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真实的历史上,将军真的像影视剧中那样率先冲锋陷阵吗?
一些影视剧为显示古代将军的英武形象,总会出现于两军对阵中将军一马当先冲锋陷阵的场景,看后确实让人怒目圆睁,双拳紧握,热血奔涌,剧场充溢着一股英雄气。然而,在看客高呼“快也!壮哉!”之余,我却心生疑窦:将军是军队的指挥员、主心骨,军队安危系于一身,将军身先士卒固然勇气可嘉,但其若有闪失,军队岂能不败?
其实,除了极特殊情况下,古代将军是不会轻易一马当先冲锋陷阵的,因为阵战讲究阵法,阵法运用或曰战术运用、战术指挥,是将军的主责。将军要掌控全局,把握时机,根据战场形势的变化,及时调整战术、调配作战单元,这样方有胜算。
古人深谙其道,因此秦律规定:故大夫斩首者,迁。本为大夫而在陈前斩首,应加流放。在战场上,冲锋陷阵,奋勇杀敌,本是国家所希望的,为何大夫在阵前斩杀敌人要受迁刑呢?因为大夫是军功爵的五级爵,大夫以上将军是重要的军事指挥者,职责是军事指挥,而不是冲锋陷阵。试想如果在战场上,将军不登高望远,掌控全局,洞察敌情变化,及时指挥战斗,而是逞英雄挥戈上阵斩杀敌人,那就等于放弃了指挥权和指挥系统瘫痪,如此军队只能打乱战、败仗。
擒贼先擒王、三军夺帅、斩将夺旗,是军事斗争的釜底抽薪之策,也是双方竞相使用的破敌之法。故此,秦国特别重视对将军的保护。在军队中因军功获爵位的将领,根据级别不同,护卫士兵的数量也不同。商鞅之法规定:五百人的将官有五十个短兵;统率两个五百人的将领,是将官中的首领,有一百个短兵。千石俸禄的长官,有一百个短兵。八百石俸禄的长官,有八十个短兵;七百石俸禄的长官,有七十个短兵;六百石俸禄的长官,有六十个短兵。国尉有一千个短兵,大将有四千个短兵。如果将官战死,短兵要受处罚;如果能够得到一颗敌人的首级,就可以免除刑罚。目的就是军队的主心骨和指挥系统不能缺失。
司马迁因为个人的不堪遭遇,有个人英雄主义情结,但在《史记》中记述吴起、孙膑、白起、王翦、廉颇、李牧事迹,绝少有他们个人如何带头勇猛冲杀的故事,绝大多数都是他们如何谋划指挥战役。指挥是高级军官的职责,带头冲杀是低级军官的本分,不可混淆。
在《史记》中项羽算个特例,但若仔细分析,项羽虽勇猛无比,也非阵阵一马当先冲锋陷阵,只是在背水一战、成败在此一举的关键战役中才如此。巨鹿之战后,无论是与秦军交战,还是与汉军作战,项羽绝少亲临战场带头冲锋,只是在垓下被围才被迫率先冲杀,最后走投无路自刎身亡。
《三国演义》《水浒传》《隋唐演义》等历史小说的问世,契合了人们的个人英雄主义情结,因此,这些小说广为流传,堙没了历史的真相,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古代将军动辄捉对厮杀,动辄赤膊上阵一马当先,动辄一人力敌千军,战役、战争的胜负决定于将军个人的勇猛精神和格斗本领。谬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