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句丽的建立与崛起
“权利炙手热,争道俱着鞭。”权势此物,向来深得人心,拥有权势,财富、美人便可应有尽有。中国在 历史 上不断分裂又统一,不过也是为了权力之争。自封建王朝建立以来,天下大权掌握在皇帝手中。
百姓不追求天大的权势与滔天的财富,只要皇帝能将国家治理好,让百姓安居乐业,王朝便可以长久持续。但皇帝并不容易,除了处理国事,还有警惕旁人夺权,更要警惕他国来犯。
历史 上曾经有一个强国,曾对隋唐朝代产生巨大的威胁,以至于两个王朝的四位伟大帝王看完地图后都指着此强国说:死也要把它灭了。
高句丽的建立与崛起
这个强国就是高句丽。高句丽建国于公元前37年,是中国东北地区和朝鲜半岛存在的一个政权,占据了辽东大片土地。在中国统一时,它是一个独立的政权,对于那时的帝王以及百姓来说,这个政权就是一个国家。但事实上,它更像是一个庞大的民族。
高句丽是由 朱蒙 建立。朱蒙原本是夫馀王族中的成员。夫馀族又被人们叫做扶余族,是分布在松花江中游平原上的一个民族。朱蒙是扶余的王子,与族中人产生了不可调节的权力争斗,不论是在哪个朝代,争权夺势都是不可避免的,即使扶余只是一个小国。
一场权力的斗争,就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扶余的那场权力的斗争中,身为王子的朱蒙最终失利。迫不得已之下,他向南逃离。虽说在权势斗争中失败了,朱蒙依然有许多忠心的部下跟随着他,他们一路逃亡,到了如今的新宾县永陵镇南,建立了后来的高句丽。
高句丽在成立初期,只由几个小部落组成,但很快,高句丽的政权就扩张到了汉江流域。建武十二年,高句丽的太祖王将分散在各地的五个部落设为五个省,开始了他集权化的统治。
之后,高句丽在中国的地图上不断扩张,吞并了不少部落,甚至脱离了汉朝的掌控,直接与汉朝相对。 高句丽骁勇善战,战力雄厚,超出了封建王朝皇帝的想象,成为各朝皇帝的眼中钉肉中刺。
与隋朝的战斗
589年,隋朝一举灭掉陈国,结束了西晋末年以来的混乱年代,中国又开始逐步向着稳定的方向发展。 隋文帝 在位期间,就对于高句丽颇具微词。高句丽从建立到发展壮大,所用的时间太短,所立下的战功也太惊人,这个国家一日不除,对于封建王朝的威胁就始终存在。
698年,高句丽开始派军反隋。高句丽的野心从未减少,它从建立之初就不断扩张,未尝没有统治天下之意,原本隋朝对高句丽起了忌惮之心,却没想这么快与高句丽产生冲突。令隋朝没有想到的是,竟是高句丽率先发动战争。而这也让中原地区意识到,高句丽的威胁是致命的。
隋炀帝即位后,决定像灭陈一样将高句丽灭掉。他以为高句丽不足为惧,灭掉高句丽是一件易如反掌的事。
隋炀帝 杨广此人最大的特点之一便是行事高调,他在位期间耗费了不少民力财力,修建运河、行宫,专注于奢靡的生活。
即使是想要攻打高句丽,他也从未想过低调行事,为了讨伐高句丽,他开凿了永济渠,花费大量财力物力打造兵器,还扩充了军队。他的行为是为了更好地战斗,“将军不打无准备的仗”,隋炀帝在前期准备上可谓是尽心尽力。
公元612年,经过了五年的准备工作之后,隋朝军队浩浩荡荡地向着高句丽的方向出发了。隋炀帝对自己的军队信心满满,认为战斗必定会进行得格外顺利。一开始,隋朝军队的局势确实极具优势,隋军一路破了四五十座城。
好景不长,也许是隋朝将领开始轻敌,在战场上指挥不当,导致当时渡过辽河的三十万大军全军覆没。次年,隋炀帝决定再次攻打高句丽,这一次,他决定挂帅亲征。
原本有许多人反对隋炀帝再攻打高句丽,但隋炀帝不听规劝,在隋朝已经民怨四起的时候依然坚持攻打高句丽。第一次对高句丽的讨伐,那三十万大军之所以会全军覆没,除了将领的指挥不当,粮草不足也是一大原因。
