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伐吴失败的原因
刘备放弃水陆并进而连营七百里,他是傻子吗?岂有连营七百里而可拒敌乎?还有,天气躁热躲进树林中,就不怕火计?刘备军事才能也太差了吧,他为什么要小瞧东吴?吴蜀兵力在历史上不是...
刘备放弃水陆并进而连营七百里,他是傻子吗?岂有连营七百里而可拒敌乎?还有,天气躁热躲进树林中,就不怕火计?刘备军事才能也太差了吧,他为什么要小瞧东吴?吴蜀兵力在历史上不是旗鼓相当吗?难道兵种相克.......
既然吴蜀兵力相差无几,东吴还要这么震惊做什么? 展开
既然吴蜀兵力相差无几,东吴还要这么震惊做什么? 展开
10个回答
展开全部
章武元年秋七月,刘备“帅诸军伐吴”开始了他军事生涯中最为绚丽的演出--夸张地说,刘备是在马背上走完了他的一生,似乎他的八字不大好,从幽州到徐州,从冀州到荆州,最后是益州,辗转流离了大半个中国,才在西南一隅找到个了落脚点,而且这边屁股才刚坐热乎,前老巢“荆州”就给盟友孙权给端了,如此飘零颠簸了一生,刘备可谓“多灾多难”。他似乎是很不幸,然而从另一个角度上说又是那么幸运,以至于屡屡惊而不险,从公孙瓒,陶谦,吕布,曹操,袁绍,刘表到孙权,几次三番的换主子,却每次都能做到泰山崩于前而不惊,又能在恰到好处的时候换主人,不能不说是一大奇迹,大抵他和天下所有的扫帚星一样,本身是不倒翁,只是缠上谁,谁的黑色日子就到来了,如此说来,刘备的这种幸运就不仅仅是幸运那么简单。
但是一个人不可能幸运一辈子,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滑铁卢。正如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寂静岭一般,刘备尽管早已经习惯了失败,但是他一生中最大的失败却是他的谢幕表演,可谓“晚节不保”。不久前还沉浸在汉中大捷中的刘备,立即陷入了荆州被夺,东征惨败的痛楚中,此时的痛楚不再是以往失意那么简单,前后反差如此之大,对于一个政治家而言,想必人世间最大的痛苦莫过于此,但东征真的可以避免吗?
对于东征的话题,三国大家们已经有过多篇论章了,败因在水军?经济?陆逊?或是仅仅在刘备本人?自古成则为王败则为寇,史载刘备东征是以惨败告终,难道东征真的是错误吗?在刘备看来,他不得不东征,因为根本没有选择,即便事先已经知道了此仗必败,东征还是不能取消,而且自己还必须亲自去。
取下益州后蜀汉集团内部可分为三大集团----原从集团、荆州集团、益州集团。
原从集团是幽徐时代就加入刘备阵营的,代表人物有关、张、赵、糜、孙、简,他们跟刘备辗转流离,背进离乡已经多年,也早就习惯了搬家,所以失荆州对他们来说,和失去徐州等地没有什么区别。,丢了就丢了,犯不着打赌,从这个意义上说,赵云当然可以从理性的角度劝谏,从他的角度来分析也完全是合情合理的。而赵去的意见大致可以代表原从集团的想法。
从荆州集团来看,自己的老家被夺自然是很不甘心,他们没有原从集团受的磨难多,更没有他们的心理承受力,而且失荆州使他们失去了和益州集团叫板的本钱,他们自然不会坐视不管,这也许就是诸葛亮默认刘备此次出征的最重要原因吧。
对益州集团而言,这些土著地主们本来就对刘焉老头带来的那批人和他们分羹争食已经很不满了,他们怎么能再容忍那些荆州绅士们也挤进本来就是僧多粥少的破庙,他们巴不得这些荆州绅士们回去自力更生,否则真是三个和尚没水喝了。
