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代名相诸葛亮身上,我们能得到哪些启示?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这是唐代大诗人杜甫的《蜀相》,这首诗告诉了我们诸葛亮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
心和塾川蜀研学期间,我们走进了武侯祠,通过参观学习,让我们探寻一代名相诸葛亮的传奇一生,通过汲取先贤的智慧、用人之道或许我们找到更多的经营企业的方法。
诸葛亮先后辅佐刘备、刘禅两代皇帝,忠心耿耿,公而忘私,刘备很信任他,临死托孤于他,并大义地提出让出家天下,但他没有夺取君位的政治野心,侍奉扶不起的阿斗,更加殚思竭虑,“亲理细事,汗流终日“,最后以身殉职,病死军中,时年五十四岁。
诸葛亮辅佑后主,实际上是执一国之政,出帅入相,但后主并不感到他的威胁,群臣并不感到他的僭越,倘非心底无私,国而忘家,焉能如此!
诸葛亮是一个维护封建纲常和崇尚儒家忠义道德的正统思想家。但是诸葛亮并不墨守儒家教条,他尊王而不攘夷,进兵南中,和抚夷越,在三国中执行了最好的民族政策。诸葛亮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成为后世的楷模。
中国千百年来将诸葛亮描绘成为智慧的化身,其传奇性故事为世人传诵。诸葛亮娴熟韬略,多谋善断,长于巧思。曾革新“连弩”,可连续发射10箭;制作“木牛流马”,便于山地军事运输;还推演兵法,作“八阵图”,发明“孔明灯”。
“臣受命之日,寝不安席,食不甘味。”字里行间透露出诸葛亮时刻不忘报答刘备的知遇之恩,诸葛亮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体现得淋漓尽致,但是,这也导致了他“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悲痛结局。
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智慧可以用一个词概括:神机妙算。他的草船借箭、巧借东风、舌战群儒、空城计……无不令人拍案叫绝。
但我们也应该意识到,诸葛亮如此聪明绝顶的一个人,却没能实现匡复汉室的理想,并且成了三国里最先灭亡的一个,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
究其原因,其实是他自己培养人才不利造成的,在决策参与的时候,大多是诸葛亮自己智慧的决断,没有团队其他人员的参与,众多的谋臣将领没有实际的参与锻炼,久而久之,形成了对诸葛亮的绝对依赖,这对蜀汉政权的影响是极其重要的。
后来诸葛亮位极人臣,更是凡事亲力亲为,没有为蜀汉培养后续人才,造成了“蜀中无大将”的局面。这样事必躬亲的另一个后果就是:积劳成疾,英才早逝。
他的对手司马懿曾评价:“孔明食少事繁,其能久乎?”,尽管他认为孔明是天下奇才,但是“吃得少而干得多,这样能活的长久么?”奇才诸葛亮尚且如此,试问,世间有几人的智慧能超过他呢?
独木难成林。企业的发展和组织的壮大,不能光靠管理者一个人的努力,需要所有成员的共同奋斗。很多管理者抱怨员工没有能力,难以独立完成任务,仔细一分析,就会发现,问题的根源不在于员工的能力,而在于管理者没有锻炼培养员工。
每一位管理者都希望员工任务完成的非常完美,但完美是相对的,允许员工犯错,在犯错中积累经验成长才是最重要的。作为管理者,只有在实际中锻炼壮大自己的队伍,才能乘风破浪,傲立商海。
诸葛亮为什么能写出《诫子书》?诸葛亮的“三忠”,忠诚是一个人的品质,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是对一个人,一种理想,一种习俗,一个事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忠实态度。
一、忠于国家,诸葛亮辅助两帝,辅助刘备奔波一生,为刘备争夺荆州作为根基,攻取益州开创西蜀帝业。夷陵大败,刘备白帝城托孤,两人真情对话,诸葛亮必然殚精竭虑,中心辅助幼主。
先后五次北伐,我们做任何事是有原因的,想法思路要对,做任何事情是要有计划的,这几天我们也要去思考自己企业的战略,我们企业战略的路接下来要怎么去走?对于人生战略的路我们要怎么去走?教育子女的战略要怎么去走?
