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通过阅读提升思维品质?

 我来答
八卦达人17
2022-07-21 · TA获得超过6150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539
采纳率:0%
帮助的人:77.6万
展开全部
批判性思维被认为是现代人需具备的基本素养和能力;在未来人工智能时代,它或将成为人类与机器抗衡的“武器”之一。批判性思维的训练本应在学校完成;然而,应试教育下的学校能提供给学生发展批判性思维的空间非常有限。因此,很多人即便完成了高等教育,却依旧不具备批判性思维能力。

有些人可能会说,数理化不是训练批判性思维吗?没错,逻辑和论证是批判性思维的核心,数理化是揭开“世界是什么?"的知识,从现象到本质的认识过程中,逻辑是工具,论证是方法。事实上,学校大部分课程也是围绕认识“世界是什么?”而开设的。

然而,除了对物质世界好奇,人对自身也充满好奇,想要了解“我是谁?”

“世界是什么?” “我是谁?” 这是两个在完全相反方向上寻找答案的问题。前者向外一直可以延伸到宇宙的尽头,后者向内指向人心、直抵灵魂深处。尽管方向不同,使命不同,但要回答这两个问题,都必须具备批判性思维能力。

回答“世界是什么”需要的是 科学型 的批判性思维;而回答“我是谁?”需要的则是 人文型 的批判性思维。

应试教育培养出的学生,往往科学型批判思维有余,而人文型批判思维不足。

生活中,我们常会碰见这样一些人,他们智商很高,说话有逻辑,做事有条理,然而却总与周围的世界格格不入。他们中有的才华横溢,却一辈子郁郁寡欢;有的性格乖张,行为极端,轻者伤害自己,重者危及他人和社会。

相比科学型批判思维,人文型批判思维对普通人更有用处,尤其在离开学校、踏上社会之后。数理化是知识,人生不仅需要知识,还需要智慧,而智慧是人文型批判思维的果实。

“批判”二字,容易让人产生误解。其实这个词本义中性,是客观的评论和判断。事实上,中国古人很重视批判性思维;延续了一千五百年的文官制度所依赖的正是读书人身上特有的批判精神, 或者也被称作人文精神。

只是到了近代,“思想”成了很多人避之不及的东西。家长“重理轻文”表面上是趋利使然,学理科好找工作;其实潜意识里是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太有想法,太关心和自己无关的事。然而,没有想法,不关心周围的人和事,久而久之,就会失去对任何事、任何人、包括对自己的兴趣。

那些曾经跳过龙门的天之骄子,如今很多深陷焦虑和迷茫。“活成了自己不喜欢的样子,”“想做喜欢的事但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或者索性觉得“活着真没意思。” 这一切除了客观原因外,主观上的问题源于从小缺乏“人文型批判思维”的训练。

人文型批判性思维不是培养反骨、纵容叛逆,而是学习理性看待、处理自己和世界的关系。

“批判性思维”的前提是承认人是独立的个体,其思想是独立的,精神是自由的。当一个人能够直面自己,自然就能坦然面对世界。

对于一个具备人文型批判思维的人,除了一个世俗世界,还有一个自我世界,两个世界时而平行,时而摩擦碰撞;但它们始终保持独立。批判性思维帮助平衡这两个世界,自我既不会为了迎合世俗而萎靡,也不会膨胀到全然不顾世俗。

那么,人文型批判思维如何协调世俗和自我的关系?

答案浓缩在简•奥斯汀最经典的小说书名里: Sense and Sensibility 《理智与情感》。

人文型批判思维让人理性和感性兼而有之。

所谓理性就是客观,遇事遇人不急着下结论,多方观察,探寻因果,求证后再做判断。所谓感性,通俗地说就是有人情味,能够感同身受他人的喜怒哀乐,即使偶尔受到伤害,也不会因此全盘否定人生。

培养人文型批判思维,或者说获取智慧、提高情商的方法很多。有些人从自己的经历或别人的经验中提炼,有些人通过旅行、听TED演讲获得。

在众多方法中,阅读是最简单有效的一种,而且门槛最低。任何人只要识得一些字,坚持阅读一段时间,便能初尝阅读的乐趣;而后再加上一点有意识的训练,便能掌握批判性思维的要领。

阅读能力不仅是衡量文化水平的标准,也是发展批判性思维的前提。

诸葛亮不出茅庐而知天下事,靠的便是阅读。但若只是读,不思考,这样的阅读效果不大。对阅读和思考两者关系诠释得最好的莫过于孔子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孔子所言的“思”其实就是一种批判性思维。

阅读的对象从题材上分虚构和非虚构,前者通过虚构的故事、人物间接反映作者的思想,后者则通过信息、理据直接表达作者的观点。非虚构性书籍对培养批判性思维的价值不容置疑,目前各种读书平台力荐的也多是社科类的书。

对于虚构性文学,很多人则带有偏见,给喜欢读小说、诗歌、散文的人贴上“文艺青年”、“小资”的标签。误解的源头大概可以追溯到读书时代,家长、老师口中“影响学习”的无用之书与正经书之间有一道鸿沟,随着误解的加深,这条鸿沟也越来越难跨越。因此,曾经被老师没收过杂书的人,如今成了禁止孩子看闲书的家长。

事实上,虚构性文学,尤其是经典作品的作者,和“正经书”作家一样,对创作抱着严谨、甚至是科学的态度。优秀的文学作品凝聚了人类的智慧和文明:宏观上它像一座建筑,从局部到整体,都需要设计师丰富的想象力和缜密的规划;细节上它像一件工艺品,从切割到雕琢,处处体现工匠的用心和造诣。

故事是虚构文学中最通俗易懂的形式,初学者可以从故事和小说读起。读故事有两种方法:一种是与人讨论着读,另一种是自己读。

文字的价值只有在被阅读后才能体现,而且与读者碰撞后,文字又会生出新的意义。

人们在阅读时带着自己的经验去理解人物和故事,这也就是为什么一百个人眼中有一百个哈姆雷特。因此,理解没有对错之分,只有读懂多少的差别。

讨论可以帮助读者读得全面透彻,尤其是有难度的作品。通过交流,一方面梳理自己的观点,另一方面聆听别人的想法,再从不同的角度重新审视作品。在这个过程中,你常常会惊喜、顿悟,感叹“原来这句话是这个意思,”“原来这个人物可以这么去理解” …… 渐渐的,你能读懂的文字就会越来越多。

除了讨论,另一种方法是和自己对话。一个故事、一本书,读一遍、两遍、三遍 …… 每次都问一下自己,有没有新的发现,新的困惑,新的感悟 …… 如此不断地“拷问”自己,直到答案能自圆其说。

事实上,在批判性思维训练初期,问出好问题比给出正确答案更有价值;从提问的质量可以看出一个人思考的深度。而且,好奇心也是阅读和思考的动力,更是创作的源泉。

无论是与人讨论着读,还是自己一个人读,两种读法要见效,都必须精读,因为只有在精读的过程中才能产生思考。精读旨在训练人的预见、推理、判断能力,发现隐藏在文字背后的“秘密,” 并能挖掘作品对现实、对自己的意义。

批判性思维就在精读、对话、自省这样的循环中逐渐养成。

当阅读、思考像呼吸一样自然时,你便能享受阅读的乐趣。当阅读成为信仰、思考成为习惯,即使在城市,你也能看到隐藏在灯光后的浩瀚星河。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