结合三个集团自身的小算盘,我们就不难理解刘备东征的必然性了,事实上他真的是别无选择,哪怕他明知道一定会败,明知道会让曹魏得利,但是经过权衡利弊,刘备清楚的认识到东征是必须的,哪怕仅仅是象征性的。何况东征未必会败,尽管经济不如对方,也尽管兵力未毕占优势,但是他们有一点是对方遥遥不及的,那便是士气。
再来说东征的人员部署,如果我们将刘备东征的人士部署和三大集团的想法相比较,我们能发现刘备真的是煞费苦心:担任前锋角色的是将军冯习、张南、吴班等人,其中冯张都是荆州人,在刘备入蜀时的表现出色,否则也不能当上将军,只是由于蜀国不置史官的不成文习俗,才让这些英雄被遗忘。
唯楚有才自是没错,但这些才却多半是文人,正所谓荆楚多名士,名将就少得可怜,可能这是和刘表以前的统治政策有关吧,荆州失陷的时候,又或降或挂了一批,荆州本来还是有一员名将的,那就是定军山砍夏侯妙才的黄忠,只是可惜在几年前因病挂了,本来准备用张飞这支机动部队做前锋的,不想山雨欲来风满楼,偏偏在这个节骨眼上小人把张飞给做掉了,无奈之下,冯张二人是先锋最佳人选,这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
这里补充下魏延,他似乎应该是荆州集团的,但是早有三国大家证明,他是以部曲随刘备入川的,因而从某种意义上说他并非荆州集团的。退一步说,即便是,由于他当时镇守最为敏感的汉中,不能抽身,汉中也不宜易人。
除冯张二人外,参加东征的主要人士还有:“安慰五溪蛮夷”的侍中马良、“督江北诸军”的镇北将军黄权、“水军屯夷陵”的陈式等,其中马良和冯张二人一样是为荆州集团的代表,陈黄二人是益州集团的代表,原从集团的赵云被扔在了最后负责后勤工作,这也可以从侧面反证了三大集团对东征的态度。
对于东征失利,或许刘备是有心理准备的,但是东征前他不曾想到的是,这次最为绚丽的演出竟是自己的谢幕表演,以至于他还没来的及安排后事,甚至东征的意义还没来得及表现,他的旅游生涯中就必须划上句号,刘备不甘心,却又无可奈何。只好在临死前念念不忘的是拉出一个李严来,以平衡荆益二集团,使得自己辛苦创建的帝国不至于迅速瓦解,至于作为难兄难弟的原从集团,他们还剩下的已经不多了,而且他们在绝大多数方面和荆州集团的利益是一致的,这点刘备倒是不用担心的。其实,刘备是准备好厉害的后着防备李严的,所以,他在托孤的时候,对诸葛亮说出了那番“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的话,正是为了在接受遗命的李严面前,突出诸葛亮的特殊地位,暗示如果刘璋旧部想阴谋叛变,诸葛亮可以为了刘备集团的利益,不顾君臣名份,走向前台与刘璋旧部对抗。果然,诸葛亮明白了刘备的用意,在刘备去世后,集大权于一身,李严虽名义上是托孤重臣,只能做一个象征性的朝臣领袖罢了。
历来大家对东征的评价很低,比如拍刘备独意孤行不顾大局破坏吴蜀关系、使得曹魏得利,蜀汉实力大损以至“危急存亡之秋”。但事实上这样的评价是否合理呢?破坏吴蜀关系的始作俑者是吴国,如果有人狠狠的扇了你一个耳光,你难道会无动于衷?忍辱负重自然是好的,但是我想敢想敢做也不应该受到指责吧?何况吴蜀关系很快又正常化了。曹魏真的得利了么?历史告诉我们,曹丕力排众议舍蜀而攻吴,最终在了一个大跟头。是刘备歪打正着还是算无遗策?
