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原生家庭的影响
2个回答
展开全部
1.
原生家庭的影响很大
我们知道,原生家庭就是指我们出生并被养育的那个家,一般来说有父母,也可能还有兄弟姐妹。简单说,就是我们的第一个家。
而之所以会思考原生家庭对我们的影响,一般而言都是心怀抱怨地想要探讨那些负面影响,我没说错吧?近年来,这个话题非常地受到关注,网上到处都是“有一个苛责的母亲,导致我极度不自信”、“长期生活在吵架的家庭,我越来越寒心”等,类似这样的话题。
我们发现,父母的婚姻关系对我们的爱情影响很大,童年的那些创伤,至今还在我们心底积压了很多情绪,而小时候我们跟父母互动的方式,直接影响着我们现在会怎么下意识地对待我们的孩子……
简单讲,我们跟别人、跟这个世界的关系,常常是早年跟父母关系的变型或延续。这影响着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2.
面对原生家庭的几种态度
我们怎么办?对怀有遗憾的童年,要坐上时光机穿梭回去弥补吗?不现实。对心有不满的父母,要有理有据地去声讨和责罚吗?也不现实。于是大体上来说,就形成了三种面对原生家庭的态度。
一种态度是,难以化解心里对父母隐隐的怨恨,时常感到受伤、愤怒又无力改变。就好像,一直活在过去,尽管自己也不想,但就是没办法让自己拔出来。在这样的状态里,不但很难快乐起来,而且很难摆脱那些自己不想要的模式,变成自己想要的样子。
遗憾的是,这种态度的人最多。
第二种态度是,发现原生家庭带来的不好的影响时,就去针对性地解决。比如,童年经历导致你不够自信,那就去修炼自信心;小时候父母太过严厉,然后你发现你对小孩也经常太过严厉,那就对小孩包容一些。这种态度,其实对我们大多数人来说,已经足够了。
第三种态度是,积极进行自我探索,主动去了解原生家庭的影响,然后去修正。当然,这是一种最理想的状态,也是很少人能做到的。希望来到壹心理的朋友,可以逐渐成为这样的人。
我们可以看到,大部分人都处在第一种态度里,而实际上,这就无异于在幻想着过去可以重来,幻想着父母可以改变。头脑中什么都知道,但行动上却都还是老一套。这种态度,不客气地说,就是既拿不起,又放不下——既无法直面,又无法接纳。
3.
什么样的态度是我们提倡的?
如果你碰巧属于这种情况,该怎么摆脱出来呢?
送你一句话:了解原生家庭,是为了了解自己。
心理学家马勒有一个很著名的理论,叫做“分离个体化”。简单来说就是,在和原生家庭的关系中,实现分离和个体化,是我们真正成人的标志。我们可以清晰地把自己当作一个独立的人,去审查内心不断内化的父母的形象,重建一个独立的自我,而且在家庭之外建立新的社会关系。
这么听起来是不是有点理想化?这里分享两个步骤,帮你开启这个过程。
(1)第一步,放弃执念。
这个执念就是:如果当初我妈妈没把我丢在门外惩罚我,我可能就不会这么怕黑;如果我也有一对恩爱的父母,我可能就不会对爱情这么没安全感;如果我爸别这么强势,我们现在也好沟通一些……
打住!我们来看一下,通常有两种执念。一是,希望把童年伤痛抹平。二是,希望父母可以如我们所愿。
对于第一点,一定程度上来说,童年的伤痛压根无法避免。首先,因为没有一百分的父母。其次,即便父母一百分,就能确保孩子没有创伤吗?我想这么一问,你就明白了。任何人在人生任何时期,都会有这样那样的伤痛和遗憾,只是不巧,小时候我们依赖父母,所以好像这些就顺理成章地成了父母的错。
对于第二点,如果你有,那请你提醒自己:你做到分离了吗?你不想父母管控你的生活,可是当你希望父母,就按照你想要的样子来对你时,这,又何尝不是一种控制呢?
