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完这本书才发现,三毛和荷西的爱情并不“神圣”
展开全部
“生命的过程,无论是阳春白雪,青菜豆腐,我都得尝尝是什么滋味,才不枉来走这么一遭啊!”
—三毛《撒哈拉的故事》
撒哈拉沙漠世界上最大、阳光最多、自然条件最严酷的沙漠。三毛因为小时候的心愿来到这里,生活了很长一段时间。
这本书就是她和荷西住在撒哈拉的时候写下的,记叙了他们在这片沙漠的生活片段。
自然条件恶劣的地方租房贵、淡水贵、买菜贵,生活拮据的两个人住在坟场区,租的房子是撒哈拉威人的破顶房子,随时有被小孩偷窥的风险,周围邻居全是N年不洗澡、借东西从来不还,还动不动就要摆脸色给你看的本地人... ...
即便如此,他们两个人不仅在这里扎了营,还把生活过的有滋有味。
三毛住的地方附近只有一个稍微繁华点的小镇,而这个可怜的小镇上只有一家又脏又破的电影院,一条热闹的街也没有,书报杂志收到的时候已经过期了。
住的地方信号差的要命,电视平均一个月收得到两三次,映出来的人好似鬼影子,一个人在家也不敢看,停电停水更是家常便饭,想出去散个步,外面整天刮着狂风沙。
这里的日子,除了土著撒哈拉威人过得自在之外,欧洲人酗酒,夫妻打架,单身汉自杀经常发生,恶劣的沙漠环境实在是让人难有好心情。
每次遇到生活难题,三毛都要感概一番:“撒哈拉沙漠是这么的美丽,而这儿的生活却是要付出无比的毅力来使自己适应下去啊!”
在这样的环境里生活必须要想办法把心里的那点“生活的艺术”表现出来。
找木头打柜子、用玻璃补房顶、抠点钱买床垫,再种几棵绿植,小小的两居室开始变的有模有样起来。
也是在这里三毛成了“拾荒者”的一分子。每天荷西上班之后,三毛便到家对面的垃圾场去拾破烂。
把旧的汽车外胎,拾回来洗干净,平放在席子上,里面填上一个红布坐垫,便成了鸟巢沙发。
深绿色的大水瓶抱回家来,上面插上一丛怒放的野地荆棘,家里便多了诗意。
不同的汽水瓶用小罐的油漆给它们厚厚地涂上印第安人似的图案和色彩,就成了艺术品。
书架是家里的必需品,而且要摆上装饰品才有味道。有个会手工艺的老公会省心不少,家里缺个风灯就逼他做一盏。
在旁人看来已经是艺术品的家,三毛还觉的不满意,她说:“没有音乐的地方,总像一幅山水画缺了溪水瀑布一样。”所以她又找来了播放器。
慢慢地,她又成了那个风花雪月的三毛。苦日子熬下来,过得还算不太坏。
两个不爱管钱的人生活在一起会是什么样?当有一天两个人不约而同地去放钱的口袋拿钱发现钱只剩下了最后一张,而发工资的日子还遥不可及。
“好,卖鱼,下星期卖鱼。”三毛很有野心的对荷西说,希望大赚一笔。
星期六早晨四点半,两人摸黑上车,牙齿冷得格格打战就上路了,仗着艺高胆大路熟,就硬是在黑暗的沙漠里开车四个小时。
清晨八点多,太阳刚刚上来不久,他们已经到达了目的地。下车后,四周空寂,身后是连绵不断神秘而又寂静的沙漠,眼前是惊涛裂岸的大海和乱石。
两人分工协作,会潜水的荷西负责抓鱼,三毛在岸边开膛破肚处理活鱼。一上午过去,荷西累的筋疲力尽,三毛杀鱼杀的眼冒金星。
闲下来的三毛边给荷西灌牛奶,边说:“我们这种人,应该叫素人渔夫。”
“鱼是荤的,三毛。”
“我不是说这个荤素,过去巴黎有群人,平日上班做事,星期天才画画,他们叫自己素人画家。我们周末打鱼,所以是素人渔夫,也不错!”
“你花样真多,捉个鱼也想得出新名字出来。”荷西显然对她天马行空的想法不感兴趣。
两人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终于把一车鱼运到了镇上,接着新问题出现了,脸皮薄的人怎么把这些鱼卖掉。
他们去文具店买了一块小黑板,几支粉笔,又向认识的杂货店老板借了一个磅秤。在黑板上画一条跳跃的红鱼,写上—“鲜鱼出售,五十块一公斤。”
然后把车开到邮局门口,一大批人在开信箱,人来人往,热闹得很。
两人将车停好,将黑板放在车窗前,后车厢打开来。做完这些,两人已经脸红的不行,跑到对街人行道上去坐着,看都不敢看路上的人。
人群一批一批地走过,就是没有人停下来买鱼。坐了一会儿,荷西开始打退堂鼓:“三毛,你不是说我们都是素人吗?素人就不必靠卖业余的东西过日子嘛!”
