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城市学院是几本呢?
根据教育局规定,已经没有明确的一本、二本的概念。东莞城市学院是一所工科类学校,有商学院、法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外国语学院等专业。建校18年。
学院简介
东莞城市学院始建于2004年,其前身为国家教育部批准设立的独立学院——东莞理工学院城市学院;2009年,东莞理工学院和广东鸿发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合作举办;2011年,学院择址东莞市寮步镇建设新校区;2021年经教育部批准,转设为由广东鸿发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举办、独立设置的本科层次民办普通高等学校,并更名为东莞城市学院。
截至2022年3月,学院下设14个二级教学部门,开设有45个本科专业;建有97个专业实验室、218个校外教学实践基地、24个校级科研机构,与20多家科研院所和企业建立了“产学研”关系。在校普通全日制学生数超15500人。
院系专业
截至2021年9月,东莞城市学院建立了以管、工为重点,管、工、经、文、法、艺、理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体系;设有13个教学单位,45个本科专业。
学科专业建设
学校在专业建设、教学研究、人才培养等方面卓有成效。学校现有机械工程,工商管理2个省级重点培育学科,软件工程、设计学、社会工作、保险学4个校级重点学科。学校会计学专业入选2020年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物流管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财务管理、工商管理、保险学、金融学、数字媒体艺术8个专业入选广东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电子信息工程、会计学建设为省级应用型人才培养示范专业,保险学、物流管理、安全工程建设为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同时,学校现有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软件工程、国际经济与贸易、数字媒体艺术、财务管理、建筑电气与智能化等省级特色专业在建项目,工商管理、金融学2个省级重点专业在建项目。 学校现有用友&新道数智产业学院1个省级产业学院,人工智能产业学院、现代智造产业学院2个校级产业学院。
师资力量
学校坚持实施人才强校战略,现有专任教师近千人,其中具有博士、基本形成一支师德高尚、结构合理、专业扎实、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人才队伍,为学校内涵式发展与教育教学质量提升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学校2019年建有省级教师教学发展示范中心,设立了各级各类人才培养培训项目,助推教师成长与发展,并聘请全国知名教授、专家学者、行业企业专家担任客座教授、兼职教授,不断充实和增强师资力量。为优化人才发展环境,提高教职工退休生活保障,学校2015年为教职工购买企业年金,成为广东省首家实施企业年金制度的高校,受到教育部门与社会的高度赞誉。
教学建设
学校办学以来获得五个省级教学成果奖。“新机制地方本科院校办学质量特色的研究与实践”“基于可持续发展理论的环境保护课程教学改革研究”2个成果获得广东省第六届高等教育教学成果。“《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知行一体的教学模式”成果获得广东省第七届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基于STEAM的机电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创新模式研究与实践”成果获得2019年广东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校企协同、宽融分合’新商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成果获得2021年广东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
在实验实践教学条件建设方面:突出应用型教学,学校建设有97间实验室,总面积约23677㎡。涵盖机械、化学、土木、电子信息、计算机、资源与环境、会计、管理、金融、艺术设计等专业领域。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3 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示范区 1 个、省级工程训练中心 1 个、省级大学生实践基地 1 个、省级大学生实训示范基地 1 个。每个专业至少有5个校外实践基地。
学校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不断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截至2022年4月,学校与219家企事业单位签订了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协议,在校政行企联合人才培养方面进行深度合作。其中,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签订“东莞城市学院华为云学院人工智能中心”合作协议,在软件工程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合办“华为创新班”;与新道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签订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协议,在财务管理专业合办“云财务管理会计师”班;与广东鸿高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在土木工程专业开办“鸿高创新班”;在财会类专业与楷博财经教育共建“ACCA班”;在物流管理专业与美宜佳合作开设“美宜佳店长班”;与北部湾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共建保险学专业“保险学菁英班”;在会计学专业与东莞市注册会计师协会共建“CPA创新班”;在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引进德国“双 制教育模式”,联合东莞高技能公共实训中心、伟易达(东莞)电子产品有限公司、东莞市精雕职业培训学校共建创新实验班等。
学术研究
学校科研能力逐年提升,科研项目和科研成果不断增长。截至2022年3月,学校承担各类科研课题820余项,其中,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3项,省部级科研项目72项,市厅级科研项目268项。
校主动服务东莞,积极融入地方经济社会建设。截至2022年3月,学校与20多家科研院所和企业建立了“产学研”关系,组建了高等教育发展与规划研究中心、智能技术应用研究中心、移动终端多媒体研究中心等24个服务东莞的科研机构。推动切合地方需求的科研体制机制的改革与创新,努力实现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学校整体创新能力提升双赢目标。
合作交流
学校大力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拓展与境外高校的深度合作或联合培养学生。学校已与香港都会大学、澳门科技大学、美国塞勒姆州立大学、英国考文垂大学、澳大利亚西悉尼大学、马来西亚拉曼大学等30多所高校建立良好合作关系,深入开展各类交流项目,其中包括:学期交流、3+1本科双学位、硕士研究生保荐等合作项目。通过开展一系列境外交流学习项目,为我校广大师生提供丰富的学习机会,师生们可体验已对接优质课程与优质教学质量,深入感受跨文化交流,拓宽全球视野。
学校加大教师出国(境)研修、讲学的力度,派遣教师和管理人员赴国外以及中国港澳台地区的高校进行访问、研讨,为教师提供优质的学术及教学交流平台,持续促进学校教学改革与创新发展。
学校始终坚持走都会大学创新性、应用型的办学道路,主动融入城市发展与行业需求,植根东莞、服务湾区、着眼全球。学校作为都会型大学全球联盟发起成员校之一,国际交流中心作为联盟的秘书处单位,学校与联盟各成员校建立友好关系的基础上,共同推进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提升学校在国际都会城市发展的影响力,为师生创造更多国际学术交流的机会。
文化传统
校徽整体颜色为绿色、生命绿。绿色代表着朝气蓬勃,是无限希望的象征,喻意城院学子风华正茂,学校发展充满活力。
校徽是“城”字的变形,从整体立意看,代表着“城市学院”校名,同时也包含城市——“东莞”之意,寓意“立足东莞、服务东莞”的理念。
校徽中竖的部分“川”字造形,象征着城市巍峨伫立的高楼大厦,整体风格昂扬向上,挺拔伟岸,代表城院人众志成城,奋发有为、追求卓越的精神。• 校徽中横的“圆环”造形,寓意“全球视野”,代表我校办学国际化,打造国际化都会大学。
校徽“圆环”造形与“川”字造形的融合,代表学校地处东莞海纳百川的城市精神。
就业状况
东莞经济的快速发展,为学生提供了很多就业岗位。全市现有民营企业51.8万户,是全国民营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纵观东莞各大人才市场,用人单位对应届毕业生的需求量有增无减,每年约录用10万毕业生。我院坚持面向东莞市场办学,注重教学质量和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因而学生专业基础扎实,深受用人单位的青睐,就业空间广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