为什么诸葛亮没有像曹操,司马懿那样培植自己的子孙以延续权力,他的养子诸葛乔死于北伐,儿子诸葛瞻、孙子诸葛尚能保家卫国。
诸葛亮有中国人共有的内心深处的家国情怀,对“大一统”国家的忠诚和坚守。一个人想要做好一件事情是没有私欲的,做一件事情是堂堂正正去做的。从诸葛亮身上我们真正看到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二、忠于人民,热爱百姓,也得到百姓的爱戴。
三、忠于事业,康熙皇帝对此曾有评论,认为自古以来的人臣,真正做到“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8个字的,惟诸葛亮能如此耳。乾隆皇帝评论诸葛亮:“约其生平,亦曰公忠二字而已。公故无我,忠故无私,无我无私,然后志气清明而经纶中理。”
《诫子书》原文: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一个企业要有文化,一个家庭也要有文化,不管有多高学历,如果没有家文化,就是没有文化。《诫子书》这篇文章其实是在励志,首先文章中讲到一个点:“夫君子之行”。君子与小人的区别就是,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我们做事要有一个“调”,做什么事情都要给自己定”调“,在什么情况下该做什么事情?该说什么话?怎么样做到君子之行?静以修身,怎么样才能静下来?
如果此次学习,需要你写一封信给自己的孩子,你的孩子在未来的5年10年会看到这封信,那么你会给你的孩子说什么?是不是一下子就就有感觉了?
俭,俭以养德。 由俭入奢,由奢入俭,哪个难?由奢入俭难,由俭入奢易。德,做任何事情没有私心。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君子的行为操守,从宁静来提高自身的修养,以节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
力量是从“静”的过程中产生的,我们只有在静的过程当中,才能看到万事万物的起起伏伏,“动”的过程中我们是看不到的。在万事万物的过程中,我们要以旁观者的身份去观察。对于孩子也是一样,有的孩子内心比较浮躁,那么我们要让孩子的内心先静下来。
虚极静笃,在个人的成长与事业的拓展中,若想厚积薄发,首先需要修练虚极静笃的工夫。让自己静下来去沉淀自己,去修练自己,我们出来研学也是在修练自己,沉淀自己。
对于企业家来说,亦是如此,在瞬息万变的商海,若想立稳脚跟,有所建树,必须于错综复杂的外部世界安守内心虚静的秩序,从而真正有所创造。静下心来去做好自己该做的事情,沉淀自己,修练自己。
诸葛亮在教育子女的过程中,如果没有志向,没有品格的塑造,孩子最终能成为一等人才吗?答案是:一定成不了。我们要找到自己内心当中的位置,我们自己要提升自己。
如果我们自己都没有想法,没有志向,我们根本就没有办法去影响我们的孩子。所以立一等志向,养一等品格,才能成一等人才。我们希望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才,我们自己一定要有这种的意识。
教育孩子要关注孩子综合素质的成长,不能光看成绩。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我们也要给孩子定规则,这个规则不能破。我们也要找到适合孩子的沟通方式方法。
比如:定好了每天睡前要洗澡,突然有一天他不愿意洗,在经过沟通后,他还是不愿意,那么家长可以直接把他抱到浴室去让他洗,等孩子平稳一点之后再进行沟通,千万不能他说了不愿意洗澡就不洗了。
企业用人标准:一流员工态度好,能力强;二流员工态度好,能力差;三流员工态度差,能力强;四流员工态度差,能力差。
一流员工好比钢,二流员工好比铁,三流员工好比废铁,四流员工好比铁锈。一个人,如果能力很强,但是态度很差,那么这种人也是会影响身边的人的,这种人就好比铁锈,他的破坏性极大,到哪都是搞破坏的。
在企业中当我们发现了这样的人,我们一定要及时去处理,不然会影响我们的企业的发展。
我们在教育子女的过程中一定要多注意,千万不能把我们的子女教育成了能力强,态度差的孩子。不然,孩子会非常痛苦,家长也会非常痛苦的。
想学习更多研学课程,可关注“ 心和领袖演说 ”。
心和塾川蜀研学期间,我们走进了武侯祠,通过参观学习,让我们探寻一代名相诸葛亮的传奇一生,通过汲取先贤的智慧、用人之道或许我们找到更多的经营企业的方法。
诸葛亮先后辅佐刘备、刘禅两代皇帝,忠心耿耿,公而忘私,刘备很信任他,临死托孤于他,并大义地提出让出家天下,但他没有夺取君位的政治野心,侍奉扶不起的阿斗,更加殚思竭虑,“亲理细事,汗流终日“,最后以身殉职,病死军中,时年五十四岁。
诸葛亮辅佑后主,实际上是执一国之政,出帅入相,但后主并不感到他的威胁,群臣并不感到他的僭越,倘非心底无私,国而忘家,焉能如此!