“回去啊?”三毛实在也提不起劲了。
于是卖鱼赚钱的副业破灭了。
沙漠里的时间多是无聊的,三毛和荷西却不闲着,一有时间就去沙漠里寻宝,捡些骆驼头骨回来装点屋子,一个人的日子三毛也不闲着,帮本地人看病,和住在沙漠里的人聊天、拍照,甚至在好奇心的驱使下跑到很远的海边看别人“洗澡”... ...
三毛说:“千篇一律的日子,没有过分的欢乐,也谈不上什么哀愁。没有变化的生活,就像织布机上的经纬,一匹一匹的岁月都织出来了,而花色却是一个样子的单调。”
三毛不喜欢单调的生活,她一直在“折腾”,不为别的,只为生活多些不一样的色彩。
看这本书之前一直羡慕三毛和荷西的爱情,总觉得他们的故事只会发生在够不着的远方,看完这本书才发现三毛和荷西也没那么“相爱”。
荷西不喜欢等人,三毛要是出门拖拖拉拉,他的脸色会很难看;荷西在公司受了气回家没有好脸色,三毛得躲着走;三毛喜欢探讨人内心的心理书籍,荷西却喜欢看平原大野、深海、星空的科技类书籍,两人在这方面聊不到一起;三毛说钱很有用,荷西却说钱没有用... ...
两个人国籍不同,性格也不同,结婚的时候三毛对荷西说,“我们不但国籍不相同,个性也不相同,将来婚后可能会吵架甚至于打架。”
荷西回答道:“我知道你性情不好,心地却是很好的,吵架打架都可能发生,不过我们还是要结婚。”
两人结婚后争执有,打架、吵架却是没有的。荷西比三毛年纪小,像个大男孩,不赞同三毛的观点就怼她,还要每天早上和她抢车开。
但是他有一个很大的优点,就是任何三毛想做的事情,在别人看来也许是疯狂的行为,在他看来却是理所当然的。 所以跟他在一起的三毛没有束缚,生活的很愉快。
三毛说:“与荷西结婚是平淡深远的结合,我从来没有热烈地爱过他,但是我一样觉得十分幸福而舒适。他是个像男人的人,不会体贴,但他不说,他做,肯负责,跟着这样的人,真没什么好抱怨的。”
end
最后引用三毛在书里的一段话,送给纠结在感情和现实里的朋友:
“结婚,小半是为荷西情痴,大半仍是为了父母,至于我自己,本可以一辈子光棍下去,人的环境和追求并不只有那么一条狭路,怎么活,都是一场人生,不该在这件事上谈成败,论英雄。”
—三毛《撒哈拉的故事》
撒哈拉沙漠世界上最大、阳光最多、自然条件最严酷的沙漠。三毛因为小时候的心愿来到这里,生活了很长一段时间。
这本书就是她和荷西住在撒哈拉的时候写下的,记叙了他们在这片沙漠的生活片段。
自然条件恶劣的地方租房贵、淡水贵、买菜贵,生活拮据的两个人住在坟场区,租的房子是撒哈拉威人的破顶房子,随时有被小孩偷窥的风险,周围邻居全是N年不洗澡、借东西从来不还,还动不动就要摆脸色给你看的本地人... ...
即便如此,他们两个人不仅在这里扎了营,还把生活过的有滋有味。
三毛住的地方附近只有一个稍微繁华点的小镇,而这个可怜的小镇上只有一家又脏又破的电影院,一条热闹的街也没有,书报杂志收到的时候已经过期了。
住的地方信号差的要命,电视平均一个月收得到两三次,映出来的人好似鬼影子,一个人在家也不敢看,停电停水更是家常便饭,想出去散个步,外面整天刮着狂风沙。
这里的日子,除了土著撒哈拉威人过得自在之外,欧洲人酗酒,夫妻打架,单身汉自杀经常发生,恶劣的沙漠环境实在是让人难有好心情。
每次遇到生活难题,三毛都要感概一番:“撒哈拉沙漠是这么的美丽,而这儿的生活却是要付出无比的毅力来使自己适应下去啊!”
