。在教学中,教师对教学内容进行了重新组织,是教学内容更利于学生的主动学习,真正使学生在“做中学”。我们提倡“做学问”,而不是看知识、听教育。我们的学生已经具有大量的学习活动经验,有较强的求知欲,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这些心理特征,以教材为依据,但又不拘泥于“依纲靠本”,大胆处理教材,使问题情境尽量贴近学生身边的事情,让学生体会学到的知识与生活的联系,从而利用自己的经验,探索新知识,研究新问题,掌握学习的本领。
  五、注重学生对知识的体验和探索。
   从构建主义的观点来看,青少年是主动地建构他们自己的知识和对事物作出理解的,不是被动地去接受知识的。知识是科学思维的工具,它是相当抽象的。在教学中,应该鼓励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经验去经历学习过程,用他们自己理解的方式去探索和重建知识,这就是实现“再创造”。因此,我认为一个好的教师,总是把一些概念、规律纳入“待解决的问题”情境之中,给学生留下足够的思维空间,引导他们自己去“再创造”。
   真正的课堂,应该有观察、操作、估计、分析、交流,还有反思,在活动中是学生逐步体会知识的产生、形成的过程,受到思想方法的熏陶,并从中使学生获得了学习的积极情感,感受到知识的力量。
  六、尊重学生,信任学生。
  开启学生思维的灵魂以热情的鼓励,耐心的等待,巧妙的疏导和孩子们思维共振,感情共鸣,用知识的真谛拨亮孩子们的心灵,用对孩子们的爱心和真情来感染他们,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去塑造他们。每一节课该充满童趣、乐趣;课伊始,趣已生,课继续,情更浓,课已完,意未尽。40分钟的课堂,该像磁铁那样把每一个孩子的心紧紧地吸在一起,让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