诸葛亮是一个维护封建纲常和崇尚儒家忠义道德的正统思想家。但是诸葛亮并不墨守儒家教条,他尊王而不攘夷,进兵南中,和抚夷越,在三国中执行了最好的民族政策。诸葛亮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成为后世的楷模。
中国千百年来将诸葛亮描绘成为智慧的化身,其传奇性故事为世人传诵。诸葛亮娴熟韬略,多谋善断,长于巧思。曾革新“连弩”,可连续发射10箭;制作“木牛流马”,便于山地军事运输;还推演兵法,作“八阵图”,发明“孔明灯”。
“臣受命之日,寝不安席,食不甘味。”字里行间透露出诸葛亮时刻不忘报答刘备的知遇之恩,诸葛亮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体现得淋漓尽致,但是,这也导致了他“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悲痛结局。
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智慧可以用一个词概括:神机妙算。他的草船借箭、巧借东风、舌战群儒、空城计……无不令人拍案叫绝。
但我们也应该意识到,诸葛亮如此聪明绝顶的一个人,却没能实现匡复汉室的理想,并且成了三国里最先灭亡的一个,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
究其原因,其实是他自己培养人才不利造成的,在决策参与的时候,大多是诸葛亮自己智慧的决断,没有团队其他人员的参与,众多的谋臣将领没有实际的参与锻炼,久而久之,形成了对诸葛亮的绝对依赖,这对蜀汉政权的影响是极其重要的。
后来诸葛亮位极人臣,更是凡事亲力亲为,没有为蜀汉培养后续人才,造成了“蜀中无大将”的局面。这样事必躬亲的另一个后果就是:积劳成疾,英才早逝。
他的对手司马懿曾评价:“孔明食少事繁,其能久乎?”,尽管他认为孔明是天下奇才,但是“吃得少而干得多,这样能活的长久么?”奇才诸葛亮尚且如此,试问,世间有几人的智慧能超过他呢?
独木难成林。企业的发展和组织的壮大,不能光靠管理者一个人的努力,需要所有成员的共同奋斗。很多管理者抱怨员工没有能力,难以独立完成任务,仔细一分析,就会发现,问题的根源不在于员工的能力,而在于管理者没有锻炼培养员工。
每一位管理者都希望员工任务完成的非常完美,但完美是相对的,允许员工犯错,在犯错中积累经验成长才是最重要的。作为管理者,只有在实际中锻炼壮大自己的队伍,才能乘风破浪,傲立商海。
诸葛亮为什么能写出《诫子书》?诸葛亮的“三忠”,忠诚是一个人的品质,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是对一个人,一种理想,一种习俗,一个事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忠实态度。
一、忠于国家,诸葛亮辅助两帝,辅助刘备奔波一生,为刘备争夺荆州作为根基,攻取益州开创西蜀帝业。夷陵大败,刘备白帝城托孤,两人真情对话,诸葛亮必然殚精竭虑,中心辅助幼主。
先后五次北伐,我们做任何事是有原因的,想法思路要对,做任何事情是要有计划的,这几天我们也要去思考自己企业的战略,我们企业战略的路接下来要怎么去走?对于人生战略的路我们要怎么去走?教育子女的战略要怎么去走?
