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课到底备什么?

 我来答
濒危物种1718
2022-07-29 · TA获得超过1.2万个赞
知道大有可为答主
回答量:6755
采纳率:100%
帮助的人:47.9万
展开全部
昨天整理了徐杰老师的《植树的牧羊人》集体备课实录,受益良多。一下几个问题对于备课至关重要。
1、文本解读

首先,什么是文本解读?
文本解读是个人对与课文的理解,这种理解,徐老师认为基于三个层面:文本内容,文本主题,语言形式,这三个方面可以是文本解读的抓手。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文章写了什么,怎样写,以及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其次,如何进行文本解读?
看起来似乎很简单,可是我平常在教学中很少自己独立解读一篇文章,大概率是读上一两遍,让后就看参考资料,几乎让参考资料代替了自己对于文本的解读,这一方面是自己的懒惰,形成了惰性思维;另一方面,也是自己缺少文本解读的必要抓手,不知如何文本解读的缘故。
在阅读许杰老师的备课实录时,开始关注文本解读,他的解读路径,似乎可以给自己一些借鉴。

再次,一次具体的文本解读路径。

徐老师带领大家进行文本细读,抓住了对比这一有力的解读工具,找到了由语言到主题的探讨路径,徐老师在老师们探讨后总结道:

我”的态度的对比,“我”对牧羊人的态度,“我”对这一片荒原的态度是吧,对不对?牧羊人个人悲苦的身世与造福别人的对比,平凡的身份与高贵的灵魂的对比,我与牧羊人对物质世界的要求的对比,变与不变的对比,这片山在变,但是牧羊人的心没有变啊;一个人与一群人的对比,前面种树应该说是一个人,到后面大家来看,其实在创造这片家园的时候,已经不是老人一个人了,他已经80多岁干不动了,但是年轻人一代又一代的人都在建设自己的家园,这就是一个人和一群人的对比;希望与绝望的对比,或者说叫绝望与希望的对比,前面的绝望,后面的希望;毁灭与创造的对比……这么多的对比。其实这篇文章真正的我们读懂了对比,我们真正地就读懂了这个问题。

随后徐老师又提出了几个问题:
1)这篇文章读起来为什么感觉是真的?
2)这篇文章语言转述为什么比直述好?

由第一个问题,徐老师引出了细节描写的作用,里面牵涉到了时间的真实(数据的真实),选种的真实,收拾房间的细节,环境描写的细节,以及标题变化的细节等。
由第二个问题,徐老师对于语言转述的理解如下:“这样转述的时候,首先这种转述的口吻所带来的那种极度的平静,但是不平静下面其实是有波涛汹涌的自己的内心的情感变化,它形成了很好的这种对立式的冲突式的审美效应,我就觉得应该要有这样的一种感受,一定要做到这个东西。我们学生写作文全部是转述肯定是拿不到高分的,但是作者故意的用大量的辅助转述,这个转述是有表现力的,越发显得平静,是来自于冷静,而这种冷静与内心的那种震撼形成很好的对比。”他也将转述加入了对比的写法里,使整个文章的分析更加完整。

对文章这样深层次的分析,能让我们对于文章有了一个由整体到局部的全面了解,这种对于文本的理解,为下一步的教学设计做了非常坚实的基础。

2、如何进行阅读教学设计

1)徐老师提出了两个关于教学设计的原则:

其一、文本解读过程当中,有哪些东西是可以变成学生的阅读活动的?
其二、学生通过什么样的途径来理解这样的结论,来得出这样的结论?

这里可以这样理解,首先,不是所有的文本解读都要成为学生的阅读活动。我们可以尽量对于文本进行深入的理解,这是进行有效教学的前提,只有老师深入理解了文本,才能大局着眼,从容应对课堂的突发状况。其次,文本解读不是老师全盘托出,不是老师提问,学生解答的简单过程,而是通过最能看眼老师功利的教学设计来实现的。

2)教学设计在教学活动中显现

在处理这个问题的过程中,老师们一再又陷入文本解读过程中而不自知。这也是老师缺少这方面训练的原因。

老师21:我们就是从这个老人植树,树它要成长,那么肯定需要时间,那么从速度的生长的时间过程当中可以看出,牧羊人他一直是在坚持。他这种坚韧不拔的意志,还有他的坚定信念,我们由此来分析这个人物形象。(还是文本解读,而不是教学活动设计)

徐杰:我要问的是你怎么分析这个人物形象?就是提一个问题让学生回答?

老师21:就是他为什么要植树而不是别的事情。

徐杰:我现在是学生,我回答你,我没什么其他更重要的事要干,所以我就植树,你怎么弄?

老师21:学生通过他植树,我们可以看出老人的形象。

徐杰:你还没明白我的问题,我们要有活动,你的活动是什么?