至于实力大损,这个倒是实话。可大小本就是相对而言的概念,何谓大又何谓小?如果刘备东征是为了避免更大的一场损失,那么我只能认为东征的惨败是值得的,尽管是那么的残忍。
我曾反复问自己,如果刘备不东征会怎么样呢?历史本没有假设的,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正是无数的假设才使得我们能发现诸多的惊人之处,才使得我们的社会才能进步,试想一个墨守成规、不思进取的国家会走向哪里呢?刘备不东征,荆州集团是会首先跳出来不答应的,毕竟“月是故乡明“,他们的家乡、他们的远亲都在那边,人都是有感情的,更重要的是,如果他们能收复荆州,他们将有更多的筹码和益州集团叫板。因而假如刘备未东征,很可能会出现荆楚将领擅自拥兵东下的情况,没有统筹准备过的战役,除了送死还能有什么?即便这类情况很幸运没有发生,但是人心不稳、凝聚力下降对蜀汉的政权是大大的不利的。
假设刘备未东征,荆益集团的矛盾势必公开化和激烈化,刘备苦心经营起来的资本、好不容易在荆益集团间架起的天平都将毁于一旦,这是刘备最不愿意看到的,于是他宁愿自己去亲征去失败,也要让内部凝聚在一起。从这个意义上说,刘备东征其实是为了避免一场更大的损失,这或许才是刘备东征的真实目的,因而刘备东征也是必然的,只是代价似乎过于沉重了
但是一个人不可能幸运一辈子,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滑铁卢。正如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寂静岭一般,刘备尽管早已经习惯了失败,但是他一生中最大的失败却是他的谢幕表演,可谓“晚节不保”。不久前还沉浸在汉中大捷中的刘备,立即陷入了荆州被夺,东征惨败的痛楚中,此时的痛楚不再是以往失意那么简单,前后反差如此之大,对于一个政治家而言,想必人世间最大的痛苦莫过于此,但东征真的可以避免吗?
对于东征的话题,三国大家们已经有过多篇论章了,败因在水军?经济?陆逊?或是仅仅在刘备本人?自古成则为王败则为寇,史载刘备东征是以惨败告终,难道东征真的是错误吗?在刘备看来,他不得不东征,因为根本没有选择,即便事先已经知道了此仗必败,东征还是不能取消,而且自己还必须亲自去。
取下益州后蜀汉集团内部可分为三大集团----原从集团、荆州集团、益州集团。
原从集团是幽徐时代就加入刘备阵营的,代表人物有关、张、赵、糜、孙、简,他们跟刘备辗转流离,背进离乡已经多年,也早就习惯了搬家,所以失荆州对他们来说,和失去徐州等地没有什么区别。,丢了就丢了,犯不着打赌,从这个意义上说,赵云当然可以从理性的角度劝谏,从他的角度来分析也完全是合情合理的。而赵去的意见大致可以代表原从集团的想法。
从荆州集团来看,自己的老家被夺自然是很不甘心,他们没有原从集团受的磨难多,更没有他们的心理承受力,而且失荆州使他们失去了和益州集团叫板的本钱,他们自然不会坐视不管,这也许就是诸葛亮默认刘备此次出征的最重要原因吧。
对益州集团而言,这些土著地主们本来就对刘焉老头带来的那批人和他们分羹争食已经很不满了,他们怎么能再容忍那些荆州绅士们也挤进本来就是僧多粥少的破庙,他们巴不得这些荆州绅士们回去自力更生,否则真是三个和尚没水喝了。