为什么诸葛亮没有像曹操,司马懿那样培植自己的子孙以延续权力,他的养子诸葛乔死于北伐,儿子诸葛瞻、孙子诸葛尚能保家卫国。
诸葛亮有中国人共有的内心深处的家国情怀,对“大一统”国家的忠诚和坚守。一个人想要做好一件事情是没有私欲的,做一件事情是堂堂正正去做的。从诸葛亮身上我们真正看到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二、忠于人民,热爱百姓,也得到百姓的爱戴。
三、忠于事业,康熙皇帝对此曾有评论,认为自古以来的人臣,真正做到“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8个字的,惟诸葛亮能如此耳。乾隆皇帝评论诸葛亮:“约其生平,亦曰公忠二字而已。公故无我,忠故无私,无我无私,然后志气清明而经纶中理。”
《诫子书》原文: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一个企业要有文化,一个家庭也要有文化,不管有多高学历,如果没有家文化,就是没有文化。《诫子书》这篇文章其实是在励志,首先文章中讲到一个点:“夫君子之行”。君子与小人的区别就是,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我们做事要有一个“调”,做什么事情都要给自己定”调“,在什么情况下该做什么事情?该说什么话?怎么样做到君子之行?静以修身,怎么样才能静下来?
如果此次学习,需要你写一封信给自己的孩子,你的孩子在未来的5年10年会看到这封信,那么你会给你的孩子说什么?是不是一下子就就有感觉了?
俭,俭以养德。 由俭入奢,由奢入俭,哪个难?由奢入俭难,由俭入奢易。德,做任何事情没有私心。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君子的行为操守,从宁静来提高自身的修养,以节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
力量是从“静”的过程中产生的,我们只有在静的过程当中,才能看到万事万物的起起伏伏,“动”的过程中我们是看不到的。在万事万物的过程中,我们要以旁观者的身份去观察。对于孩子也是一样,有的孩子内心比较浮躁,那么我们要让孩子的内心先静下来。
虚极静笃,在个人的成长与事业的拓展中,若想厚积薄发,首先需要修练虚极静笃的工夫。让自己静下来去沉淀自己,去修练自己,我们出来研学也是在修练自己,沉淀自己。
对于企业家来说,亦是如此,在瞬息万变的商海,若想立稳脚跟,有所建树,必须于错综复杂的外部世界安守内心虚静的秩序,从而真正有所创造。静下心来去做好自己该做的事情,沉淀自己,修练自己。
诸葛亮在教育子女的过程中,如果没有志向,没有品格的塑造,孩子最终能成为一等人才吗?答案是:一定成不了。我们要找到自己内心当中的位置,我们自己要提升自己。
如果我们自己都没有想法,没有志向,我们根本就没有办法去影响我们的孩子。所以立一等志向,养一等品格,才能成一等人才。我们希望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才,我们自己一定要有这种的意识。
教育孩子要关注孩子综合素质的成长,不能光看成绩。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我们也要给孩子定规则,这个规则不能破。我们也要找到适合孩子的沟通方式方法。
比如:定好了每天睡前要洗澡,突然有一天他不愿意洗,在经过沟通后,他还是不愿意,那么家长可以直接把他抱到浴室去让他洗,等孩子平稳一点之后再进行沟通,千万不能他说了不愿意洗澡就不洗了。
企业用人标准:一流员工态度好,能力强;二流员工态度好,能力差;三流员工态度差,能力强;四流员工态度差,能力差。
一流员工好比钢,二流员工好比铁,三流员工好比废铁,四流员工好比铁锈。一个人,如果能力很强,但是态度很差,那么这种人也是会影响身边的人的,这种人就好比铁锈,他的破坏性极大,到哪都是搞破坏的。
在企业中当我们发现了这样的人,我们一定要及时去处理,不然会影响我们的企业的发展。
我们在教育子女的过程中一定要多注意,千万不能把我们的子女教育成了能力强,态度差的孩子。不然,孩子会非常痛苦,家长也会非常痛苦的。
想学习更多研学课程,可关注“ 心和领袖演说 ”。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