这里的问题非常典型,这位老师依然在分析老人的形象,而不是通过活动设计让学生来参与文本的理解。随后还有多位老师陷入了这种设计和解读不分的境地。
那么如何来设计这一板块的人物形象活动,在徐老师一再的追问下,这位老师逐渐明确了答案:

老师21:哪些地方可以通过植树,看出老人的人物形象。如文本第十一自然段还有文本的第七自然段,他把橡树子种下去,这要长出树,时间是很长的。然后十一自然段——三年来,他一直这样,一个人种着树,他已经种下了十万颗橡子。在这十万颗橡子中,有两万颗发了芽。而在这两万棵树苗中,有一万颗树苗,会在这光秃秃的土地上扎根,长成大树。那么这么长的时间的坚持,我们可以看出老人的什么,我觉得这个问题的判断,必须自己说出来。

徐杰:也就是说是通过学生去课文中圈画有关的词句来概括人物形象,这就是这个活动。好的,这可以作为一个活动,圈画关键的词句来理解人物形象,理解的问题上进行概括。可以的,所以我为什么持续追问你的用意,就是我们千万不要通过碎问碎碎问的方式去组织课堂活动。比如刚才这个活动,它就是一个10分钟左右的活动,读课文圈画关键词,最能表现人物形象特点的词句,然后连读,概括出人物是怎样的一种特征,这就是一个完整的活动。也就是说,圈画关键词句,连读,体验人物的性格,是吧?可以。

在这里,徐老师让这个语文活动逐渐显现,即让学生圈画关键词来体验人物性格。圈画关键词语来概括形象,这是很简单的活动,可是我们老师就是没有说清楚,或者可以说,这是缺少活动设计的自觉意识。

3)教学活动中避免“望天收”

在和老师的讨论中有老师提出了让学生提问,老师和学生互相回答的问题,这个问题我以前也觉得是非常高明的教学方法,在李镇西老师的课堂实录中也见过,甚至在自己也用过。

而这次徐老师对于这种教学方法提出了严厉的批评。“学生提出来这些问题本身就有很多的问题,因为很多都是很浅层次的碎问碎答”,“其实有很多问题与文本的阅读理解、阅读品质关联并不大,你这节课就解决他们那些破碎的问题,支离破碎的问题,没有办法组织教学,这是一。第二个,能不能有老师在学生的若干自己提出的问题当中,迅速抓到一个有价值的问题,并且由这个问题深入开展下去,左右勾连,然后把文本真正的读透,说实话,我都不敢这样做。”
如何提出有质量的问题,这也是语文教学的重点。

4)提出有支撑力的问题

语文的阅读活动可以有问题的提出,引发学生的进一步思考。但是“课文的阅读活动不能全部靠提问题来建构,我们可以提一两个问题,如果这节课一直是在提问题,学生一直是在回答你的问题,这个就枯燥了。”
我的课堂活动就几乎在提问中度过, 这正应了徐老师那句话,“学生找到答案,老师眉开眼笑,学生找不到答案,老师死不瞑目。”这是非常枯燥单调的语文学习,学生是提不起任何兴趣的。

什么是有支撑力的问题?
徐老师在回答这个问题时,给予了自己的理解:
有多少个问题是可以变成课堂教学当中能够具有支撑力的问题,一问一答的问题是没有多少支撑力的,有的时候一个问题过来,学生要读很多的书,要做很多的交流,这就叫支撑力。课堂当中的问题一定要有支撑力,跟学生一个来回是没有支撑力的,要跟学生来来回回他才有支撑力。

这里的支撑力的问题应该指的是,能够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是能够引发思维碰撞,引发矛盾的问题,而这是教学活动设计的关键。

5)活动设计要有支架

是否要有支架,要结合学生的情况,和问题的难易。支架是有目的性的,支架是梯子,要让学生爬到更高的认知高度。
在有老师设计墓志铭或颁奖词的活动时,徐老师就指出这种活动很好,但是只是抛出问题让学生去写,是有难度的,效果也会大减。如何让这个活动效果增强,徐老师给出了几个支架:降低难度,给出格式等,这些措施让这个活动扎实推进。

再以对比来设计文本活动:
(1)感受对比,这是预热环节。“你可以先出示一个前后对比,比如说前面的荒原的描写句子,后面成为绿洲的句子”。
(2)鲜明对比,寻找与发现。“从我的态度可以从变与不变,可以从希望绝望,你可以把我们今天大家研讨的这个东西,你可以给出几个提示给他,让他去阅读和发现,学生去阅读,然后交流,你看他就不是提问题,他就是属于交流与分享。”
(3)有趣的活动推进。在这里徐老师没有进入传统的对比分析赏析作用,而是将这种对比利用学生喜欢的活动来呈现,运用诗歌的形式,这里也有支架,减少了难度。“比如说把前面我们找到的花园跟绿洲的对比,提炼出很好的形容词出来或者很惊艳的句子作为诗的第一小节,就好玩了吧,这就是语言提炼和欣赏活动,说这里原来是什么?现在是原来什么?好,请你写第二小节。这原来是什么?现在是这样。你就把这个对比就把它几处找到对比,把它提炼出很好的很精炼的诗,然后来连读,这个就是语言活动,而这样的一个连读以后,对于对比所产生的作用又不要说了。”
活动不能是提问题找答案,也不能做太理性的分析,这样课堂就僵硬了。“不要变成说请问对比有什么表达效果,有什么作用,你就又变成了提问题找答案了。这种理性分析让课堂瞬间变冷,是不是这样。就是要变成语言的活动,怎么做?”
(4)一个大的活动要有三个台阶,而且要不断深入。

6)文中提到的活动还有:转坏视角讲故事,拍电影找镜头(情景再现),图文比较,绘本与文字对比,听写字词串联故事,听写词语,文中找反义词等等,许老路车的活动设计随手拈来。而且徐老师特别提到了好玩,好玩了,学生就被带进来了。这也是活动设计的重要一环,李镇西老师也说过类似的话,语文课堂要好玩有趣。

自己虽然没有参与徐老师的线下教研,可是这一次研讨实录,学习了文本解读,学习了教学设计,在缓慢的整理中,收获了语文教学的重要知识。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