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在甲午海战当中炮弹没有问题的话,可以打败日本吗?
两国海军交手多次,最具代表性的应该是两军主力舰队在黄海大东沟的那场遭遇战,但在北洋海军那个时候,全世界的穿甲弹都不怎么靠谱,经常出现不炸的情况,而不炸的时候就跟实心弹没什么区别。北洋水师使用的穿甲弹,是德国克虏伯生产的,也就是下面这张图里的穿甲弹:我们就以这场战斗为例来分析一下炮弹是否能成为左右成败的关键。
吉野虽未沉没,但受损极重,甲板上的设备被全部摧毁,也已丧失战斗力。比叡、赤诚在战斗末尾受重伤仓皇逃离战场,奄奄一息的西京丸也随之撤离,侥幸逃过一劫。旗舰松岛撤离战场之后,大修了半年尚不能完全恢复,西京丸报废,吉野号勉强快速修复,其他各舰也不同程度受损。北洋水师的硬核装备在当时的亚洲,甚至在欧洲都是首屈一指。典型的“定远号”战舰吨位在亚洲是第一,欧洲第八。
很多军迷都不愿意回顾这段历史。根据目前流传最广的历史记载,当时的北洋海军因为缺乏足够的经费,导致炮弹老化、缺乏训练,同时因为军队腐败,导致炮弹的尺寸和火炮的炮膛不一致,无法实现快速发射,甚至有些炮弹是填充沙子的炮弹。
这还只是巡洋舰,北洋水师主力角色镇远和定远两艘铁甲舰更要命,那失败似乎就是活该了,可见这本就是个经不起推敲的说法,同样的道理,也勒紧裤腰带,一天只吃一顿饭,日本商人和民众也纷纷解囊,最后募捐到的银两竟然可以买到三艘吉野号,可见日本上下一心为战争做好了准备,中日海战战未起,满清以先输三分。弹药不足、但要掺假一说也不可信。它们的4门305毫米主炮可以一起向前射击,如果要向侧舷方向射击就要牺牲一半的火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