结合三个集团自身的小算盘,我们就不难理解刘备东征的必然性了,事实上他真的是别无选择,哪怕他明知道一定会败,明知道会让曹魏得利,但是经过权衡利弊,刘备清楚的认识到东征是必须的,哪怕仅仅是象征性的。何况东征未必会败,尽管经济不如对方,也尽管兵力未毕占优势,但是他们有一点是对方遥遥不及的,那便是士气。
再来说东征的人员部署,如果我们将刘备东征的人士部署和三大集团的想法相比较,我们能发现刘备真的是煞费苦心:担任前锋角色的是将军冯习、张南、吴班等人,其中冯张都是荆州人,在刘备入蜀时的表现出色,否则也不能当上将军,只是由于蜀国不置史官的不成文习俗,才让这些英雄被遗忘。
唯楚有才自是没错,但这些才却多半是文人,正所谓荆楚多名士,名将就少得可怜,可能这是和刘表以前的统治政策有关吧,荆州失陷的时候,又或降或挂了一批,荆州本来还是有一员名将的,那就是定军山砍夏侯妙才的黄忠,只是可惜在几年前因病挂了,本来准备用张飞这支机动部队做前锋的,不想山雨欲来风满楼,偏偏在这个节骨眼上小人把张飞给做掉了,无奈之下,冯张二人是先锋最佳人选,这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
这里补充下魏延,他似乎应该是荆州集团的,但是早有三国大家证明,他是以部曲随刘备入川的,因而从某种意义上说他并非荆州集团的。退一步说,即便是,由于他当时镇守最为敏感的汉中,不能抽身,汉中也不宜易人。
除冯张二人外,参加东征的主要人士还有:“安慰五溪蛮夷”的侍中马良、“督江北诸军”的镇北将军黄权、“水军屯夷陵”的陈式等,其中马良和冯张二人一样是为荆州集团的代表,陈黄二人是益州集团的代表,原从集团的赵云被扔在了最后负责后勤工作,这也可以从侧面反证了三大集团对东征的态度。
对于东征失利,或许刘备是有心理准备的,但是东征前他不曾想到的是,这次最为绚丽的演出竟是自己的谢幕表演,以至于他还没来的及安排后事,甚至东征的意义还没来得及表现,他的旅游生涯中就必须划上句号,刘备不甘心,却又无可奈何。只好在临死前念念不忘的是拉出一个李严来,以平衡荆益二集团,使得自己辛苦创建的帝国不至于迅速瓦解,至于作为难兄难弟的原从集团,他们还剩下的已经不多了,而且他们在绝大多数方面和荆州集团的利益是一致的,这点刘备倒是不用担心的。其实,刘备是准备好厉害的后着防备李严的,所以,他在托孤的时候,对诸葛亮说出了那番“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的话,正是为了在接受遗命的李严面前,突出诸葛亮的特殊地位,暗示如果刘璋旧部想阴谋叛变,诸葛亮可以为了刘备集团的利益,不顾君臣名份,走向前台与刘璋旧部对抗。果然,诸葛亮明白了刘备的用意,在刘备去世后,集大权于一身,李严虽名义上是托孤重臣,只能做一个象征性的朝臣领袖罢了。
历来大家对东征的评价很低,比如拍刘备独意孤行不顾大局破坏吴蜀关系、使得曹魏得利,蜀汉实力大损以至“危急存亡之秋”。但事实上这样的评价是否合理呢?破坏吴蜀关系的始作俑者是吴国,如果有人狠狠的扇了你一个耳光,你难道会无动于衷?忍辱负重自然是好的,但是我想敢想敢做也不应该受到指责吧?何况吴蜀关系很快又正常化了。曹魏真的得利了么?历史告诉我们,曹丕力排众议舍蜀而攻吴,最终在了一个大跟头。是刘备歪打正着还是算无遗策?