于是第二次进攻隋炀帝吸取了教训,在开战之前就保证了粮草充足。他率领军队,将辽东城围困了六个月之久,胜利的曙光仿佛就在眼前,眼看着就要成功拿下这一个重要城池。
在这关键时刻, 杨玄感 造反了。隋炀帝本就不得民心,自他上位之后,各地大大小小的起义不断爆发,在这种情况下他挂帅出征攻打别国,自然是让起义的人有了机会。
听闻杨玄感造反,且已经逼近洛阳,隋炀帝大惊失色,在政权受到威胁时,攻打高句丽显得不那么重要,于是他立刻撤兵,甚至连武器都来不及带走。
614年,隋炀帝再次挂帅亲征攻打高句丽,高句丽假意投降,隋炀帝便立即班师回朝,等到他发现自己被骗之后,隋朝却早已没有发起征战的能力,起义四起,隋炀帝连自己的帝位都即将不保,加上连续三年攻打高句丽,耗费的财力物力早已将国力掏空。618年,隋朝灭,唐朝建立。
与唐朝的战争
唐朝建立之后,开创了 历史 上著名的 贞观之治 ,但安居乐业是百姓的,战争依然在百姓看不到的地方不断进行。每个朝代皇帝都致力于抵抗外来的侵略,为了边关事宜可谓是殚精竭虑。贞观末年,唐朝基本将突厥消灭。
唐朝建立初期对高丽、百济以及新罗都实施友好的政策。643年,新罗派遣使者到唐朝,向唐朝寻求帮助,表示高句丽攻占了新罗四十余座城,并且还与百济联盟,准备断绝新罗与唐朝之间的通路。
唐太宗 李世民听说之后,便派了使者到高句丽,希望高句丽能够停止对新罗的战争,但高句丽拒绝了唐朝的要求,不仅如此,还试图挑拨唐朝与薛延陀汗国之间的关系,准备与唐朝抗衡。于是唐太宗决定对高句丽出兵。
644年,唐太宗李世民任命张亮为平壤行军总管,率领了四万兵力,向平壤进军,与此同时,他又任命李世勣为辽东行军总管,率领六万军队向辽东进军。相比于隋炀帝时期,李世民所动用的军力大大减少,但与此同时也减少了用度。
645年,李世勣带领的军队在经历长途跋涉之后终于到达幽州,同年三月,唐太宗也亲自到达定州,慰问士兵。隋炀帝在征讨高句丽时,不断征兵,不管百姓是否愿意上战场,都会被强行抓走成为士兵,许多百姓为了脱离成为士兵的命运不惜折断双手。
唐太宗虽然派出的军力不如当年隋炀帝派出的军力,但他军队中的士兵都是自愿当兵,战争期间,唐太宗还亲自慰问生病受伤的士兵。所以隋炀帝失了民心,征讨高句丽时还要分心解决朝中的反叛之事,唐太宗深得民心,在征讨高句丽时可以全心全意,不被旁的事宜打扰。
唐朝的军队打得高句丽节节败退,毫无招架之力,一座座城池被唐朝以势如破竹的气势攻占,高句丽听说唐朝军队到来都感到害怕。六月,唐朝占领了白岩城,九月,唐军开始进攻安市城。然而,安市城的守军誓死不愿意投降,唐军只能在城外硬攻。
可唐朝军队自644年出发,到此时粮草将尽,天气又开始转冷,继续拖下去形势不利,唐太宗也不是贪心之人,当即决定班师回朝。
此次战争,唐朝攻下了高句丽十座城池,占领了辽东地区的大片土地,但唐太宗始终感觉遗憾——他原想一举歼灭高句丽,却没有达成目的,这让唐太宗懊恼不已。
这场战役给高句丽造成了巨大的损失,高句丽的国力大受打击,再也无法像以前一样肆无忌惮,唐太宗虽没有达成自己的目的,却为后来高句丽的覆灭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公元666年,高句丽发生内乱, 唐高宗 派庞同善等人进攻高句丽,又派李继从辽东方向进攻,夹道相击。之后的一年,唐朝军队不断取得捷报,高句丽不断失去城池,那些守军或逃亡或投降,整个高句丽溃不成军,早已不足为惧。九月,高句丽宣布投降,此后 历史 上再无高句丽。
隋唐两朝,隋文帝、隋炀帝、唐太宗以及唐高宗四位皇帝都赫赫有名,这赫赫有名的四位皇帝,因为高句丽一国费尽心思,想要覆灭高句丽却总是达不到目的。
高句丽确实是一个强国,为了覆灭这个国家,从隋文帝到唐高宗,俱是身心俱疲,小小一个国家,能将这几位皇帝逼至如此地步,足以说明其强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