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时期为了避免外戚干政实施了什么残酷的制度?
北魏为防止外戚干政而实施了“子贵母死”的制度。北魏这一政权的建立者是拓跋珪。他在前秦即将衰亡之际趁机自立,先是自称代王,后又改称为魏王。398年,拓跋珪正式称帝,北魏随之建立。出身鲜卑的拓跋珪于在位期间曾大力仿照汉制进行治国,原本尚是部落化管理的北魏因此进入到封建制统治之中。
此外,北魏为了强化中央集权还曾极力限制地方豪强势力以及外戚势力的发展。其中在限制外戚势力发展这一方面,北魏采取了一种名为“子贵母死”的制度。这一制度顾名思义就是儿子如果贵为太子,那么他的母亲就必须被赐死。“子贵母死”制度早在北魏建立初期便已存在,其制定者便就是北魏开国者拓跋珪。
自古以来,“母凭子贵”的事例并不在少数,而母子二人双双显贵的情况下便容易导致外戚势力日渐壮大。而外戚势力的壮大往往会对皇权的集中造成不利影响,继而有可能发生外戚干政、外戚篡权等情况。也正是基于这些不利影响,所以历史上诸多王朝都非常注重对外戚势力的压制,而北魏便就是其中之一。北魏所采取的“子贵母死”这一压制政策相对而言比较激进,而基于这一制度的实施,北魏出现了“保太后”这一特殊称谓。所谓保太后,其实就是太子生母被赐死之后负责抚养太子的“保姆”。
“子贵母死”制度开始实施之后北魏皇室便一直对此严格执行,后来直至宣武帝时期这一制度才被终结。这一制度的终结与宣武灵皇后胡氏有着很大的关系,此人在所生皇子被立为太子之后不仅没被赐死,反而还得到进一步晋封。而这位宣武灵皇后后来把控北魏朝权多年,北魏还因此爆发了“河阴之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