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史》读书笔记

 我来答
海猎o
2022-06-02 · TA获得超过9894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347
采纳率:0%
帮助的人:68.1万
展开全部
总论

在《总论》中作者分析了中国的优点、遇到空前难关的原因列举了日本、俄国、土耳其的例子,指出了科学、机械以及民族主义的重要性与必要性,旨在找出近代史的教训,对我们抗战建国做出贡献。

作者在文末说道,“我们要注意帝国主义如何压迫我们。我们要仔细研究每一个时期内的抵抗方案。我们尤其要分析每一个方案成败的程度和原因。我们如果能找出中国近代史的教训,我们对于抗战建国就更能有所贡献了。”我才惊觉作者所处的时代的特殊性,通过查找资料,对作者蒋廷黻先生有了更多的了解。

“蒋廷黻先生研究历史反对‘治史书而非史学’的传统方法,采用‘重综合、重分析、重整体把握’的新史学方法,并将其引入当时尚属荒漠的近代史领域,从而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成就,被称作‘拓荒者’‘开山的人’‘近代史尚无第二人’”。“治史书而非史学”这句话代表了研究历史的传统方法,意思是只研究史书上的内容并不是真正的史学。仅仅是通过导论和第一章的阅读,我对作者所倡导的“重综合、重分析、重整体把握”的新史学方法就有了深刻的了解,作者善于观察、善于分析、善于提出问题,对问题的分析是立足国内放远至世界的,将国内国际、历史与当前融合形成整体,从这个整体出发来把握历史,分析当前中国的困境的。比如,分析我国时会与日本、俄国和土耳其作比较,分析我国时会从思想历史、当前科技不同的角度来思考。

作者在《总论》中提到“在列强争雄的生活中,西洋人养成了热烈的爱国心,深刻的民族观念。我们则死守着家族观念和家乡观念。所以在十九世纪初年,西洋的国家虽小,然团结有如铁石之固;我们的国家虽大,然如一盘散沙,毫无力量。”具体表现在以下几处,首先是在英军侵华时“人民有些甘做汉奸,有些为饥寒所迫,投入英军做苦力”。而与此相对应的是东西对打中,“他不是命令英国商人把烟交给林则徐,他是教英商把烟交给他,并且由他以商业监督的资格给各商收据,一转手之间,英商的鸦片变为大英帝国的鸦片”。只一转手,问题的性质,矛盾的性质和方向,就发生了极大的转变,从贸易战转化为政治与国家间的对抗,英国的国家意识、民族观念由此可见一斑。“此外湘军既充满了家族观念和家乡观念,兵士只知道有直接上级长官,不知道有最高统帅,更不知道有国家。”

第一章

“不平等条约的根源,一部分由于我们的无知,一部分由于我们的法制未达到近代文明的水准。”

“中、英订了条约以后,美法两国就派代表来华,要求与中国订约。抚夷派的人当然不愿意与美国、法国又打仗,所以他们自始就决定给美、法的人平等的待遇。”

“总而言之,道光年间的中国人,完全不懂国际公法和国际形势,所以他们争所不当争,放弃所不应当放弃的。”

“为什么道光年间的中国人不在鸦片战争以后就开始维新呢?此中缘故虽极复杂,但是值得我们研究。第一,中国人的守旧性太重。中国文化有了这几千年的历史,根深蒂固,要国人承认有改革的必要,那是不容易的。第二,中国文化是士大夫阶级的生命线。文化的摇动,就是士大夫饭碗的摇动。我们一实行新政,科举出身的先生们就有失业的危险,难怪他们要反对。第三,中国士大夫阶级(知识阶级和官僚阶级)最缺乏独立的、大无畏的精神。”

第二章

《洪秀全与失败》中“总而言之,太平天国的失败,证明中国旧式的民间运动是不能救国救民族的。”正如《新闻的骚动》所说,“在政治的某些关键领域,任何个人或党派都无法带来立竿见影的改变。所谓‘解决办法’的实现,都需假以上百年乃至更久的变化积累,而不是凭借一位救世主的降临,一场国际会议的召开,或一场速战就能实现。”

在《洪秀全与曾国藩》中,既看到了曾国藩的守旧又看到了他的创新。在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在维持清政府作为政治中心的大前提之下,曾国藩的工作分两方面进行。一方面他要革新,那就是说,他要接受西洋文化的一部分;另一方面他要守旧,那就是说,恢复中国固有的美德。革新守旧同时举行,这是曾国藩对中国近代史的大贡献。我们至今还佩服曾文正公,就是因为他有这种伟大的眼光。”曾国藩的眼光是极其长远的,但是仅凭个人是不可能救中华民族于危亡之中的,毕竟当时还没有出现科学的道路。但是曾国藩对于近代中国的发展也有其不可磨灭的贡献。维护清朝的统一,不至于让外族灭国,等待新的救民族的思想和行动的出现。