在这样的环境里生活必须要想办法把心里的那点“生活的艺术”表现出来。
找木头打柜子、用玻璃补房顶、抠点钱买床垫,再种几棵绿植,小小的两居室开始变的有模有样起来。
也是在这里三毛成了“拾荒者”的一分子。每天荷西上班之后,三毛便到家对面的垃圾场去拾破烂。
把旧的汽车外胎,拾回来洗干净,平放在席子上,里面填上一个红布坐垫,便成了鸟巢沙发。
深绿色的大水瓶抱回家来,上面插上一丛怒放的野地荆棘,家里便多了诗意。
不同的汽水瓶用小罐的油漆给它们厚厚地涂上印第安人似的图案和色彩,就成了艺术品。
书架是家里的必需品,而且要摆上装饰品才有味道。有个会手工艺的老公会省心不少,家里缺个风灯就逼他做一盏。
在旁人看来已经是艺术品的家,三毛还觉的不满意,她说:“没有音乐的地方,总像一幅山水画缺了溪水瀑布一样。”所以她又找来了播放器。
慢慢地,她又成了那个风花雪月的三毛。苦日子熬下来,过得还算不太坏。
两个不爱管钱的人生活在一起会是什么样?当有一天两个人不约而同地去放钱的口袋拿钱发现钱只剩下了最后一张,而发工资的日子还遥不可及。
“好,卖鱼,下星期卖鱼。”三毛很有野心的对荷西说,希望大赚一笔。
星期六早晨四点半,两人摸黑上车,牙齿冷得格格打战就上路了,仗着艺高胆大路熟,就硬是在黑暗的沙漠里开车四个小时。
清晨八点多,太阳刚刚上来不久,他们已经到达了目的地。下车后,四周空寂,身后是连绵不断神秘而又寂静的沙漠,眼前是惊涛裂岸的大海和乱石。
两人分工协作,会潜水的荷西负责抓鱼,三毛在岸边开膛破肚处理活鱼。一上午过去,荷西累的筋疲力尽,三毛杀鱼杀的眼冒金星。
闲下来的三毛边给荷西灌牛奶,边说:“我们这种人,应该叫素人渔夫。”
“鱼是荤的,三毛。”
“我不是说这个荤素,过去巴黎有群人,平日上班做事,星期天才画画,他们叫自己素人画家。我们周末打鱼,所以是素人渔夫,也不错!”
“你花样真多,捉个鱼也想得出新名字出来。”荷西显然对她天马行空的想法不感兴趣。
两人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终于把一车鱼运到了镇上,接着新问题出现了,脸皮薄的人怎么把这些鱼卖掉。
他们去文具店买了一块小黑板,几支粉笔,又向认识的杂货店老板借了一个磅秤。在黑板上画一条跳跃的红鱼,写上—“鲜鱼出售,五十块一公斤。”
然后把车开到邮局门口,一大批人在开信箱,人来人往,热闹得很。
两人将车停好,将黑板放在车窗前,后车厢打开来。做完这些,两人已经脸红的不行,跑到对街人行道上去坐着,看都不敢看路上的人。
人群一批一批地走过,就是没有人停下来买鱼。坐了一会儿,荷西开始打退堂鼓:“三毛,你不是说我们都是素人吗?素人就不必靠卖业余的东西过日子嘛!”
“回去啊?”三毛实在也提不起劲了。
于是卖鱼赚钱的副业破灭了。
沙漠里的时间多是无聊的,三毛和荷西却不闲着,一有时间就去沙漠里寻宝,捡些骆驼头骨回来装点屋子,一个人的日子三毛也不闲着,帮本地人看病,和住在沙漠里的人聊天、拍照,甚至在好奇心的驱使下跑到很远的海边看别人“洗澡”... ...
三毛说:“千篇一律的日子,没有过分的欢乐,也谈不上什么哀愁。没有变化的生活,就像织布机上的经纬,一匹一匹的岁月都织出来了,而花色却是一个样子的单调。”
三毛不喜欢单调的生活,她一直在“折腾”,不为别的,只为生活多些不一样的色彩。
看这本书之前一直羡慕三毛和荷西的爱情,总觉得他们的故事只会发生在够不着的远方,看完这本书才发现三毛和荷西也没那么“相爱”。
荷西不喜欢等人,三毛要是出门拖拖拉拉,他的脸色会很难看;荷西在公司受了气回家没有好脸色,三毛得躲着走;三毛喜欢探讨人内心的心理书籍,荷西却喜欢看平原大野、深海、星空的科技类书籍,两人在这方面聊不到一起;三毛说钱很有用,荷西却说钱没有用... ...
两个人国籍不同,性格也不同,结婚的时候三毛对荷西说,“我们不但国籍不相同,个性也不相同,将来婚后可能会吵架甚至于打架。”
荷西回答道:“我知道你性情不好,心地却是很好的,吵架打架都可能发生,不过我们还是要结婚。”
两人结婚后争执有,打架、吵架却是没有的。荷西比三毛年纪小,像个大男孩,不赞同三毛的观点就怼她,还要每天早上和她抢车开。
但是他有一个很大的优点,就是任何三毛想做的事情,在别人看来也许是疯狂的行为,在他看来却是理所当然的。 所以跟他在一起的三毛没有束缚,生活的很愉快。
三毛说:“与荷西结婚是平淡深远的结合,我从来没有热烈地爱过他,但是我一样觉得十分幸福而舒适。他是个像男人的人,不会体贴,但他不说,他做,肯负责,跟着这样的人,真没什么好抱怨的。”
end
最后引用三毛在书里的一段话,送给纠结在感情和现实里的朋友:
“结婚,小半是为荷西情痴,大半仍是为了父母,至于我自己,本可以一辈子光棍下去,人的环境和追求并不只有那么一条狭路,怎么活,都是一场人生,不该在这件事上谈成败,论英雄。”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