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囊切除有何后遗症?这3种“结局”不好受,除非万不得已,别切
方先生患上胆结石已经一年有余,每次发作起来,总是能痛到在地上打滚,用她妻子的话说就是“大冬天整个被褥上全是他的一身汗”。
前段时间,隔壁家的老王劝他去做个胆囊切除手术,但方先生一直有所忌惮,他听说切除了胆囊之后,少了一个器官身体素质也会随之降低,于是迟迟不肯去做手术,无奈之下,方先生向小妙发来了求助的信息。
在了解是否有后遗症之前,我们先来看一下胆囊对人体的作用。
“卧薪尝胆”,胆囊一直给人印象“苦”。确实,这个微不足道的器官,却是身体里的“苦力担当”。
正常成年人的肝脏每日可以分泌600—1000毫升胆汁,分泌出来的胆汁可以帮助消化食物,促进胆固醇和各种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空腹时,胆囊储存胆汁,吃饭时,胆囊收缩,发挥消化功能。简单的说,胆囊既可以储存“胆汁”,它还能参与胃液和胰液一起帮助消化食物。
胆囊作为胆汁的仓库,日夜不停的工作,很容易受到疾病威胁,加上它的位置隐秘,人们往往很难察觉到它的异常。
在一些常见的诱因的作用下,胆囊一般会引发的3种疾病:
胆结石
胆结石又称胆石症,按位置可分为胆囊结石、胆总管结石、肝内胆管解释。人们常说的“胆结石”多指胆囊结石。有6——8成胆结石患者患者没有症状,基本上是在体检过程中以外发现,出现症状时,表现为右上腹部隐痛、胀痛或右侧腰背部隐痛。
胆囊炎
胆囊炎又分为急性胆囊炎和慢性胆囊炎,其中95%的急性胆囊炎患者伴有胆囊结石。慢性胆囊炎是急性胆囊炎反复发作的结果,严重者可导致胆囊萎缩和积水。患者可表现出右上腹疼痛,持续时间长,在呼吸和改变体味后,疼痛加剧。
胆囊息肉
胆囊息肉有良性和恶性之分,以良性息肉多见。良性胆囊息肉包括胆固醇性息肉、炎症性息肉、腺瘤性息肉等,而腺瘤性息肉若是不及时处理,可能存在癌变风险。患者少有明显症状,大多是通过B超查出。
患者出现胆囊疾病早期症状并不明显,只有少部分人有上腹和右上腹部疼痛。在急性发作期间,患者会有恶心、呕吐表现,甚至发热和轻度黄疸,如果身体出现这些症状,应当及时到医院进行检查。
目前对于胆囊疾病,许多人认为是不是就要把胆囊切除掉。实际上,胆囊切除后是有后遗症的,建议这几类人优先考虑胆囊手术,其他患者需根据情况在进行综合治疗。
第一,胆囊壁已经增厚,胆囊的慢性炎症明显,胆囊功能不好。
第二,胆囊出现萎缩,胆囊瓷化。
第三,胆囊中结石已超过2cm以上。
第四,胆囊充满型结石,已经没有储存功能。
第五,胆囊结石张在胆囊管上影响胆囊排空。
胆囊涉及到人体的消化与吸收,选择切除术也是由于胆囊已经“不能用”,若是盲目地选择切除胆囊,可能会遇到以下后遗症:
1、消化不良
人体内具有储存、浓缩胆汁功能的胆囊没有了,那么肝脏排出的胆汁就无处可存,只能持续不断流入肠道,从而影响食物的消化和吸收,特别是影响对脂肪的消化吸收。
2、引发碱性反流性胃炎
,胆囊收缩,使胆汁浓缩成肠,与胃和十二指肠的分泌和蠕动同步。胆囊切除后胆汁持续进入肠道而又缺乏食物和胃酸的中和,胆汁逆流入胃,造成胃酸升高,胃部细菌繁殖,促进胃腺体萎缩及溃疡形成。
3、导致胆管损伤
胆管损伤是胆道外科的非常疑难的并发症,是胆囊切除的最大缺陷。而内镜保胆取息肉是在胆囊腔内施行手术,根本不可能伤及胆囊周围器官,可以避免此并发症。
胆囊疾病与我们的饮食习惯息息相关,由此得知在胆囊切除术后,我们的饮食更需要注意三个“一点”:清淡一点、柔软一点、量少一点。
胆囊切除1个月以后,饮食可在清淡基础上,增加必要的营养补充,每天可以多吃瘦肉、水产品、豆类食物,也可以饮用牛奶。
术后3 6个月内,做到少量多餐、每天以4餐为好;进食要细嚼慢咽、宁慢勿快,这样做能减轻消化系统的负担,有利于避免消化功能的紊乱。
一般术后6个月后,胆总管逐渐伸展扩张,患者也可以慢慢恢复正常饮食。适当增加一点脂肪类的食物,若是出现腹泻、腹胀等,需及时停止,恢复到清淡饮食。
饮食调节是预防和防止疾病的基础,无论是否胆患者,建议40岁以上,直系亲属3代内有癌症史、切除胆囊5年以上者,腹部隐痛不适者,都要定期进行检查,发现异样及时处理,防止病情向恶性发展。
#39 健康 超能团# #清风计划#
未经作者允许授权,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