放弃执念,接纳事实,接纳别人与我们所想不同。
(2)第二步,自我观察。
可能有很多时候,你会有这样的感觉:当你不好意思当众演讲,忽然想起小时候爸爸当着大家的面,嘲笑你乱讲话;当你拼命加班不懂得拒绝,觉察到妈妈对你的要求一直过于严格。于是,我们好像找到了我们身上那些自己不喜欢的地方,所形成的原因。
现在,邀请你多做一步。可以在日记本上头脑风暴,自由联想。中间写上“我不敢当众演讲”,画一个树枝出来,写上“爸爸曾嘲笑我不会讲话”。然后别停下,想到什么,都记下来。比如顺着刚才那个树枝继续:“我当时觉得很羞愧”。再继续:“我感觉愤怒,爸爸为什么这么对我”。再继续:“我渴望得到爸爸的认可”。如果你对这句话特别有感觉,那么可以继续在以后的生活中觉察,你是不是在做各种能让爸爸认可你的事,而他不认可的,你都不愿去做?
当然,你也可以画出其他的树枝来。跟着自己的感觉推进就好,没有标准。
这可以成为你的习惯,能帮你形成第三只眼,在日常生活中时刻观察自己,并能越来越深入地洞察原生家庭对你的影响。
然后要再重复一下:了解原生家庭,是为了了解自己。我们探讨原生家庭,不是为了把自己的情绪都丢给它去负责,而是为了成为更好的自己。所以,你所写出来的所有的话,都要以“我”开头。
最后提醒一点,如果你觉得无法面对自己的创伤,那么请积极寻求心理咨询的帮助。愿我们都能实现分离个体化,自由发展!
原生家庭的影响很大
我们知道,原生家庭就是指我们出生并被养育的那个家,一般来说有父母,也可能还有兄弟姐妹。简单说,就是我们的第一个家。
而之所以会思考原生家庭对我们的影响,一般而言都是心怀抱怨地想要探讨那些负面影响,我没说错吧?近年来,这个话题非常地受到关注,网上到处都是“有一个苛责的母亲,导致我极度不自信”、“长期生活在吵架的家庭,我越来越寒心”等,类似这样的话题。
我们发现,父母的婚姻关系对我们的爱情影响很大,童年的那些创伤,至今还在我们心底积压了很多情绪,而小时候我们跟父母互动的方式,直接影响着我们现在会怎么下意识地对待我们的孩子……
简单讲,我们跟别人、跟这个世界的关系,常常是早年跟父母关系的变型或延续。这影响着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2.
面对原生家庭的几种态度
我们怎么办?对怀有遗憾的童年,要坐上时光机穿梭回去弥补吗?不现实。对心有不满的父母,要有理有据地去声讨和责罚吗?也不现实。于是大体上来说,就形成了三种面对原生家庭的态度。
一种态度是,难以化解心里对父母隐隐的怨恨,时常感到受伤、愤怒又无力改变。就好像,一直活在过去,尽管自己也不想,但就是没办法让自己拔出来。在这样的状态里,不但很难快乐起来,而且很难摆脱那些自己不想要的模式,变成自己想要的样子。
遗憾的是,这种态度的人最多。
第二种态度是,发现原生家庭带来的不好的影响时,就去针对性地解决。比如,童年经历导致你不够自信,那就去修炼自信心;小时候父母太过严厉,然后你发现你对小孩也经常太过严厉,那就对小孩包容一些。这种态度,其实对我们大多数人来说,已经足够了。
第三种态度是,积极进行自我探索,主动去了解原生家庭的影响,然后去修正。当然,这是一种最理想的状态,也是很少人能做到的。希望来到壹心理的朋友,可以逐渐成为这样的人。
我们可以看到,大部分人都处在第一种态度里,而实际上,这就无异于在幻想着过去可以重来,幻想着父母可以改变。头脑中什么都知道,但行动上却都还是老一套。这种态度,不客气地说,就是既拿不起,又放不下——既无法直面,又无法接纳。
3.
什么样的态度是我们提倡的?
如果你碰巧属于这种情况,该怎么摆脱出来呢?