至于实力大损,这个倒是实话。可大小本就是相对而言的概念,何谓大又何谓小?如果刘备东征是为了避免更大的一场损失,那么我只能认为东征的惨败是值得的,尽管是那么的残忍。
我曾反复问自己,如果刘备不东征会怎么样呢?历史本没有假设的,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正是无数的假设才使得我们能发现诸多的惊人之处,才使得我们的社会才能进步,试想一个墨守成规、不思进取的国家会走向哪里呢?刘备不东征,荆州集团是会首先跳出来不答应的,毕竟“月是故乡明“,他们的家乡、他们的远亲都在那边,人都是有感情的,更重要的是,如果他们能收复荆州,他们将有更多的筹码和益州集团叫板。因而假如刘备未东征,很可能会出现荆楚将领擅自拥兵东下的情况,没有统筹准备过的战役,除了送死还能有什么?即便这类情况很幸运没有发生,但是人心不稳、凝聚力下降对蜀汉的政权是大大的不利的。
假设刘备未东征,荆益集团的矛盾势必公开化和激烈化,刘备苦心经营起来的资本、好不容易在荆益集团间架起的天平都将毁于一旦,这是刘备最不愿意看到的,于是他宁愿自己去亲征去失败,也要让内部凝聚在一起。从这个意义上说,刘备东征其实是为了避免一场更大的损失,这或许才是刘备东征的真实目的,因而刘备东征也是必然的,只是代价似乎过于沉重了
展开全部
1、原因
①报仇心切,不听谏言: 当刘备得知两个结义兄弟都被杀了,还是被自己亲家孙权所杀。肯定极其愤怒,自然听不了诸葛等人的谏言。此其一。
②不善兵法,百里连营: 刘备出身于草民,自然少读兵书,不懂百里连营为兵家之大忌。
③骄傲自满,疏于防备: 刘备在于陆逊对决前,曾大胜吴兵,而骄傲自满。又及陆逊当时不出名,是个白面书生,刘备就看不起他。
2、人物简介
刘备(公元161年-公元223年6月10日),字玄德,东汉末年幽州涿郡涿县(今河北省涿州市)人,西汉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三国时期蜀汉开国皇帝,政治家,史家又称他为先主。
3、人物生平
刘备少年与公孙瓒拜卢植为师求学,而后参与镇压黄巾起义。与关羽、张飞先后救援过北海孔融、徐州陶谦等。陶谦病亡后将徐州让与刘备。
刘备早期颠沛流离,投靠过多个诸侯,后于赤壁之战与孙权联盟击败曹操,趁势夺取荆州,而后进取益州,建立蜀汉政权。陈寿评刘备机权干略不及曹操,但其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百折不挠,终成帝业。刘备自己也曾说过,自己做事“每与操反,事乃成尔”。
公元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年号章武,史称蜀或蜀汉,占有今四川、云南大部、贵州全部,陕西汉中和甘肃白龙江一部分。
公元223年,刘备病逝于白帝城,终年63岁,谥号昭烈皇帝,庙号烈祖(一说太宗),葬惠陵。后世有众多文艺作品以其为主角,在成都武侯祠有昭烈庙为纪念。
①报仇心切,不听谏言: 当刘备得知两个结义兄弟都被杀了,还是被自己亲家孙权所杀。肯定极其愤怒,自然听不了诸葛等人的谏言。此其一。
②不善兵法,百里连营: 刘备出身于草民,自然少读兵书,不懂百里连营为兵家之大忌。
③骄傲自满,疏于防备: 刘备在于陆逊对决前,曾大胜吴兵,而骄傲自满。又及陆逊当时不出名,是个白面书生,刘备就看不起他。
2、人物简介
刘备(公元161年-公元223年6月10日),字玄德,东汉末年幽州涿郡涿县(今河北省涿州市)人,西汉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三国时期蜀汉开国皇帝,政治家,史家又称他为先主。
3、人物生平
刘备少年与公孙瓒拜卢植为师求学,而后参与镇压黄巾起义。与关羽、张飞先后救援过北海孔融、徐州陶谦等。陶谦病亡后将徐州让与刘备。
刘备早期颠沛流离,投靠过多个诸侯,后于赤壁之战与孙权联盟击败曹操,趁势夺取荆州,而后进取益州,建立蜀汉政权。陈寿评刘备机权干略不及曹操,但其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百折不挠,终成帝业。刘备自己也曾说过,自己做事“每与操反,事乃成尔”。
公元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年号章武,史称蜀或蜀汉,占有今四川、云南大部、贵州全部,陕西汉中和甘肃白龙江一部分。