第三章

“恭亲王及文祥发现西洋人不但愿意卖军器给我们,而且愿意把制造军器的秘密及训练军队的方法教给我们,这颇出于时人意料之外。”战争的目的是为了获取利益,并且战争是极度烧钱的,不到万不得已不会轻易发动。当时中国虽科技落后,制度腐朽,但人力物力尚存,就算被西洋占领也随时爆发强力的大规模反抗。而英国远在西洋,虽生产力水平较高,但人力物力不足,且军队、行政人员漂洋过海更需耗费大量钱财,就算是使用武力占领了中国,且不说中西思想文化交流上的障碍,无大量军队和人员也无法统治。何不退而求其次,让腐朽的清政府代劳统治,既保住国际名声,又能从中获利。

“自强运动的领袖们并不是事前预料到各种需要而订一个建设计划,他们起初只知道国防近代化的必要。但是他们在这条路上前进一步以后,就发现必须再进一步;再进一步以后,又必须更进一步。其实必须走到尽头然后能生效。近代化的国防不但需要近代化的交通、教育、经济,并且需要近代化的政治和国民,半新半旧是不中用的。换句话说,中国到了近代要图生存非全盘接受西洋文化不可。曾国藩诸人虽向近代化方面走了好几步,但是他们不彻底,仍不能救国救民族。”作者的论述让人很容易沉浸入当时的历史背景之中,我也第一次被历史中的先辈们触动,仿佛看到那些为国家为民生而改变。虽然洋务运动只是向西方学习先进的技术,并没有触动封建制度,但是行百步者半九十,由于当时的历史局限性,这已是极大的进步。我们需要肯定洋务运动的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推动了中国生产力的发展;打开了封建教育制度的缺口,为中国培养了一大批科技人才;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企业,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资本主义的经济输入;促使了国防的近代化的积极意义。

“甲午战争直接的起因又是高丽的内乱。”

第四章

“孔于是旧中国的思想中心。抓住了孔子,思想之战就成功了。皇帝是旧中国的政治中心,所以康有为的实际政治工作是从抓住皇帝下手。”戊戌变法是一次具有爱国救亡意义的变法维新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重要的政治改革,也是一次思想启蒙运动,促进了思想解放,对社会进步和思想文化的发展,促进中国近代社会的进步起了重要推动作用。

“中山先生的青年生活有几点值得特别注意:第一,他与外人接触最早,十三岁就出国了。他所入的学校全是外国人所设立的学校。他对西洋情形及近代文化的认识远在李鸿章、康有为诸人之上。这是我民族一种大幸事。因为我们既然只能从近代化找出路,我们的领袖人物应该对近代化有正确深刻的认识。第二,中山先生的教育是科学的教育,而且是长期的。科学的思想方法是近代文化的至宝。但是这种方法不是一两个月的训练班或速成学校所能培养的。我们倘不了解这一点,我们就不能了解为什么中山先生所拟的救国方案能超越别人所提的方案。中山先生所提的一切方案是具体的,精密的,有步骤的,方方面面都顾到的,因为他的思想是受过长期科学训练的。”

“次年辛亥宣统三年,三月二十九日的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役是他们的计划的实现。军事上虽失败了,心理上则大成功,因为革命精神从此深入国民的脑际。”看历史,会跟随史家的文字,站在上帝视角看问题,很多生命,在史书中不过一个数字的组成部分,因为离我们太远,我们很容易兴亡成败,生死别离产生麻木。然而,当我把视角放到个人身上,联系实际去看每一个历史事件,才明白,这历史是多么沉重!

附录

“我们在十八世纪末年应付近代世界的大变局,又放弃了十七世纪末年康熙皇帝的比较开明的态度而回到明末的模样。”历史读起来常常有一种可惜之感,总是忍不住幻想如果抓住了这个机遇,今天的中国又会是怎样一番景象,而后诸多的悲剧惨剧是否又能避免。但也感觉这种“可惜”不仅仅是一种遗憾,更有一种警惕。落后就要挨打,但没有谁能保证在每一次挨打后都能上演“置之死地而后生”,所以,根本上还是要保持警惕。居高位而不自满,陷泥潭而不自埋,眼睛要睁开。

“无疑地,经过三十余年的革命,我们的民族意识大有进步。无疑地,这民族意识是我们应付世界大变局的必需利器。现在的问题是:这民族意识能否结晶,能否具体化。我们是否从此团结一致来御外侮;我们是否因为受了民族主义的洗礼而就能人人以国事为己任:这些条件会决定我们最后对这个大变局的应付的成败。”民族主义,指以自我民族的利益为基础而进行的思想或运动,也指对本民族文化、传统、利益的认同,旨在追求民族的生存、发展、兴盛,这一观念则起源于人民主权论。

民族意识指一个民族的成员觉知其自身为该民族的一分子,体认其民族的地位,而愿意与同民族的人结合在一起的知觉与概念。这段话对今天的发展仍有很大的启迪意义。今天我们也说面临着一个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那我们是否能又“受了民族主义的洗礼而就能人人以国事为己任务”?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