送你一句话:了解原生家庭,是为了了解自己。
心理学家马勒有一个很著名的理论,叫做“分离个体化”。简单来说就是,在和原生家庭的关系中,实现分离和个体化,是我们真正成人的标志。我们可以清晰地把自己当作一个独立的人,去审查内心不断内化的父母的形象,重建一个独立的自我,而且在家庭之外建立新的社会关系。
这么听起来是不是有点理想化?这里分享两个步骤,帮你开启这个过程。
(1)第一步,放弃执念。
这个执念就是:如果当初我妈妈没把我丢在门外惩罚我,我可能就不会这么怕黑;如果我也有一对恩爱的父母,我可能就不会对爱情这么没安全感;如果我爸别这么强势,我们现在也好沟通一些……
打住!我们来看一下,通常有两种执念。一是,希望把童年伤痛抹平。二是,希望父母可以如我们所愿。
对于第一点,一定程度上来说,童年的伤痛压根无法避免。首先,因为没有一百分的父母。其次,即便父母一百分,就能确保孩子没有创伤吗?我想这么一问,你就明白了。任何人在人生任何时期,都会有这样那样的伤痛和遗憾,只是不巧,小时候我们依赖父母,所以好像这些就顺理成章地成了父母的错。
对于第二点,如果你有,那请你提醒自己:你做到分离了吗?你不想父母管控你的生活,可是当你希望父母,就按照你想要的样子来对你时,这,又何尝不是一种控制呢?
放弃执念,接纳事实,接纳别人与我们所想不同。
(2)第二步,自我观察。
可能有很多时候,你会有这样的感觉:当你不好意思当众演讲,忽然想起小时候爸爸当着大家的面,嘲笑你乱讲话;当你拼命加班不懂得拒绝,觉察到妈妈对你的要求一直过于严格。于是,我们好像找到了我们身上那些自己不喜欢的地方,所形成的原因。
现在,邀请你多做一步。可以在日记本上头脑风暴,自由联想。中间写上“我不敢当众演讲”,画一个树枝出来,写上“爸爸曾嘲笑我不会讲话”。然后别停下,想到什么,都记下来。比如顺着刚才那个树枝继续:“我当时觉得很羞愧”。再继续:“我感觉愤怒,爸爸为什么这么对我”。再继续:“我渴望得到爸爸的认可”。如果你对这句话特别有感觉,那么可以继续在以后的生活中觉察,你是不是在做各种能让爸爸认可你的事,而他不认可的,你都不愿去做?
当然,你也可以画出其他的树枝来。跟着自己的感觉推进就好,没有标准。
这可以成为你的习惯,能帮你形成第三只眼,在日常生活中时刻观察自己,并能越来越深入地洞察原生家庭对你的影响。
然后要再重复一下:了解原生家庭,是为了了解自己。我们探讨原生家庭,不是为了把自己的情绪都丢给它去负责,而是为了成为更好的自己。所以,你所写出来的所有的话,都要以“我”开头。
最后提醒一点,如果你觉得无法面对自己的创伤,那么请积极寻求心理咨询的帮助。愿我们都能实现分离个体化,自由发展!
展开全部
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我们不是为了完成父母一辈的期望才出现在这个世界。拥抱过去的自己,同时与过去划清界限:你不必为小时候遭受过的任何行为的拒绝负责。你需要把父母和爱人分开,爱人并不能弥补童年的伤害,也不能代替父母修复你的创伤
这些非常重要。因为很多时候我们会把原生家庭造成的性格问题,带到我们新的家庭中去,渴望我们的配偶来弥补。例如小时候缺乏母爱的男人,会希望自己的妻子像母亲一样照顾自己,凡事迁就自己;小时候被父亲严格管教的孩子,长大后会严格控制自己的孩子,以宣泄自己的控制欲望。
这些做法都是因为没有将原生家庭与现在的家庭分离开来,导致重蹈覆辙,甚至伤害了家人和孩子。遇到很多人把所有问题都归咎于原生家庭,我们是小孩的时候无法选择自己的原生家庭,但我们成年以后有权利去过好自己的人生。直面过去,将过去和现在更好地分开。我们都要努力做到,我们都要好好生活。
这些非常重要。因为很多时候我们会把原生家庭造成的性格问题,带到我们新的家庭中去,渴望我们的配偶来弥补。例如小时候缺乏母爱的男人,会希望自己的妻子像母亲一样照顾自己,凡事迁就自己;小时候被父亲严格管教的孩子,长大后会严格控制自己的孩子,以宣泄自己的控制欲望。
这些做法都是因为没有将原生家庭与现在的家庭分离开来,导致重蹈覆辙,甚至伤害了家人和孩子。遇到很多人把所有问题都归咎于原生家庭,我们是小孩的时候无法选择自己的原生家庭,但我们成年以后有权利去过好自己的人生。直面过去,将过去和现在更好地分开。我们都要努力做到,我们都要好好生活。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