公元223年,刘备病逝于白帝城,终年63岁,谥号昭烈皇帝,庙号烈祖(一说太宗),葬惠陵。后世有众多文艺作品以其为主角,在成都武侯祠有昭烈庙为纪念。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刘备以仁立国(假招子),所以在炎热的7月怕水军中暑,所以撤到岸上。刘备的小看陆逊也是有一定根据的,陆逊此前的作为,也就是给关羽写了封热情洋溢的表扬信,然后就没有动作了,打下荆州和他没有直接关系。当时莫说刘备,东吴的将官都对陆逊不放心。夷陵之战开始时,吴军全无还手之力,甘宁还死了,更是让刘备膨胀。再说刘备,军事能力确实差,在没有诸葛亮之间,除了打黄巾军和袁术有过胜绩,其他的一直在输。夷陵之战一打就是三个月,蜀军早已经打皮了,天天干的事也就是应付一下,总体懈怠的厉害,如果陆逊一开始打就用火攻是否还会那么顺利就得再说了。
我一直有一个理论,双方兵力和战斗力差不多的时候,谁进攻谁吃亏,谁防御谁有优势。蜀国当时还不具备独立灭吴的实力,贸然进攻,犯了兵家大忌。
夷陵之战也是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例。战争之前蜀国的兵力总量应该大于东吴,之后两军实力才相当。蜀国兵员的总量应该是刘备军队+益州军队+南方少数民族军队。后来少数民族托管,诸葛亮为了平定他们也耗损了大量的兵力。所以刘备倾全国之兵伐吴,从账面上看兵力总量确实大于东吴不少,所以东吴会震惊。再者东吴还有一帮会大惊小怪的文臣,动不动就震惊。
我一直有一个理论,双方兵力和战斗力差不多的时候,谁进攻谁吃亏,谁防御谁有优势。蜀国当时还不具备独立灭吴的实力,贸然进攻,犯了兵家大忌。
夷陵之战也是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例。战争之前蜀国的兵力总量应该大于东吴,之后两军实力才相当。蜀国兵员的总量应该是刘备军队+益州军队+南方少数民族军队。后来少数民族托管,诸葛亮为了平定他们也耗损了大量的兵力。所以刘备倾全国之兵伐吴,从账面上看兵力总量确实大于东吴不少,所以东吴会震惊。再者东吴还有一帮会大惊小怪的文臣,动不动就震惊。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打仗要有三点,天时、地利、人和,刘备都违反了,故失败意料之中。
一、暑期出兵,失天时。
二、长途跋涉,粮草接济困难,只宜速战速决,还安七百里营避暑?失地利。
三、不听谋士进谏,连营七百里,失人和。
刘备是有一定的战斗经验的,不可否认,但是孙权破坏孙刘联盟夺荆州杀关羽,急兄仇张飞还遇害了,这是多么难以承受的事情啊,所以不能全怪罪刘备的,下令连营避暑可见他是一名多么体恤士兵的老板啊,这是刘备的根本。
这场大战是三国的战略转折点,三国的平衡就此被打破!
一、暑期出兵,失天时。
二、长途跋涉,粮草接济困难,只宜速战速决,还安七百里营避暑?失地利。
三、不听谋士进谏,连营七百里,失人和。
刘备是有一定的战斗经验的,不可否认,但是孙权破坏孙刘联盟夺荆州杀关羽,急兄仇张飞还遇害了,这是多么难以承受的事情啊,所以不能全怪罪刘备的,下令连营避暑可见他是一名多么体恤士兵的老板啊,这是刘备的根本。
这场大战是三国的战略转折点,三国的平衡就此被打破!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其实,这场战争本不该存在。如果刘备能够接受诸葛亮的建议与吴交好,自然不会自取其败。刘备的败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 刘备不听人言,指挥不利,招致此败。
2 刘备没有对双方的军事力量进行系统的分析。
3 违背了战争的规律。这本就是一场刘备必败的战争。诸葛亮分析的没有错,如果刘备兴兵伐魏,那么结果就不一样了。
1 刘备不听人言,指挥不利,招致此败。
2 刘备没有对双方的军事力量进行系统的分析。
3 违背了战争的规律。这本就是一场刘备必败的战争。诸葛亮分析的没有错,如果刘备兴兵伐魏,那么结果就不一样了。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